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20教育规划纲要 实施两年的政策成效 张 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20教育规划纲要 实施两年的政策成效 张 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20教育规划纲要 实施两年的政策成效 张 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2 1、继续增强对教育规划纲要意义的共识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形成更大合力 3、学前教育扩容和遵循规律的双重使命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破解择校难题 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中发展 6、打造对学习者更有用的现代职业教育 7、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8、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教师队伍 9、教育属性分化对教育投入制度影响

3 1、继续增强对教育规划纲要意义的共识 胡锦涛总书记: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知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 (2006年8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4 科技规划纲要 人才规划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创新型国家 人才强国 人力资源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层面 三大战略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可持续发展 科技规划纲要 人才规划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激烈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 2020教育规划纲要框架结构 序言 回顾历史、分析形势、剖析问题、明确方向 总体战略(4类战略~思路/方针/目标/主题)
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主题 发展任务(8项重点,终身学习为导向)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体制改革(6个领域,人才培养为核心) 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 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开放 保障措施(6大任务,项目试点为抓手) 教师、经费、信息化、依法治教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组织领导 实施 请重点参阅袁部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问询会的报告 ~30

6 20字工作方针:2020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实质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核心 内容 重要保证 重点 任务

7 2020年国家级教育战略目标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总体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2010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出台了100多个系列配套政策,其中既有中央财政为主支持的重大项目(如学前教育10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校协同创新2011计划等),也有对地方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高教质量30条等),国家教改办批准的各地各高校425个改革试点正在运行之中。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划内的教育规划纲要外,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了近400个教育政策文件,覆盖所有教育改革发展及其保障等领域。

8 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和2020年主要目标 学前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2009年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西部地区较难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658 3424.4 3530 400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4.0 90.76 85.0 95.0 学前两年毛入园率(%) 65.0 73.37 70.0 8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0.9 62.3 60.0 九年义务教育 较容易 在校生(万人) 15772 14993 16100 16500 巩固率(%) 90.8 91.5 93.0 高中阶段教育 容易 4624 4685 4500 4700 毛入学率(%) 79.2 84.0 87.0 90.0

9 2015年和2020年主要目标(续表)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2009年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容易
容易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179 2204 2250 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280 1273 1390 1480 高等教育  较容易 在学总规模(万人) 2979 3167 3350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021 3080 3300 其中: 研究生(万人) 140 165 170 200 毛入学率(%) 24.2 26.9 36.0 40.0 继续教育  很难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600 ~19000 29000 35000 所谓事业发展目标难易程度的估测,仅就学生数量而言,尚未考虑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经费状况、与社会需求的适切度等因素。 9

10 2015年和2020年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9830 11964 14500 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9.6 10.5 11.2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9 15.0 20.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4 12.7 13.3 13.5 其中:受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比例(%) 67.0 87.0 90.0 其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新中国60年累计1亿人,70年(再过一个十年,2020年)2亿人,据初步外推,每十年增加1亿人,到2050年达到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30%左右,相当于许多发达国家世纪之交的水平。

11 (1)高水平 组>90% (2)中上水平组80~89% (3)中下水平组60~79% (4)低水平组<60%
全球“马拉松”:大中小学毛入学率比较 (1)高水平 组>90% (2)中上水平组80~89% (3)中下水平组60~79% (4)低水平组<60% 各国2005年数据(%) 大中小学综合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1 北美和西欧 93 102 104 98 70 2 中东欧 82 91 87 57 拉美和加勒比海 81 118 101 74 30 3 中亚 75 94 77 26 东亚和太平洋 71 110 55 24 中国(2011) ~78 100 84 26.9 中国(2005) ~65 107 95 52.7 21 阿拉伯国家 66 96 22 4 西南亚 58 63 40 10 撒哈拉以南非洲 50 38 5

12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形成更大合力 胡锦涛总书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第一个维度是政策连续性与创新点;第二个维度是一般政策导向与相对刚性要求。

13 2020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   

14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15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6 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的国际共识 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改革教育结构、体制和方法,从新的发展概念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中国素质教育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向国际推介,形成一定契合点。 2003年第32届UNESCO大会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有质量的教育Quality education“;2004年APEC在智利召开第三届教育部长会议。 2005年UNESCO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全民教育提高质量势在必行》。 2008年UNESCO世界教育大会: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广泛讨论了公共教育政策两大基点:公平与质量。

