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节 茶枝干病害 概述 目前已发现茶树枝干病害有30多种,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茶线腐病、茶枝癌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等。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节 茶枝干病害 概述 目前已发现茶树枝干病害有30多种,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茶线腐病、茶枝癌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等。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茶枝干病害 概述 目前已发现茶树枝干病害有30多种,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茶线腐病、茶枝癌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等。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

2 一、茶枝梢黑点病 目前,茶枝梢黑点病仅在我国有报道。最早于196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发现此病,以后湖南、安徽也相继报道。现浙江、江苏、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茶树枝梢。

3 1.症状 茶枝梢黑点病发生在当年生的半木质化的枝梢上。受害枝梢初期出现不规则形的灰色病斑,以后逐渐向上、下扩展,长可达10~15cm,此时,病斑呈现灰白色,其表面散生许多黑色带有光泽的小粒点,圆形或椭圆形,向上凸起,这是病菌的子囊盘。发病严重的园块枝梢芽叶稀疏、瘦黄,枝梢上部叶片大量脱落,严重时,全梢枯死。

4

5 2.病原 为子囊菌亚门属柔膜菌目柔膜菌科内生盘菌属(Cenangium sp.)真菌。子囊初埋生于枝梢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盘革质,无柄,散生,黑色,并带有光泽,直径 0.5mm左右。子囊棍棒状,直或略弯,大小为114~172μm×20~24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其在子囊上部呈双行排列,在子囊下那呈单行或交互排列。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或长梭形,有的稍弯曲,无色,单胞,大小 22~42μm×5.5~7.5μm,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长,线形或有分枝,大小 66~363μm× 3.3~4.4μm。

6 3.侵染循环 越冬: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梢组织中越冬。 传播与侵染:越冬病菌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 特点:属单病程病害,一年仅1次初侵染,无
开始生长发育,5月至6月中旬 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 侵入新梢。7月后由于温度偏 高,并常伴随干旱,病害发展 缓慢。 特点:属单病程病害,一年仅1次初侵染,无 再侵染,病害需经数年病菌累积后才能 造成流行。

7 4.发病条件 一般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病菌开始活动,15℃开始形成子囊,20~25℃子囊孢子成熟。所以,当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当气温上升到3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时,病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病害也停止发展。 品种间有显著的抗性差异,一般枝叶生长繁茂、发芽早的品种较感病,而普通群体种发病相对较轻。

8 5.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应避免大面积 连片种植单一品种。 (2)主要抓好早春初侵染源的控制,根据树势、感
病部位和头年病情,决定修剪、台刈的深度, 将剪下的枯枝落叶清理出茶园,并烧毁。如果 修剪较重,应结合喷药保护,效果更好。 (3)加强水肥管理,恢复树势。 (4)化学防治。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喷杀菌剂。病重 茶园可于春夏之交喷药。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苯菌灵和50% 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9 二、茶红锈藻病    茶红锈藻病是近年茶树上逐渐发生严重的一种茎叶病害。在我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以广东、海南、湖南等省发病较重。

10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引起枯梢;叶片,果实亦可受害。
茎上病斑: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 叶片病斑:受害以海南茶区发生普遍,为害成叶形成灰黑色近圆形斑,正面隆起,直径5~6毫米,边缘紫红色,中央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周围有一透明的绿色环;在多雨季节,病斑正、反两面均出现橙红色毛状子实体。 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11 茶红锈藻病 孢囊梗和孢子囊 叶部症状 枝干症状

12 2.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是一种具有侵染性的寄生性绿藻。病原藻类的营养体在寄主细胞组织内寄生,病部所见到的橙黄色毛状物即为繁殖体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直立。粗而短,顶端膨大再生小梗着生孢子囊。孢子囊圆球形,橙黄色,成熟后遇水湿即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双鞭毛,无色。

13 3.发生规律 病原藻类以营养体在病枝皮层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末夏初形成孢囊梗和孢子囊。游动孢子逸出后借雨水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旬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此病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凡管理粗放、土壤瘠薄、碱性、土壤粘重干旱、渍水和采摘过度等造成树势衰弱的发病重。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的茶树,病害发展慢且受害轻。

14 4.防治方法 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 搞好茶园遮荫。对云南大叶种茶园,要种好遮荫树,以间种山毛豆作为临时遮荫的茶园,不要让山毛豆生长超过二年,因为它是该病的中间寄主。

15 化学防治: 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用 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病害传播前(4—5月):雨后喷射0.2%硫酸铜液加0.1%肥皂粉、0.5—0.7%石灰半量式玻尔多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 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

