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主观色彩。.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主观色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主观色彩。.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主观色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主观色彩。

3 2、在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总的特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哪些景像来表现故都的秋?
预习思考 1、阅读全文,梳理文脉; 2、在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总的特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哪些景像来表现故都的秋? 3、文章是颂秋还是悲秋?

4 文章思路 北国的秋 清 静 悲凉(文眼) 比较秋 江南的秋 慢 淡 混沌(反衬) 忆秋景 北国的印象 赏秋意 北国的院子 察秋迹 北国的槐树
北国的秋 清 静 悲凉(文眼) 比较秋 江南的秋 慢 淡 混沌(反衬) 忆秋景 北国的印象 赏秋意 北国的院子 察秋迹 北国的槐树 听秋声 北国的鸣蝉 品尝秋 感秋韵 北国的凉雨 话秋果 北国的果树 明秋情 中外的诗文 南国的秋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比较秋 北国的秋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 文章思路

5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总的特点是什么? 清静 悲凉

6 思考讨论 文章通过哪些景像来表现故都的秋?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枣 清静 悲凉

7 思考讨论 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现作用?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枣 南国之秋 半开半醉 看不饱 尝不透 赏不足 清静 悲凉

8 怎样理解后面一大段议论性的文字? 思考讨论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枣 南国之秋 半开半醉 看不饱 尝不透 赏不足 清静 悲凉
南国之秋 半开半醉 看不饱 尝不透 赏不足 清静 悲凉 人而有情 必生感慨 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

9 思考讨论 文章是颂秋还是悲秋?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枣 南国之秋 半开半醉 看不饱 尝不透 赏不足 清静 悲凉 人而有情 必生感慨 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 深切的赞美、眷念 深远的幽思、孤独

10 故都的秋 思考讨论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枣 南国之秋 半开半醉 看不饱 尝不透 赏不足 清静 悲凉 人而有情 必生感慨
——一曲悲凉的颂歌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枣 南国之秋 半开半醉 看不饱 尝不透 赏不足 清静 悲凉 人而有情 必生感慨 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 深切的赞美、眷念 深远的幽思、孤独

11 郁达夫( )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 问世。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12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
郁达夫从1933年由沪迁杭,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这段时间,作者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并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13 阅读探究 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印象及情感
故都的秋的总印象是清、静、悲凉,这又是文眼和文章的感情线索,写景说事都紧扣这一感情线索展开。本文写景,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构上以“北国的秋”为主轴,兼及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在比较中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偏爱。作者绘形、绘色、绘声的描述,逐一展开故都的自然风物,使屋院、街槐、鸣蝉、风雨、人语、果实,无一不带有清、静、悲凉的意味。议论部分,将品秋由个人感受扩大为更多文人学士的,秋就被放置在世界文化的范畴加以议论。 阅读探究

14 《郁达夫评传》一书中对郁达夫这种情感的来自,有较详细的描述。本来,郁达夫一家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是想找一个闲静的所在,以逃离时艰。他曾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苦闷的良方。然而,迁居杭州后,心境并非因此宁静,甚至痛苦郁积。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下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 体都不能自由……。”由此可知,苦闷并试图排解苦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的感情基调。

15 1927~1937年,国民党为配合对红军的军事“围剿”,同时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1930年 9月,当局下令取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通缉鲁迅等人,文化“围剿”在更大范围内开始。特务、暴徒袭击与捣毁进步书店、报馆、印刷所的事不断发生,1933年10月捣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和艺华影片公司。暗杀进步文化人的事层出不穷,1931年 2月左联成员柔石、殷夫、胡也 频、李伟森、冯铿在上海被害;1933年 5月作家丁玲、潘梓年被绑架,诗人应修人拒捕牺牲;开明民主人士杨杏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史量才(《申报》总经理)也遭暗杀。

16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绘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为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别具慧眼而捕捉了如下画面:旧院秋赏、落蕊秋扫、残蝉秋鸣、闲话秋凉、佳果秋盛。 写秋院: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丝丝日光,是人的静处,也是心的悲凉。而牵牛的朝荣潜藏了作者的落寞。 写秋槐:脚踏落蕊,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感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境的静谧,更是心的沉静。扫街的条条扫帚丝纹,便平添了心的悲凉。

17 写秋蝉:嘶叫的秋蝉,是景的衰飒。还有蟋蟀、耗子,它们都是家家户户的家养,这使居所有了沧桑感,是境遇的悲凉。
写秋雨:雨声息列索落、都市闲人穿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有境的冷清,也有心的悲凉。念“一阵”错如“一层”,更使凉意彼此传递。 写秋果:枣子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北国的秋的基色。枣树叶落枣子红完, 最是北国清秋全盛将尽,清静中果子颜色渐浓,终至西北风起,也不无凉意。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无处不在。

18 作者为什么写故都旧院的秋最详 作者的经历以及思想感情决定了他的审美情趣。他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对象,散文常表现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感伤气息浓郁。《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正是他写作风格的体现。普通的旧院落,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 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再配合这故都秋意,其色彩就格外浓烈起来。写北国旧院落还可说明秋意无处不在,也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19 《故都的秋》是怎样开篇和结尾的 作者用赞颂的笔触和落寞的感受来写秋,于“清静悲凉”中悟到北国的秋的独特韵味。文章开篇就点明了北国的秋的这种不同韵味,并将这种“清静悲凉”作为情感线,使贯穿全文。开篇和结尾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其目的是抑彼 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 感受:同为秋,北国胜江南。末了,回扣开篇,作者热爱北国的秋的情感得到强化。

20 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一是以情驭景,色彩独特。作者所处的时代给他在心理上投下忧郁冷寂的阴影,他想追求“清净”的生活,内心又有无从摆脱的“悲凉”,因此在他的笔下,北国的秋带有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写景也以冷色为主。 二是随感取材,布局巧妙。作者从北平名胜写起,逐一展开秋院、秋槐、秋蝉、秋雨、 秋果等风物的描写,主观上的读秋、尝秋的意味非常浓烈。行文兼顾“故都”“秋”的两个元素,自然、人文气息并重,且收放自如。

21 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对北平秋天风物的描写,由衷地赞美了故都的秋不同于江南的种种。真情流露之下,深藏着一种淡远的忧思。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的心里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故都是一种文化,秋是一个季节。将两者结合而成文题,行文就有了自然风物 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味道。

22 同步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一椽chuán 驯鸽xùn 混混沌沌hùn
B.歧韵qí 朝荣zhāo 著着布衣zhé C.喇叭bɑ 落蕊ruǐ 不能自已jǐ D.颓废huì 橄榄ɡǎn 潭柘寺zhè 【答案】A/B 著zhuó C 已yǐ D 废fèi

23 2.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用名花半开、美酒半醉的状态形容北国的秋的美) B. 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 C.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到彻底) D.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黄酒喻江南秋味的淡,白干喻北国秋味的浓。) 【答案】A/形容江南的秋的状态。

24 阅读下面的文段, 回答问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25 3.理解加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 4.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秋?并简要归纳他对 江南的秋的看法。 【答案】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文章的中心,也给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将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突出北国的秋的别样韵味。/江南的秋来的慢,显得淡,秋味不足。

26 5.“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 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 合适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 【答案】拿名花与美酒与秋作比,说明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半开”不美,“半醉”没味,江南的秋就像这半开的花,半醉的酒,让人“赏玩不到十足”的秋意。


Download ppt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主观色彩。. 学习目标 1.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主观色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