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流行性感冒
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传播快,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热和呼吸道症状。
定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传播快,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热和呼吸道症状。
3
病原 HA:16 甲(A)型 表面抗原 NA:9个 血凝素(HA) 甲型易变异 个亚类 神经氨酸酶(NA) 乙型不变异 亚类
核蛋白 (NP) 无亚类 流感病毒 (正粘病毒乙(B)型 内部抗原 稳定,具有种特异性 科) 基质蛋白 (M1) 丙(C)型:一种糖蛋白,作用类似于甲乙型的HA和NA HA:16个亚类分别表示为H1----H16; NA:9个亚类分别表示为N1-----N9
4
病原 NA亚类和HA亚类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甲型流感病毒的许多亚型,如H1N1,H3N2等,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病毒常发生变异、重组,出现新的亚型,这是流行病学的一个严重问题。
5
流行病学 多种动物、禽类和人均易感,鸡是最易感动物之一。传染源来自家禽、鸟类或其他动物,可直接或间接感染。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传播很迅速。鸡群感染后发病率很高,多见于深秋、冬春季流行。
6
流行病学 不同流感病毒的易感动物及流行特点: 甲(A)型流感病毒 引起多种动物和人发病 马 H7N7,H3N8 猪 H1N1,H3N2
禽 所有亚型 人 H1N1,H2N2,H3N8 流行特点: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
7
流行病学 乙(B)型流感病毒 引起人发病,爆发 或小流行,几年发生一次。 丙(C)型流感病毒 引起儿童发病,多散发,偶爆发,不流行。
甲(A)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可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如猪 人(H1N1), 禽 人(H5N1)
8
症状和病理变化 猪流感 1.突然发病,全群几乎同时感染。 2.体温升高,达40℃以上。 3.咳嗽,呼吸急促,眼鼻流粘性分泌物。
9
症状和病理变化 4.肌肉、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或钻入垫 草,触摸或捕捉时,发出惨叫声。
4.肌肉、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或钻入垫 草,触摸或捕捉时,发出惨叫声。 5.病变集中在呼吸道,其粘膜充血,出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粘液。 良性经过,3-7d康复
10
症状和病理变化 禽流感,又称鸡瘟。 高致病性的毒株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
11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鸡精神委顿,羽毛松乱,头和翅下垂。 流鼻液,呼吸困难,腹泻。严重时,粪便呈水样。
12
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鸡产蛋量下降,蛋形变小,品质变劣。
13
症状和病理变化 流泪,头和眼睑肿胀。
14
症状和病理变化 公鸡感染后冠和肉髯发绀、肿胀。
15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死鸡气管黏膜和气管环出血。
16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鸡腿部肿胀、出血、变色。
17
症状和病理变化 禽流感病死鸡腺胃黏膜和肌胃出血。
18
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鸡卵泡破裂,导致腹膜炎。
19
诊断 本病可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和分离培养进行诊断。应与新城疫相鉴别。
20
防制 发病时,全群扑杀,疫区周围3-5km范围内 鸡群扑杀,受威胁区鸡群紧急接种。严格消毒。
21
防制 平时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可控制本病的流行。
要严格防止高致死性禽流感的传入,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禽类,发现疫情,严格封锁感染的禽类,以防扩散。
22
猪丹毒
23
定义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也有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24
病原 病原体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革兰氏阳性,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25
病原 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丛状。从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的本菌常呈不分枝的长丝状。
26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以架子猪最易感,人也可以感染本病。人感染后,称为类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27
症状 本病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 急性败血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2~ 43℃,稽留。结膜充血,黏膜发绀,皮肤潮红。
28
病理变化 胃粘膜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和幽门部黏膜严重出血。
29
症状 亚急性疹块型: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体温升高至41℃以上。
30
症状 亚急性疹块型:特征是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体温升高至41℃以上。
31
症状 慢性型:呈多发性关节炎(或增生性关节炎),常见关节肿大,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有时呈犬坐姿势。
32
病理变化 关节囊关节液增多。
33
病理变化 慢性猪丹毒,心脏内膜呈疣状赘生物,像菜花样,多见于二尖瓣。
34
病理变化 慢性猪丹毒心脏二尖瓣处可见大小不一的黄色疣状物附着。
35
病理变化 脾脏明显肿大,肾脏有散在的出血点。
36
防治 预防接种:为防制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每年按计划进行。常用有弱毒疫苗、死疫苗、联苗。
治疗:常用青霉素(首选药),用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或红霉素。
37
猪瘟
38
定义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39
病原 病原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分为强毒和弱毒。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弱毒感染不表现临诊症状。
40
病原 HC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可生存几个月,在粪便中存活2周。 2%氢氧化钠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41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眼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
42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也可感染。
43
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 : 当HCV低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不表现症状;但病毒可感染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HCV。
44
流行病学 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持续散布病毒几个月。因此,这种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5
流行病学 病毒可通过 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未经煮沸消毒的残羹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人和其它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
46
症状 急性型:常见的病型,呈败血症症状。 1.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精神沉郁,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常堆叠在一起。
47
症状 2.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
48
症状 3.鼻腔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初期病猪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带血,有的发生呕吐。
49
症状 3.鼻腔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初期病猪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带血,有的发生呕吐。
50
症状 4.随着病的发展,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常呈犬坐势。
51
症状 5.后期通常发生后肢麻痹,起立困难.
