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浙江省高二下新课程培训: 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单元五、单元七 教学分析与设计 QQ:781525243.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浙江省高二下新课程培训: 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单元五、单元七 教学分析与设计 QQ:78152524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浙江省高二下新课程培训: 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单元五、单元七 教学分析与设计 QQ:

2 单元五 欧洲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 亨利八世

3 一、专题总认识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在欧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6世纪的西欧,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成长,天主教腐朽的神权统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相继进行宗教改革,最终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封建大一统神权统治,建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基督教新教派,有力推动了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在欧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专题目标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感悟改革家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5 从两大新史观看地位和作用 文明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宗教改革是通过改造落后而专制腐朽的天主教神权统治,来建立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督教新教派,最终实现“教随国定”原则和“宗教宽容”,从而促进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6 专题主旨 一个灵魂:以新史观为灵魂(凸显核心价值取向) 二个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文化思想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文化思想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三大主题:改革背景,改革过程与内容,改革作用 四大能力:获取信息 描述事物 揭示本质和规律 史论结合 五个感悟: 改革的历史必然       改革的艰难与曲折       改革的光明前途       改革成败规律       改革家的品质和素养

7 专题联系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8 专题导航 改革背景 路德改革 (开始) 改革扩展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宗教异端
概念、表现(法国、英国、捷克)、对改革的影响 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形成;文艺复兴 背景与原因 政治局面;经济搜刮;立志改革;兜售赎罪券 改革内容 教义:“因信称义”;组织:廉价教会和民族教会 路德改革 (开始) 改革影响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开辟宗教改革道路 加尔文改革 原因、内容、作用 改革扩展 背景、内容、特点、结果 亨利八世改革 对欧洲的影响;对英国的影响 改革与社会变革

9 教学设计 1.目标:让学生有序而有效的动起来!(想、说、写) 追求实效!! 2.理念:新史观为灵魂;课标为准绳;学生发展为目标。
3.原则:了解-----理解------感悟; 现实-----历史------现实 4.方法:主题式探究教学法(介于课题研究和问题教学法之 间的一种教学法。是为了突出主题,明确任务;引领探究方向,培养探究精神;方便课堂教学实施。 程序与流程: 1.探究主题,明确任务 2.呈现材料,给出问题 3.方法指导,组织活动         4.合作探究,写出提纲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10 二、教学分析与设计 设计典例 探究主题,明确探究方向 大主题: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必然)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探究主题,明确探究方向 方向: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角度去探究 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

11 宏观把握 大主题: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必然) 确立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主题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激化矛盾,阻碍进步
    ----激化矛盾,阻碍进步 确立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主题二: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新旧文明的冲突,改革的必然 主题三:宗教“异端”的发展     ----宗教改革的前奏

12 主题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基督教的现状(了解现实)
三教并立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的时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

13 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和人民中的地位 美国的纸币,你发现有何特点? 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在什么文本上宣誓? 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什么?
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在什么文本上宣誓? 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什么? Thank you! May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America!

14 导课方案二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 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入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乡波兰的人就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只能容纳30万人,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会地点现场转播。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会和人类大家庭。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5 世界三大宗教? 导课方案三 佛教(公元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宗教圣地……
或者让学生说说“复活节,圣诞节”的由来

16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穿越时空)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历程: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1 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天主 _____教(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 ____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 16 ____世纪的第二次分裂 天主 _____教 ____教 东正 _____教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17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原罪 救赎 上帝创世说 原罪救赎说 天堂地狱说
原罪 ----(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人类永远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18 呈现材料,给出问题 上帝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小组探究一:(结合材料和阅读教材)思考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发展的原因?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上帝 呈现材料,给出问题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19 小组探究二:(结合材料和阅读教材)思考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发展的表现? 出售赎罪券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发展的表现?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出售赎罪券

20 合作探究:天主教的统治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21 愚人船 布罗尼穆斯 博斯 油画 荷兰 1470年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谓圣者的愚蠢与自负加上他们生活中的堕落、益发使他们成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

22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上帝 教皇出巡 红衣主教 大主教 华丽的祭坛 神父 信徒
红衣主教 大主教 华丽的祭坛 材料: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要高出当时德意志名义上的中央政权“神圣罗马帝国”年财政收人的20倍左右。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也极大地恶化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23 结论: 感悟历史 思考: 从以上材料, 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天主教奢侈腐化、 荒淫无度、贪婪敲诈、教阶森严
理解材料: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结论: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24 主题二:西欧向近代的过渡 呈现材料 一方面,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这是宗教改革勃兴的现实社会根源。当时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封建贵族的特权和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有力促进民族国家的 发展,而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统一。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神学说教和等级特权制度,鼓吹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倡竞争进去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构成对天主教神学的巨大冲击。 教学参考用书补充资料