17 近期国外基础教育挑战和应对策略 2009年7月,中、美、澳、加、瑞典、新加坡、中国香港教育部高层官员聚会新加坡。会议认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对21世纪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代同步,要为未来培养新一代公民。教育要从培养少量精英向全民高标准的教育方向转变。大多数工作需要有创造性,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而是需要某种中学后的教育与培训。因此,要为全民提供多样化的高质量的教育方式。未来的学生要继续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具备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创造性和信息沟通与应用能力。他们应能跨地域的工作,从不同来源分析和获取信息,多视角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18 3、学前教育扩容和遵循规律的双重使命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路径需要厘清
学前教育与幼儿早期开发的关系,国际社会和国外教育界讨论的变化概况,衡量入园状况的统计指标,义务教育向前延伸的概率。 涉及我国学前教育的复杂问题:国家宏观政策思路与基层实践差异;政府部门与教育系统认识差异;城乡不同地区外部期望差异;不同收入人群需求差异(收费与质量,小学化倾向);政府责任作用与多元办学体制;小学资源用于学前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19 幼儿“入园难” 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全国学前教育发展势头总体良好,2009年幼儿园近14万所,在园儿童2658万人,学前一年和三年的毛入园率分别为74%和50.9%,均达历史新高。但在许多地区群众反映入园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大多数城市和县镇覆盖面已经很高,但优质资源尤其是公办优质园供不应求,主要是政府责任不明确,投入体制不健全,公办园比例偏小,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民办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部分地区准入不严格、收费偏高,其中有新建小区幼儿园产权不清,民办园租费高导致收费高。 农村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普遍缺乏,农民分担能力较差,政府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尚很吃力,对学前教育就更无支持协调能力,不仅办学经费困窘,而且幼儿教师待遇没有保障,成为全国普及学前教育的难点地区。

20 2020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一是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按照人口地域等结构调整和拓展学前教育供给;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及其收费管理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给予补助,四是制定办园标准,建立准入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五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教师员工的整体素质,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从事学前教育。

21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二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动学前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显著改变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状况。(温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布置国务院“十条”意见) 为了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拟坚持的原则: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22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破解择校难题 全球范围义务教育运行模式及衍生形式 ——公立学校福利化均衡发展模式 ——公立学校均衡发展兼顾选择模式
国际义务教育基本属性: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无歧视性/普及性) 全球范围义务教育运行模式及衍生形式 ——公立学校福利化均衡发展模式 1)欧洲、阿拉伯地区、多数发展中国家:纯福利公立校 2)日韩:公立校平准化,校外补习/家教产业(影子教育) ——公立学校均衡发展兼顾选择模式 1) 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公立校低水平均衡,择私立校 2) 美国:学区决定公立校质量,允许择校(包括私立贵族校) 3) 中国(择优质公立校)、英国(试择公立校) 在200个立法实施义务教育国家中:政府全额负担公办学校支出,提供免费程度不同教育,保证基本入学机会公平。其中部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非公共服务留出一定选择空间,满足有额外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阶层的选择需求。

23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本质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中国有法可依 2006年中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界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层意义:
——实施主体是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实施要件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 ——保障重点必须放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经济困难家庭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而且需要地区之间的支援。

24 不仅上学不难不贵,而且质量不断提升 2020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要求
规划纲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要求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25 近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举措 从区域内(重点在县域内)减少校际差距起步,进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
——依法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巩固免费政策成果; ——推行公办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取消实际或变相存在的重点校、重点班; ——根据城镇化进程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力度; ——对教师开展系统全员培训,试行校长教师跨校跨区定期交流机制,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 措施:强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不与等级证书挂钩,重新划定学区安排优质校和薄弱校结对,把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辖区内所有初中,鼓励和支持民办校满足社会的择校需求等。(2009年邯郸会议,2011年底,教育部已经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26 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中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

27 年全国普通高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态势 年 份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1 2015 2020 高中阶段 在校生(万人) 1528.6 1979.1 2463.2 4030.9 4670.6 4685.2 4500 4700 其中: 普通高中(万人) 717.3 713.2 1201.3 2409.1 2427.3 2454.8 ~2250 ~2350 所占% 46.9 36 48.8 59.8 52 52.4 50 如加成人高中所占% 50.1 37.8 60.3 52.2 5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26.0 33.6 42.8 52.7 82.5 84.0 87.0 90.0

28 2020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部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29 探索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两大主要途径、多种提供方式
  【途径之一】旨在普通高中“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应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的“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政策举措紧密联系,并且“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应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交融交汇,科学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活动等,配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做法, “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不同潜质学生主动学习、健康成长的制度机制。

