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代表人物: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 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1) 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 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

2 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 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 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海 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4 一、海 顿 的 生 平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年 ( 77岁)

5 1 . 童年: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东部奥匈边界的一个小镇。 那里聚集了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 和克罗地亚人。
1 . 童年: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东部奥匈边界的一个小镇。 那里聚集了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 和克罗地亚人。 家乡多民族的民间音乐对他后来的创作起了潜 移默化的影响。

6 海顿的父亲是车轮匠。 海顿6岁师从一位叔叔。 8岁在维也纳教堂唱诗班当歌童。 海顿变声后开始靠教书和临时工作维生, 自学羽管键琴、提琴和对位法, 曾跟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学习作曲。

7 2 . 在埃斯特哈齐宫廷工作的时期 1761年起(29岁), 海顿到埃斯特哈齐宫廷任职长达30年。

8 拥有: 两个剧院、两个大音乐厅; 一个乐队(海顿将其由10人扩大到约25人); 约12名歌剧演唱家; 经常从奥地利、意大利及其他地方
埃斯特哈齐宫廷 拥有: 两个剧院、两个大音乐厅; 一个乐队(海顿将其由10人扩大到约25人); 约12名歌剧演唱家; 经常从奥地利、意大利及其他地方 邀请优秀的 音乐家来演出。 每周演出二部歌剧和两场长的音乐会; 各种客串演出的歌剧或音乐会; 几乎每日一场室内乐演奏。

9 40、50岁期间,海顿获得了一些自由, 经常受约给欧洲各国出版商及个人写作。 1790年(海顿58岁)亲王死后,海顿搬到维 也纳住进了自己的房子; 虽仍受聘于亲王的继承人,却自由得多,可以 将更多的精力从事自己的创作。

10 3 . 晚年: 60岁左右,海顿两次应邀,长途跋涉,不顾 语言的困难,前往伦敦访问。 海顿在伦敦受到皇族、贵族的款待; 并获得牛津大学授予的荣誉音乐博士学位。

11 海顿受伦敦乐队的规模和质量所启发,谱写了
著名的“伦敦交响曲”共12部。 海顿受亨德尔音乐的启发,写了清唱剧《创世 纪》、《四季》。 海顿的晚年, 在维也纳和全欧享有很高的名声。

12 1809年(77岁), 海顿在拿破仑的炮声中病逝于维也纳。 海顿的葬礼上,演出了莫扎特的《安魂曲》。 参加葬礼的人中也有法国官兵。

13 二、海 顿 的 音 乐 创 作

14 海顿被尊称为: “交响曲之父” “弦乐四重奏之父”, 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海顿首创的; 但这两种器乐形式在海顿的钻研与创作中, 进入了成熟阶段。

15 交响乐队(双管编制)

16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17 海顿对交响乐的重要贡献: 交响乐队的编制(课件) 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奏鸣曲式

18 交 响 乐 队 的 编 制 一、弦乐器组: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二、木管乐器组: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交 响 乐 队 的 编 制 一、弦乐器组: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二、木管乐器组: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三、铜管乐器组: 小号、圆号、长号、大号。 四、打击乐器组: 定音鼓、锣、三角铁等。

19 “双 管 ” 编 制 交 响 乐 队 弦乐器组: 第一小提琴12 第二小提琴10 中提琴8 大提琴6 低音提琴4 木管器组: 长笛 双簧管 单簧管 大管 各2 铜管器组: 圆号4 小号2 长号3 大号1

20 交 响 曲 的 结 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21 奏 鸣 曲 式: A:第一部分 呈 示 部 主部主题 (主调) 连接部 副部主题 (属调) 结束部 引子 B:第二部分 展 开 部
运用呈示部中的素材进行展开,形成发展、变化, 甚至是戏剧性冲突。 A:第三部分 再 现 部 主部主题 (主调) 副部主题 (主调) 连接部 结束部 引子

22 最初演奏交响乐的管弦乐队, 只包含: 五把小提琴、 一把大提琴、 一把低音提琴、一只长笛、 两只双簧管、两只大管、两只圆号; 共约十四人。 经过海顿的努力,乐队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成 了完整的双管编制,总人数达到二十余人。

23 交响乐,或称交响音乐,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

24 交响乐队的编制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 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25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26 管弦乐队排列图