25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图片和上述材料说明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
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 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 文艺复兴 解放思想 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26 主题三、宗教异端—早期欧洲的反封建斗争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和‘‘学思之窗”,归纳了解宗教异端的概念,异端运动的表现和主要主张,并揭示异端运动的实质和作用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27 读和说 主张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 影响 ①12世纪,法国南部 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②14-15世纪更加高涨,英国人威克里夫 主张: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③捷克人 胡司 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 ①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市民阶层(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封建、反教会的反映 ③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影响

28 宗教“异端”是欧洲早期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由于当时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决定的
选择教学(基础差的学校可以不作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反对天主教神学)原因是?出现异端运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找不到更好的思想武器反封建。 ● 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由“异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思想与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一致,所以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难点突破方法提示: 宗教“异端”是欧洲早期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由于当时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决定的 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29 教师总结提升 知识阶段总结 历史结论: 天主教神权统治 宗教“异端” 宗教改革 经济基础 决定 西欧向近代过渡 民族国家的形成 上层建筑
宗教“异端” 宗教改革 经济基础 决定 (资本主义产生) 资产阶级成长中 西欧向近代过渡 民族国家的形成 教师总结提升 上层建筑 历史结论: 欧洲社会的新变化要求变革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30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试一试 归纳宗教改革的原因与实质? 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是 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经济背景; ②14、15世纪以来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 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天主教会的贪婪腐败、对人民群众的搜刮 掠夺是引发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④另外,文艺复兴运动也对宗教改革起了推 动作用。  从根本上说,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

31 思维拓展 思考归纳:我们能否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呢?
1、文明角度:欧洲天主教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近代化角度: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32 知识延伸:封建时代中国皇权与教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感悟: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二三,从封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儒学的发展演变等角度去分析,认识中西方的差异。

33 课外探究和感悟:西方教堂的建筑形式 早期:罗马式 中期:拜占廷式 晚期:哥特式

34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和内容(经过)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开始 历史小故事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35 知识结构 教义 教会 组织 影响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主观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直接原因) 社会 背景 和原 知识结构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教义 主要 内容 马丁· 路德 宗教 改革 教会 组织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冲击天主教会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影响

36 阅读材料: (一)合作探究: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37 材料二: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皆是。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38 材料三 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不信任教皇,也不相信总议会,因为他们时常错误,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郑重宣布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上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 “这是我的立场”

39 材料四: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 “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德意志伟大宗教改革家,开创德意志近代历史新纪元,学识渊博,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魄

40 材料五: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41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论从史出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6)路德立志改革(主观) 论从史出

42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

43 (二)路德的宗教主张—“因信称义”及其实质
天主教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要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做“善功”“赎罪”。为了聚敛钱财,教会发明了出售“赎罪券”的方法。即因行称义” 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义”。

44 “因信称义” 路德从钻研《圣经》 中悟出了 “ 信仰耶稣即 可得救 ” 的道理。具体 说来,第一,人要想自 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
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 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 干预。第二,信仰的惟 一依据是《圣经》,而 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 的神学。这就是 “ 因信 马丁·路德 称义”。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45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因信称义”的实质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46 阅读与理解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47 (三):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和改革主张探讨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绝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赦免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须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许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以上材料反映了路德基本的教义“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48 思维拓展 (四)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教材归纳)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2、推动了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人民起义)
3、促进了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 4、打开天主教神权体系的缺口,为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1.能否从文明和近代化史观角度来考察改革的影响(核心价值取向) 2.能否对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和对欧洲的影响等角度全面认识 3.能否结合改革的实质和对人民起义的态度角度认识改革的历史局限 思维拓展

49 宗教改革对德国民族的影响 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之后又使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质,为德国暴君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补充材料

50     在再洗礼派影响下,宗教改革迅速发展为人民运动。1521年维滕贝格出现群众破坏教堂、捣毁圣像等行动,路德连续8天讲道,反对以暴力改革教会。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后,路德投入诸侯的怀抱。同年12月,路德又发表《劝基督徒毋从事叛乱书》,宣传教皇将自行灭亡,上帝禁止暴动。1522年3月,路德返回维滕贝格,多次讲道,攻击群众行为过火。1523年发表《论俗世权力》,歌颂诸侯政权,号召人民尊敬服从。当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时,他攻击闵采尔“草率行事”、“违反福音”,甚至告密于市政当局,污蔑闵采尔是“魔鬼”,请予以武力镇压。1525年,德意志农民战争进入高潮,他公然叫喊要像“打死疯狗一样”,“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 。 你如何评价马丁·路德?

