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課 典論.論文 曹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課 典論.論文 曹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課 典論.論文 曹丕

2 目次 一、聚焦文心─課題解析 二、品茗人物─作者介紹 三、一窺堂奧─課文探究 四、妙筆生花─寫作修辭 五、諸子論壇─各家集評
六、閱讀多分─補充資料

3 聚焦文心─課題解析 題解

4 題解 《典論》一書,屬論辯類文體,曹丕精心撰著。文選典引李善注:「典者,常也,法也。」故「典論」原意是指討論各種事物的法則。
也有人說「典論」就是正論,據清朝孫馮翼典論輯佚本的內容推測,曹丕著作此書的用意,乃在「端正天下之論」。

5 據《文選》六臣注,《典論》有二十篇,可惜全本已佚,只有〈自敘〉一篇為裴松之注三國志所引錄,〈論文〉一篇為《昭明文選》所錄,兩篇原貌遂得以保存。
清孫馮翼有典論的輯本,刊入問經堂叢書中,黃奭漢學堂叢書亦有輯本。 從輯本中可以看出,典論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有論帝王的:如論周成漢昭、論孝武;有論為人處世的,如內誡、交友論、姦讒、酒誨;有論古今愚誨者,如論郤倫等事;又有斥神仙為妄者,共十二篇。可見典論所討論的範圍十分廣闊,是一本綜合性的論著。

6 論文是典論中的一篇,它是中國第一篇評論文學的專著。
中國的文學作品一向與經、史作品混淆;至曹丕典論論文出,強調文學的價值,始給予文學以獨立的生命,開中國文學批評的先河。 文中除批評文人相輕之病外,對於文體、風格、才性,以及著述的重要等命題,均有精闢的論述,發前人之所未發。

7 論文之撰作意旨,可分就兩層看: 表層意旨:以寫作追求永恆的文學生命。如曹丕《與王郎書》所云:「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深層意旨:以作品成就個人的政治野心。曹丕想藉此拉攏文士,造成聲勢,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行情,以徹底打垮曹植,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8 本文多處針對曹植與楊德祖書而發。曹植自炫其才,妄詆時人,且輕鄙文學,自謂不「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丕則強調文人不必相輕,並以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植譏陳琳「畫虎不成反為狗」,丕則反譏植「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植暗示要放棄「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丕則以「唯幹著論,成一家言」回應。凡此種種,皆可看出與曹植針鋒相對,互別苗頭的用心。

9 品茗人物─作者介紹 允文允武 太子與世子之稱 太子位之爭 矯情自飾、城府深沉 軼事:甄妃與洛神賦 軼事:七步詩 文學成就 ─ 詩歌 散文

10 允文允武 魏文帝 曹丕,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曹操次子,生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西元一八七年),死後諡號為文,史稱魏文帝。
他雖不像曹操橫槊賦詩,允文允武,也未如弟弟曹彰勇猛,但也是文武雙全。 魏文帝

11 曹丕出生前後,正值天下動亂。先有黃巾起義,又有連年不斷的軍閥混戰。
當時曹操勢力尚弱,其家室不得不常常隨他轉戰各地,所以曹丕說自己是「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

12 曹丕幼讀詩書,多有文才,《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
《典論.自敍》:「及長而備歷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天資文藻,下筆成章」,「以著述爲務」。 此外,曹操為增長曹丕的實際才幹,時常讓他隨軍出征。

13 如上述,曹丕和那些「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家貴族子弟不同,他幼年的習武學文,隨軍出征等經歷,使他在文武兩方面都有很好的根基,並因此很早接觸社會,為他日後的登帝位,及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立下堅實的基礎。

14 太子與世子之稱 太子:按《辭源》的解釋,太子是封建時代嗣君之稱。周時,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或稱太子,或稱世子。諸侯之子稱庶子。但其初尚不甚嚴,列國稱王,子亦稱太子。 漢初,吳王濞之子稱吳太子。東漢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立曹丕為魏太子,亦稱太子。 漢以後,皇帝立為嗣主的嫡子始稱太子。金、元時,皇帝的庶子亦稱太子,如金四太子兀朮。