27 小提琴在弦乐器组中体积 最小,音域最高,它的表现力 格外丰富多样。在演奏技术方面, 小提琴在全乐队中也最灵活, 它适于演奏任何速度和形式 的乐句,包括带有和弦式进 行的乐句。因此,小提琴在 乐队中总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它可以称为交响乐队的“心脏”。 在乐队中小提琴演奏者一般 有二十二人到四十二人不等

28 中提琴的外形同小提琴 一样,但体积稍为大一 点。中提琴的声音稍低, 不如小提琴那样清丽, 但它那不大透明的带点 忧郁色彩的音色,在乐 队中却也是不可多得的。 中提琴在乐队中通常排在 大提琴后面斜对着指挥者 的地方,人数有八至十二 人不等。一般说来,它多 半是同其它乐器、特别是 同大提琴一起演奏同样的旋律。

29 大提琴的外形也同小提琴和中提琴近似,但它的体积要大得多,它只能竖立在地上,演奏者也只能坐着演奏。大提琴的体积比
中提琴大,但是它所用的弓却 比后者要短一些;大提琴的声 音比中提琴低一个八度,但是 它的音色却比后者明亮、深厚。 大提琴便于演奏宽广的歌唱性旋 律,同样也能演奏朗诵式的宣叙 调。换句话说,它便于抒发安宁 的心境,也能够体现内心的激动, 总的说来,它主要是一种旋律性乐器。

30 低音提琴在弦乐器组中是体积最大的一种乐器,它相当于大提琴的两倍,因此演奏者只能站着或者坐在高凳上演奏。低音提琴
的音域最低,在乐队中多半起 低音基础的作用。这同它的名 称是正相符合的。低音提琴较 难演奏快速活跃的旋律,也极 少担任独奏。但它同大提琴一 起演奏旋律时却有很好的效果。 低音提琴在乐队中总是排在大 提琴的后面,从舞台右端或左 端开始围成一个半圆形,仿佛 用来增强大提琴的力量似的。 低音提琴声部的人数一般在四 到十人不等。

31 长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就已有了,到十二世纪在欧洲已经十分流行。长笛长时期分成竖笛和横笛两种类型:竖笛音色柔和,富于诗意,主要用于室内乐中;横笛声音较响,常与小鼓同时应用于军乐队中,长笛是木管乐器组中最灵活的一种乐器,它便于出色地演奏音阶或琶音的技巧性乐句,至于断音的演奏则更是无可匹敌的。长笛在交响乐队中通常有两个到三个,它的基本任务是演奏旋律,变形乐器——短笛,在交响乐队中也常可看到。短笛的长度还不及长笛的一半,它的声音比长笛高八度;短笛的音响有穿透一切的特点,即使在整个乐队的全奏中,短笛的尖锐的啸叫同样清晰可闻。

32

33 双簧管主要不是一种技巧性的乐器、它以柔美抒情的歌唱性见胜;双簧管的音色不像长笛那样冰冷,而是比较温厚、典雅而清新,常用以描绘大自然或乡村的宁静生活,有的俄罗斯作曲家还用它代表东方的色彩。在交响乐队中双簧管的基本作用也是演奏旋律,它或者独奏,或者重复其它的声部。

34 单簧管(clarinet)大管(又叫巴松管) (bassoon)

35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大号、圆号

36 打击乐器 :定音鼓 、大鼓、小鼓、钹

37 木琴、钢片琴、竖琴、排钟

38 海顿在世时没有留下完整可靠的目录。 现统计海顿作品有: ♪、108首交响曲; 68首四重奏; 47首钢琴奏鸣曲;
海顿的创作浩如烟海难于统计。 海顿在世时没有留下完整可靠的目录。 现统计海顿作品有: ♪、108首交响曲; 68首四重奏; 47首钢琴奏鸣曲; ♪、大量序曲、协奏曲、嬉游曲、小夜曲、 上低音维奥尔琴三重奏、弦乐三重奏、 钢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内乐; ♪、 26部歌剧; 4部清唱剧; 及歌曲、咏叹调、康塔 塔、弥撒等等。

39 海顿在维也纳郊外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齐的宫
邸当了近三十年的宫廷乐长,写作了大量的娱乐 曲、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 曲和各种协奏曲。 海顿最优秀的作品都是摆脱了宫廷的羁绊以后 创作的。 如: 十二部《伦敦交响曲》 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40 器乐: 海顿的在原来以风俗性为主的器乐作品中注入 了戏剧性和标题性,并用独特的手法,塑造出鲜明 生动的音乐形象。
(例:《告别》、《惊愕》交响曲)

