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陳武將醫師 傷寒針灸心得整理 孫宗鼎 (Tue) 針灸部分用藍字 陳武將醫師完整原文含藥,可參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陳武將醫師 傷寒針灸心得整理 孫宗鼎 (Tue) 針灸部分用藍字 陳武將醫師完整原文含藥,可參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陳武將醫師 傷寒針灸心得整理 001-120 孫宗鼎 2015.03.17(Tue) 針灸部分用藍字 陳武將醫師完整原文含藥,可參考
廣醫會未病時代週刊上的連載 孫宗鼎 (Tue)

2 1-40

3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中風之特性。 脈緩,風性柔輭故也。發熱汗出,風性本熱,熱蒸故汗出。惡風,汗出表虛為風所忤故惡之。治衞分之表,桂枝湯, 五俞(至陰、通谷、束骨、昆崙、委中)至陰稍手法隨之(補法)。裏(膀胱府)五俞加大鐘、太溪(微迎之)。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此為傷寒之特性。脈陰陽俱緊,風性勁急。惡寒為寒所傷。體痛,寒入其經。嘔逆,胃氣不能發越。治榮分之表(太陽經),宜麻黃湯 五俞穴主,以束骨為君行瀉法,為實症瀉子法。治榮分之裏(膀胱府),𣑯核抵當湯,仍以膀胱五俞,京骨原穴,絡大鐘,治榮分之瘀,小便順遂而出,太溪可治腎炎,膀胱之炎,而飛揚膀胱絡穴,功在消炎,膀胱腎皆可。郄穴水泉、金門二穴。急慢性以手法輔之。 4·5·傳不傳之變化, 膀胱經取五俞點刺,方可達不傳,已傳現傳而治之。

4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在針灸上一樣,有太陽證侯,五兪先優先,因內傷外感原因,加金門、水泉、內庭、厲兌、迎香, 對證使用,太陽溫病可解。風池、風府(足太陽、督、陽維,交會)常為以輔助穴。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此條貢獻極大,若有傳經之疑,可再欲傳經脈上下針。再則未至之病,亦可防堵。寫至此有點興奮,防其未病,可造福許多人。下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解溪、足三里、照海、支溝,視其輕重使之。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欲解時巳午未,欲作時亥子丑。這是下藥下針的指導原則,以針灸來講,以時辰開穴也,甚易理解。 A.中國時間生物醫學—擇時配穴系統

5 (1)日干子午流注開穴 (2)靈龜八法開穴 (3)時支子午流注開穴 (4)一日四時分刺法、一年四季分刺法 (5)飛騰八法開穴 B.人工開穴法 加上太陽經穴卽為完美,此時更佩服古人的醫術,此 為西醫所沒有的,程度高的真人卽找出治病法則。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總以灸法為宜;有力宜重瀉,無力宜調和。若脈呈沉象,多以灸為上,無力宜重灸,有力宜針後加灸;唯沉數而陰虛有熱者不可灸之……上下失調的調整法。 內真寒灸少陰原穴太溪,內真熱針胃經梁丘,膀胱經金門,少陽外丘。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皆此脈此證。針法仍以五兪為主,鼻鳴,

6 迎香乾嘔內關,風池、風府點刺、感冒穴留針15分鐘。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針治法如上。 14.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實邪。 反汗出惡風,虛邪。宜此方解太陽之風,發陽明之汗。太陽、陽明合病, 以太陽五兪,及陽明厲兌瀉陽明邪熱,風門疏經解表,大椎疏陽經表邪,風池風府,去風解表疏邪清熱。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太陽病表未解而下之,胸虛邪陷於胸,表尚未罷,然無壅滿不得息 痞鞕之證,故不可吐下, 五俞袪邪解表,加內関寬胸和胃理氣。大陵寧心寬胸,或予桂支湯。不上衝非陽邪,不可與。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

7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針法宜去濕之太白、公孫、三陰交,太衝、光明、丘墟、蠡溝、風池、風府。 而緩和症型,日后再施予內關、大陵、外關、陽池等穴。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凝予五俞(太陽)加太淵、列缺、合谷、偏歷、孔最(酌量),転心臓,仍舊再加內関大陵等穴。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凡酒客病得桂支湯而嘔,動熱助涌,內熱素盛,服此方不卽時吐,益助其熱,其后必吐膿血,而誤治已定, 當針以梁丘,內庭、豐隆、太白公孫、天樞、中脘等。以安脾胃、清濕、清邪穢之熱為宜可安。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中風,本當解肌,若大汗出,如水流漓,遂漏不止,其人必腠理大開,表陽不固,惡風。 液傷於內,膀胱津少,小便難。 液傷於外,復加風襲,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治