15 太子位之爭 曹操有二十五子,夫人劉氏生長子曹昂,於建安二年征張綉之役中死難。曹昂死,次子曹丕即為長。
封建傳統「立嫡以長」,本無疑義,但曹操遲遲未立太子。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建立魏國社稷宗廟、置尚書、侍中、六卿,二十一年又進位魏王,儲君之位仍舊虛懸,其因在於曹沖、曹植亦深獲賞識。

16 曹沖為環夫人所生,小曹丕九歲。聰慧異常,五、六歲時,即有「成人之智」,著名的稱象故事就發生在他幼時。加上他寬仁大度,故特見寵愛。曹操曾多次對群臣稱述,有傳位之意。
建安十三年曹沖病卒,曹操悲甚,曹丕上前勸慰,曹操卻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畢痛哭。故曹丕日後為帝,常云:「若使倉舒(曹沖字)在,我亦無天下。」曹沖早亡,並未對曹丕構成實際威脅,真正的危險來自曹植。

17 曹植是曹丕同母弟,小丕五歲。文思明敏、才華英發,曹丕儘管文學才力也不弱,終究不是弟弟的對手,所以在許多顯露才華的場合,都讓曹植占先。
建安十七年銅雀臺新落成,曹操率領諸子登臺,並命他們各賦一篇,就是曹植寫得最快最好。曹操有好幾次就想立曹植為太子。

18 但是,曹植浪漫氣質很重,缺少政治家應有的精明幹練,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屢次違犯法記,以致漸失父寵。
曹丕則比較深沉老練,能夠矯情自飾,運用一些權術手段,在父親面前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而且他還頗善於爭取一些大臣、宮人的輿論支持,並充分利用長子的方便,終於使形勢漸利於己。

19 矯情自飾、城府深沉 《三國志》卷十九《陳思王植傳》:「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三國志》卷二十一《吳質傳》:「魏王嘗出征,世子及臨菑侯植並送路側。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悅焉。世子悵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辭,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 形象經營的成果:植辭藻雖麗,而孝心不及丕。 這段記述說的是,有一次曹操帶兵出征,曹丕和曹植共同送到路旁,曹植稱頌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旁邊的人都矚目讚賞,曹操聽了也很高興。但曹丕則感到很不舒服,顯得有些無所適從。曹操手下有個大臣吳質在曹丕耳邊說道:『魏王即將上路的時候,流淚哭泣就可以了。』及至辭行時,曹丕哭著下拜,曹操和部屬們都很傷感,認為曹植華麗的辭藻多而誠心不及曹丕。

20 《三國志》卷十《賈詡傳》:「文帝(曹丕)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這段記述說的是因為愛才,曹操打破了立嫡立長的“陳規”,想立曹植為太子,曹丕感到了威脅,於是向太中大夫賈詡詢問鞏固自己地位的方法。賈詡給他出主意說:“願將軍您能發揚德性和氣度,親身去做普通人的事情,早晚孜孜不倦,不違背做兒子應該遵守的規矩,這樣就可以了。”曹丕聽從了賈詡的話,暗自深深地磨煉自己。一次,就太子的人選問題,曹操徵求賈詡的意見,賈詡默然不答。曹操說:“我與你說話,你卻不回答,這是為什麼?”賈詡說:“我正在考慮,所以沒有立即回答您。”曹操說:“你考慮什麼?”賈詡回答說:“我是在想袁紹、劉表兩對父子啊。”曹操大笑,最終確立了曹丕為太子。

21 曹丕聽了賈詡的話,發揚德性和氣度,早晚孜孜不倦,不違背做兒子的規矩,暗自深深地磨鍊自己。等到曹操動問,賈詡再以袁紹、劉表父子為諷,暗示他:「舍長立幼,結果骨肉相殘,叫外人撿了便宜。」雖然沒說出口,卻什麼都說明白了。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正式立曹丕為太子,當時離曹操去世只有兩年多。

