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地崩 麻 Modified 8年之前
1
大山大河大海 組員 40 振 25 26 31 33 38 41
2
作者 龍應台( 1952 年 2 月 13 日),筆名胡美麗。 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今高雄市大寮 區),台灣著名作家,以批評社會現象而 聞名。
3
生平 龍應台自小在台灣苗栗苑裡長大,讀過苑 裡國小、苑裡初中,通台語,後來搬家到 台灣高雄茄萣,為台南女中校友。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 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 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 大學等。
4
生平 1980 年代,龍應台與其德國前夫結婚,生 下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菲力浦 1986 年, 龍應台舉家旅居瑞士 1984 年,龍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 欄,引起熱烈回響;隔年出版, 21 天內再 版 24 刷,是 80 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 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應台龍捲 風」
5
生平 1988 年遷居德國。於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開 設台灣文學課程。 1999 年,應台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台 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期間推動本 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2003 年 2 月,龍應台辭官,回到寫作。當年 8 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其 後任香港大學訪問教授。
6
生平 在當時新書「銀色仙人掌」準備在台灣發 行,而在書裡的自序,龍應台寫下自己已 經跟德國籍丈夫離婚了,加上她的父親兩 個月前才剛剛過世,龍應台可以說是接連 遭逢人生打擊。
7
生平 2005 年 7 月,與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 及企業家共同創設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並 當任董事長。 2008 年 10 月,香港大學禮聘龍應台出任首 屆「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並於港大 柏立基學院創立「龍應台寫作室」。 2009 年 8 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 在華文世界引起巨大回響。
8
生平 2012 年 2 月 15 日,出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主任委員, 5 月 20 日成為第一任中華民國 文化部部長。
9
生平 德國海德堡大學研究學者 (1991 ~ 1999)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1999 ~ 2003)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2003 ~ 2004)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004 ~ 2008) 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2005 ~ 2006) 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08 ~ 2012.02.1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第十四任主任委員 (2012.02.15 ~ 2012.05.19) 文化部 部長 (2012.05.20 ~ 迄今 )
10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基金會的核心目標小而明確,透過思想論 壇來培養年輕人的全球視野,提升深思論 辯能力,促使他們關心全球議題,累積國 際知識,亦即培養有寬闊全球視野、具世 界公民氣質的二十一世紀「新青年」。
11
作品 作品以雜文和文學評論為主,思路敏銳, 視野寬廣,對許多社會、文化現象的批評, 常能一針見血,喚起人們的道德勇氣與自 我省思。 著有評論集《野火集》,散文《百年思 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 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
12
《野火集》 寫作緣起: 在寫作第一篇刊報的文章時,她是一個剛 剛回台灣的海外留學生,當她回到台灣時, 發現人們對於不公不義、沒有尊嚴的環境 麻木的忍受,如此「苟活」,故她便寫了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投稿往《中 國時報》。
13
寫作策略 龍應台首先在《中國時報》上刊登「中國 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生氣,沒有用 嗎」、「生了梅毒的母親」三篇主要是針 對台灣民眾的質素、環境亂象等等不涉政 治層面的批判文章,據她在二十週年紀念 本的記述,自從第四篇文章「難局」始, 她便有了一套面對當時台灣高壓政治環境 的「寫作策略」。
