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2)神经氨酸酶 (NA)是4聚体糖蛋白,呈蘑菇状,头部含有活性中心和四个抗原位点。 HA的抗原性也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 NA与HA一起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
2
①参与病毒释放 NA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体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3
(二) 分型、命名与变异 1 分型 根据NP和MP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 (A)、乙(B)、丙(C)3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 2 命名 根据1980WHO公布的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命名,一个新分离的病毒株应包括: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分离年代(HA、NA亚型号)
4
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性转变和抗原性漂移两种变异
3 变异 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性转变和抗原性漂移两种变异 ① 抗原性转变 变易幅度大,属于质变,即一种或两种表面抗原结构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常引起世界性的流感爆发流行 ② 抗原性漂移 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一般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的,所引起的流行是局部中、小规模的流行
5
(三) 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能在鸡胚或培养细胞(人羊膜、猴肾、鸡胚等细胞)中增殖,初次分离接种在羊膜腔,传代适应后接种在尿囊腔,但不引起明显CPE而游离于羊水或尿囊液中,所以需用血凝试验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流感病毒虽可在组织增殖,但因无CPE,故可用红细胞吸附(HAd)试验判定有无病毒增殖
6
(四) 抵抗力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 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在室温情况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70℃可长期保存 。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
7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 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潜伏期一般为1-4d
8
症状 起病后患者有畏寒、头痛、发热、浑身酸痛、乏力、咳嗽等症状。在症状出现的1-2d内,随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较多,以后则迅速减少。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d就开始恢复;婴幼儿、老人和慢性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和糖尿病等)易发生细菌性继发感染 。特别是肺炎,常可引起死亡
9
2 免疫力 病后可产生针对HA、NA、NP、M1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只有抗HA抗体为中和抗体。抵抗感染的发生与HA抗体有关,而减轻病情和阻止病毒传播则与抗NA抗体有关。血清抗体和局部分泌物中的sIgA具保护作用,局部sIgA 可能是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抗体还能减轻病情及缩短病程,血清抗体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对同型病毒感染有牢固的免疫力
1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流行期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流感并不困难。确诊则须进行病毒学检查或血清学反应 (一)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采取发病3d内患者的咽洗液或咽拭子接种于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中,于33-35℃孵育3-4d后,收集羊水或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如血凝试验阳性,再进行血凝抑制(HI)试验,鉴定型别。也可用组织培养细胞 (如人胚肾或猴肾)分离病毒,用红细胞吸附(HAd)试验或荧光抗体方法判定病毒增殖
11
(二) 血清学诊断 采取患者急性期(发病3d内) 和恢复期(病程2-4w)双份血清,常用HI试验或CF试验检测抗体。如果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可做出诊断
12
(三) 快速诊断对患者进行快速诊断 主要是采用直接检出病毒抗原的方法。例如,取患者鼻甲粘膜印片或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涂片,再用荧光素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抗原;也可用ELISA检查患者咽漱液中的抗原 (四)用核酸杂交、PCR、或序列分析测病毒核酸进行分型
13
四、防 治 原 则 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传播快,易造成大流行。预防流感除加强自身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居室卫生、流行期间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要进行必要的空气消毒之外,接种疫苗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症状 无特效药治疗,盐酸金刚烷氨及其衍生物甲基金刚烷氨可用于预防甲型流感。此外,干扰素、大青叶、板蓝根等也有一定疗效
14
第二节 副粘病毒 副粘病毒科 与正粘病毒的形态及血凝作用相似,但抗原性、免疫性及致病性不同。它包括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腮腺炎病毒等
15
一、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 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我国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儿童的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它仍是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天花灭绝以后,WHO已将麻疹列为下一个计划消灭的传染病之一