8 則固斂液中(關元、氣海),和榮衛解風邪(五俞膀胱経)。
五俞,祛風,風邪大半消失。 関元,補氣回陽,調原散邪。氣海,調氣益元,和榮血也。太溪、大鐘、京骨、飛揚、湧泉、內関、通里等穴。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仍以五兪為主,加內關,定神寬胸和胃口、間使, 寧心安神調心、通里安神調心鎮潛。神門定心調整心跳。加關元、氣海補陽。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應予五俞點刺卽癒,加风池風府,邪熱卽消散。未下藥病已消失而盡。 25.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五俞太陽瀉多補少手法,或風池刺放血。

9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針仍以太陽五俞為主體,加上厲兑,疏泄陽明邪熱、耳針,神門、心(汗為心液)胰(消渴)等穴尚合理。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宜針太陽五俞、百會、太陽穴、風門、內庭等穴。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此針五俞快針,加太淵、列缺、合谷、偏歷、尺澤等穴。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針法較無副作用,針對: 1.僅下五兪,加氣海、關元、足三里、復陽,耳針,

10 (神門、交感,心)。調整汗液。 2.甘草乾薑湯,太白、公孫、衝陽、豐隆、足三里、 關元。 3.調和肝脾緩急止痛,首選陽陵泉,太衝、足三里、 公孫、神門。或雷射,耳針(神門、脾、肝、足) 4.照海、支溝、天樞、中脘,足三里。 5.補太溪、大鐘、蠡溝、內關、通里、關元、氣海。(艾草或雷射)。 30.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 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此壞病用處方處理似複雜許多,若使針不當如此。 應予時辰開穴,及人工開穴法處理,較為妥當。

11 31.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太陽主后,前合陽明,今邪壅於二経之中,故有几几拘強之貌。 太陽之強,不過頸項強,此痙之強,不能俯仰,故曰項背強几几。無汗悪風實邪,宜葛根湯,兩解太陽陽明之邪。 A、宜五俞(太陽),臨症,以液門透中渚,及三里、厲兌(金)點刺風池、風府,卽可取而代此症型,針的方針以對症實效為主。針下此症應立即消失。 B、頭皮、腹針反射區亦可輔助。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一経未罷,又傳一經,二經三經同病,而不歸併一經,謂之合病。 (1)太陽陽明合病,謂太陽之發熱,惡寒無汗,與陽明之煩熱不得眠等證,同時均病,表裏之氣,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則上嘔。 (2)治法衹須先解太陽之表,表解而陽明之裏自知矣。若利則宜葛根湯表而升之,利可止。嘔則加半夏,表而降之,嘔自可除。 (3)五俞解太陽之表,百會,升提、氣海、天樞、卽利止。內関、足三里、梁丘,嘔可止。

12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與上條同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竇性心律不齊,此為陽獨盛之脈,脈促屬熱,是發熱的脈象。因喘而汗出,所以其熱不高。屬陷陽明但又不是陽明證。喘而汗出的另一方面,又表明心力不足。利不止又見促脈,也是心肌無力的表現。而心肌無力可因多種原因所致,此則因為裏熱氣逆引起的。所以不治利、喘、汗,而治心肌炎。五俞(太陽)、內関、間使、大陵、足三里。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滎主身熱(發熱),通谷。頭痛身疼腰痛骨痛,屬輸,主體重節痛的束骨穴,主喘欬(無汗而喘)寒熱的経,昆崙,而合穴治逆氣(肺)而泄,宜取尺澤。 臟腑井滎輸經合主治參考(外感內傷皆可):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面黃善噫,善思善詠,此胃

