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2 讲 授 提 纲 一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二 血管壁的检测 三 血小板的检测 四 凝血因子的检测 五 抗凝血功能的检测 六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七 血栓形成特异检测 八 血液流变学检测 九 检测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3 第一节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正常止血机制,有赖于完整的血管壁,有效的血小板,以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 。

4 一、血管壁的作用(1)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止血 血液粘稠 止血 内皮细胞 PLT黏附聚集 止血 合成vWF 释放 激活Ⅻ 内源性凝血 止血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止血 血液粘稠 止血 内皮细胞 PLT黏附聚集 止血 合成vWF 释放 激活Ⅻ 内源性凝血 止血 TF释出 外源性凝血 止血

5 一、血管壁的作用(2) 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 ①血管的收缩 ②血小板的激活 ③凝血系统的激活 ④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6 二、血小板的作用(1) 血管受损 vWF 血小板黏附 PLT聚集 (Ⅰ) Fg PLT释放(5-HT ADP)
收缩 聚集 形成 网收缩

7 二、血小板的作用(2) 血小板第一相聚集 第二相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构成初期止血作用。 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为坚固

8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9 Ⅻ Ⅻa + 第一期 凝血活酶生成 第二期 凝血酶生成 第三期 纤维蛋白形成 血管受损 胶原暴露 释放组织因子(TF) + Ca2+
第一期 凝血活酶生成 第二期 凝血酶生成 第三期 纤维蛋白形成 血管受损 胶原暴露 释放组织因子(TF) Ⅻ Ⅻa +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Ca2+ FⅦ / FⅦa Ⅺ  Ⅺa Ⅸ Ⅸa + Ca2+ FⅧa PF3 Ⅹ    Ⅹa+ FⅤ、PF3、Ca2+ 凝血的共同途径 凝血酶原 凝血酶 FⅩⅢ FⅩⅢa 纤维蛋白原 不稳定性 稳定性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

10 生 理 性 止 血 过 程 血浆期 细胞期 血管期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微纤维 XII VII 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释放 限制血流
( ADP,TXA2,PAF,IP3 ) 限制血流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成栓 纤维蛋白 血浆期 (加固止血) 血管期 细胞期 (初步止血)

11 四、抗凝系统的作用 细胞抗凝作用 单核-吞噬系统和肝细胞对对促凝物质进行吞噬、清除、摄取、灭活 体液抗凝作用

12 体液抗凝作用 AT-Ⅲ TFPI 肝素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Ⅴa Ⅷa Ⅶa 肝素辅因子Ⅱ APC +PS 激活纤溶 Ⅱa TM
(肝和内皮细胞合成) TFP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AT-Ⅲ—抗凝血酶Ⅲ Pc、ps TM—血栓调节蛋白

13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1)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肾小球和内皮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以及内源凝血系统的FXIIa 、激肽释放酶K和凝血酶等都能使纤溶酶原(PLG)转变为纤溶酶(PL) 作用于纤维蛋白原(Fg),使Fg降解 水解纤维蛋白 水解凝血因子

14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2)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u-PA Ⅻ K Ⅱa (+)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物
(+)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物 (+) 水解 ⅧⅨⅩⅪⅫⅩⅢ 纤维蛋白及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D-D等 PLG PL t-PA u-PA内皮细胞(肾小球)

15 第二节 血管壁 (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检测

16 [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的数目:男性小于5个;女性及儿童小于10个。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 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脆性与其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量和质以及血浆vWF等因素有关。 [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的数目:男性小于5个;女性及儿童小于10个。 [临床意义] ①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 ②Vit C或P缺乏症; ③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 ④血管性血友病(vWD)等。

17 二、出血时间测定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 。 ①Duke法 ②Ivy法 ③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参考值]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明显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 ④血管异常 ⑤药物干扰 。

18 出血时间测定器* BT测定所需的器具包括: 出血时间测定器 秒表 血压计 消毒滤纸 酒精拭子 蝶形胶布、纱布和长胶布 剃刀(必要时在前臂试验部位剃去皮肤表面的体毛) 以肘窝皮肤皱褶下方2-3cm,前臂外侧1/3处作为试验部位 在测定过程中要确保压力稳定在40mmHg, 成人的切口长5mm,深1mm。 记录在皮肤上作切口直至出血停止的时间即出血时间。

19 第三节 血小板检测

20 一、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100×109/L
PLT寿命7-10天,70%血流中,30%存在于脾内血小板池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100×109/L 原因有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400×109/L 原因有①原发性增多 ②反应性增多

21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MPV PDW)
[参考值]MPV为7~11fL;PDW为15%~17%。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 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减低见于: 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②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 ③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PDW减小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AML、巨幼贫、CML、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22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3um。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央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中型血小板约占44.3%~49%,小型占33%~47%,大型占8%~16%,巨型0.7%~2%。血小板形态变化的意义: 1.大小的变化 血小板明显的大小不均,巨大的血小板直径可以大至20~50um以上,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疾病。 2.形态的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为成熟型,也可看到少量形态不规则或畸形血小板,但所占比值一般少于0.02。颗粒过多、过少的血小板一般比值不超过o.07。异常血小板的比值超过0.10时才考虑有临床意义。正常幼稚型增多见于急性失血后,病理性幼稚型增多见于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疾病。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时,尤其是ITP出现血小板减少危象和粒细胞白血病时,可以见到大量蓝色的、巨大的血小板。 3.血小板分布情况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外周血涂片上常可聚集成团或成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聚集成团可以大至占满整个油镜视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血小板。