22 軼事:甄妃與洛神賦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攻克鄴城,甄氏為曹軍所俘,繼而嫁與曹丕。 當時曹丕十八歲,甄氏二十三歲。甄氏婚後頗受曹丕寵幸,不久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東鄉公主。

23 曹丕稱帝後,欲冊立甄氏為后。但年輕的郭氏與其爭寵,以曹叡早產,誣稱甄氏懷孕兩個月乃適曹丕,曹叡是否為曹家骨肉可疑。曹丕以此事詢之,甄氏對曹丕寵愛新歡本已生妒,知此事為郭氏挑撥,憤而大罵曹丕。
甄氏本長於曹丕大五歲,此時曹丕三十三歲,甄氏三十八歲,已年老珠黃,於是在黃初二年(西元二二一年)曹丕賜甄氏自盡,時年四十歲。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髮遮面,十分凄慘。

24 後曹植有《感鄄賦》,《昭明文選》中李善為「曹植」作註,認為《感鄄賦》就是《感甄賦》:「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後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後。忽見女來,自云: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

25 遂用薦枕席,懽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髮,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見所在。遣人獻珠於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甄氏賜死,時在黃初二年,甄氏年四十歲,當時曹植三十歲,並不在京城,卻因監國謁者灌均上奏其醉酒劫脅使者而被貶為安鄉侯,同一年又改封鄄城侯,翌年才入朝晉見魏文帝。

26 宋人劉克莊認為這是好事之人「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傖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等人,群起而鞭撻之。
其實,丕植兄弟之間的政治鬥爭,本已緊張,若《感甄賦》是在寫叔嫂之戀,未免自取其死;何況圖謀兄妻,在古代被視為「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

27 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後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帝王?
再以年歲而言,十四歲的曹植,居然向曹操求娶已經廿四歲的已婚女子,未免悖乎常理。 這樁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雖不能盡信,卻使人們深受感動,加上曹植此賦,憑空添上幾許想像,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28 《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是「感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洛神賦》一文,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 若說曹植同情甄氏失寵,口出怨言而竟被賜死,於是假託夢見洛神而作洛神賦,此情或許有之。

29 軼事:七步詩 曹丕篡漢,即位後,即將曹植黨羽丁儀、丁廙兄弟全家男口盡誅,並令曹氏兄弟諸侯各回封地。曹植先被遣去鄄城,不久受讒拘禁於洛陽南宮。後因母后卞氏向曹丕乞保曹植,才得以放歸。 《世說新語.文學》:「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 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30 文學成就 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集二十三卷,又有典論五卷,列異傳三卷等。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關曹丕作品的注釋本,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 晉、宋以來,文人每揚植抑丕,詩品沿襲舊說,故曹植列上品,而曹丕居中品,且謂曹丕詩「率皆鄙直如偶語」。

31 唯《文心雕龍.才略》有較公正客觀之評論:「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曹丕的作品,現今留存不多,辭賦約三十篇,詩歌近四十首,散文主要是一些詔、令、書、論。其中以詩歌及散文兩方面較為突出:

32 詩歌 曹丕詩的形式特點是體裁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皆有。其中五、七言成就最高。
其燕歌行二首尤其重要,在曹丕之前,只有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是七言形式,但第一句夾有「兮」字,還未完全擺脫楚辭的影響。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此詩雖句句押韻,形式上還不成熟,但已初步形成了七言詩的體製。

33 曹丕詩內容多涉情愛,語言淺顯清麗,情致委婉悱惻,因此風格流於纖弱細膩。
沈德潛《古詩源說》: 「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 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 約,能移人情。」

34 散文 曹丕的散文以〈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兩篇為著名,信中表現對亡友的思念之情,淒楚感人,對魏、晉、六朝作家的尺牘有相當的影響。他的文章通暢自然,文筆清綺,既有建安新風,又有個人特色。 典論論文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突破了儒家的傳統觀念,強調文學的價值和作用,闡述文章的體裁和特徵,探討作家的氣質才性和作品風格的關係,指出文學批評應持的正確態度。