13 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谷(輸),喘咳寒熱,刺解溪(經),逆氣而泄,刺三裏(合),又總刺沖陽(原)。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大白(輸),喘咳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 假令得浮脈,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輸),喘咳寒熱,刺陽溪(經),逆氣而泄,刺曲池(合),又總刺合谷(原)。 假令得浮脈,病人喘咳,灑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他節痛,刺太淵(輸),喘咳寒熱,刺經渠(經),逆氣而泄,刺尺澤(合)。 脅痛,中醫病名。是指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自

14 覺症狀。脅,指側胸部,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總稱。可見於西醫的多種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肋間神經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脅痛為主要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節辯證論治。脅痛的病位在肝膽,又與脾胃及腎相關。基本病機為肝絡失和,其病理變化可歸結為“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兩類。治療當以疏肝和絡止痛為基本治則。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面青善怒,此膽病也。如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當刺俠溪(滎),體重節痛刺臨泣(輸),喘咳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刺丘墟(原)。 假令得弦脈,病人淋溲、便難、轉筋、四肢滿閉、肋左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刺大墩(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沖(輸),喘咳寒熱,刺中封(經),逆氣而泄,刺曲泉(合)。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面赤口乾、嬉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穀(滎),體重節痛,刺後溪(輸),喘咳寒熱,

15 刺陽穀(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原)。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心煩悶心痛,掌中熱而呃,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沖(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節痛,刺神門(輸),喘咳寒熱,刺靈道(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穀(滎),體重節痛,刺束骨(輸),喘咳寒熱,刺昆侖(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總刺京骨(原)。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臍下有動氣,按之牢。如痛,此腎病也。如心下滿,刺湧泉(井),身熱,刺然穀(滎),體重節痛,刺太溪 (輸),喘咳寒熱,刺復溜(經),逆氣而泄,刺陰谷(合)。

16 PS:麻黃附子甘草湯(休克急救方)如同針灸,人中、井穴。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肺五俞(少商、魚際、太淵、経渠、尺澤)加孔最、更加尺澤(瀉)少商(瀉),內關,風池風府點刺瀉針。卽可安。 37.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脇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面青善怒,胸滿脅痛,此膽經病也。如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當刺俠溪(滎),體重節痛刺臨泣(輸),喘咳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刺丘墟(原) 脈浮當緊,膀胱經毛病,當以膀胱經五兪,及風池風府等穴用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17 五兪點刺瀉之,風池、風府去邪熱,合谷、曲尺、大椎、感冒穴,或少商放血即可。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屬藥力過強,針法就不至如此,若服藥藥轉少陰休克水鹽代謝紊亂,肌肉痙攣,體溫高,甚昏厥,當以少陰病取用針灸。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針法同上條。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肺經五兪及感冒穴為主,視症狀加減,參考(百會、足三里、外關、天突、風池、風府、太溪、飛揚、大鐘、京骨。皆平補平瀉,耳針,以神門、氣管、肺、腎、膀胱、尿道。) 膀胱經、肺經經穴治咳喘寒熱,合穴逆氣而泄。如經渠、尺澤、崑崙、委中。 肺經五兪,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咳喘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18 41-120

19 41.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針法同上條。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針法簡易,點刺太陽五兪,及風池風府,當立即痊癒。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五兪(膀胱經),經渠(肺經的經)降逆平喘、太淵,列缺、合谷、偏歷,耳針,神門、氣管、肺。此證有太陽餘邪所以膀胱經仍為主軸解肌表。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有一毫頭痛惡寒,卽為表證未解,不可下。 解表仍以五兪為主,加感冒穴、風池風府,去再經之邪。 45.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針法同前條。

20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針法,早宜膀胱經五俞、風池、風府瀉之。發煩目瞑,百會、四白、風池,衄宜孔最、迎香。 47.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衄因衄用,仲景不用處方合理。 48.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由經意仍已太陽五兪為主,加風池風府,衝陽、合谷、若陽明重自以陽明五兪(厲兌、內廷、陷谷、解溪、足三里)為主,加風池風府、合谷。 4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

21 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1.祛邪為主。五兪迎之,風池、風府點刺泄其邪 2.不用治療。 3.表裡具虛宜氣海、關元、足三裏、百會補之。膀胱經五兪隨之,氣可和也。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膀胱經五兪穴平補平瀉,或補法,太溪、大鐘、通裏隨之。足三里、內外血海穴補之。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N.A.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處方針法皆參考,五俞用法加減或加天應穴瀉法點刺用之,甚效。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點刺留針,針法不宜深,淺取可調榮衞,五俞為