51 感悟历史 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改革的推动往往在于领袖人物的付出。尽管教会改革的行动不是始自马丁·路德,但他是第一位成功者。他有何成功的秘诀? 改革家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品质; 是德意志和欧洲社会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顺应了人民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群众基础)

52 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53 2、加尔文宗教改革----改革深入 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经过一个时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巴塞尔市。从此隐姓埋名,努力钻研神学。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 加尔文

54 《基督教原理》书影(英文版)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首次发表时共有6个章节,后经多次增补修订,至1559年第4版时已成为4卷约80章的巨著,各卷分别以圣父、圣子、圣灵等的教会为题,全面阐述了卡尔文的改革派神学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5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和影响 主张: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A-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B-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 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 影响:①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 ②传播的欧洲其他地区,日内瓦成为宗教改革一 个重要的国际中心, “新教的罗马”.

56 重点一 核心内容——“先定论”及其实质 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这就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57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 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 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 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 渎神明”。 ——加尔文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了辩护. 因此,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8 重点二 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③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卡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59 ②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
知识应用 材料 1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滕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资料 ①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 ②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 ③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 材料2 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袋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①路德认为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请回答 ②加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 ③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

60 3、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的改革 英王亨利八世利用国内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情绪,借欧洲大陆发生宗教改革之机,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

61 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⑴原因: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 罗马教权的控制  ②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③文艺复兴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⑵形成:亨利八世时  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 伊丽莎白一世时  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62 思考: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⑴领导和方式:    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⑵内容:  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建立了民族教会,但也不彻底,保留了天主教的教义和教规。体现了英国王权与罗马教廷的权利之争。   ⑶影响:  宗教改革其实是加强英国的封建专制,当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引发了资产阶级的清教徒运动。

63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改革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 马丁·路德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简化仪式神甫娶妻蔑视权威 德国 北欧 加尔文 加尔文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 法国 英国等 亨利八世 英国国教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①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 英国

64

65 能否从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欧洲的近代化角度来认识?
三、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① (思想)它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 ② (政治)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各国的封建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旗帜。 ③ (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 (文化)宗教改革使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思维拓展 能否从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欧洲的近代化角度来认识?

66 知识延伸 1、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 2、不得不做出妥协 3、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路 改革局限、存在问题与前景 联系现实,感悟历史
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67 单元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单元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68 专题总认识 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实行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国内矛盾
  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实行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国内矛盾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废除了农奴制.   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是世界近代化的途径之一.

69 专题主旨 1.一个主题:俄国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2.两个灵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从古老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角度把握改革的历史背景,结合改革的结果能正确全面的评价认识这种文明的碰撞 从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角度认识改革的必然,并认识改革对俄国近代化产生的巨大作用 3.两条线索:从纵向来看,要把农奴制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十月革命联系起来,认识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横向要联系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革命或改革,尤其与美国南北战争,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的联系,认识世界历史近代化的多样性

70 专题导航 古老和现代文明的碰撞(背景) 文明冲突结果(内容) 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漫漫文明路
古老的农奴制文明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农奴制的腐朽 古老和现代文明的碰撞(背景) 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农奴制阻碍(根本原因) 新思潮的涌动——反对农奴制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矛盾尖锐——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改革的酝酿和准备(学生阅读内容) 文明冲突结果(内容) “二一九法令”——人身自由;赎买份地;村社管理 改革影响——进步与局限 改革对近代化的影响: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军事教育 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漫漫文明路 俄国近代化的特点 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71 教学分析设计 一、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 原 因 统治者必需改革 (古老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1、经济上: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 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 矛盾尖锐化——直接原因 统治者必需改革

72 了解农奴制 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以奴役制为主要形式的地主或国家剥削农民的主要经济和法律制度。
  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以奴役制为主要形式的地主或国家剥削农民的主要经济和法律制度。  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自由农民)和宫廷农民。 地主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他们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处于社会最底层。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于封建主,人身是自由的,但担负国家繁重的贡税和无偿的劳役。 宫廷农奴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从属于宫廷。

73 17世纪中叶颁布的《法律大全》,正式确立了农奴制。
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 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 发展: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 19世纪中叶,俄国45%以上的人口是农奴