41 声乐: 最突出的是清唱剧: 《创世纪》(1798年) 《四季》 (1801年) 这两部作品是海顿在伦敦听了亨德尔的《弥撒 亚》受感动和启发后写的。

42 《创世纪》的歌词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及
弥尔顿的《失乐园》改写; 《四季》根据苏格兰诗人詹姆斯·汤姆森的诗篇 改写,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快乐。

43 《创世纪》 、《四季》的题材都同宗教题材有
联系。 但实际上,深刻体现了十八世纪的时代精神。 两者均讴歌了自然和人类在朴素的生活中的欢 乐。 它们是启蒙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 其中《四季》可以说已经完美地实现了清唱 剧的世俗化。

44 三、海 顿 经 典 作 品 欣 赏

45 1. 《小夜曲》 又名《如歌的行板》。 原《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2. 《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附: 3. 中国弦乐作品《良宵》 《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 4. 雅尼的音乐

46 例一 : 《惊愕》交响曲 1791年,海顿第一次去伦敦演出自己的作品, 发觉有些贵夫人听音乐会心不在焉,他就在《G大 调交响曲》中和她们开了一个玩笑: 第二乐章缓慢的变奏曲主题演奏的很轻,主题 重复演奏时声音更轻,贵夫人们都在异常安静的音 乐中昏昏欲睡…… 突然,乐队伴着定音鼓的敲打,奏出了一个强 烈的和弦,有如晴天霹雳,把睡眼惺忪的贵夫人们 吓了一跳。 因此,被称为《惊愕交响曲》。

47 海顿:《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慢板 变奏曲式
海顿:《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慢板  变奏曲式 A A A A A 1 2 4 3 主题 变奏 1 变奏 2 变奏 3 变奏 4 A 主题再现

48 A 主 题 A1 第 一 变 奏 a主题: 弦乐 a主题重复:弦乐弱处理(打击乐与乐队全奏:惊愕) b主题: 弦乐 b主题重复:弦乐、木管乐
A 主 题 a主题: 弦乐     a主题重复:弦乐弱处理(打击乐与乐队全奏:惊愕) b主题: 弦乐     b主题重复:弦乐、木管乐 A1  第 一 变 奏  a主题:  弦乐低声部;弦乐高声部对位。   a主题重复:弦乐低声部;弦乐高声部对位。  b主题:  弦乐低声部;弦乐高声部对位。  b主题重复:弦乐低声部;弦乐高声部对位。

49 A2 第 二 变 奏 A3 第 三 变 奏 A4 第 四 变 奏 a主题: 转同名小调,弦乐低声部;弦乐高声部对答,
A2  第 二 变 奏 a主题: 转同名小调,弦乐低声部;弦乐高声部对答, a主题重复: 转同名小调,弦乐低声部;弦乐高声部对答。 发展部分: 弦乐,进行曲节奏。 A3  第 三 变 奏 a主题:双簧管,节奏细分;  小提琴伴奏音型。 a主题重复:弦乐;长笛对位。 b主题:弦乐;长笛对位。 b主题重复:弦乐;长笛对位。 木管乐与弦乐的对位。 A4  第 四 变 奏 a主题:高潮部分,铜管乐主题;弦乐对位。 b主题: 渐慢,弦乐抒情发展部分。

50   A 主 题 再 现 a主题:铜管乐与弦乐 a主题:渐慢,双簧管、大管等木管乐为主,渐弱结束。

51 例二 :《 小夜曲》 又名《如歌的行板》 弦乐四重奏 约作于1762年 原为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 第二乐章 后被改编为: 管弦乐曲 小提琴曲 吉他曲 等

52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53 原曲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演出。 第一小提琴带上弱音器奏出的小夜曲旋律流畅 而亲切,充满了欢快的情绪。 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用拨弦奏法奏出吉他伴奏的效果。

54 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轻快的漫步节奏和娓娓
动听的旋律,具有一种典雅质朴的情调,表现了无 忧无虑的意境。 在展开过程中的旋律进行,时而出现极其自然 的大跳音程,使曲调更富于生气。

55 奏 鸣 曲 式: A:第一部分 呈 示 部 主部主题 (主调) 连接部 副部主题 (属调) 结束部 引子 B:第二部分 展 开 部
运用呈示部中的素材进行展开,形成发展、变化, 甚至是戏剧性冲突。 A:第三部分 再 现 部 主部主题 (主调) 副部主题 (主调) 连接部 结束部 引子