35 曹丕的觀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表明文學已經開始走向自覺,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資料:三國志文帝紀;朱迪章編中國歷代帝王祕史,北京藍天出版社;劉衍文編中國文壇掌故事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6 一窺堂奧─課文探究 課文總析─課文 各段解析─一 各段解析─二 各段解析─三 各段解析─四 各段解析─五

37 課文總析 有關於文學批評的問題,如文學的價值、作家的個性與作品的風格、文體、文學的批評態度等,本文均有所探討。
曹丕以獨到的解,突破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文學的獨立地位,提示文學的寶貴主張。雖然他對這些問題,僅僅是略引端緒,但對後代的影響十分重要。

38 各段解析─一 段落要旨 傅毅與班固 下筆不能自休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相」字用法

39 段落要旨 第一段,作者首先以班固藐視傅毅為例,批評「文人相輕」的惡習。
自漢末以來,士大夫之間品評人物的風氣漸盛,尤其注重才性。士人往往看重自己和與自己才性相同者的優點,而輕視他人的長處。 文人相輕之習,其原因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補救之道是「審己以度人」:先正確地、全面地評估自己的優缺點,再拿同樣態度公正地衡量別人。

40 傅毅與班固 漢章帝建初中,封傅毅為蘭台令史,拜郎中,和班固、賈逵一起校勘禁中書籍。
傅毅模仿《周頌.清廟》的筆法,完成十篇《顯宗頌》,讚揚漢明帝的功德,文名大噪。故《後漢書.傅毅傳》稱:「由是文雅顯於朝廷。」 班固作《漢書》為四史之一,歷代評價頗高,故《後漢書.班彪列傳》稱:「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41 下筆不能自休 落筆時無法自我節制、停止。即文章冗長不知剪裁。這是貶義語。
梁實秋深信「簡短乃機智之靈魂」,並且主張「文章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 記者曾問海明威:「你的小說為什麼寫得那麼簡潔?」他回答說:「祕訣很簡單,因我是站著寫作,而且只用一隻腳站著。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逼得自己把文章寫得簡短、明確,免得讀者費力讀我的文章。」

42 曹植〈與楊德祖書〉: 「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也。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不能飛翰絕跡,一舉千里也。以孔璋之才,不閑辭賦,而多自謂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還為狗者也。」

43 曹植上文對建安七子的五人頗有微詞。曹丕的論文則隱然批評曹植有文人相輕之病。曹植既為辭賦老手,曹操也對其辭賦十分激賞,因此曹植輕視陳琳不擅此道,這正是以其所長,輕人所短。
曹植引用成語譏笑陳琳是「畫虎不成反為狗」,曹丕就用里語「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來譏笑曹植,而且這也是寫給曹操看的,所以這個「家」字,是確有指的。 (文學的御花園—文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44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比喻東西雖不好,但由於是自家之物,卻看得非常寶貴。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吳漢入蜀都,縱兵大掠。上詔讓漢曰:『城降,孩兒老母口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劉)禹示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陳大章《送胡卜子南歸》(清詩別裁一七):「空說高臺收駿骨,只應敝帚享千金。」

45 又作「千金敝帚」。蘇軾《與潘三失解後飲酒》:「千金敝帚人誰買,半額蛾眉世所妍。」
又作「敝帚自珍」。陸游《劍南詩稿》八十三吟:「枯桐已爨寧求職,敝帚當捐卻自珍。」

46 「相」字用法 放在動詞之上,用以指代動作的對象,可譯作「你」「我」「他」。 例如:本文中「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相輕」即輕視他人。
「相迎」不道遠:迎接你 君何至「相視」如涕唾:視我 互相、彼此。 「文人相輕」:彼此輕視 「以此相服」:相互欽服

