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平定县教育局电教馆   张润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平定县教育局电教馆   张润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平定县教育局电教馆   张润生

2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为教师搭建应用信息技术的平台 四、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六、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七、几点建议

3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4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

5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6     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渠道,但应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型向现代教育手段型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故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

7   多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课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耗、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声音、图像压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活动、画面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地缩短认知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设疑思辩、动作示范的作用。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8    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 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导航者,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进行筛选、消化、吸收使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的监控、纠正及指导,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9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0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11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12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13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14 5、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学物品的研制)、宏观宇宙(如银河星系的构成)、微观世界(如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5 6、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   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16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  

17 三、为教师搭建应用信息技术的平台

18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19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通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的信息技术,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

20 通过现阶段的教学,我们认识到教育正面临着
这样一种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的兴趣范围,信息储量不断扩大,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却因陈旧变得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那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些什么呢?面对当今学科课堂急待解决的种种问题,通过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我们发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造潜力的学与教的环境,不仅改善教学效果,更使学科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为课堂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使学科教学迈上了新的台阶。

21 四、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22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论结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

23 1、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求一种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最易于他们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思维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学习,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根据这一原则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4 2、刺激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

25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26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导入课题: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教师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则能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运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学生好奇的心态下,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的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7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介绍背景:学习某些课文,需要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而这些课文中绝大多数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而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详细介绍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生动可感的画面,使学生从画面中体会。

28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造与渲染气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尽快的进入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观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9 3、节约上课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30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突重排难: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容易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教学难点也易于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能够加大课堂容量,但由此必然带来知识的累积速度与学生理解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因而不要误入“题海”的怪圈,应当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和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及时处理最好是和学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增加学与教之间的交流,从多角度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31 解决教学重点和教材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我们发现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问题,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2 4、运用信息技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研究性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一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6~10人不等。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鼓励少数基础较好的同学独立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通过各种媒介如光盘、书籍尤其是网络收集整理资料。

33 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己拿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和提高,把书本知识变出自己的精神财富,促进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网页,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个性,而制作网页的过程本身又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还能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4 5、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创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有的资源由于设计者制作者本身固有的思维局限性,表达手法和方法也缺乏多样性,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常言说得好:有“感”而“发”。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鲜明的色彩,动人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刺激他们的思维,以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可见,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给每个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5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36 1、是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对远程教育的优越性认识不够
解决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的对策,要从使用者和使用方法着手,其中使用者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调查,目前我县大多数农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主动利用资源的优势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意识,经常是搞教研活动时上公开课才突击使用,而多年的教研活动让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教研活动都是“搞形式、走过场、作作秀”,因此造成老师们心理上的抵触,认为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也是摆摆花架子,而且又费时费力。

37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是他们上课的帮手,甚至认为有了远程教育资源,他们再也不能“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地灌学生了,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给他们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增加了教学负担,因而不愿意使用资源。他们非但没有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反而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是一种麻烦,一种痛苦。一直以来,教学和教研的剥离,使教研游离于教学之外,阻碍着教改前进的步伐。

38 2、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制约了教学资源应用层次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源应用水平普遍较低的另一原因是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资源的应用层次,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小学,能够使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而使用者当中大部分也只是利用资源备课或作简单的课堂演示,很少有人能自己组织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些基于问题的、基于情景的、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应用培训,提高他们的课件开发水平,帮助他们掌握资源的应用策略、教学设计方法、课程整合模式等,是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层次的重要途径。

39 3、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应过分强调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40 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花的结构”一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并用录像展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丽的花朵,介绍了各种花的特点,真可与赵忠祥翻译的动物世界媲美,同学们不停的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教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41 4、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研忽略了学科特点。

42 生物学科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就不可能有生物科学的成就。因此生物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而不是在计算机前做实验。但有位教师讲“鱼的外形”一节中鱼的鳍有什么作用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生物学科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剪掉鱼鳍的鱼游动情况”的模拟实验,学生观看实验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剪掉鱼鳍,探索鱼的游动情况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感性认识。

