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漢字的規範與變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漢字的規範與變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漢字的規範與變革

2 一、漢字形體的演變 漢字形體的變化,一般分為 「古文字階段」和「近代文字階 段」。

3 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稱 為古文字;隸書、草書、楷書、 行書,稱為近代文字。

4 引起漢字形體演變的因素,一是 應用範圍的擴大,一是書寫工具 的改變。

5

6

7 漢字的發展到楷書、行書以後, 形體就固定下來了,以後的變 化,主要是結構的改變。

8 二、俗體字   俗體字,指民間手寫的,跟 字書寫法不合的漢字形體。漢字 發展到篆文,經過全面的整理, 字的偏旁構成,已經基本固定。

9 由篆文變為隸書,再變為楷書, 偏旁的形態,又進一步確定。這 樣字的寫法就有了規範。

10 合乎規範的字,就是正體字或正 字,不合規範的字,就是俗體字 或俗字。   正體字與俗體字的字形變 化,大約有以下三種類型:

11 1.改變筆畫  召/□  覓/□  備/□  躁/□  回/囬  圖/啚

12 2.更換偏旁  牀/床  牆/墙  亂/乱  辭/辞  節/莭  獻/献

13 3.另造新字  鑯/尖  竈/灶  盡/尽  塵/尘

14 在文字演變過程中,正字和俗字的 地位,並非永遠固定不變。某些俗 字在演變過程中,因為實用性越來 越強,成為新的約定俗成標準,或 者取代了原有的正字地位,或者因 為俗字的功能有了新義,因此新義 而獨立為正字。

15 前者如「猿」本為「蝯」的俗 字,今日的「猿猴」用字則以 「猿」為正。

16 後者如「崗」本為「岡」的俗 字,讀陰平聲,今日「崗」又具 「崗位」義,聲調也變為上聲, 所以「崗」以此義為正字,兼為 「岡」之異體。

17

18 《廣韻》:「蝯猴五百歲化爲 玃。」《爾雅.釋獸》:「猱蝯 善援。」《玉篇》或作猨。《說 文》徐鉉註:「蝯,別作猨, 非。」《康熙字典》:「書冊所 載,或从虫,或从犭,不可偏 廢。」

19

20 《說文》:「岡,山脊也。从网 从山,取上銳下廣形。」《爾 雅·釋山》:「山脊岡。」 《詩.周南》:「陟彼高岡。」 《韻會》:「《說文》本从山, 俗又加山作崗,非。」

21 三、異體字   異體字就是字音、字義相 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異體 字大約可以分為六類:

22 1.形旁不同:   因為形聲字的形旁,在很多 字裡只表示字義的類別,所以意 思相近的形旁,在某些字裡可以 通用,這樣就產生了一批異體 字。

23 例如「彳」、「辵」、「足」三 個形旁,雖有細微的差別,但都 和「走」有關,在某些字裡,就 可通用。如「遍/徧」、「迹/ 跡」,就兩兩互為異。

24 《說文解字》:「小步也。象人 脛三屬相連也。」

25 《說文解字》:「乍行乍止也。 从彳从止。」

26 《說文解字》:「人之足也。在 下。从止口。」徐鉉註:「口象 股脛之形。」

27 又如說話要張口,說出來的是 言,說話要張口出氣,所以 「口」、「言」、「欠」三個形 旁,意思相關,在某些字裡就可 通用。像是「詠/咏」,「歎/ 嘆」,「歌/謌」等是。