47 各段解析─二 段落要旨 辭賦 王粲 王粲長於辭賦 張衡 蔡邕 張、蔡並稱 陳琳 孔融:雜以嘲戲

48 段落要旨 第二段,以審己度人的客觀態度評論七子得失。王粲和徐幹擅長辭賦為一組;陳琳和阮瑀擅長章表書記為一組;應瑒和劉楨論之以文章氣勢為一組;孔融獨為一組,論文氣和內容。 本段指出:建安七子在創作上各有所偏而不能備善,都不是通才。 這些評價頗見允當,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批評態度很坦率、持平,好就說好,壞就說壞,於褒揚之中能指出弱點,批評之中又能見到長處。

49 王粲以辭賦見長,好的作品可敵過前代大家張衡和蔡邕。徐幹的辭賦缺少遒勁之氣,但也可以與王粲媲美。不過,這兩人其他體裁的作品就比較平平。
陳琳和阮瑀的奏章文告在當代最出色。 應瑒的文章氣勢平和而不雄壯,劉楨的文章則雄壯而又欠嚴謹精密。 孔融的氣質才性都很高妙,超過一般人;缺點是不善議論,以至於常夾雜戲謔的詞句,但也不乏佳作,同類文章甚至可比古代名家揚雄、班固。

50 辭賦 屈原 屈原的《離騷》、荀子的《賦篇》是賦的先河。漢代賦體大盛,因稱「漢賦」,遂將屈原所作名為「楚辭」,而以「辭」「賦」並稱。
其特色是:以抒情為主,講求聲調之美,並注種排比、鋪陳。 屈原

51 王粲 王粲,字仲宣,漢獻帝初平4年(193年),因避董卓之亂而南下襄陽投靠劉表,但劉表以其貌不揚,並鄙其體弱,不能重用。
後來他勸說劉表之子劉琮歸降曹操,即賜爵關內侯,並擔任了侍中。因此他對曹操懷有知遇之恩,對曹操的事業充滿熱忱。 他在襄陽15年未被重用,鬱鬱不得志,一腔憤懣化為《登樓賦》這一千古絕唱。後人在襄陽城內東南角建「仲宣樓」以為紀念,明代五世貞曾作《仲宣樓記》。原樓早毀,現已恢復。

52 圖為紀念王粲而建的《仲宣樓》園景一角

53 王粲長於辭賦 王粲在辭賦上的成就,高於建安時期的其他人物。
南朝梁的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謂:「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文心雕龍.詮賦》稱其〈登樓賦〉為:「魏晉之賦首」。 宋代朱熹《楚辭後語》認為〈登樓賦〉「猶過曹植、潘岳、陸機愁詠、閑居、懷舊眾作,蓋魏之賦極此矣。」

54 張衡 張衡字平子,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南)人。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
張衡精通天文、曆算,創造世界上最早用水利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著有渾天儀圖注、靈憲兩部天文學著作。 張衡的文學成就包括詩、賦兩方面。其四愁詩為抒情之作,對七言詩的發展有影響。其辭賦承先啟後,現存有思玄賦、二京賦、歸田賦、南都賦、髑髏賦、冢賦等,其中二京賦、歸田賦為代表作。

55 蔡邕 蔡邕,字伯喈,陳留(今河南省陳留縣)人。東漢末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熹平四年奏請正定六經文字,蔡邕自書丹於碑,使工匠鐫刻,立於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 《後漢書.蔡邕列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 蔡邕曾續作漢史(靈記、列傳)四十二篇,今不存。善碑銘,但多諛墓之作。其中郭泰碑筆調樸素清麗,自謂「無愧色」。

56 張、蔡並稱 《太平廣記》:「張衡死月,蔡邕母始懷孕。此二人才貌甚相類。時人云:邕是衡之後身。」
說蔡邕是張衡轉世,不過茶餘飯後的閒談,不必當真。但二人才氣相類,則於此可見。兩人都是東漢的辭賦大家。