56 海顿《小夜曲》 A 呈 示 部(带重复) B 展 开 部 A 再 现 部 主部主题: 小提琴(其他声部拨奏)。
海顿《小夜曲》           A 呈 示 部(带重复) 主部主题: 小提琴(其他声部拨奏)。 连接部:  过渡,向高音区递进。 副部主题: 转属调,小提琴高音区。 结束部:  返回中低音区。 B 展 开 部 主部主题素材,8小节展开部分。 A 再 现 部 主部主题: 小提琴(其他声部拨奏)。 连接部:  过渡。 副部主题: 在主调上再现。 结束部:  在主调上结束。

57 例三:中国管弦乐曲《北风吹》 三部曲式 引 子 长笛与竖琴 A 呈 示 部 B 发 展 部 A 再 现 部 “北风吹”主题: 弦乐
例三:中国管弦乐曲《北风吹》 三部曲式    引   子 长笛与竖琴        A  呈  示  部 “北风吹”主题:  弦乐     “北风吹”主题重复与发展: 弦乐、木管  (长笛、双簧管)                                    B  发  展  部 “发展”主题:大提琴与木管(长笛、双簧管的复调对位) A  再  现  部 “北风吹”主题:  弦乐 “北风吹”主题重复与发展:弦乐、木管(长笛、双簧管)  

58 例四:中国管弦乐曲《红色娘子军》 第一部分 女 战 士的 舞 蹈(三部曲式) 引子 万全河边的景色主题 A 呈示部(快板) 女战士的舞蹈主题
第一部分  女 战 士的 舞 蹈(三部曲式) 引子 万全河边的景色主题 双簧管与竖琴 A 呈示部(快板) 女战士的舞蹈主题 木管(单簧管)→弦乐→ 铜管→ 弦乐 B 发展部(慢板) 抒情主题 大提琴→小提琴→ 长笛 A 再现部(快板) 女战士的舞蹈主题 木管(单簧管)→弦乐→ 铜管→ 弦乐 结尾 引子主题的发展变化

59 第二部分:《军民鱼水情》 过 渡 部 分(第二部分的引子) 主题 “万全河水” 主题1 “万全河水” 主题2 “万全河水”
大管→单簧管→弦乐 主题 “万全河水” 双簧管主题;长笛对位,→弦乐结尾 主题1 “万全河水” 小提琴主题;铜管对位,→弦乐与铜管的发展 主题2 “万全河水” 弦乐主题;铜管对位, →弦乐与铜管的结尾

60 1772年,海顿和乐队队员们伴着埃斯特哈齐公爵长 期滞留在维也纳郊外的夏宫里,久久不能回到维也纳家中
例五:《告别》交响曲 1772年,海顿和乐队队员们伴着埃斯特哈齐公爵长 期滞留在维也纳郊外的夏宫里,久久不能回到维也纳家中 和家人团聚,大家想家心切,一时怨声载道。于是他就在 《升f小调交响曲》中巧妙地向公爵表达了队员们要求离 去的意思。演奏到末乐章时: ♪、第一双簧管和第二圆号首先结束, 演员们吹灭了蜡烛离席而去; ♪、不久,大管、第二双簧管、第一圆号和各种弦乐器 又依次提前结束,先后离席而去; ♪、最后只剩第一和第二小提琴 孤零零地演奏最后一个乐句。 公爵领悟了海顿所暗示的意思,马上准许队员们回 到维也纳去。 后来,大家都称这部交响曲为《告别交响曲》。

61 莫 扎 特 1756 1791

62

63 莫 扎 特 的 父 亲 莫 扎 特 的 母 亲

64 莫扎特(1756—1791年)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 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1719—l787年)是萨尔 茨堡的宫廷乐队副队长、作曲家。 他不仅是专业音乐家,而且是一位有教养和正直的 人。他写的《小提琴教材》一书(1756年,小莫扎特出生 那年出版)是18世纪著名的乐器演奏教科书,其意义与埃 曼纽尔·巴赫的键盘乐教科书、匡茨的长笛教科书同等重 要。 由于发现小莫扎特的音乐天赋,为全力培养儿子, 他中断了自己的音乐活动,甚至未能晋升为乐队长。

