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汉 字 形 体 的 演 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汉 字 形 体 的 演 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汉 字 形 体 的 演 变

2 汉字字体的演变可以分成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两大阶段的分水岭在秦代。秦代既使用属于古文字的篆文,也使用属于今文字的隶书。

3 古文字四系 一. 商代文字 商代(又叫殷朝)后期的文字资料主要是甲骨文,其次是陶文和其他零星文字。甲骨文就是在龟甲和牛骨上刻写的文字。 内容是商代统治者占卜的记录,因此又称为“卜辞”、“贞卜文字”。因文字是用刀刻写的,所以又叫“契刻辞”、“刻文”。其出土地在殷墟,所以又叫“殷虚文字”。 据统计,从殷墟地下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的单字共有4500千个,其中已经认出了的有1500个。考虑到甲骨文的内容以及出土数量的局限,当时使用的汉字肯定不止这些。

4 龟 甲 兽 骨 兽 骨

5 甲骨文-照片

6 殷 墟

7 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很不固定。
(一) 同一字写法不定。 可以是显示大头的小孩子;也可以是在襁褓中挥动双臂的小孩子。

8 两头扎起来的囊橐,有的画着花纹,有的什么都不画。
可以画成好像是一个大字底下加一横;或天字下一横;或三横一竖。 两头扎起来的囊橐,有的画着花纹,有的什么都不画。

9 (二) 字的繁简不一。 有的画着车轮、车厢、车辕和车轴;有的画出车轮和车厢;有的只画出两个车轮。

10

11 有四颗牙齿,也有三颗、两颗,还有只画出一颗的。
旗子下面一般是两人,也有画三人和一个人的。

12 (三) 一些意近的偏旁可互相替代。 圈在里面的可以是牛,也可以是羊,还可以是马什么的 。 被追的一般是猪,也有追兔子,还有追鹿的。

13 (四) 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

14 (五) 偏旁位置左右上下不分。 甲骨文因为是用刀刻的缘故,字体比较瘦,笔划比较硬。而且由于刀刻的不易,所以使得原来的圆形变为方形。

15 二. 西周春秋文字——铜器铭文 与俗体字相对的正体字是铜器铭文,古人把铜叫作"金",铜器铭文也被称作"金文"。金文主要是记载王室的赏赐及记录土地买卖和战争等一些重大事件。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描写在模胎上,然后再刻字,最后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正规,字形整齐,笔划圆肥,故更具有象形的意味,特别是一些较早的金文和表示族氏和名字的族名文字。

16 金文一般是用范(模型)铸的,故写实性要高于甲骨文,尤其是族名金文,具有浓重的图画色彩。当然,由于金文时间跨度长,前后期呈现不同的特点。西周金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线条化指粗笔变细,团块变成线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后期金文出现了美术化倾向,或笔画狭长故作宛曲之态,或加鸟形、虫形等文饰。

17 西周有许多长篇的铭文。最长的一篇是西周的毛公鼎,上面有四百九十七字。西周金文的字形比起商代金文来字形比较整齐方正,笔画线条化、简化,象形意味明显减少。

18 裘锡圭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把金文看作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 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金文的特点: (1)笔道粗肥,曲笔较多。 (2)新出现的象形字很少,形声字明显增加。 (3)异体字相对减少,偏旁相对固定。 (4)合文大为减少。

19 三. 战国六国文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原本同一的文字因各自为政而发生了纷杂的变化,除了秦国基本上还继承西周春秋金文的体系外,其他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体。由于韩赵魏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所以,字体较为接近,一般都把这三家看作一个系统。

20

21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时期的文字,除了金文,还有写在竹片上的竹简和写在丝绸上的帛书,以及玉石、陶器、货币上的文字等等。

22 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传统的正体几乎被俗体冲击得溃不成军。俗体之中最常见的是简体,例如:“铸”写作“金寸”。
早在春秋时代,文字就存在地方性差异,如晋国栾书缶铭文“季”写作“ ”。到战国时代,文字异形的现象更加严重了。 除了上述字形上的异体外,还存在偏旁不同的异体。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六国文字与秦文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因此六国异体字对后来的汉字没有显著影响。

23 四. 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
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笔画变为勾廓,而且常常有简笔,因此有人称它是当时的俗体字。