43 5、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4 6、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45 7、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46 8、不应重机器、轻教师,不能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应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

47 9、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学生做课堂笔记记录困难;课堂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会感觉单调、视觉疲劳等等。

48 六、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49 误区之一: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些课件,一开始就是一段噪人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出现鼓掌声或者“你真棒”的赞扬声;答错了,来个“再想想”或者一个怪声音,这就把多媒体功能在辅助教学中用偏了。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50 误区之二: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多媒体课件开发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开发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美”。

51 误区之三: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传统媒体的运用。一些课件,大多是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全程播放,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能只使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多媒体,或只是需要时才用一下。

52 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绝对不是可以等同的,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能用“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并始终注意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板书,解题演算过程的规范表达等,不能忽视黑板的使用。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时,这样有利于降低多媒体课件开发成本与周期,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53 误区之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信息技术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更为逼真的“情景”,可以改善认知环境,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

54 如:初中语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价、探讨、创新等意识,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等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单单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55 误区之五: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

56 如:数学学科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特别不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固然传统教学偏重逻辑能力培养的认知构建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优势和学习潜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57 误区之六: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局限于课堂上的使用,而忽视课外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有一些课外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光盘也不外呼是用于学生的练习、考卷,或者把课本上内容罗列一下的“课本搬家”,或者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笔记搬家”。实际上,做练习我认为还不如传统的练习。试想一下,学生在屏幕上看习题,又在纸上演算,方便吗?如果再加上限时操作,计算机在旁边“读秒”催着你做题,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吗?能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用来演示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教学软件也让学生拥有,学生在家里用这些软件再进行一次概念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外辅导软件多一些,而不是练习,这样做才是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素质教育”。

58 误区之七: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助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另一方面,忽视课件的“交互性”,即使有“交互性”的课件也是在教师设想范围内的“交互性”。如: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然而,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与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教学设备现代化了,而教学思想却是陈旧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59 误区之八: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难度增加。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信息过多过滥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有时教师展示一大篇材料,看完,时间太长,一闪而过学生又来不及思考。所以我想我们要防止课件上材料、图片等过多过滥的现象,可以精挑细选展示典型的材料即可,否则教学时间有限,出现讲不完情况。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用大量时间在播放课件上甚至手忙脚乱,指导性下降学生大量时间在看,就像看电影一样,动手、动口的实践少,学科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60 误区之九:过多使用多媒体,将其教学效果绝对化。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甚至有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板书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将之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教学“神话”的“法宝”。这样的教师,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的,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

61 总的来讲,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挂图的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以及板书的适时性与针对性等,这都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舍不得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这样用得不当,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62 因此,多媒体教学虽然优点大于不足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弥补它的不足之处,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美。才能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教学工具而不是代替了教学本身。

63 七、几点建议

64 1、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

65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66 2、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67 3、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68 4、必须构建新的“教学整合”模式 由于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实际上都是围绕教师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另一方面实践也证明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的想法和做法,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是不可取的,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

69 因此,我们要以新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努力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合理而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或者完善传统的教育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或者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设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中的独特潜力。

70 模式之一 讲授——演示型模式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71 模式之二 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 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72 模式之三 任务——协作式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73 模式之四 问题——探索型模式 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74 模式之五 交流——讨论型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75 使用信息融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时,应考虑需求性、现有环境下资源能够配合实行的可行性、符合学习理论、与原始教材之结合程度,展现方式应考虑学科的表现内涵,考虑教学资源是否容易取得等。在一堂课中可以用一种模式,也可以用二种或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一般来说,教材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难以达到其他模式的学习要求时,多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对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探索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多采用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问题——探索型模式和任务——协作型模式。为深化学生对某个别问题的认识、或交流汇报课上多采用交流——讨论型模式。

76 谢谢合作 平定县教育局电教馆   2009年7月


Download ppt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平定县教育局电教馆   张润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