28 《說文解字》:「人所以言食 也。象形。」

29 《說文解字》:「直言曰言,論 難曰語。」

30 《說文解字》:「張口气悟也。 象气从人上出之形。」

31 類似的字還有很多: 人與女通用   「姓/性」 「侮/娒」 首與頁通用   「道/□」,「頂/□」

32 見與目通用   「視/眎」 「睹/覩」 言與心通用   「諄/惇」 「謉/愧」

33 心與頁通用   「憔/顦」 「悴/□」 鳥與隹通用   「鷄/雞」

34 豸與犭通用   「貓/猫」 「豺/犲」 禾與米通用   「穅/糠」 「粿/□」

35 2.聲旁不同:   形聲字中,聲旁是表示讀音 的,但是漢字中的同音字很多, 音近的字就更多。同一個讀音, 可以用不同聲旁來標識,這樣也 產生一批異體字。

36 例如:  「糧/粮」、「岩/巖」、  「烟/煙」、「線/綫」、  「仙/僊」、「洩/泄」、  「繡/綉」

37 3.偏旁位置不同:   合體字中的偏旁位置,絕大 多數是固定的,但也有一部分是 不固定的,這樣也產生了一些異 體字。

38 例如:  「峰/峯」、「期/朞」、  「略/畧」、「夠/够」、  「慚/慙」、「稿/稾」、  「概/槩」、「綿/緜」

39 但是必須注意,偏旁位置不同, 不一定都是異體字。有些是音義 不同的兩個字,如:

40  「陪/部」、「啼/啻」、  「景/晾」、「怠/恰」、  「忡/忠」、「吟/含」

41 4.造字方法不同:   有些異體字,字形差別較 大,是用不同方法造出來的。

42 如:  「吊/弔」、「淚/泪」、  「匹/疋」、「算/祘」、  「豔/艷」

43 《說文解字》:「明視以筭之。 从二示。」

44 《說文解字》:「數也。从竹从 具。讀若筭。」會意。从竹从具。 「竹」跟算籌有關,「具」表示齊 備。

45 5.偏旁多少不同:  「汞/銾」、「徬/彷」、  「育/毓」、「聲/声」。

46 《說文解字》:「養子使作善 也。」甲骨文字形,象婦女生孩子。 上為「母」及頭上的裝飾,下為倒 著的「子」。

47

48 6.繁簡不同:  「龍/龙」、「學/学」、  「濕/湿」、「變/变」、  「頭/头」、「辦/办」、  「對/对」等。

49 四、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時代,記錄 同一個詞,使用的不同形體的一 組字。使用時代較早的是古字, 使用年代較晚的是今字。

50   漢字歷史悠久,由於字數的 增加、字義的發展、語音的變化 等原因,不同時代人們的用字習 慣,必然會不相同。同一個意 思,古人用甲字表達,後人用乙 字表達,這種情況是不少的。

51   按照字義之間的關係,古今 字可分為兩類:一類字義完全相 同,一類字義部分相同。

52 前者如:  「凷/塊」、「壄/野」、  「□/飲」、「余/予」、  「誼/義」、「罷/疲」、  「早/蚤」。

53 這類古今字,兩字之間並沒有造 字的相承關係,它們之所以形成 古今字,是人們用字的習慣改變 造成的。

54 《說文解字》:「墣也。从土, 一屈象形。塊,凷或从鬼。」

55 蚤,早晨。通「早」。《孟子. 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 所之。」

56 罷,勞乏、困倦。通「疲」。賈 誼〈過秦論〉:「兵革不休,士 民罷敝。」 誼,應有的道理或原則。通 「義」。張衡〈思玄賦〉:「願 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 改。」

57 後者如:  「反/返」、「從/縱」、  「取/娶」、「孰/熟」、  「說/悅」、「禽/擒」。

58 這類字今字的產生,是由於古字 的義項太多,人們為了在字形上 區別多義字,就在古字上添加偏 旁或改換偏旁。簡單的說,就是 今字的產生,可視為是古字孳乳 分化。

59

60 孰,會意。小篆字形,左上是 「享」,左下是「羊」,表示食 物是羊肉;右邊是「丮」,表示 手持。合起來表示手持熟食來 吃。

61 後來引申為誰,《論語.公冶 長》:「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 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誰說 微生直爽?有人向他要醋,他家 沒有時,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

62 或為何、什麼。《論語.八 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63 《說文解字》:「走獸緫名。从 厹,象形,今聲。」引申為捕捉。

64   由古字分化出來的今字,按 它與古字字義的關係,又可以分 為三種情況:

65 1.今字表古字的字義:   如果一個字常常被假借去表 示別的意思,形成本義被借義所 奪,這時人們就會為它的本字另 造新字。

66 如「其」字,本義是「簸箕」, 常被借為第三人稱代詞,所以人 們便另造了「箕」字。

67

68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 本字。金文又加聲符「丌」,變 成「其」。

69 另外,如果一個字的引申義太 多,人們有時也會為其本義另造 新字。如「益」,本義是「器皿 中水多外流」,引申義有增加、 利益、富饒、資助等。為了突顯 本義,所以另造了「溢」字。