22 主,微量調和半補微瀉,氣和則癒。輕取風池風池微量刺激。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針法如上。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針以束骨瀉膀胱經之邪、及肺經郄穴孔最、及迎香,感染尚不擴大。微以風池風府去邪。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不大便。裏熱,以照海、支溝瀉之。或商陽點刺,甚效。應無承氣湯之副作用。而其小便清,知邪仍在表,必衄,在此五俞以肺経為主宜半補半瀉宜血小板有助,或加攢竹加風池、風府、迎香、孔最、調和衄血。 若開始先下照海、支溝,通便,使代謝累積之物,導開,再下太陽経五俞點刺及風池風府,應不致衄。可比仲景先生先達治病效果。亦無誤治之疑。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

23 發汗,宜桂枝湯。 自然使用針法宜五兪、風池、風府行半補半瀉手法,或瀉少補多,內關、靈道,輕度行捕瀉手法。加速痊癒。 58.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針亦不必下之。 59.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所以人有自癒能力,在此亦可不用針處置。 60.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此條文明細,指出下之失宜,陽虛脈微細。又汗自然失宜,陽衰振寒。內外俱虛,故宜雷射針灸,或艾草灸之。可取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等穴處理,元氣速回。 61.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宜針上灸,在太陽五俞下手,及關元、氣海、足

24 三里、補陽,三陰交、太溪補陰,卽可。或加內關強心,心力衰竭則癒。
62.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點剌針以太陽五俞,足三里、關元、灸之。或加風池風府去風寒即可。 針灸之法取快速逹效。針后幾分鐘似已減輕病兆。 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針以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勞宮,孔最、風池、風府。勞宮為特效穴。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湧泉、太谿、然谷、復溜、陰谷、太陽、率谷、翳風(手少陽)、風池、風府點刺、聽會、聴宮、耳針,腎、神門、高血壓點,點刺卽可。耳針宜留針。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手太陰五俞(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25 加內關為君、輔以大椎、肺俞、中府、天突、風門、厥陰俞、膻中、豐隆、足三里。
耳針-肺、氣管、心、腎上腺、耳背肺區。 灸以足三里、太溪、太淵、內關。 66.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針上灸,主以隠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輔以行間。腹針,雷風針法。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耳針-腎上腺、神門、肺、胸。但此證少用針法。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法灸之,太溪、足三里、關元、氣海卽可。或太陽井穴金(至陰)灸之卽可。 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針上灸太溪、復溜、至陰、內關、足三里、關元壯陽益陰。

26 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此為太陽中篇榮氣之疾,津液失傷,汗過後,似欲轉陽明(胃家實,外證不惡寒反悪熱,陽明脈大三特徵),網內細胞等病變,然當以太陽為主,井穴(至陰)一心下滿,縈(通谷)一身熱,輔以胃背俞(胃俞),募穴(中脘)調和胃氣,加照海、支溝,瀉實和中。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針以至陰、通谷、束骨、昆崙、委中、京骨、大鐘、太溪、飛揚,以五俞疏解太陽之邪,原絡消除腎及膀胱炎症,輔以臍上下左右一寸,消水增強炎症消除。衝陽、豐隆和胃氣。耳針,渴點、胃、腎、胰點刺之。消渇自止。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膀胱五俞及太溪、大鐘、飛揚、京骨、衝陽、豐隆、耳針參考上條。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27 五苓散證-上條針法參考 茯苓甘草湯證-針以膀胱五俞加腹針上下左右一寸卽可調節水塩代謝或灸之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針法參考上72條。 75-1.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欬,而不欬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針法同64條(桂枝甘草湯證) 75-2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針法參考條文63。針以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勞宮,孔最、風池、風府。勞宮為特效穴。或加肺兪、中府更妙。 76.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此條文看似複雜,實以針內關、合谷(吸原性哮喘特效)足三里(嘔)灸之。