74 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 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同时,彼得大帝的改革与扩张 充满了血腥和杀戮,他将很多人推上了断头台,甚至亲手执行他们的死刑。他严刑拷打逆乱的儿子,并且毫不留情地宣判了他的死刑。

75 教学策略 课内小组分工合作探究活动 问题 可能的解决之道 政治 经济 社会 军事
我们把俄国在十九世纪中叶所遇到的困难列了一个表格,并分类排列。请你根据课文提供的资料信息填充“问题”和“可能的解决之道”两个栏目的内容。注意其中有些内容很可能是重合的,请你尽可能作出判断。 问题 可能的解决之道 政治 经济 社会 军事

76 课内活动参考答案 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77 小组一:结合教材两幅图片和下列材料探究19世纪中期俄国政治统治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其可能的解决对策?

78 材料二: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年代
农民起义(次数)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1年   591次 材料二: 材料三:针对上述这些情况,当时的诗人图特切夫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

79 农奴制成为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比较
小组二: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探究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缓慢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及其可能的对策 【材料】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 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曾一度高居世界首位。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 (卢布) 铁产量 (万吨) 铁路长度 (公里) 制 度 俄国 71 29(1860年) 1600(1860年) 英国 323 225(1850年) 14603 法国 150 9160 封建农奴制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奴制成为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80 ? 分析材料——归纳农奴制对俄国经济的阻碍
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农奴主可随时打骂、虐待他们,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工具,可以相互转让。农奴主为谋取暴利,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农奴主残酷压榨农奴,不断增加他们每星期为主人干活的天数,甚至收回份地,将农奴降到奴隶的地位。由于这种种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和资金根本无法解决,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各国,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81 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缺乏 自由劳动力--- 市场------ 原料 资金 技术 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 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 缺乏充足原料来源,且为西欧原料供应地 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技术水平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82 3.新思潮的涌动 从俄罗斯文化形成的特点和结构方面看,俄罗斯文化易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俄罗斯文化本身是在融合多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体,结构多元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而西方文化又曾经是俄罗斯文化的母体之一,因此后者自然对前者拥有内在的亲合力。西方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实际上也是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两种文化形态的冲突及融合过程。 19世纪20-70年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成为俄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家、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派知识分子充当了这一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83 小组三:19世纪上半期俄国思想界对农奴制的态度如何?有何表现?
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起义。起义者因此被称为 “ 12月党人 ” 。主张废除农奴制,建立共和国。 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

84 赫尔岑 赫尔岑,青年时代深受 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从此投 身于推翻农奴制度的革命宣 传活动。他是由贵族革命家 到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过渡性
人物,是俄国著名的思想家、 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8 47年他被迫流亡西欧,1852 年移居伦敦。次年他在伦敦 创办“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开始出版一种革命的杂志《北极星》,表示他决心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事业。 赫尔岑

85 从 1857—1867年,赫 尔岑在国外还出版了有名的《钟声》杂志,在 “向生者呼吁 ” 的口号下 ,他号召一切进步的人们为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而斗争。赫尔岑的主要功绩在于唤醒了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新一代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圣 彼 得 堡

86 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 · 格 · 车尔尼雪夫 斯基(1828—1889年), 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神 甫家庭里。他非常憎恨沙
皇专制制度。从大学时期 起就苦苦寻求改造这一社会的答案。大约在这一时期,车尔尼雪夫斯基接触到费乐巴哈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代表作有《怎么办?》

87 变革的呼声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普希金 普希金

88 反对沙皇专制的知识分子 果戈里: 《死魂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89 4、克里米亚战争 (新旧文明的较量)) 俄国在战争中使用 的帆船 小组四:结合下列两组材料探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假如你是沙皇你会采取什么对策? 英国铁甲舰

90 落后的社会制度! 材料分析——导致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材料一: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材料三:“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衰弱。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这是……由几个世纪所造成的历史时机之一,而且这些时机像山中的雪崩,像赤道附近的骤雨一样不可避免的……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落后的社会制度!