57 陳琳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為了避亂,投奔占有冀州的袁紹。袁紹派他掌管文章之事,讓他作討伐曹操的檄文,著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他告訴劉備:「曹公缺德,不可依附,宜歸附袁紹。」並歷數曹操罪狀,詆斥其父祖;官渡之戰,袁紹大敗,陳琳被俘,曹操愛其才,不但沒有殺他,還任為司空軍師祭酒。 《三國演義》第三二回:「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袁紹)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 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太祖愛其才,不咎。」

58 《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方患頭風,臥病在床,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顧謂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聞是陳琳之筆。』」
文章竟有如此療效,當然頗見誇張,不過《演義》也並非憑空捏造,《三國志.陳琳傳》引曹丕《典略》說:「琳做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59 孔融:雜以嘲戲 《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史上本無此事,孔融只不過用這個虛構的故事來諷刺曹操罷了。 《後漢書.孔融傳》:「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嘲笑曹操對烏桓的討伐,師出無名。

60 當時戰爭連年,民不聊生,曹操下令全國禁酒。
孔融《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乃云:「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除了讚美聖人善飲酒之外,也用女色亡國的例子,反諷酒何嘗可禁?孔融嘲笑曹操禁酒,無非只想節約糧食罷了。 觀其全篇,對何以不能禁酒並沒有正面論及,但充滿對曹操的諷刺挖苦之辭。這就是「雜以嘲戲」。

61 各段解析─三 段落要旨 貴遠賤近 向聲背實 曹丕之見 文體分類

62 段落要旨 第三段,先討論文學批評者的態度。
首先指出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一是「闇於自見,謂己為賢」。所謂「貴遠賤近」,就是厚古薄今,王充對此早有批評。曹丕不僅在文學上堅持今勝於古的發展觀;在歷史觀方面,他也主張漢勝於周。認為漢文帝、武帝、昭帝比起周初帝王並不遜色。 所謂「向聲背實」,就是崇拜虛名、迷信權威的思想和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

63 貴遠賤近 人常有「得不到的終是好的」的心理,但真讓人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時又如何呢?
《史記》載:韓非書傳至秦國,秦王政感嘆:「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後發兵攻韓,以得韓非,最後卻未加重用,乃至韓非竟為李斯所誣,毒死獄中。 《漢書》載:漢武帝讀子虛賦後感嘆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後來他得知子虛賦是司馬相如所作,立即召見司馬相如;但並未重用他,只把他當作弄臣而已。

64 向聲背實 梁實秋有個鮮為人知的筆名,叫子佳。他曾寫了篇散文,覺得自己很久沒有用筆名發表,就以子佳的名字投寄某報副刊,沒多久便接到退稿。
不久,該刊主編到他家向他邀稿。梁實秋正忙著寫英國文學史,無法旁顧。但該主編一再拜託,梁實秋靈機一動,就說:「我有篇舊稿,是貴刊退還來的。」不待梁實秋說完,該主編搶嘴說:「哪有這種事,梁先生的文章我們求都求不到,哪會退稿?」於是梁實秋拿出退稿,主編先生打開一看,原來作者子佳,就是梁實秋。

65 曹丕之見 曹丕「貴遠賤近,向聲背實」的意見,後來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進一步補充和闡釋。對於「闇於自見」的錯誤指斥,則是作者獨創的新論。
不同的作家作品都各有短長。「闇於自見(看見)」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往往也「善於自見(表現)」,只想表現自己的長處,於是「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無法產生正確的文學批評。

66 為解決以上問題,於是首先釐清文體的觀念。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所謂本,指基本的規則,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要求。所謂末,是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奏議、書論,即晉以後所謂「無韻之筆」;銘誄、詩賦,即晉以後所謂「有韻之文」。 因文章具體功能殊異,而體裁和表現手法也就有所不同。雅、理、實、麗,各為其特點。