28 少氣太淵,中府補之、不得眠,加神門或耳針神門、心、肺。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太淵、偏歷、合谷(全息)、列缺、大陵、內關、神門、通里等穴,去煩去窒,恰如其份。輔以耳針,神門、心、肺。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針灸本身放對位置即可抗血栓,防治心絞痛,針法參考前條。加上太陽穴、百會、湧泉,防堵血壓高張,是為重點。 7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針灸宜少衝、大陵、內關、神門、通里、間使、改善血液循環,加強循環可以足三里、陰谷化合,心臟病水腫,可消,心肌可復元。若加合谷(全息)更是妙法。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29 針以內關、公孫、大陵,改善心肌缺氧,及心悸。身熱,陽谷。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N.A.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A+B或B+C A.體針:取郄門、神門、心俞、巨闕等穴用補法。 B.耳針:取心,腦、下腳端、神門、小腸等穴。 C.湧泉、然谷、太谿丶復溜、陰谷、至陰、通谷、 束骨、昆崙、委中、百會、太陽。 83.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針以少商(放血)、尺澤、厲兌、耳針、咽喉、渴點、扁𣑯腺。 84.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針法以大敦、行間、太冲、中封、曲泉。行間、陽輔加強刺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在瘡處経脈取該經取輸穴,有身熱取縈穴,造成

30 寒熱宜取經穴,引致逆氣自然引用合穴為宜。
86.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針衄宜孔最(郄)、迎香。吐血若不甚,宜梁丘、中脘、厲兌(井金)。 87.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亡血家,視其出血之病史,而施以針上灸可也。如曾胃出血,病程不久針上梁丘,如病史較久,宜血海、足三里、衝陽、豐隆、太白、公孫加灸亦相得益彰。 88.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曲泉(見疝)、行間主癃閉莖中痛(《千》)。氣沖主陰痿莖痛。列缺(見失精)、陰陵泉、少府主陰痛。歸來主賁豚,卵上入引莖痛。歸來治小腹賁豚,卵縮莖痛(《銅》)。橫骨治陰器縱伸痛(見淋)。水道治小腹滿,引陰痛(見小腹滿)。氣沖治莖痛(見陰痿)。會陰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陰端寒衝心。大敦治陰頭痛(見疝)。腎俞(見勞)、志室(見陰腫

31 )、陰谷(見溺難)、太衝(見小便不利)治陰痛。
《千金翼》雲:七傷為病,小便赤熱,乍數時難,或時傷多,或如針刺,陰下常濕,陰痿消小,精清而少,連連獨洩,陰端寒冷,莖中疼痛云云(當早服藥著艾),莖中痛灸行間三十壯。 89.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針迎香透四白、 膽囊穴、 梁丘、 丘墟、 內關等穴。行捻轉配合提插之瀉法。耳針,交感、神門、及反射區。 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此條談表裏之法則,先后有別。針先後亦是。亦有先後達效之功。 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針法宜取太溪、內關、大都、隱白,足三里、肝俞、期門、待其転機,太陽五俞、丘墟、蠡溝、太冲、光明。

32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宜內關、大陵、合谷、救之。或加三里(戊)、陰谷(癸)化合火強化循環卽可。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此經文稍有醫學常識,自不會誤判情勢,経誤判誤治,表裏俱虛,正邪皆衰,神識不清,正視表裏孰軽孰重,而下以針灸,應立卽見效。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N.A.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五俞,風池、風府,可解困,亦可加強捍衛身體,避免細菌感染。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33 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針足竅陰、俠谿、足臨泣、陽輔、陽陵泉,期門、日月、等穴加減。 或先定邱墟、蠡溝、太沖、光明。耳針、肝、膽視有何症狀再加減。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條文内有主症熱入血室,卽痛経,仍以少陽五俞如上條,及手少陽三焦経處理病,以支溝、中渚二穴最神奇,或加邱墟、蠡溝、太衝、光明、率谷、太陽、內關、期門。選穴用之。 98.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脇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N.A.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脇下滿,

34 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針以少陽五俞特別加強足竅陰、關衝,合谷、三陰交、百會、神庭等穴。 100.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針灸宜內関、足三里、梁丘、陽陵泉、耳針,神門、肝丶胃、十二指腸。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針灸在少陽経皆有一症便是,視其症狀不同而加減,一般以少陽五俞為主,再行加減。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膀胱五俞加大陵、內關、氣海、膻中、關元。耳針,神門、交感、心。 103.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此條文為少陽症欲恢復,誤判為陽明下之誤治。針以少陽五俞,卽可,或加照海、支溝穴。