52
症状 6.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游泳状。
53
症状 6.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呈“鹅步”样。
54
症状 7.急性死亡猪只全身皮肤散发出血(斑),尤以腹部、耳翼、四肢末端及臀部最明显。
55
症状 后期病猪腹泻,腹部等处皮肤发绀。 病程:10-20d,轻者 30d以内。
56
症状 慢性型:食欲时好时坏,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猪明显消瘦,走路不稳,无力喜卧,最后衰竭而死。 病程:1个月以上。
57
症状 迟发性: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引起,出生后小猪几个月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
食欲不振,精神沉欲,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但体温正常,可存活6个月以上,最后死亡。这类仔猪体内有大量病毒,但不产生中和抗体,为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58
症状 温和性猪瘟:又称“非典型猪瘟”,或“无名高热”。表现散发,症状轻,不典型。病猪发热(40-41℃),有的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发育停滞。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跗关节肿大。
59
症状 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引起流产,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最后死亡。
60
病理变化 本病的肉眼病变以出血为主。全身浆膜、黏膜和脏器充血和出血(呈出血斑点状),其中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
61
病理变化 淋巴结水肿、出血,周边出血重,中间出血轻,间杂贫血,呈大理石样或红白色外观。
62
病理变化 肾脏色泽较淡,有针尖状出血斑,俗称“麻雀蛋肾”。
63
病理变化 肾脏色泽较淡,有针尖状出血斑,俗称“麻雀蛋肾”。
64
病理变化 切开肾脏,皮质表面常见出血。
65
病理变化 脑部充血和出血。
66
病理变化 肺脏有点状出血。
67
病理变化 喉头和咽部黏膜有出血斑点。
68
病理变化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脾脏不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稍高于周围表面,呈紫黑色。
69
病理变化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脾脏不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稍高于周围表面,呈紫黑色。
70
病理变化 扁桃体出现脓疱,严重出血。
71
病理变化 膀胱常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72
病理变化 膀胱常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73
病理变化 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待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黑褐色,中央低陷。
74
病理变化 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待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黑褐色,中央低陷。
75
防制 免疫接种:控制本病最有效。疫苗接种应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兔化弱毒疫苗,2hr后吃奶(超前免疫),然后在20-30和60-70日龄分别接两次。
76
防制 紧急接种:在已发生猪瘟的猪群或地区,对正常和尚未出现症状的猪进行紧急接种(剂量加至2-5头份),常可控制疫情。对疫区周围的猪群进行逐头免疫,形成安全带防止猪瘟蔓延。
77
诊断 临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特点做出初步诊断。
直接荧光抗体检查:采取扁桃体、脾肾和回肠远端做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是检测病毒抗原最常用的方法。 ELISA试验检测血清抗体:可区分疫苗弱毒感染、野毒感染和混合感染。
78
鉴别诊断 猪瘟 猪丹毒 病程 1周以上 3天以内 症状 常有腹泻,眼结 少有腹泻, 膜炎,粘脓性 眼清亮有神, 分泌物,上下眼 没有或有
猪瘟 猪丹毒 病程 周以上 天以内 症状 常有腹泻,眼结 少有腹泻, 膜炎,粘脓性 眼清亮有神, 分泌物,上下眼 没有或有 睑粘在一起 浆性分泌物
79
鉴别诊断 病变 脾不肿大,边缘有 紫黑色梗死灶; 脾肿大呈蓝 肾不肿大色淡, 红色;肾淤血 表面点状出血红色; 肿大呈暗红色
猪瘟 猪丹毒 病变 脾不肿大,边缘有 紫黑色梗死灶; 脾肿大呈蓝 肾不肿大色淡, 红色;肾淤血 表面点状出血红色; 肿大呈暗红色 (麻雀蛋肾) (大红肾)
80
鉴别诊断 猪瘟 猪丹毒 青霉素疗效 无效 有效 病原 病毒 细菌
81
防制 免疫接种:控制本病最有效。疫苗接种应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兔化弱毒疫苗,2hr后吃奶(超前免疫),然后在20-30和60-70日龄分别接两次。
82
防制 紧急接种:在已发生猪瘟的猪群或地区,对正常和尚未出现症状的猪进行紧急接种(剂量加至2-5头份),常可控制疫情。对疫区周围的猪群进行逐头免疫,形成安全带防止猪瘟蔓延。
83
防制 其它防制措施:自繁自养,引进猪严格隔离检疫,用残羹做饲料时,充分煮沸消毒。
84
治疗 发病早期也可以应用猪瘟高免血清治疗,有良好效果。同时采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85
猪梭菌性肠炎 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俗称仔猪红痢
86
概述 临床特征: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弥漫性出血或坏死。
87
概述 病原:C型产气荚膜梭菌,亦称魏氏梭菌。革兰氏阳性,厌氧,大杆菌,能形成芽胞。可产生α和β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
88
概述 本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尤其是3日龄以内仔猪。
89
症状 本病按病的经过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仔猪出生后,1d内发病,身体虚弱,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沾满血样稀粪,l~2d死亡。
90