16
一 致病性与免疫性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 急性期患者是传染源,患者在出疹前6d至出疹后3d有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全部发病
17
发病经过 麻疹的潜伏期为9-12d。 病毒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增殖,继之侵入淋巴结增殖,然后入血 ,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病毒到达全身淋巴组织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此时开始发热,继之由于病毒在结膜、鼻咽粘膜和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小血管等处增殖而出现病变 。表现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和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
18
临床表现 高热、畏光、还有鼻炎、结膜炎、咳嗽三个主要前驱症状,发病2d后,口腔两颊内侧粘膜出现中心灰白、周围红色的Koplik斑。3d后出现特征性皮疹,皮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局部产生超敏反应的结果。一般患儿皮疹出齐24h后,体温开始下降,呼吸道症状1w左右消退,皮疹变暗,有色素沉着
19
并发症 有些年幼体弱的患儿,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尤其易患细菌性肺炎,这是麻疹病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有千分之一患者发生脑脊髓炎,它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常于病愈1w后发生,常留永久性后遗症,病死率为15%。约有百万分之一麻疹患儿在其恢复后若干年(多在学龄期前)出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SSPE)。SSPE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大脑机能渐进性衰退,1-2年内死亡。
20
免疫性 麻疹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力。感染后产生的H抗体和F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H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细胞免疫也有保护作用。例如,免疫球蛋白缺陷的人患麻疹能够痊愈,并且抵抗再感染;而细胞免疫缺陷的人感染麻疹,则后果极其严重。这表明,细胞免疫在机体恢复中起主导作用。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IgG抗体,故不易感染。故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此外,麻疹感染可引起暂时免疫抑制
21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临床症状就可诊断典型麻疹病例。对不典型病例则需做微生物学检查以求确诊。 1.病毒分离 取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液、咽洗液或咽拭子 接种于人胚肾、猴肾或人羊膜细胞中培养。也可采取呼吸道或尿沉渣用免疫荧光法检查抗原、观;多核巨细胞、胞内和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22
2.血清学诊断 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可辅助临床诊断
3.快速诊断法 用荧光标记抗体检查患者卡他期咽头洗液中的粘膜细胞有无麻疹病毒抗原 可在数小时内获得结果。可用PCR技术检测SSPE脑细胞中麻疹病毒核酸,可提供诊断参考
23
(四) 防治原则 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已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这种疫苗皮下注射,阳转率高,副作用小,免疫力可持续3-5年。对未注射过疫苗又与麻疹患儿接触的易感儿童,可用 麻疹恢复期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进行人工被动免疫,可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
24
二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常见病。呈世界性流行,腮腺炎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腮腺炎病毒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
25
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儿童易感。病毒最初是于鼻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随后发生病毒血症,扩散至腮腺及其他器官,如 胰腺、睾丸或卵巢、肾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潜伏期为2-3W发热、软弱无力及食欲减退等。前驱期过后,接着出现腮腺肿大,并伴有疼痛及低热。整个病程大约7-12d。 30% 感染后无症状,青春期感染者,男性易合并睾丸炎 、女性易合并卵巢炎,病毒性脑炎也常见
26
病后免疫力持久;被动免疫可由母体获得,因此6个月内婴儿患腮腺炎者罕见。对典型病例很容易做出诊断,但不典型病例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预防腮腺炎应隔离患者,减少传播机会
可用减毒活疫苗预防,可产生长期免疫效果。美国已将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制成三联疫苗。我国三联疫苗正在研制中。无有效药物治疗。
27
三 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在分类上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引起轻型流感样症状的呼吸道病毒但在婴幼儿可引起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4个学清型 1型和2型常引起哮喘,3型引起下呼吸道感染,4型一般不引起严重感染,1型和3型也是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
28
四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简称合胞病毒,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 是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较大儿童和成人可引起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29
