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2
基本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infection disease)
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症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3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4
预防和控制疾病,关键在于切断上述模式之间的联系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基本模式 宿主(人) 环境 (致病条件) 致病因子 (病原体) 预防和控制疾病,关键在于切断上述模式之间的联系
5
(一)病原体 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 细菌 破伤风 病毒 脊髓灰质炎 立克次体 恙虫热 支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 沙眼
细菌 破伤风 病毒 脊髓灰质炎 立克次体 恙虫热 支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 沙眼 螺旋体 梅毒 霉菌和寄生虫 脚气、血吸虫病
6
1、特性 传染力 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 致病力 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毒 力 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7
2、变异性 分类 耐药性变异 结核杆菌 抗原性变异 甲型流感 毒力变异 狂犬病病毒
8
(二)宿主 1、定义 2、免疫力 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常伴有具特异性活性的抗体或细胞的参与。
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它动物。 2、免疫力 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常伴有具特异性活性的抗体或细胞的参与。
9
3、免疫反应 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
10
(三)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1
感染谱 定义 当机体感染不同病原体后,经过感染过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 分类 隐性感染为主 显性感染为主 死亡为主
12
感染谱
13
感染谱的分类
14
疾病自然史 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由此所致的所有结果 隐性感染 有感染过程存在,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未能足够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
15
疾病自然史
16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个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17
流行环节 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因素 宗教 风俗 接触 水 食物 医源性 垂直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传染源 媒介 土壤 气候 自然因素 地理
病人 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气候 地理 自然因素
18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死亡 传染源 生长繁殖 病原体 传播途径 病人 动物 易感者 获得免疫者 排出 携带者
19
概念: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例: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患鼠疫而死的鼠; 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含流感病毒的空气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概念: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例: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患鼠疫而死的鼠; 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含流感病毒的空气 请判断哪项为传染源 种类: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0
1病人 影响传染源作用大小的因素 类型 轻、中、重 病原体的数量 活动范围 大、小 病原体的范围 病程 潜伏期 症状期 病原体的时间 恢复期
21
从病人的发病时间倒推一个最长与最短潜伏期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病原体侵人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 从病人的发病时间倒推一个最长与最短潜伏期 流行病学意义 ①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 最长潜伏期增加 1-2天 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22
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⑤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潜伏期短的疾病 流行/暴发,且疫情凶猛 潜伏期长疾病 不易爆发/流行 1、时间是否合适
2、免疫方式 ③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⑤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潜伏期短的疾病 流行/暴发,且疫情凶猛 潜伏期长疾病 不易爆发/流行
23
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其传染源作用取决于
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其传染源作用取决于 排出的病原体量 毒性大小, 病人是否被隔离及隔离的严格程度和条件。 恢复期:恢复期的病人是否有传染性与病种有关 ★传染期: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流行病学意义 决定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期限
24
2)病原携带者(carner) 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潜伏期携带者 、恢复期携带者 、健康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问题1:“伤寒玛丽”为什么能造成如此多人的感染? 2:我国为什么要求饮食、托幼、饮水、理发行业的人有健康证? 数量 、时间、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条件、防疫措施
25
3)受感染的动物 动物传染病(zoonosis); 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病 。如鼠疫、疯牛病、布氏杆菌病。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人与动物的 接触机会、密切程度; 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 传播条件
26
1、有接触史 2、接触方式能实现传播机制 3、从接触之日到发病时间的间隔在该病的最长与最短潜伏期之间 4、病原体的血清型别相同
27
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28
(air-borne infection)
1、经空气传播 (air-borne infection) 方式 飞沫传播 飞沫核传播 尘埃传播
29
(1)经飞沫传播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 流感病毒
30
(2)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 结核杆菌
31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
(3)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
32
流行特征: 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冬春季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33
2、经水传播 (water-borne infection) 方式 饮用水污染传播 疫水接触传播
34
(1)经饮用水传播 霍乱弧菌污染饮用水
35
流行特征: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如水源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
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 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
36
(2)经疫水传播 人们接触疫水
37
流行特征: 疫水接触史 地区、季节与职业上的差别 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致爆发或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病例发生
38
(food-borne infection)
3、经食物传播 (food-borne infection) (1)食物本身存在病原体 (2)食物被外来病原体所污染
39
流行特征: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一次性大量污染,可形成爆发 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40
4、接触传播 方式 (contact infection) 直接接触 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 间接接触
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等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传播。