16 三、茶树苔藓和地衣 1.分布与为害: 苔藓俗称青苔,地衣俗称树花,在全国各茶区普遍发生。尤以阴湿衰老茶园发生普遍而严重。寄主除茶树外,还有油茶、柑桔、桂园、荔枝、芒果等植物。附生在茶树枝干上,吸取树体养分,影响植株新芽萌发,加速树势衰退,亦可以成为一些病虫害匿藏和越冬的场所。

17 2.症状: 苔藓:一种高等植物,附生于茶树枝干或叶片上,外观呈 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
苔藓:一种高等植物,附生于茶树枝干或叶片上,外观呈 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 地衣:地衣是多年生植物,是由1种真菌和1种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 茶树地衣平铺在茶树枝干表面,多为青灰色,外观呈 叶状、壳状或枝状,有的紧贴而难于剥离。 根据外形可分为三种: 壳状地衣:紧贴在树皮上,不易剥离(常见的 有文字地衣); 叶状地衣:叶状体扁平,有时边缘反卷,以深 褐色假根附着树皮上,容易剥离; 枝状地衣:叶状体丝状直立或下垂,呈树枝 状。

18

19 地衣 苔藓

20 3.病原: 在我国为害茶树的地衣有13种,其中以4种为多见 (1)睫毛梅花地衣(Parmelia centrata Ach.)
(2)树发地衣 ①(Alectoria sp.) ② [Anaptychia leucomela (L.) Mass.] ③ [Physcia caesia (Hoff.) Hanp.] 。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光合制造有机物,部分供真菌繁育所需;真菌从茶树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部分供给藻类,两者营共生生活。地衣以其本身分裂成碎片行营养繁殖为主,也有以藻类形成的芽孢子或以真菌的菌丝体或孢子方式繁殖。   

21 茶树上的苔藓有22种之多,我国的江浙、安徽等茶区,当地优势种为:
悬藓[Barbella pendula (Sull.) Fleisch] 中华木衣藓(Drummondia sinensis Mill) 苔藓是苔和藓两类低等植物的统称,多呈黄绿色。形似青苔状物为苔;呈毛发状丝状物为藓。它们无真正的根,以假根依附茶枝干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也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苔藓的有性繁殖体称配子体,呈茎叶状,内有配子囊,配子囊具柄和朔。朔有朔囊、朔盖和朔帽。朔囊产生孢子。

22

23 3.发病规律 苔藓具有绿色的假茎和假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以假根附着在枝干上吸收水分。它的繁殖体为配子体,其中可以产生孢子。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以自身分裂成碎片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以藻类的粉芽、针芽、或真菌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苔藓和地衣在10℃左右开始生长,孢子通过风雨传播,附着在茶树的枝干上,在潮湿而温暖的春夏(5~6月)之间蔓延最快,干热的盛夏期发展缓慢,到秋凉时继续发展,冬季停止发展。树龄大的茶树,树皮粗糙,树势衰弱均发病重,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茶园,阴山或土壤粘重的茶园发生也多。

24 4.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清理丛脚,改变茶 园小气候条件,合理施肥和采摘,促使茶树生 长健壮,以减少发病。
(2)茶季结束或雨后,用“C”形侧口竹片刮去苔藓 和地衣,然后喷药保护。 (3)在地衣、苔藓盛发始期和秋冬停止采茶期间选 喷50%敌菌丹或克菌丹500倍液;12%绿乳铜乳 油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1%波尔 多液,1~2次,隔10天一次。在茶树休眠期也 可喷洒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2%硫酸亚铁防 治苔藓有效,但对地衣无效。

25 四、茶菟丝子 1.分布及为害症状 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

26 2.病原:菟丝子(Cuscuta) 菟丝子俗称金线草,攀缘性一年生草本植物。没有根,叶退化为鳞片状,茎为物,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和叶部,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并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 菟丝子开白色至淡黄色,头状花序,球状葫果,种子2~4枚。种子卵圆形,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粗糙。

27 菟丝子种类: 寄生方式:全寄生、茎寄生 寄主范围:非常广,能寄生在草本、木本 为害:造成寄主植物生长不良至死亡,产量
中国菟丝子(C. chinensis) 南方菟丝子(C. australis) 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 日本菟丝子(C. japonicus) 寄生方式:全寄生、茎寄生 寄主范围:非常广,能寄生在草本、木本 植物、多年生植物、单年生植物上(不同的 种寄主范围具有一定的专化性),主要寄生 于豆科、菊科、蓼科、茄科、百合科、伞 形科、杨柳科、蔷薇科等草木植物和木本 上。禾本科植物的水稻、芦苇等偶可受侵 害。很少侵染玉米。 为害:造成寄主植物生长不良至死亡,产量 下降,品质变劣,传播病毒。