65 神 童 莫 扎 特 莫 扎 特 的 姐 姐

66 神 童 莫 扎 特: 4岁跟父亲学钢琴 5岁作曲 6岁随父亲学小提琴 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 11岁写了第一部歌剧
莫扎特仅仅活了35岁。 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 康,使他 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67 一 、莫 扎 特 的 生 平 莫扎特的生活和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少年时期 1762—1773年 6-17岁
少年时期 —1773年 -17岁 萨尔茨堡时期 — 1781年 -25岁 维也纳时期 —1791年 -35岁

68 1、少年时期(6-17岁) 1762年,6岁的莫扎特由父亲带领到慕尼黑等 地做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1773年间,又到德、比、法、英、荷、 意等国做了先后10年的旅行演出,又获成功。

69 少年莫扎特,在父亲的精心安排下,他接触了
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 ——意大利歌剧 法国歌剧 德国的器乐 莫扎特接触了尽可能多的音乐家和音乐,跟他 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些都使他以后得以成为他的时 代在创作上、风格上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70 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
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 另一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也使 他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 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活动,又摧残了 他的健康。

71 少年时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 ♪、在伦敦出版:6首羽管键琴 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 ♪、写作了3首交响曲 ♪、创作了歌剧《虚伪的善意》 (1768年 12岁) 《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 (1768年)

72 1773年(17岁),莫扎特在g小调交响曲中,明 显地反了受海顿“狂飚时期”的创作影响,开始显示 莫扎特自己的风格。

73 2、萨尔茨堡时期(18-25岁) 1774—1781年,莫扎特基本生活在萨尔茨堡。 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文化学 习,包括拉丁、意、法、英语等(这对他后来旅行 各国及一生寻觅歌剧脚本都带来极大的益处)。 此时的莫扎特还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和素 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74 这时已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
感到不满。 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 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 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75 莫扎特为了另谋职业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
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此间又加深了对 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 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 同情,接触曼海姆乐派,听到他们第一流的管弦乐 队的演奏。 由于母亲病逝,又未能谋到职位,莫扎特只得 于1779年1月回萨尔茨堡。

76 萨尔茨堡时期,莫扎特创作了大量作品。 包括: 协奏曲 奏鸣曲 交响曲 四重奏 小夜曲 嬉游曲 以及他的最好的一部正歌剧《伊多梅纽》。

77 莫扎特在萨尔茨堡时期的作品, 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飚运动思潮的影响, 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因素。

78 ♪、在奏鸣曲式中: 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一主题相对比 的第二(或更多的)主题; 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 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在第一、二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 这些手法,增强了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的戏剧 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79 3、维也纳时期( 25-35岁) 1781—1791年,莫扎特是在维也纳度过的。 这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 主教提出辞呈,到维也纳谋生。

80 1782年,莫扎特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 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结了婚,又一次 向封建传统挑战。 莫扎特没有固定职业,繁忙的写作和演出、 几个孩子接连早夭、妻子重病、精神上和债务上沉 重的负担等等,压得他透不过气。 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81 莫 扎 特 的 两 个 儿 子 莫 扎 特 的 妻 子

82 莫扎特在维也纳和海顿结下深厚友谊。 莫扎特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乐的创作 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莫扎特加入了“共济会”。 莫扎特热心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主 义思想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 莫扎特对“共济会”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 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 许多作品。(如:歌剧《魔笛》)

83 在维也纳,莫扎特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 入的学习和研究。 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 莫扎特有了机会从事歌剧创作: 《剧院经理》 年 《费加罗的婚姻》 1786年 《唐璜》 年 在维也纳,莫扎特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 入的学习和研究。 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84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 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 莱比锡等地演出。
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 歌剧《女人心》 年。 歌剧《梯托的仁慈》 1791年。 歌剧《魔笛》 年。

85 莫扎特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 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 莫扎特被葬在维也纳的贫民公墓。

86 维也纳时期,莫扎特写了将近200部器乐作品 和他的歌剧代表作。 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变化使他对社会矛盾 的感受更加深刻,从而导致他的音乐中出现了许多 新的、更深刻的因素。 莫扎特的全部音乐创作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 了众多不朽的杰作。

87 二、莫 扎 特 的 音 乐 1、歌剧 2、器乐 ♪、 交响曲 ♪、 协奏曲 3、宗教音乐

88 1、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 他一生的35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 共写了20余部。

89 莫扎特的歌剧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按照意大利正歌剧体裁写作的, 如:《伊美多内奥》 《梯托的仁慈》。 第二类是按照意大利喜歌剧体裁写作的, 如:《费加罗的婚礼》《塘璜》 第三类走的是德国歌唱剧的路子, 如:《后宫诱逃》和《魔笛》

