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 基本操作技术. 1 器皿、工具的洗涤 要用洗涤剂去掉油脂和有机物;用 1% 左右的 盐酸可将可溶性无机物洗去 对难洗的或太脏的器皿有时要浸泡过 夜 洗后口向下或垂直放置,晾干或烘干备用;带刻 度的器皿不能烘干,急用的? 污染的一次性消耗品或装有曾污染的培养基或组织 的器皿,要在高压灭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 基本操作技术. 1 器皿、工具的洗涤 要用洗涤剂去掉油脂和有机物;用 1% 左右的 盐酸可将可溶性无机物洗去 对难洗的或太脏的器皿有时要浸泡过 夜 洗后口向下或垂直放置,晾干或烘干备用;带刻 度的器皿不能烘干,急用的? 污染的一次性消耗品或装有曾污染的培养基或组织 的器皿,要在高压灭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 基本操作技术

2 1 器皿、工具的洗涤 要用洗涤剂去掉油脂和有机物;用 1% 左右的 盐酸可将可溶性无机物洗去 对难洗的或太脏的器皿有时要浸泡过 夜 洗后口向下或垂直放置,晾干或烘干备用;带刻 度的器皿不能烘干,急用的? 污染的一次性消耗品或装有曾污染的培养基或组织 的器皿,要在高压灭菌 后再处理。

3 洗液的配制 40 克工业用重铬酸钾溶于加热 100 毫升水,冷 却后慢慢加 900 毫升工业用浓硫酸,边加边搅 拌,在玻璃缸或瓷缸中加盖备用。

4 2 灭菌方法 培养基营养丰富,适合微生物生长,极易污染, 微生物生长大大快于植物学组织,大量消耗营 养 污染微生物还可能大量分泌和排泄一些对植物 学有毒害的物质,使培养的植物组织难以生活 下去

5 为防止污染,应注意; 不与微生物或病理工 作者共用组织培养工 作区 一但发现污染,立即 将污染的培养物拿出 培养室进行灭菌处理

6 有菌的概念 凡是暴露在空气中未经处理的物体,曾经接触 过自然水源的物体表面,都是有菌的 菌的特点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自然而然 条件下忍耐力强。生活条件下要求简单,繁殖 力强。 菌: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及其它微 生物。这些生物个体极小,肉眼看不到。

7 无菌的概念 经过高温灼热或煮过足够长时间的物体,经其 它物理或化学灭菌方法处理后的物体,有可能 是无菌的。 高层大气、岩石内部、健康的植物动物内部不 与外表面接触的组织内部有可能是无菌的 强酸强碱、化学灭菌剂等是无菌的

8 杀菌方法 物理方法:高温 湿热( 121 1.1 15-20 分 钟 ) 和干热( 160-180 2-3 小时) 高压锅操作加水 放入物品 加热 排除冷空气 稳压 冷却 接种工具、瓶子、滤膜、针头、针管、容器等到 可用这种方法

9 射线、超声波、微波、滤膜离心沉淀、大量 无菌水反复冲洗等,

10 化学方法:各种化学药剂 双氧水、来苏水、 升汞、新洁尔灭等 空气的过滤灭菌 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就是 通过不同等级的细菌过滤膜创造一个无菌的空 间

11 液体的过滤灭菌 使用孔径 0.45 微米或更小的滤膜 1 先对滤膜、细菌过滤器、无菌液收集容器等进 行高温高压灭菌 2 在超净工作台上等培养基冷却至 40 度左右时加 入灭菌后的过滤液,混匀放置备用。 3 不能在培养基温度较高时加入,防止不耐热物 质的分解

12 接种用具的灭菌 接种服、帽子、口罩的灭菌 塑料器皿 的灭菌

13 3 植物材料的表面灭菌 接种就是将处理好的无菌的外植体经过无菌 操作放置在灭过菌的培养基上过程 外植体的采集 刷洗 冲洗 表面灭菌 70% 的酒精 穿透菌孢子的能力最强 表面活性剂 1% 吐温 80 或吐温 20 或 Triton-X 其它灭菌剂 灭菌剂对植物也是在毒的,要注意浓度和时间

14 表 -1 常用外植体消毒剂的性质和消毒效果比较 化合物 应用浓度范围 清除程度 处理时间 /min 备注 次氯酸钠 1%-1.4%* * 市售溶液的浓度通常为 20% (体积分数);注 “+” 越多表示清除程度越高。 +++ 5-30 非常有效 次氯酸钙 9%-10% +++5-30 非常有效 过氧化氢 10%-12% +++++5-15 有 效 溴 水 1%-2% +++ 2-10 非常有效 硝酸银 1% + 5-30 有效 氯化汞 0.01%-0.1% 2-10 满意 抗生素 4-50mg/l + ++ 30-60 有效

15 茎尖、茎段或叶片 刷洗 2-10% 次氯酸 钠泡 4-15 分钟 无菌水冲洗 2-3 果实、种子自来水冲洗 10-20 分 花药 70% 酒精几秒 无菌水冲洗 2-3 次 10% 漂白粉 10 分钟 无菌水冲洗 2-3 次 根及地下器官 难灭菌 的用 0.1-0.2% 的升汞或者 1-2% 的 溴水