23

24 四、血块收缩试验CRT 可反映PLT血块收缩的能力,是与数量和功能双关的试验。
[参考值]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1/2-1h开始退缩,于24h内退缩完全。 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100%-Hct%)] × 100% 正常48%~64% [临床意义]减低:①PLT减少②PLT功能异常③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显著降低 增高: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25 第四节 凝血因子测定

26 一、凝血时间测定CT 本试验是反映内源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普通试管法为6~12min,目前少用,基本上已被APTT取代;硅管法为 1.5一32min。 [临床意义] 1.CT延长 见于①因子VIII、IX、XI明显减少 ②凝血酶原重度减少 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④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⑤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⑥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2.CT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

27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手工法: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CT),但较普通试管法CT为敏感,它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此外,APTT又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28 [参考值]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它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1.凝血酶原时间 11~13s
2.凝血酶原比值(PTR)1.0±0.05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即PTRISI ±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 见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lC、口服抗凝剂、血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等。 2.PT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lC早期、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DVT、多发性骨髓瘤等。 3.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lNR为2.0~3.0为宜。

29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参考值] 2~4g/L。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2.减低 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30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 自学

31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本试验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确证实验。 [参考值]小于5mg/L。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本试验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确证实验。   [参考值]小于5m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肺梗塞、DVT、溶栓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

32      二、血浆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和DIC(继发性纤溶)时才会在血浆中增高。    1.胶乳凝集法    2.ELISA法   [参考值]胶乳凝集法为阴性;  ELISA法为小于200ug/L。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 ①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特有降解产物,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是与原发性纤溶鉴别的重要指标。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梗及深静脉血栓和临床出血时也可阳性。 ③D-二聚体增高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

33 第九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主要用于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功能缺陷、凝血障碍、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也用于抗栓治疗的监测。

34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选择 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选用PC和BT作为筛选试验 (l)BT和PC都正常
  2.诊断试验*

35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选择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    (l)APTT和PT都正常    (2)APTT延长,PT正常    (3)APTT正常,PT延长    (4)APTT和PT都延长   2.诊断试验*(可作为血友病的诊断试验)

36 三、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包括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两种 . 1.筛选试验 可选用FDP和DD作为纤溶系统活性的筛选试验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包括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两种 .    1.筛选试验 可选用FDP和DD作为纤溶系统活性的筛选试验    (l)FDP和DD均正常    (2)FDP阳性,DD阴性    (3)FDP阴性,DD阳性    (4)FDP和DD都阳性

37    2.诊断试验*    (1)原发性纤溶症    (2)继发性纤溶症  1) DIC的实验诊断标准  2)DIC前期(pre-DIC)实验诊断标准

38 DIC产生的机制* 细胞破坏 组织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因子 激活血管内凝血因子 生成凝血酶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PLT及凝血因子
细胞破坏 组织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因子 激活血管内凝血因子 生成凝血酶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PLT及凝血因子 消耗性减少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出血 缺血性脏器损伤 微血管病性溶血

39 DIC的组合实验* 过筛实验 1.血小板计数 DIC时进行性减少,阳性率90-95%,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过筛实验   1.血小板计数 DIC时进行性减少,阳性率90-95%,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2.PT测定 DIC时延长,阳性率90%以上。   3.Fi测定 DIC时减少,<1.5g/L(肝病<1.0g/L)有诊断意义,阳性率71%。   3项筛选全部阳性→确诊DIC   3项筛选2项阳性→行第二步确诊实验:3P实验 FDP>20mg/L 优球蛋白溶解实验 D-D二聚体测定。

40 DIC国外诊断标准* 一.主要指标: 1.PLT<100×109/L 2.PT延长 3.Fi<1.5g/L 4.APTT延长
  一.主要指标:   1.PLT<100×109/L   2.PT延长   3.Fi<1.5g/L   4.APTT延长   5.3P(+)   二.辅助指标   1.FDP↑2倍以上   2.有纤亢指标   3.血栓试验(+)    其中主要指标中任何3项加辅助指标中任何一项符合即可确诊。

41 出血性疾病的过筛试验与初步诊断* 束臂 BT PLT APTT PT FI 初步诊断 试验 (+) N/延长 多N N N N 血管异常
(+) 延长 N 延长 N N VDW或PLT功异 (-) N N 延长 N N 内源性凝障 (-) N N N 延长 N 外源性凝障 (+) 延长 ↓ 延长 延长 ↓ DIC或肝功不良

42 五、抗栓治疗的监测   1.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监测:         (1)uFH:APTT为首选监测指标,延长10秒为预防治疗时有效值,APTT较参考值延长1.5倍;治疗时延长1.5~2.5倍  (2)在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应用大剂量uFH抗凝时,需选用活化的凝血时间(ACT)  (3)均需测血小板计数,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若低于50×109/L需暂时停药。

43 2.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WHO推荐用国际标准化比率(lNR)作为首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中国人INR维持在2.0~3.0之间为宜。

44 3.溶栓治疗的监测      (1)提示溶栓治疗可能会发生出血的指标: ①纤维蛋白原在溶栓后数小时内即降至1.Og/L以下; ②治疗3日时的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③APTT延长2.5倍。    (2)提示溶栓治疗有效的指标: ①当纤维蛋白原为1.2~1.5g/L,凝血酶时间在正常的1.5~2.5倍,FDP在300~400mg/L时可视为溶栓剂有效,并在较安全的范围;②有人提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大于6ug/L,提示血管持续性闭塞,其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6.2%和93.1%;③D—二聚体的测定,D-D为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标志物,在溶栓药物治疗1h即可迅速增高,4h后更高,24h仍可高于用药前水平。

45 谢谢!


Download ppt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