70

71 會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 漫出,从皿从水。

72 這種情況不少,如:  「止/趾」、「然/燃」、  「莫/暮」、「或/國」、  「要/腰」、「衰/簑」、  「采/採」、「匪/篚」、

73  「求/裘」、「隊/墜」、  「縣/懸」、「自/鼻」, 都是古字表假借義或引申義,今 字表本義的古今字。

74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 形,上象脚趾頭,下象腳面和腳 掌。

75 會意兼形聲。下形,上聲,四點 是火的變形。本義為加火以烤狗 肉。

76 《說文解字》:「日且冥也。从 日在茻中。」

77 象形。小篆字形,中間象人形, 兩旁為兩手形,表示兩手叉腰。

78 《說文解字》:「從高隊也。」

79 會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 手,下象樹木及其果實,表示以手 在樹上採摘果實和葉子。

80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

81 2.今字表古字的引申義:   一個字的引申義如果太多, 人們有時會為它的其中一個引申 義另造新字。

82 如「取」的本義是割取耳朵,引 申義有捕取、獵取、求取、娶妻 等,人們就造一個「娶」字,專 表娶妻義。

83 《說文解字》:「捕取也。从又从 耳。」引申為得到、接受、拿、選 擇、尋求、迎娶。

84 又如「昏」的本義是黃昏,古人 的婚禮,有的在黃昏舉行,所以 引申有結婚義。另外還有昏暗、 糊塗、失去知覺等引申字,人們 就造出一個「婚」字,表示結 婚。

85 會意。从日,从氐省。「氐」是 下的意思,合起來表示日已下 沉。

86 其他如:  「竟/境」、「賈/價」、  「道/導」、「章/彰」、  「責/債」、「弟/悌」、  「沒/歿」、 「解/懈」、

87  「度/渡」、「見/現」、  「被/披」、「卷/捲」、  「席/蓆」、「景/影」, 也都是古字義項多,今字分表一 個引申義的例子。

88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繩索圍繞 於弋,象豎立有杈的短木樁。繩索 捆束木樁,就出現了一圈一圈的 「次第」。

89 《說文解字》:「視也。从儿从 目。」

90 形声。从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 跪的样子。

91 3.今字表古字的假借義:   一個字如果常被假借,人們 也可能為它的假借義另造新字。

92 如「辟」,本義為「法」,假借 義有逃避、偏僻、寵愛、開拓 等,因此另造「避」、「僻」、 「嬖」、「闢」等字,分別表示 其中一個假借義。

93 其他如:  「風/諷」、「直/值」、  「舍/捨」、「田/畋」, 也都是古字表本義或引申義,今 字表假借義的古今字。

94

95 會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 口。「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 跪的樣子。「辛」,甲骨文象古 代酷刑用的一種刀具。本義:法 律、法度。

96 象形。小篆象阡陌縱橫或溝澮四 通的一塊塊農田。

97 會意。從攴田。「攴」表示手的 動作。本義為打獵。

98 《說文解字》「市居曰舍。从亼 屮,象屋也。口象築也。」

99 五、繁簡字   漢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 中,出現由簡而繁,或由繁而簡 的現象,是十分自然的。

100 一般來說,造字初期,隨著社會 的發展,大多以增加形旁音符或 義符的方法來區別字義,所以文 字由簡向繁發展的現象較為明 顯,

101 如「暴加日作曝」,「然加火作 燃」,「梁加木作樑」,「岡加 山作崗」,「莫加日作暮」等。 此後文字的發展,卻是由繁複向 簡約發展。

102 會意。从木从水刅聲。从木从 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橋。本 義為水橋。

103 會意。古文从日,麃聲﹙音ㄆㄠ ˊ﹚,从日出艸米。本義為曬。

104   繁體字的簡化,主要是指漢 字中有許多筆畫繁複的字,書寫 極為不便,為了使用中的方便, 人們根據漢字本身的特點,對那 些繁複的漢字進行省改。這一現 象,在各歷史時期都是存在的。

