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李政道 杨振宁. 李政道 1926 年 出生于上海 1943 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 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 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 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 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 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李政道 杨振宁. 李政道 1926 年 出生于上海 1943 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 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 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 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 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 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李政道 杨振宁

2 李政道 1926 年 出生于上海 1943 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 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 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 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 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 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 大担任天文研究员 1951 年 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53 年 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 年 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 年 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 1958 年 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 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 士学位 1960 年 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 1961 年 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 年 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 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 26 年的中 国大陆 1964 年 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 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 会成员 1984 年 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 年 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 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12 月, 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 年 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 论会

3 生平简介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祖父李仲 覃( 1870 年 ─1941 年)为苏州圣约翰堂的首任华人主任牧师(教区长)。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 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 年在贵阳以同等学歷考入迁至 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及王淦昌等人。 1944 年日军进入贵州, 浙江大学停学。 1945 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师从吴大猷及叶企孙等人。 1946 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 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 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 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 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三年后,在他 29 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 最年轻的正教授。 李政道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领域。他 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活跃的教授, 1984 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至今他仍活躍在物 理研究的第一線,不斷發表科學論文。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玻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 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著作有场论与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 - 李政道讲义。 李政道于 1962 年加入美国国籍。自從 1970 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開始回中國大陸訪問,他為 中國大陸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向有關方面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 科學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 學基金;于 1980 年代設立 CUSPEA 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 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學 術機構。 1996 年 11 月 29 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为纪念夫人, 1997 年李政道及其亲友 捐赠 30 万美元 “ 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 ” ,简称莙政基金。莙政基金現支持北 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與國立清華大學等五所大學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 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4 杨振宁 1922 年 10 月 1 日生于安徽合肥 1938 年 考入西南联大 1942 年 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1944 年 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1945 年 赴美入芝加哥大学 1948 年 获博士学位 1949 年 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 1956 年 和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 1957 年 获得诺贝尔奖 1971 年 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

5 生平简介 杨振宁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 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 4 岁认字 3000 多个, 5 岁会背《龙文鞭影》 [1] ,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 1942 年杨振宁毕业于 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4 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 等物理学家。此后他于 1945 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 年取得博 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埃德华 泰勒。 1949 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 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当时的院长奥 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1966 年以后, 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 1999 年 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8 )、美国科学院院士 ( 1965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3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 座教授。 1977 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 “ 全美华人协会 ” ,促进中美关系。 杨振宁于 1964 年加入美国国籍,他在 1971 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 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杨振宁曾与陈省身、丘成桐等一起参与 “ 保钓 ” 运 动。 [2] 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政 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杨振宁 1980 年代 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 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1997 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 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 作。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 2003 年 10 月因病 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 2004 年底至 2005 年初, 82 岁高龄的杨振宁与 28 岁 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 清华大学。 1997 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 3421 号的小行星命名为 “ 杨 振宁星 ” 。

6 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宇称不守恒 宇称是一个量子力学量。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用波函数表示。在空间反演下( x → -x, y → -y, z → - z ),如果波函数不变,则该粒子的宇称是正的,如果变换后的波函数与原来的波函数差一个负号, 则该粒子的宇称是负的。空间反演不变也可以称为镜像变换不变,或叫左右变换不变,这是因为空 间反演与镜像变换或左右变换( x → -x, y → y, z → z )只相差一个绕 x 轴的 180 度转动。而转动不变 性严格成立,所以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宇称只能取两个值, 1 和 -1 。两个和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的系 统的总宇称等于该系统内各粒子宇称之乘积再乘上轨道宇称。宇称守恒定律指的是在相互作用下, 作用后的粒子系统总宇称等于作用前粒子系统的总宇称。 1956 年前,物理学界公认,在任何一种相 互作用下,宇称都是守恒的。宇称守恒在本质上意味着左和右是对称的。 50 年代初从宇宙线里观察到两种新的粒子, θ 和 τ 。 θ 衰变为两个 π 介子, τ 衰变为三个 π 介子。 π 介子 的宇称是负的,同时,根据达利兹( Dalitz )图推算,衰变前后这两个系统的轨道宇称都是正的。 由于偶数个 π 介子的宇称乘积是正的,而奇数个 π 介子的宇称的乘积是负的,所以如果宇称是守恒 的话,我们可以反推出, θ 的宇称是正的,而 τ 的宇称是负的。而 θ 和 τ 有完全一样的寿命和质量。 θ 和 τ 是不同粒子,还是是同一个粒子?这是当年困惑物理学界的著名的 θ-τ 之谜。如何解答这个谜? 答案只有两种。一种承认宇称守恒定律, τ 与 θ 是两种不同的粒子,但这无法回答为什么 θ 、 τ 粒子性 质如此相同。另一种确认 τ 和 θ 是同一种粒子,则意味着宇称守恒定律将不成立。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 1956 年发表了著名的 “ 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 ” 文章 [5] 。在这篇文章中,他 们认为, θ-τ 之谜所带来的宇称不守恒问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宇称不守恒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遍性的 基础科学原理。同时他们发现,在强相互作用领域,宇称守恒定律确有严格证明,可是在弱作用领 域中,虽然宇称守恒这假设被广泛应用,但是事实上宇称守恒定律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实验验证。要 正确地测量宇称,必须组合一个新的,能通过弱作用产生的赝标量。用了这赝标量,就可以试验宇 称是否守恒。而这些赝标量,从来没有被以前的任何实验测量过。他们认为, τ-θ 之谜的解答必须在 τ-θ 以外寻找。如果宇称守恒被破坏,那么这种破坏在弱作用的其他实验中,例如在极化核的 β 衰变 的过程中也应该观察到。将实验装置严格地设定成互为镜象,然后分别测量不同极化情况下 β 衰变 过程中的赝标量 值,这里 p 是电子的动量, σ 是核的自旋。如果测量结果不同,即可证实宇称 不守恒。 [5]

7 杨李关系 杨振宁与李政道于 1940 年代末开始亲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 但在 1960 年代初终止。曾是好友的两人,最后却演变成彻 底决裂、连碰面都尽量避免的地步,成为华人学术界的憾 事。关于他们个人关系分裂的原因,杨李双方偶有公开叙 述,然而各有说辞,令外界对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杨 振宁曾形容他和李政道的关系, “ 有时候比我们和我们的 太太之间的关系还要密切 … ,这样深厚的一个关系,破裂 的时候,我想跟一个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级的痛苦。 ” 杨振宁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 裂是他今生最大遗憾。 根据李政道的文章,主因是谁是其理论 ( 宇称不守恒 ) 意念 的始创者之争。 杨振宁晚年不看好高能物理的未来,认为高能物理的黄金 时期已经过去。

8 Thank you


Download ppt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李政道 杨振宁. 李政道 1926 年 出生于上海 1943 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 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 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 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 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 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