91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为什么说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了?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把农民运动推向更大的高潮。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品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减,……农民骚动、起义不断发展。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战争本身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国家的经济民生造成重创,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因此激起更人的反抗起义。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失去了许多权利,国际地位落千丈,国内反封建反农奴制的思潮更加汹涌澎湃。而在萧条与混乱中,政府对农民运动的镇压、地主对农民的勒索有增无减,导致战后俄国围内矛盾进一步加剧。

92 课外探究: 假如你是当时俄国的沙皇, 请你制定一套农奴制改革的方案, 下节课交流。

93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主要内容 沙皇的抉择 (文明冲突的结果)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巩固统治,沙皇不得不自上而下实行改革。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94 教学方案: 第一步:学生交流自己的改革方案 第二步:学习“二一九法令“内容 第三步:结合内容和材料进行主题辩论会

95 1.改革的酝酿(课外阅读内容) 目的: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改革的经验教训 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亚历山大酝酿改革 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奴制的问题

96 2.“二一九法令”的内容(政治、经济、组织)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能决定农民份地大小和好坏 能决定农民应承担的义务 2、土地仍属地主所有 3、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赎买份地的条件 A、要交付赎金 B、承担各种义务 C、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 4、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首先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 余款在49年内对政府逐步还本付息 还清本息后才合法拥有土地 付清赎金前,须服劳役,付代役租,不能随意离开赎地

97 请看书思考:“解放”法令的颁布和实施, 是农民想要的解放吗? 政府给农民的解放是怎样的? 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 农奴向沙皇欢呼

98 农民的要求: 从地主的土地上解脱出来,不再依附于地主,有自己的土地,经济独立,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99 实际情况: 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改革 “ 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100 主题辩论会: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哪一个更大?
3.进步与局限 教学方法:阅读教材与书本图片,利用学思之窗和资料回放的资料组织学生课堂辩论 主题辩论会: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哪一个更大? 进步性: 1、 地位: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 2、作用: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3、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101 局限性:   1、 “解放”法令是妥协的产物。改革后,俄国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肃清封建残余势力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2、改革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农民负担仍旧沉重。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102 问题二: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地价
知识应用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  1861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者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民的希望,他给予人民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日呢们所梦想和所需要的-----我们不需要沙皇----我们想要一个实在的人,他理解生活,也理解选择他的人民.” 答案提示: 问题一:前者十分否定,后者充分肯定 问题二: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地价 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象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意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问题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任务对待改革法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

103 三、俄国改革与近代化 概念呈现 什么是近代化?什么是俄国近代化? (漫漫文明路-----------) ①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
②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③它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 俄国的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104 了解历史 1、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⑴经济近代化 ①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 赎地的农民 富农 雇佣劳动力 农民
赎地的农民 富农 雇佣劳动力 农民 农村社会分化加剧 富农 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地主 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力

105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原因?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合作探究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材料二:据统计, 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原因?

106 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 原因: 表现: 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工业产量迅速增长 局限:总体水平仍然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发展很不平衡

107 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新建立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2)、政治近代化 (特点:变革缓慢) ①政治体制方面: 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新建立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②司法制度方面: 城市废除旧的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结果: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 些民主化的气息。 政治改革局限:利用教材漫画“文明的火炬”

108 (3)、军事近代化 (4)、教育近代化 (5)、思想近代化 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109 ①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其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依然使它相对落后。
2.俄国近代化的特点 思维拓展,感悟历史 ①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其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依然使它相对落后。 ②不过俄国的国土广阔,内部资源、市场潜力较大,因此俄国的近代化可以依赖于内部发展和建设,这也是它的特殊之处。 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 1.英国、 法国、 美国通过革命的途径比较早的走上近代化道路 2.德、意、通过统一战争;日本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近代化。 并且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走了一条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十分明显 3.中国走了改革与革命并举的近代化道路

110 3、改革后的俄国——任重而道远的俄国近代化
①俄国仍然是封建君主制国家 ②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落后于欧美; ③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生活仍贫困,反抗不断 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主张革命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 沙皇遇刺:新沙皇中止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促进革命形势走向成熟

111 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 历史任务是什么? 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反封” 如何扫除农奴制残余

112 结合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你对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建议?
联系现实,感悟历史 结合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你对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建议? 提示: 从背景看,历史向前发展,改革是时代的必然,只能迎不可拒 从目的看,必须体现民生需求,获取人民的支持 从过程看,及时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从结果看,成功的改革必须是把改革看成系统工程,有序稳定协调开展

113 教师的工作很苦也很累,但我的心很热; 新课改很理想和美好,但现实却很难; 敢问路在何方? 我在期待,我在追求……

114 结束语 让我们, 面对绚丽的朝霞 放眼东升的旭日 展开希望的翅膀 鼓起奋进的风帆

115 结束语 愿我们, 与新课程同行,在探索中创新,在体验中感悟,在耕耘中收获!

116 谢谢!欢迎指导!


Download ppt "浙江省高二下新课程培训: 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单元五、单元七 教学分析与设计 QQ:781525243."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