14
寫作策略 她說:「(當時的)我,有踩著鋼絲跳舞 的感覺坊間有很多黨外雜誌,有些,看得 很透徹,說得很尖銳。但是只能在地下流 傳,在小圈圈裡相濡以沫。我不認為這是 最有效的方法。〈難局〉是『策略寫作』 的開始,是第一篇準備正面『解構』威權 政體的文章。我思索的是:如何盡量拖長 時間,讓當權者不意識到你的危險,而用 最好看,最活潑的白話,打動最多的人?」
15
寫作策略 龍應台的此種自我開脫的說詞,被評為 「太往自己臉上貼金了」。 一般中國大陸人民與八○年代之後出生的台 灣年輕人,則不了解龍應台「寫作策略」 實際上的目的和扮演的作用。 龍應台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實有爭議
16
評論 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稱《野火集》是一把 燎原的火,「火勢之大不僅燒熱了文化界, 甚至也薰出了廣大的市井小民,一時議論 紛紛,掌聲壓倒了噓聲 …… 幾乎凡華文所 及,都風起雲湧,風吹草低。」
17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此書在 2009 年 8 月出版的著作,該書從文學 的角度,細訴 1949 年國共內戰前後的相關 歷史。作者龍應台經過十年醞釀、耗時 400 天,走過長春、南京、瀋陽,台灣的馬祖、 台東、屏東等地,拜訪了許多國共內戰的 倖存者。
18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2009 年 9 月 18 日,龍應台在香港大學舉辦新書 發布會。她表示,她發表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 控訴,也不是為了譴責,而是為了「向所有被 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致敬。」她說,她 希望這本書可以達到三個目的: 一、紀念千千萬萬個為了「一將功成」而死去 的「萬骨枯」 二、她要通過這本書向與她母親一樣歷盡艱辛 的一代倖存者說一聲謝謝 三、希望對這段歷史沒興趣的年輕人了解歷史, 避免歷史重演
19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龍應台表示,她特別希望中國大陸讀者看 到本書,但據香港媒體報導,該書因涉及 話題敏感(例如其中提到共軍用民工打前 鋒直到國軍打到手軟),又適逢中華人民 共和國建政 60 週年而在中國大陸被禁止發 行。儘管如此,仍有大陸讀者通過網路購 買此書。
20
爭議 作家李敖著作《大江大海騙了你》,對此書內 容提出反駁。書中舉證龍應台引用的史實有錯, 並認為龍應台用另外一個形式來延續蔣介石的 思想,將國民黨的錯誤歸咎於解放軍一方。 2011 年 1 月 11 日,張大春於台灣《蘋果日報》 發表〈速食史學的文明矛盾〉,指出龍應台採 用的速食史學,以文學手法拼貼了許多簡陋而 斷碎的史料,用以掩飾她空洞虛無的史觀。
21
《目送》 繼年度超級暢銷書《孩子你慢慢來》、 《親愛的安德烈》之後,「華人最犀利的 一支筆」龍應台再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 感」的最強新作。
22
百年思索 「偶然回頭,太陽已經姍姍下沈,沉在無 邊無際的玉米田後面,滿天的霞色像三月 的桃花爛漫,映紅了新熟的玉米。 」十九 世紀的餘暉照耀著二十世紀的新芽,龍應 台在《百年思索》一書中,以其犀利深刻 筆鋒,點批各種社會現象,自台灣出發, 看中國,看歐洲,也看自己,一個一個的 追問,道盡百年來,知識份子關於人文素 養的思索。
23
百年思索 本書共分為五輯,輯一:手捧著透明的細 瓷,引用中西對比,講的是文化的演進和 差異;輯二:歷史裡的人,針對李登輝、 魏京生等人物,加以批評與反思。輯三: 石獅子的原鄉,探討中國,輯四:他們歐 洲人,以她行腳歐洲的觀點,明講歐洲政 治,暗批台灣現況,輯五:我,短短兩篇, 以自然界的形貌與動物,反推回自身。
24
百年思索 龍應台在書中除了針貶台灣時事,龍應台 提出她的德國觀點,用「兩粒草莓的賄選」 來取笑台灣選舉;用德國大肆慶祝歌德兩 百五十歲冥誕,反問中國的紀曉嵐、袁枚、 姚鼐、龔自珍在哪裡?
25
雜文 狹義 乃是文人借來做為批評社會最直接的武器。 批評社會的目的,是寄望社會能改革、進 步,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在這種雜文造 成風氣時,雜文家們因力求改正時弊,於 是在文字中便能深入地反映出時代的脈絡, 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具有相當的貢獻。
26
雜文 廣義 範圍相當廣,可以說除典型的情趣小品、 哲理小品以外的小品皆屬雜文 雜文的「雜」並非專指內容的駁雜,也涉 及形式的不定型。在內容上,它具有理性 的論說,其形式是隨筆的、小品式的,而 非嚴肅的論文。 可說雜文具有作者直接論斷,帶有批評或 議論之見的小品文
27
題解 本文選自《百年思索》。文章中雖只提到 德國的萊因河、台灣的原始山林、中國的 長江、挪威的森林、山海經中的海,但其 實包括整個自然環境。
28
題解 主旨是藉著這些自然環境的被忽視、被破 壞或重新整治,提出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意 識,以及由此引發出飲水思源的歷史情感, 就如鮭魚奮力溯源回鄉,人們從江河認識 自己的來處。作者以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勇 氣,透過犀利生動的文筆,呼籲大家不要 忘記人類原始來處的記憶,進而思考如何 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9
題解 一、以感性的筆法呈現理性的思考 → 擅以軟 性、感性進行「硬」性主題書寫 二、透過古今中外歷史材料、對照,使整 篇文章更具說服力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