105 漢字的簡化,大致有以下幾種方 法: 1.採用古字   如礼/禮 众/眾 从/從 2.草書楷化   如专/專 东/東 当/當

106 3.省簡筆畫   如鱼/魚 烛/燭 変/變 4.符號替代   如观/觀 刘/劉 罗/羅

107 5.截取部分   如习/習 医/醫 广/廣 6.同音假借   如几/幾 后/後 向/嚮 7.簡換聲旁   如锺/鍾 迁/遷 扰/擾

108 一九六三年,中共公布《簡化字 總表》,總共簡化2236個字。由 於簡化得太厲害,所以有人批 評:「親不見,愛無心,產不 生,麵無麥,兒無首,湧無力, 雲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

109 也流行這副對聯: 上聯曰:   麵無麥、愛無心、單翅能飛 下聯曰:   餘不食、親不見、無門可開

110 六、字義的混淆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若 文章當中,滿紙錯字別字,不僅 顯示作者語文能力低落,更會讓 讀者難以理解文義。

111 網路上流行一篇〈九十五年國中 基測作文血淚笑話集〉,看了令 人哭笑不得,其中的代表如:

112 爸媽很辛苦我要照顧他們的下半  身 我要用盡心機報答爸媽 我要爸爸帶我出去玩,爸爸說:  「你爸今哪裡沒瑩啊!」

113 我要把飯菜啃食乾淨 我學爸爸打了妹妹一個熱烈的耳  光 受人點水,要擁泉以報

114 媽媽晚上很辛苦,我看著這樣堅  酸刻薄的畫面,流下眼淚 忙碌的街道上,還殘留清道夫的  背影

115   錯別字的發生,自古已然, 《抱朴子‧內篇‧遐覽》:「書 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116 《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與三相似,豕與亥相 似。』」

117 時至今日,社會上的語文程度不 但沒進步,反而如江河日下,錯 誤越來越多。例如:

118 奮、憤 【例子】 《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19 「他下定決心□發向上,爭取冠 軍寶座」

120 【解說】 奮 《說文解字》:「翬也,從   奞在田上。《詩》曰:『不   能奮飛。』」翬,音ㄏㄨ   ㄟ,大飛。奞,音ㄙㄨㄟ,   鳥張開翅膀要飛的樣子。

121   奮的意思是「鳥在田地上張   開翅膀要飛翔」,可以用來   比喻一個人要開始動作、開   始振作。

122 憤 《說文解字》:「懣也。」   懣,音ㄇㄣˋ,煩悶。

123   憤的意思是胸中情緒高漲,   即將發作。至於高漲的是哪   一種情緒,可以不必限定在   煩悶。

124   《論語》「發憤忘食」,是   說自覺不滿足,努力為之,   而忘了要吃飯。這種「發   憤」,是一種要提昇自己的   強烈慾望。

125   至於「奮發」,是由兩個詞   相相同的詞所組成的聯合式   合義複詞。「奮」和「發」   詞性相同,意義相近,都有   「開始」、「啟動」的意   思,如「先發制人」、「一   觸即發」。

126   在典籍上,「奮發」、「發   憤」是常用詞,「發奮」、   「奮發」其實也常有人用。

127 須、需 【例子】 《文明小史》:「饒鴻生卻毫不介意,趕著寫信到家裡匯出二萬銀子,以備路上不時之□。」

128 「解鈴還□繫鈴人,心病還得心 藥醫。這件事仍是要他出面去解 決。」

129 【解說】 須 《說文解字》:「面毛也。   从頁从彡。」須的本義是人   的鬍鬚。

130   《漢書》描寫漢高祖劉邦的   相貌是「隆準而龍顏,美須   髯」,意思是鼻子高挺臉像   龍鬍鬚很漂亮。

131 需 金文象人頭上有雨,因此有   濡濕的意思。

132   須字的本義很少用,它常常   假借為「等待」、「短時   間」、「要」。例如《後漢   書.班超傳》:「長史亦於   此西歸,可須夜鼓聲而   發。」

133   《禮記.中庸》:「道也   者,不可須臾離也。」唐杜   甫〈客從詩〉:「緘之篋笥   久,以俟公家須。」

134   需字的本義也很少用,多半   假借為「要」、「需求」。

135   現代人對於須、需這兩個   字,在「必要」這個意義   上,往往不太能夠區分。

136   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做個規   範:「須」表動詞性,如   「必須」、「須知」;   「需」表名詞性,如「需   要」、「供需」。

137

138

139

140


Download ppt "漢字的規範與變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