24 大篆-石鼓文

25 《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籀大篆指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省改包括两方面: 一是改变笔画,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结果是减弱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二是省略偏旁和简化线条。

26 小篆-秦统一文字 马 安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27 阳陵青铜虎符 长8.9厘米,是秦始 皇调兵的凭证,可中 分为二。各有铭文12 字:“甲兵之符,右在 皇帝,左在阳陵。”

28 篆文的很多笔画圆转弯曲,不仅转折的地方要写成工整的弧形,而且很多斜笔也要写成工整的弧形。篆文写起来费时间,不够方便,因此在社会上通用的时间并不长,到汉代就被隶书取代了.

29 隶 书 在小篆成为官方规定的标准文字后不久,一种从战国末期就开始在民间流传的,由秦国文字省减而形成的俗体字逐渐风行起来。小篆虽然比以前的文字整齐,但普通人写起来还是很麻烦,为了简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虽然不正规却很好用的俗字体。以至于最后就连官方的文件也都开始用它来抄写了。这就是"隶书"。 "隶"本是隶人的意思,也就是管罪犯的官吏。秦朝的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了汉代就叫汉隶也叫今隶。

30 秦简所代表的隶书还是尚未成熟的隶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很多字虽然是方折、平直的笔画,但是与成熟的隶书仍然有距离。  第二,某些字在同一份材料中兼用隶书和正规篆文两种写法。

31 隶书-秦隶与汉隶 秦隶-云梦秦简 汉隶-居延汉简 汉隶-史晨碑

32 纵观字体演变史,隶书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汉字形体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我们称之为隶变。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从商代的甲骨文一直到秦代的小篆,尽管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总的说来,仍是一脉相承的,属于古文字的范畴。 从隶书开始,汉字进入今文字的范畴。隶书和古文字的根本区别,首先是全面符号化,即完全抛开古文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其次是笔画化,即把字形分解为若干基本笔画。从结构上说,隶书字形趋于简约,不像古汉字那样繁复;从实用的观点看,隶书便于学习,也便于书写,有很大的优越性。

33 甲骨文 金 文 小 篆 隶 书

34 隶书— 混同或变异

35 隶书— 简省或讹变

36 草书、行书、楷书 1、草书 在隶书成为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写得简便、潦草的字体,叫做“草书”。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主要是用来起草文稿和写信。由于写得比较快,所以在书写过程中有的省去了字形的一部分,有的把一些笔画连在一起。 汉代的草书叫"章草",是因为它比较整齐、规矩,有章法。而魏晋时的"今草"就潦草多了。今草是当时的人相对以前的章草而言的。再往下发展,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

37 草书-章草 史游︱急就章 汉章帝︱章草

38 草书-今草 王羲之-今草 于右任-今草

39 草书-行草 蒋力华 - 行草

40 草书-狂草 张旭 ︱ 古诗四帖 东 明 九 芝 盖 ,北 烛 五 云 车 。 飘 摇 入 倒 景 ,出 没 上 烟 霞 。
东 明 九 芝 盖 ,北 烛 五 云 车 。 飘 摇 入 倒 景 ,出 没 上 烟 霞 。 春 泉 下 玉 霤 ,青 鸟 向 金 华 。 汉 帝 看 桃 核 ,齐 侯 问 棘 花 。 应 逐 上 元 酒 ,同 来 访 蔡 家 。 唐张旭书庾信诗步虚词

41 在汉朝末年,文字的形体又由隶书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楷书把扁形、方形的隶书变成竖长方形,并且把波折的笔法变为平直。楷书也叫"真书"。写楷书时得一笔一笔、整整齐齐地写。楷书始于汉末,成熟于魏晋,通行于南北朝。 2、楷书

42 赵孟頫 ︱ 寿春堂记 赵孟頫 ︱ 胆巴碑

43 3、行书 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流行,就是"行书".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

44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45 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46 汉字形体演变演示

47 各种形体汉字对比 甲骨文 金文 六国故文 小篆 隶书

48

49 众 ——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
众 ——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

50 监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51 小结 课堂授课环节:课本P79页内容 网络教学环节: 课外自测环节:题库文字编。


Download ppt "汉 字 形 体 的 演 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