16 4 无菌操作技术 提前准备工作 操作时的注意 外植体接种全过程: 酒精擦拭手 外植体消毒浸泡 器械消 毒 酒精擦拭培养皿 取外植体 修剪外植体 旋转灼烧瓶口 接种 封口

17 5 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解决 ( 1 )褐化 培养过程中细胞中多酚氧化酶激活后,酚类被 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这种致死性物质会 扩散,使培养基变褐,还会抑制其它酶的活性, 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最后变 褐死亡。

18 1. 植物种类和品种 2. 生理状态 处于幼龄期的植物材料较从成年植株采集的植物材料 褐化程度轻;老熟组织较幼嫩组织褐化程度严重 。 处于生长季节的植物体内含有较多的酚类化合物,所 以夏季时取材更容易发生褐化,冬春季节取材则材料 褐化死亡率最低 注意取材时间和部位

19 3. 培养基成份 无机盐浓度过高会使某些观赏植物的褐化程度增加;细 胞分裂素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多酚氧化酶的 活性,从而使褐化现象加重。 4. 培养条件不当 如果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可使多 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培养材料的褐化程度。 5. 其它原因

20 防治措施 选择适宜的外植体和培养基 适当降低培养基的无机 盐、降低 PH 值、降低细胞分裂素水平等 连续转移 加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硫代硫酸钠、牛血清蛋白、 PVP (聚乙烯吡咯烷酮) 加活性炭 0.1-0.5% 加多胺类物质,如精胺、亚精胺

21 ( 2 )玻璃化 组培苗含水量过高,茎叶呈透明状、叶片卷曲 等到畸形,不能生根移栽

22 玻璃化苗的症状表现 试管苗矮小肿胀,失绿,茎叶表皮无蜡质层,无功能性气 孔,叶、嫩梢呈水晶透明或半透明; 叶片皱缩并纵向卷曲,脆弱易碎; 组织发育不全或畸形;体内含水量高,干物质等含量低; 试管苗生长缓慢,分化能力下降,难以诱导生根,移栽成 活率极低,因而繁殖系数低。

23 原因 植物种类 培养基硬度和离子比例 培养基中激素 CTK 高 环境湿度

24 措施 适当控制培养基中离子浓度 适当控制培养基中糖和琼脂 的量 适当降低 CTK 和 GA 的浓度 控制好湿度 增加自然光照,控制光照时间 改善培养瓶的气体交换情况 在培养基中添加其它物质

25 ( 3 )污染 污染源有细菌和真菌两类 培养基污染的可能性来源:

26 细菌污染 ( 1 )现象 在培养材料附近出现粘液状物或混浊的水迹痕 或出现泡沫塑料的发酵状情况 或在培养基中出现浑浊和云雾状痕迹 特点是菌斑呈现粘液状物,通常 在接种后 1-2 天 就可发现

27 ( 2 )原因 材料带菌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工作人员的操作:如使用了未经灭菌的工具、呼 吸时呼出细菌、手接触了材料或是器皿边缘使 微生物落入等

28 ( 3 )防治方法 手的清洁与灭菌 接种操作中要接几瓶就用 70% 酒精擦拭,工具 要常灼烧灭菌 丢弃污染的一次性消耗品也要先高温高压灭菌 后,减少污染源

29 真菌污染 ( 1 )现象 培养基上长霉,接种 3-5 天能发现,有白、黄、 黑色的 特点是污染部位长出不同颜色的霉菌,在接种 3 天后,有时 10 天才能表现出颜色和症状

30 ( 2 )原因 通常 是周围环境不清洁或空气污染造成 接种室不清洁,灰尘太多 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 培养用器皿口径太大 操作不慎,如打开瓶塞时使瓶口边的真菌孢子 落入,解开包头纸或橡皮筋时弹起了真菌孢子, 污染了空间

31 ( 3 )防治方法 接种室的空气循环灭菌和紫外灭菌要严格 工作台的空气过滤装置要常检查并提前开启 接种时要规范,如去掉棉塞、打开橡皮筋时动 作要轻,去掉瓶塞后瓶子要拿成斜角等。 丢弃污染的一次性消耗品也要先高温高压灭菌 后,减少污染源

32 思考题 1 植物组织培养中杀菌方法有哪些?即如何 做到各个环节上的无菌? 2 植物学组织培养中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如何尽量避免之?


Download ppt "第四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 基本操作技术. 1 器皿、工具的洗涤 要用洗涤剂去掉油脂和有机物;用 1% 左右的 盐酸可将可溶性无机物洗去 对难洗的或太脏的器皿有时要浸泡过 夜 洗后口向下或垂直放置,晾干或烘干备用;带刻 度的器皿不能烘干,急用的? 污染的一次性消耗品或装有曾污染的培养基或组织 的器皿,要在高压灭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