30 【途径之二】旨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元素,探索有效实现方式。即使普通高中的升学目的和功能十分明确,但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意愿和条件都在变动分化之中,越是进入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阶段,普通高中越有必要关注学生需求状况。从制度设计看,公开对外定位的综合高中,但与某些特色高中之间的界限还不很清楚,特别在我国基本国情条件中能否生长发育好,还须通过试点等方式,明确举办主体、学校、企业、社会各方权责,即使在教育事业管理及常规统计报表中仍属普通高中序列,但需有所区分,以便为形成规范化制度创造条件。另外,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应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教育发展规划联合部署,全力提供“有用的教育”。

31 6、打造对学习者更有用的现代职业教育 境外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 二是现代职业学校为主,还是现代学徒制度为主?
政府管理调控职业教育的体制 职业教育在各级教育中结构比例关系 公立(公办)与私立(民办)职业教育关系 职业教育投入体制和渠道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 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方式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许多国家/地区解决上述问题各具特色,形成三对关键因素:一是政府如何依法履责,行业企业如何深度参与? 二是现代职业学校为主,还是现代学徒制度为主? 三是制度体系分层设置,还是分类纵向向上贯通?

32 隐 性 知 识 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路径 显 性 知 识 世界银行K4D 知识为了发展 知识性质 物质-谋生 精神-文化 正规学校教育
失去学习能力 非正式教育 生活 世界银行K4D 知识为了发展 知识性质 物质-谋生 精神-文化 非正规教育 退休 工作与生活 正规学校教育 结束连续 学校教育 开始工作 法定起点 开始连续 学校教育 出生

33 2020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34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35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36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37 不同类型职业学校都有条件创建国内国际一流!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终身学习基础在义务教育,核心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生涯教育。应采取短期性/技能性/社区性/岗位驱动/企业参与等多种路径,与成人教育相融合,并逐步覆盖之。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需要形成富有弹性的学习培训长链:工学交替、注册入学、学分与职业资历互认框架、召回返读等。

38 7、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评价重在科学性、多样性和广泛参与性。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人才规划纲要紧密衔接和相互配套。 38 38

39 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PISA) 被评样本为各个国家(地区)的15周岁学生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09 被评样本为各个国家(地区)的15周岁学生 2009年测试范围包括65个国家(地区) 综合阅读 数学 科学 访问和检索 整合和解释 反映和评价 连续文本 非连续文本 中国上海 556 549 558 557 564 539 600 575 韩国 542 541 538 546 芬兰 536 532 535 554 中国香港 533 530 540 522 555 新加坡 526 525 529 562 加拿大 524 517 527 新西兰 521 531 518 519 日本 520 澳大利亚 515 513 523 514 荷兰 508 504 510 506 OECD平均 493 495 494 496 501

40

41 主要模式 校本研修内容——学校和教师共同面临挑战
五课教研模式 依托学校教研活动,通过开展共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并结合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形式,将个体教学实践与集体分析研究整合,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共同专业成长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模式 整合教师个人对实践教学的反思研究、教师集体的教学合作研讨切磋、和专家理念理论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个人发展与集体学习分享的统一。 课例研究模式 依托教学实践案例,教师团队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所做一系列研讨,以及对教学问题和教学策略的再现与反思。 课题研究模式 以学校本位研究课题为依托,使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在实践、培训和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 课程开发模式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平台,教师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验过程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反思叙事模式 突出教师个人反思与实践探索,通过自我反思、个人叙事、撰写研究日志等形式记录个人成长历程,检视成绩与问题,实现专业成长。

42 继续改革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铺路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铺路 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办法。
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提供科学依据。 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秀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 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中职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42 42

43 稳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房子不能拆 需要科学调整门窗
稳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房子不能拆 需要科学调整门窗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三个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探索考生多元评价,改革考试科目内容,试行本科(高职)分考、研究性大学联考、多批次考试等,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弹性注册学习,健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制度。 基本方向: ——分类考试(本科、高职、高水平大学、成人高考) ——综合评价(统一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 ——多元录取(择优 VS 自主、推荐、定向、破格)

44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 核心是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之间新型关系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校长负责制。 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科学民主决策。 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为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提高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教育部拟发布《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25条)。 44 44