RSV感染流行于冬季和早春,传染性较强,也是医院内交叉感染主要病原之一。RSV经飞沫传播,也能经污染的手和物体表面播散。
病毒开始于鼻咽上皮细胞中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融合。婴儿能引起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造成死亡 病后免疫力不强,上未有安全有效的疫苗
30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初次感染多发生在5岁以下,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病毒血症。约有25%的病例可扩散到下呼吸道,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2-3%可引起严重的哮喘。所有婴儿可自母体被动获得抗副流感病毒抗体,然而没有保护作用;自然感染产生的sIgA对再感染有保护作用,但几个月内即消失。因此易再感染
31
第三节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腺病毒 1953年Rowe等用手术切除的小儿扁桃体做细胞培养以分离出的 人腺病毒的41个血清型分为A-F 6个组。在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中常用腺病毒作为基因载体
32
(一)生物学性状 腺病毒呈球形,无包膜,含双链DNA。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252个颗粒组成,其中240个为6邻体,12个顶角的壳粒称为5邻体,每个5邻体的基底伸出一根纤维状刺突,末端膨大成小球状。纤突对哺乳类动物的细胞有毒性作用。腺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凝集大白鼠或恒河猴的红细胞
3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腺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眼结膜侵入人体,在扁桃体、增殖腺、肠系膜淋巴结等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不形成病毒血症。腺病毒 主要引起3岁以下小儿急性咽炎热和较大儿童咽结膜热多见于爆发流行;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肺炎;滤泡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胃肠炎与腹泻。其中腺病毒肺炎是我国北方儿童的一种常见病,1958年曾有过大流行。40、41、42型引起婴儿腹泻,又称肠道腺病毒
34
A组腺病毒在体外具有转化细胞的性质,并能对新生地鼠致癌。但迄今尚未见在人体致癌的报告
腺病毒感染后,产生特异性抗体,对同型病毒的感染有保护作用,免疫力持久
35
(三)诊断与防治 1 病毒分离 采取患者咽喉、眼结膜分泌物种于敏感细胞,37℃孵育后观察CPE,然后进行鉴定 2 血清学诊断 采取患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做CF试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早期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3 防治 目前无理想的疫苗和特效的治疗方法
36
二 风疹病毒 风疹病毒在分类上属于披膜病毒科 是风疹的病原体,病毒为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有包膜,包膜上有HA,HA能凝集鸽、鹅、鸡和人O型红细胞。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病毒的唯一宿主
37
病毒经飞沫传播,潜伏期10-21d。病毒于呼吸道和颈部淋巴结中增殖后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风疹临床表现类似麻疹,但症状一般较轻,先有上感症状及耳后和枕下淋巴结肿大,随之出现浅红色斑丘疹。皮疹先出现于面部后迅速波及全身。人群对风疹普遍易感,但隐性感染较多。成仁感染症状较严重,除出疹外,还有关节痛血小板减少,出疹后脑炎等
38
孕妇在妊娠头4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易发生垂直感染,导致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婴儿出生后表现心脏畸形、白内障及耳聋三大主征,还可表现出发育迟缓、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及黄疸等。CRS出现频率在妊娠第1个月感染为58%、第2个月为35%、第3个月为15%、第4个月为7%
39
风疹病毒自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孕妇血清中的抗体有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感染的作用。
1969年开始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常与麻疹、腮腺炎组合成三联疫苗(MMR)使用,接种对象为育龄妇女和适龄儿童,但孕妇禁用。 目前正在研制病毒的蛋白亚单位疫苗
40
三 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 1鼻病毒 分类上属小RNA病毒科,球形,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至少有100个血清型。是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5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本病毒引起,本病具有自限性。在儿童和有慢性呼吸道疾患者,而且还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手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其次为飞末传播。病毒经口、鼻、眼进入机体内,主要在鼻烟腔中复制。早秋和晚春为发病季节。
41
潜伏期24-48h,引起普通感冒,临床症状有流涕、鼻塞、喷嚏、头痛、咽部疼痛和咳嗽,体温可略有增高。一般1w左右治愈。感染后可产生sIgA,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鼻病毒型别多,可反复再感染。微生物学检查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42
2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 属于冠状病毒科。因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病毒呈多形性,核酸为单正链RNA,。该病毒主要感染成人或较大儿童,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某些冠状病毒株可引起成人腹泻流行。疾病的潜伏期平均3d,病程6-7d,病后免疫力不强, 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43
3呼肠病毒 归属于呼肠毒病科,为双链RNA病毒,大多数人在儿童期被感染,且呈亚临床状态。显形感染包括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和喂肠疾病等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