症状 急性型:此病型最常见。病猪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病猪日益消瘦和虚弱,一般在第三天死亡。
91
症状 亚急性型:病猪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粪,以后变成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极度消瘦和脱水,一般5~7d死亡。
92
症状 慢性型:病程在1周以上,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病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数周后死亡或淘汰。
93
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见于空肠,空肠出血呈暗红色。
94
病理变化 空肠黏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
95
病理变化 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空肠黏膜充血和出血,黏膜坏死,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
96
病理变化 肠道浆膜潮红,回肠充满气体。
97
病理变化 组织学变化,肠黏膜下层和肌层有炎性细胞浸润。
98
防制 由于发病迅速,病程短,紧急预防可用抗生素对刚出生仔猪立即口服,每日2~3次。 预防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给怀孕母猪注射菌苗,使母猪免疫。
仔猪出生后吸吮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仔猪出生后注射抗猪红痢血清,可获得充分保护。
99
猪圆环病毒感染
100
定义 猪圆环病毒感染(Porcine circovirus infection,PCI)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的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
101
病原 属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圆环病毒属(circovirus),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分为PCV1和PCV2两个型,PCV1和PCV2均有感染性,但致病的主要是PCV2型。PCV对外界抵抗力强,PH3环境中可生存较长时间,对氯仿不敏感。
102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猪,带毒猪。感染猪从鼻液、粪便、精液等排泄物排毒。 易感动物:猪,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胎猪均可被感染,人、牛和鼠也可被感染。
103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 流行特点:猪圆环病毒常与其他病原体如猪瘟、附红体等混合感染。呈流行性。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一般本病集中于断奶后2-3周和5-8周龄的仔猪。
104
症状 3~20周龄的仔猪和青年猪感染PCV-2后引起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ostweaning multistemic wasting sydrome,PMWS),表现为多系统进行性衰竭: 厌食,精神沉郁,生长不良或迟滞,渐进性消瘦,体重减轻,体温升高。
105
症状 皮肤与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约20%病例,具有诊断意义)。 体表浅在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颌下、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大。
106
症状 贫血,肌肉衰弱无力。咳嗽,喷嚏,气喘,呼吸困难。 有时可见下痢和嗜睡等。 有时可见由后肢开始的渐进性麻痹神经症状。
107
剖检病变 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淋巴结异常肿大、切面苍白。 肺脏肿胀、坚硬似橡皮、表面散布灰褐色病变、肺泡出血。
108
剖检病变 肝脏发暗、萎缩。 脾脏肿大、肉样变、切面未见充血。 肾脏水肿、苍白、被膜下可见点状出血和白色坏死灶。
109
诊断 流行病学特点:各种猪均可感染发病;多因诱发因子的作用发病。最常见的诱发因子是断奶、免疫、运输、妊娠、气候骤变、断尾、打号、换料、转群等。
110
诊断 临床症状特点:体表浅在性淋巴结高度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可肿大4~5倍;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咳喘,腹泻,生长缓慢,皮肤苍白,黄疸;使用抗菌药治疗无效。
111
诊断 剖检病变特点:内脏淋巴结高度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脾脏肿大;肺脏膨大、表面散在大小不一的褐色病灶;肾脏肿大、苍白等。
112
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是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PCV;
2)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PCV抗体,检出率99%以上,主要用于PCV抗体的大规模检测;
113
诊断 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简单、快速、特异的检测法;
4)核酸探针杂交及原位杂交试验(ISH):用于(PCV)在机体组织器官中的精确定位。
114
防制 对感染和疑似感染猪场,彻底清理猪场卫生,定期用2%~3%氢氧化钠消毒,定期灭虱,消除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加强饲养管理,免疫、阉割、剪齿、断尾、打号或注射要严格消毒;平衡饲料营养,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尚无疫苗和有效疗法。
115
防制 驱瘟神散0.5%、消食平胃散0.3%、复合维生素B 0.1%、白糖5%,全群混饲5天;驱瘟神散注射液1~30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1~30毫升,混匀后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4天;5%氟苯尼考注射液1~30毫升,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以上注射剂量:刚出生~20千克体重的仔猪为1~10毫升;20~50千克体重的小猪为10毫升;50~150千克体重者,从10毫升为起点,每增加10千克体重用量增加2毫升;150千克以上者均为30毫升。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