90 莫扎特写歌剧咏叹调和重唱曲,是在了解了演
员的嗓音、技艺和表现特色之后有的放矢地下笔。 其目的不在于让演员炫耀技艺,而是为了发挥 演员的特长,恰如其分地刻化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 情。

91 2、器乐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 其中41部有编号。

92 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 ♪、 第31首“巴黎”, 1778年,是为当时欧洲最 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 ♪、 第35首“哈夫纳”,1782年,是一首小夜 曲,加了序曲、进行曲及一首小步舞。 ♪、 第36首“林茨”,1783年,反映了莫扎特受 海顿交 响曲创作的影响。 ♪、 第38首“布拉格” 1786年,常被人们称 “没 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三个乐章,不再是 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 纳交响曲。

93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 乐作品: ♪、第39首,降E大调,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 ♪、第40首,g小调,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 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 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其第一乐章主题充满 活力,带有不安的情绪,经过展开和转调,由疑 问、思索进而变成愤怒的呐喊。 ♪、第41首,C大调 (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 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 现。

94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
前的全部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协奏曲 协奏曲是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 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 莫扎特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 的协奏曲。 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 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95 莫扎特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三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 第三乐章 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 ♪、 双呈示部 ♪、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

96 莫扎特的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27部,占有突出的地位; 小提琴协奏曲7首;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其他还有圆号、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97 莫扎特的协奏曲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
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 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 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乐同样深刻的意义。 莫扎特是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如果说,海顿的交响曲和四重奏是18世纪下 半叶音乐的高峰, 那么莫扎特的协奏曲(尤其钢琴协奏曲)则是当 时无人能与之比拟的。

98 3、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但 并非他的主要成就 有人认为莫扎特最好的弥撒是《c小调弥撒》。 《c小调弥撒》写于1782年他结婚之际,虽然 未完成,但却是出自他自己内心的需要有感而作。

99 莫扎特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注入了作者
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 一生所遭受的剥削、屈辱、冷遇、贫困和他对光明、 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 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 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 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创作的名 义演出。 (《安魂曲》之《羔羊经》)

100 莫 扎 特 音 乐 的 总 结 莫扎特的创作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 位的德奥知识分子为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而进 行的努力,以及他们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 的尊严的不渝的追求。

101 莫扎特将前人华丽风格的典雅优美与丰富的情
感和激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他的音乐的独特的美。 其音乐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 丽的特征,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 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莫扎特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悲 剧性和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102 欣赏作品: 器乐:1、G 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cd、动漫) 2、小步舞曲(卡拉扬版) 歌剧:1、《费加罗的婚姻》 (电影) ♪、 费加罗的咏叹调《不要再做情郎》(巴菲特) ♪、 凯露比诺《你是否知道什么是爱情》 ♪、 苏珊娜的咏叹调 《满心欢喜》 (BBC巴托莉与管弦乐队) 2、《魔笛》 (歌剧D9 BBC) ♪、 帕帕根诺与帕帕根娜的二重唱 ♪、 夜后的咏叹调 《我胸中狂怒,我一定要报仇》 (法国女花腔) 音乐剧:《歌剧魅影》 (电影D9) ♪、 “男独-黑夜之歌” ♪、 “二重唱-我唯一的请求” 安魂曲:《羔羊经》 (cd)

103 3.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

104 童年经历 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5岁时患上中耳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3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

105 痛苦经历 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5]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

106 晚年时期 四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完全丧失,依然坚持音乐创作。晚年的贝多芬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1826年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

107 创作风格 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奏鸣曲式的结构为:第一乐章,戏剧冲突性;第二乐章,抒情或沉思性的慢板,用来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起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贝多芬用谐谑曲替代;第四乐章,回旋曲,热烈、节庆性特征。在奏鸣曲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热情》、《悲怆》、《月光》、《黎明》和《暴风雨》五首。

108 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

109 热情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是世界音乐作品中的瑰宝 “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一词确切地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本质,因此沿用下来。《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

110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第三乐章是1840年夏天写的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111 悲怆 “悲怆”的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112 第一乐章 是宏伟的奏鸣曲式。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 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113 第二乐章 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本乐章的
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

114 第三乐章 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115 命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
明亮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116 第二乐章,有活力的行板 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117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C小调,快板,3/4拍子,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118 第四乐章,快板 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119 合唱(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120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 作

121 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代表曲目: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122 卡拉扬(1908年-1989年7月16),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


Download ppt "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