41
流行特征: 一般呈散发,很少造成流行 无明显季节性 与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有关
42
(vector-borne infection)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vector-borne infection) 方式 机械性传播 媒介生物与病原体之间无生物依从关系,仅起机械携带作用。 生物性传播 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在其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
43
流行特征: 地区性 职业性 季节性 青壮年多发
44
6、经土壤传播 (soil-borne infection) 土壤污染 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 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
45
条件 病原体存活力 土壤污染程度 人的接触机会 破伤风杆菌
46
(iatrogenic-borne infection)
7、医源性传播 (iatrogenic-borne infection) 定义 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造成的传播。
47
方式 器械、针头、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 输血、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引起
48
(perinatal infection)
8、围产期传播 (perinatal infection) 定义 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
49
方式 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感染 分娩时传播
50
9、多途径传播 定义 许多传染病可通过一种以上途径传播,以哪一种途径传播取决于环境和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
51
练习题: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传播途径是:( ) A.接触传播 B.空气传播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传播途径是:( ) A.接触传播 B.空气传播 C.垂直传播 D.虫媒传播 E.粪口传播 B E D
52
请问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53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医源性传播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经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 母婴传播
54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指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对传染病易感受的程度 易感者的存在是发生新病例的必要条件
人群对于传染病病原体的入侵和传播的抵抗力称为群体免疫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是影响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55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的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计划免疫与其它免疫接种
传染病流行后人群易感性降低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56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1. 自 然 因 素 2. 社 会 因 素
57
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 气象因素
58
社 会 因 素 1. 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泛用. 2.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 无减. 3. 社会动荡,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2.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 无减. 3. 社会动荡,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4.人口流动:旅游、经济交流、人际交流. 5.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59
案 例 2003年SARS病例5327,死亡348例,病死率6.4%。其中医务人员在职业分布中最高(15.2%),其次工人(10.7%),学生(10.4%)。全世界病例达8422例,死亡867例,病死率10.2%,涉及32国家和地区,震惊全世界。
60
案例分析 人口流动使SARS迅速流行甚至传到其他国家。 医疗卫生状况不佳。 人们的卫生习惯不良。 居住环境拥挤。 对传染病的认识不够。
61
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疫源地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涉及的范围
疫源地大小主要取决于:传染源活动的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必具的三个条件:传染源消失、排出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接触者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没有发生新病例
62
流行过程
63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措施 预防为主 加强传染病监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措施 预防为主 加强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传染病监测 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传染病的全球控制
64
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1.报告病种类别 我国传染病的分类 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甲乙丙3类,共37种 甲类:鼠疫、霍乱 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 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人:任何人 临床医生的法定职责 报告时限 甲类与乙类中艾滋病、肺炭疽及SARS病等2h内报告到卫生防疫机构 其他乙类和丙类24小时内传报
65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管理措施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66
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 应急预防接种 药物预防 医学观察 隔离或留验 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隔离治疗 杀灭
67
对疫源地的管理措施 主要进行消毒 随时消毒 指迅速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每份携带病原体的排泄物及染有病原体的传播因素。 终末消毒
指在传染源已不存在的情况下(痊愈、死亡、住院、离开),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68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69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 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 发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 出现耐药株和变异株病原体
环境改变诱发传染病的流行 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助长了传染病的传播 发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 疾病早已存在,近年才被确认为传染病 确认已知传染病的病原体 过去不存在,目前在人类中确实存在的传染病 SARS!!!
70
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我国传染病流行的最大隐患 流动人口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不健全 由于公共卫生决策权地方化,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出现两极分化
自然灾害频繁,使某些传染病的自然疫源地发生了变迁 经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的疫情上升势头强劲 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治本措施与先进诊断治疗技术难以落实与推广
71
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在横向和纵向方面开展传染病预防 对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及行为因素两方面开展防治----艾滋病
横向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纵向指传染病的消除与消灭 对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及行为因素两方面开展防治----艾滋病 应用高科技,扩大对传染病的特异性防治----免疫接种 提高防治新的和原因不明传染病能力 加快流行病学研究,阐明新传染病的流行环节、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疾病防治对策 及措施提供依据。
72
结 束 语 回顾历史 成绩斐然 分析现状 形势严峻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