28 传播:种苗传播;粘附于野生动物体表传 播(种子表面多微刺)。 侵染:种子数量很大(1万粒左右/株),种 子寿命长(在土壤中存活3~5年)。种子在 土壤内无限期休眠,种子萌发不整齐,覆 土3cm以上种子很少出芽。种子萌发长出 丝状的幼茎在空中旋转,直到缠绕在寄主 植物的茎上,再长出吸器与寄主植物维管 束系统相连。

29

30

31 2.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 始发期: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 盛发期:秋雨季节(8~10月),秋末开花结实。 越冬期: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
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须根插人。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料,导致茶树叶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

32 3.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植物检疫 ②剪除: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剪掉。 ③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 ④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选择阴天或早晚,每亩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克、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盐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

33 五、茶枝膏药病 1.分布与为害 茶枝膏药病是老茶园中发生非常普遍的病害。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日本等产茶国的有报道。我国所有茶均有发生。此病的为害性主要是病菌的子实体和菌丝体覆盖在枝干上,影响了茶树正常生理机能的进行,致使树势衰弱。

34 2.症状: 发生部位:老茶树的茎干上。尤其是茶丛中下部的枝干上。
发生特点:病菌以蚧壳虫分泌的汁液为营养,然后以此为基地向四周和上下扩展蔓延。 病斑色泽:随病菌的种类而异,有紫褐色、红褐色、灰色、灰黑色、黄褐色、褐色等。形如膏药般贴附在枝干上,故名膏药病。衰老的子实体表面龟裂,易剥落。 我国茶树上普遍发生的种类: 灰色膏药病 褐色膏药病

35

36 3.病原: 2.褐色膏药病菌(田中隔担耳)S.tamakae(Miyake)
茶树上已记载的膏药病病原菌种类有23种之多。其分类地位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隔担菌目,隔担菌科,隔担耳属(Septobasidium)。 1.灰色膏药病菌(茂物隔担耳)S.bogoriense Pat.子实体平伏,革质,表面平滑,丁香紫灰色至紫黑色;边缘纤毛状,白色。厚垣孢子亚球形,担子长而扭曲,担孢子无色、长椭园形,稍弯曲,有3个隔膜。 2.褐色膏药病菌(田中隔担耳)S.tamakae(Miyake) Boed &.Stein.子实体平展、革质,表面茸毛状,深褐色;边缘灰白色。担子直接由菌丝上形成。担子棍棒状,椭圆形,稍弯曲,顶端钝圆,3个隔膜,小梗侧生,担子孢子长椭园形,稍弯曲,顶端钝圆,基部尖,无色。

37 4.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膜组织在茶树枝干上越冬。
此病的发生与介壳虫有密切关系:病菌以蚧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由介壳虫也因菌膜的覆盖而得到保护。病菌的菌丝体在茶树枝干表面生长发育,形成相互交叉的薄膜,也能侵入到寄主皮层吸取营养。在雨季,病菌的担孢子既能通过蚧虫的爬行传播蔓延,也可借风雨而传播,但它必须有介壳虫的发生作为其生长发育的基物。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良的茶园易于发生茶枝膏药病。

38 5.防治措施: (1)关键是加强防治介壳虫 (2)人工刮除菌膜:在冬季可用波美1—3度 石硫合剂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
20%的石灰水喷洒枝干。 (3)清理果园:在各季结合修剪,剪除病枝 并集中烧毁。 (4)药剂防护:已发病的枝条,用波尔多液 (1:0.7~1:10)喷或涂在病部,防治效 果良好。

39 六、茶胴枯病 1.症状 茶胴枯病又称枝枯病。主要危害当年生枝干。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40 茶胴枯病

41 2.病原:Macrophoma sp.属半知菌 亚门真菌,球壳孢目,大茎点属。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着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线形,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直或稍弯,单胞,无色,透明,多具1—2个油球。

42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43 4.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 (2)药剂防治: 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 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粉 倍液; 冬季喷洒: 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 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Download ppt "第二节 茶枝干病害 概述 目前已发现茶树枝干病害有30多种,普遍发生的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胴枯病、茶灰色膏药病、茶枝黑痣病、茶红锈藻病、茶黑腐病、茶线腐病、茶枝癌病和茶树苔藓和地衣等。对于枝干部病害,主要以人工防除,结合搞好茶园卫生进行控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