67 文體分類 在曹丕之前,人們對文章的認識限於本而不及末,本末結合起來的看法,在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由曹丕首先提出,並推進了後來的文體研究。
晉初《陸機》文賦分文體為十類。中國第一部文體論專著:晉摯虞《文章流別誌論》至少論列十一類文體;梁蕭統《昭明文選》依文體編排,共分三十九類;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述三十多類文體。 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選錄自戰國到清代的古文辭賦,依文體歸納為十三類,並在序目中對各類文體的特點進行論述,影響最大。

68 南北朝時將文章分為文、筆兩大類,文指韻文,筆指無韻之文。文心雕龍中所論的都是有韻之文。
姚鼐編古文辭類纂將文章分為十三類: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此足以說明散文文體的豐富多樣。 現代的文學分類常採用四分法,則散文與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各為文學的一種範本體裁。

69 各段解析─四 段落要旨 文氣說

70 段落要旨 第四段,曹丕提出「文氣說」。認為「文以氣為主」,而「氣之清濁有體」。清是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是凝重沉鬱的陰柔之氣。
後來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稱「才有庸儁,氣有剛柔」、「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稱「剛柔迭用,喜慍分情」;清代桐城派古文家以陽剛陰柔之美分析文章,多少是受了曹丕典論論文的啟發。

71 曹丕認為有氣有不同,不可力強而致,還以音樂作比喻,非常貼切。
相同的曲調板眼、相同的節奏旋律,用不同的樂器演奏,音色固然不同;而不同的人唱起來,也就有好壞的差異。 這種差異就文章來說,就是才氣。一篇作品的氣勢、聲調、語言,和作家個別的才性、生活、思想,血脈相通,形成各家獨特的風格。

72 各個作家的才性、生活、思想各不相同,因此,各有所長,難可兼擅。
例如:徐幹「時有齊氣」,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 作者強調氣的「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這種說法頗傾向於「天才決定論」,只強調作家個別的才性,對作家的生活環境和藝術素養,未免忽略。 關於「文氣」,文學史上自此迭有發展。

73 文氣說 養氣之說,源自孟子。《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但孟子談養氣,談的是一種道德修養,還不是文章的寫作。曹丕首先以「氣」來論文,成為「文氣」說的濫殤,於是引出文學批評史上的熱門話題。 唐代韓愈在《答李翊書》中也探討文氣:「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74 韓愈以「水」比喻「氣」,以「浮物」比喻「文字」,認為「水大」則浮物也隨之浮升,「氣盛」則聲音、文章、辭理也隨之暢行無阻、恰到好處。這就是所謂的「氣盛言宜」。
韓愈以言宜的關鍵在氣盛,而「氣」從何而來?除了先天的稟賦,必然包含了後天的學養。因此他雖未明言,實已隱含了「為文在乎養氣」的主張。 至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言之最明:「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75 各段解析─五 段落要旨 三不朽

76 段落要旨 第五段,曹丕高度肯定文學作品的價值。
曹丕不像漢武帝把作家當作倡優,把辭賦比作博弈,而把文章看成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期待作家們排除一切干擾,努力創作,不要「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此一號召,無疑地對當時文學的發展有鼓勵作用,表現建安時代作家的創作自覺,同時強調了文學的價值,給予文學以獨立的生命。

77 三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因此成為「三不朽」。
從順序來看,德行最重要,功業在其次,立言則又其次,這也是儒家傳統的價值觀。 但曹丕強調「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似乎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獨標立言。

78 曹丕強調文學的重要性,除了建立論述,也是有感而發。衡諸當時文壇,七子凋零,而文章尚在,這正是年壽、榮樂有限,而文章無窮之明證。
另一方面恐怕也是針對曹植而發。曹植〈與楊德祖書〉:「辭賦小道,固未足以喻揚大義,彰示來世」,正如揚雄所說的「壯夫不為」;但曹丕卻舉周文王窮厄之時演易,周公顯貴之時制禮來推翻其說,真是針鋒相對。