45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家长委员会组织作用,一是学校需要家长配合教师,适度参与学校管理,以减少学校教育盲区;二是家长参与教育意识不断增强,希望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确保自己孩子受到有质量的教育。
  家长委员会首先应该是独立于学校管理体系、又与学校管理紧密结合的一个教育组织,对学校教育实施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评价;其次,它应该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补充形式,可以从社会、家庭的需求出发,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些学校无法完成的教育环节;最后,家长委员会是归属于所有家长的,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活动,与其他家长间的互动,拓展自己的交往空间,结交更多的知己朋友,最终实现自身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无论什么形式的家长委员会组织,都应当有助于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否则,建设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将无从谈起。 45 45

46 8、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46 46

47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教师专业化发展试点4)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47 47

48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48 48

49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49 49

50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教育家如何界定?——理论家?思想家?实践家? (古今中外何曾缺少过教育思想家?) (有人说,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 (当代中国,未来中国,需要多少教育家?) (是零星巨星?还是群星璀璨?) (教育家高不可攀?为什么被称为企业家欣然自得?) (每一位校长是否需要有成为教育家的自觉?) 50 50

51 9、教育属性分化对教育投入制度影响 政府和社会教育投入占GDP%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支撑条件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社会经费投入
2020? 2012 4%!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支撑条件 2010 3.66%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预算内拨款(教育事业费、科研经费、基建经费、其他经费)、教育税费(城市教育费附加、内外资企业/个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收益计提资金)、公有企业拨款(营业外/自有资金)、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税收优惠返还、非独立核算经营收益) 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4%现已4.5% 社会经费投入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学杂费、其他(事业)收入

52 2010年全国在校生:普通本专科2231.8万;中等教育1亿;小学1亿。 民办教育所占同级教育比例:分别为20.9%、9.8%、5.4%。
年我国政府和社会教育投入 年 份 1991 2000 2006 2009 2010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84.5% 66.6% 64.7% 74.1% 75% 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 62.9% 54.2% 59.1% 69.2% 69% 非财政性教育经费 15.5% 33.4% 35.3% 25.9% 25% 1.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 --- 2.2% 5.6% 0.5% 2.社会捐赠经费 8.6% 2.9% 0.9% 0.8% 0.6% 3.学杂费(含公办和民办) 4.4% 15.8% 15.2% 15% 4.其他收入(含事业收入) 2.5% 12.8% 13% 9.4% 8.9% 2010年全国在校生:普通本专科2231.8万;中等教育1亿;小学1亿。 民办教育所占同级教育比例:分别为20.9%、9.8%、5.4%。 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1399.5万人,占47%。

53 我国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 年十一年间,全国分别有15、14、7、17、19、23、18、6、15、29、22个省级区划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与财政支出增幅相比下降(实际上多为1个百分点以内的减量,但扩大了计算口径)。近年来,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提高,但地方财力差距过大,2010年省际差异依然为6-8倍。 2010年 普通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学校 高校 全国平均(元) 最大值(元) 最小值(元) 3204.2 2728 最大值最小值 7.38 6.25 8.39 5.71 8.08

54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创新点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55 教育服务属性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教育服务属性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全额负担,免费或基本免费提供。如义务教育;
——非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助、补贴或选择重点购买,保持低收费水平,居民分担适当成本。如非义务教育(公办教育、非营利民办教育); ——非公共服务:财政不介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和经营、按成本或超成本收费、营利(微利)性的多样化选择。如营利性教育和培训等。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公办普通高中将划归公益二类(非基本公共服务)。2015年前公益一二类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改革到位。最直接影响是普通高中收费与三限生政策到期;完全中学高初中分立与师资管理。

56 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满意度分层 各国公共治理存在福利型和放任型两端,依法确认服务型政府责任。按不同类型教育服务,判断服务型政府责任到位状况和社会参与空间,给出不同群体满意度的要求。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让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者阶层满意; ——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让有分担成本能力的阶层满意;对具备必要资格条件的低收入者阶层资助救助并让其基本满意; ——非公共教育服务:则让有特别选择需求并有充分支付能力的阶层满意。

57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并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一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二是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三是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四是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未来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是 注重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 面对新世纪新挑战新机遇,必须未雨绸缪

58 来函请发电子邮箱: zhl@moe.edu.cn
本PPT的基本观点和资料仅供内部参阅, 未经事先本人允许,请不要公开引用和转送! 来函请发电子邮箱: 请同志们参阅,谢谢! 2012年8月23日,深圳南山区


Download ppt "2020教育规划纲要 实施两年的政策成效 张 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