35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少陽五俞加支溝、照海、天樞。 PS:天樞,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 臨床經驗;鈄刺往臍可増加腸輭動,可潤大腸。 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少陽五俞加強足竅陰作用加支溝、照門、天樞、中脘、期門。 PS:期門穴(仲景喜歡用的穴,肝募穴)疏肝理氣,化瘀消積。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36 針灸以膀胱五俞,足三里、陰谷、膀胱俞、小腸俞。加重束骨刺激。
107.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針灸當以少陽五俞為主穴,神門、少衝、豐隆、通里、支溝、神庭、鎮靜、百會,耳針,以神門、心、膽、肝。 108.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此肝乘脾,名曰:縱。刺期門,與上文義不屬,似有遺誤。 針太陽五俞,太白、豐隆、支溝、百會、神庭、足三里、內關、風池、風府。 109.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此肝乘肺,名曰:橫。刺期門,亦與上文義不屬,似有遺誤。 膀胱五俞加減。

37 110.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此條太陽病變,當以五兪處理,若不當處理,自然看甚原因,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當調節電解質,耳針,以神門、胃、口、渴㸃,滋胃陰清火。 其他: 1.十有餘日,邪正相持,持久必爭,爭必振慄作解,然解非汗出及下利,邪無從解。若自下利,此為欲從裏解也。若自汗出,此為欲從表解也。今十餘日不自下利,而有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者,是裏不解也,不自汗出,而下身無汗,足下惡風者,是表不解也。 如太陽経針治之。 2.裏不解者,大便必鞭,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則知水留胃中,久必腸潤,其久積之大便自應多下而解也。及多大便已,雖小便不得,諸病不解,其頭卓然而痛,是裏解,表未悉解。表未悉解者,是因火逼汗出,而身從腰以下不得汗,而上解而下未解也。故有小便不得。

38 有陽明燥尿,加支溝、天樞、太溪、飛揚。 3.諸在下之病,今雖裏解,而其人頭卓然而痛者,是表之餘邪上逆也。足心必熱者,裏之餘熱下流也。 加百會、湧泉。 穀氣者,卽胃氣也。言胃中熱氣隨大便而下流也。此病皆由妄行火劫致變,難以拘定成規,當診犯何逆,隨證治之可也。 概念。 11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此條太陽病中風誤治,一般有如此誤少矣!火刼誤治後轉壞病,熱傳太陰、少陰、肺、胃等,依法針治;未誤治僅單純太陽五俞,風池、風府等法。 112.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39 此條,誤汗,汗多亡陽,又以火刼,驚狂起臥不安,陽神散亂,宜補充電解質,在予太陽五俞加副交感神經和解針法,耳針加神門、心、腎、胃等穴調和。
113.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此條雖経火刧,但仍以脈象辨之,脈浮數,以太陽五俞,加風池風府,加重刺激然谷;若脈沈數,以足陽明五俞,加重內庭,及谷谷(全息)。 114.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爲火邪。 火邪來由,針法以瀉火為主。 115.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脈浮熱甚,實熱在表也,無灸之之理,當以膀胱五俞為主加減穴位。若硬灸,火勢炎炎,故熱因火動,其勢炎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 故當湧泉、厲兌開井穴,引熱下行,加耳針、神門、咽、胃瀉之。火傷陰分,迫血下行,故令圊血,針以百會,長強、次髎、中髎、下髎、承山、委中放血。

40 PS:圊血,證名。大便下血。又作清血。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傷寒貫珠集》:“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圊血,便血也。”詳便血條。
116.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二條當然可藥可針治。 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不宜用灸,針法當更速,膀胱五俞加氣海、關元。風池、風府祛邪更佳。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針以膀胱五俞,五行相生當可緩解,未解以神門鎭驚,內關去煩,勞宮去煩躁,耳針神門、口、

41 食道、渴點以生津。 119.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太陽傷寒,少會用溫針,當不誤治。而基本上使用針隨経取穴當是基本要領。 120.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針以厲兌、內庭、陷谷、解谿、足三里、內關、衝陽丶公孫、太白、豐隆。已從陽明處裏,邪當不再傳。


Download ppt "陳武將醫師 傷寒針灸心得整理 孫宗鼎 (Tue) 針灸部分用藍字 陳武將醫師完整原文含藥,可參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