79 四、妙筆生花─寫作修辭 寫作特色 (一)排比 (二)映襯 (三)譬喻 (四)借代 (五)轉品 (六)錯綜 (七)對偶

80 寫作特色 典論論文既有理論,又有批評。 文中既有關於文學外部規律如功用價值的論述,又有對文學內部規律如文氣問題、文體特點的闡發。批評中既有對錯誤態度的批評,又有對多位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可說是一篇名副其實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章,受到歷代文論家的高度重視。

81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稱讚:「典論辯要。」意即典論論文一文立論嚴密、精闢、簡鍊、扼要。
本文雖是理論文字,並不枯燥,作者信筆寫來,自然、真切、熱情、誠懇,娓娓談來,如與朋友道家常,很能引發興味。 清人洪亮吉曾提及讀至典論論文最後一段時,「感此數語,掩卷而悲。」可見,作為文學批評,典論論文相當成功。

82 (一)排比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83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 (上、下二字屬鑲嵌用法)

84 (二)映襯 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兼引用)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
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85 (三)譬喻 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86 (四)借代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以「翰墨」代文章) 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以「飛馳」代權貴)

87 (五)轉品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輕」作動詞用)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小」作動詞用)
常人貴遠賤近。(「貴」、「賤」作動詞用)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賤」、「重」作動詞用)

88 (六)錯綜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原句式為: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隱約而弗務;周旦顯而制禮,不以康樂而加思。(兼類疊)

89 (七)對偶 貴遠賤近。(句中對) 向聲背實。(句中對)

90 五、諸子論壇─各家集評 集評

91 集評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魏文帝集:「典論自序,善述生平;論文一篇,直自言所得。」
清阮元四六從話序:「考夫魏文典論,士衡賦文,摯虞析其流別,任昉溯其原起,莫不精嚴體制,評騭才華。」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惟欲自見,故遂相輕,七子非無文士結羽,然各有專能,世未可以輕而輕之也。文皆寓詡于詞。」

92 六、閱讀多分─補充資料 與楊德祖書 曹植

93 本文為建安二十一年,曹植二十五歲,被封為臨淄侯時寫給好友楊修的一封信。曹植這封信乃借之抒懷,並用以表達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自負情懷。曹丕閲後,乃有《典論論文》的針鋒相對。

94 與楊德祖書 曹植 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僕少小好學文章,迄至於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閒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讚其文。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能妄嘆者,畏後世之嗤余也。

95 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昔丁敬禮嘗作小文,使僕潤飾之。僕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為也。敬禮謂僕:「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也邪!」吾常嘆此達言,以為美談!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於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劉季緒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毀五帝,

96 罪三王,呰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魯連一說,使終身杜口。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息乎?人各有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莖之發,眾人所共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 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席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

97 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此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其言之不慚,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書不盡懷!植曰。

98 【注釋】 振藻:振起文辭的意思。藻,文采。 發跡:興起的意思。
靈蛇之珠:隋侯看見有條大蛇受傷,替牠敷藥,後來蛇在江中,口含大珠作為報答,因此叫隋侯之珠。 荊山之玉:就是和氏璧。 該:包括。 頓:提整的意思。 八紘:八方天網。紘,維、網。

99 飛軒:鳥飛的樣子。 閒:習的意思,閒與嫻通用。 南威:即南之威,春秋時代的美女。 龍泉:即龍淵,古代寶劍名稱。唐人避高祖李淵名諱,改淵字為泉。 劉季緒:即劉修,字季緒,劉表的兒子。 掎摭:音ㄐ一ˇ ㄓˊ,摘取的意思。 田巴:戰國時齊國的辯者。 咸池六莖:咸池,黃帝所作樂名。六莖,顓頊所作樂名。

100 往:以物送人。 擊轅之歌:野人之歌。 金石:金,指鐘、鼎、盤之類;石,指碑、碣之類。 要之皓首:期望於老年。要,音一ㄠ,期望。 惠子:即戰國時惠施,莊周的知友,這裡借指楊德祖。

101 圖片出處 為紀念王粲而建的《仲宣樓》園景一角


Download ppt "第十一課 典論.論文 曹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