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溫宗堃 製 tzungkuen@gmail.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溫宗堃 製 tzungkuen@gmail.co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溫宗堃 製

2

3 在初期佛教中 在家眾扮演什麼地位? 其修行方式是否與出家眾有所不同? 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修證成果是否不同? 在家眾修行方法有哪些? 有那些較為人知的在家修行者? 當代傳統中有何初期佛教禪修方法廣為 在家眾所運 用?

4 為何跟佛陀學習

5 《雜阿含經》(113)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 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 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 修梵行?」
(CBETA, T02, no. 99, p. 38, a5-9)

6 尊者羅陀答言:「我為斷苦故,於 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雜阿含經》(114):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 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我 為知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7 《雜阿含經》(115)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 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 「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 修梵行?」
(CBETA, T02, no. 99, p. 38, b17-23)

8 羅陀答言:「為於色,憂悲、惱苦 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 所出家修梵行;為於受、想、行、 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 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

9 《雜阿含經》(118) 時,有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 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 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CBETA, T02, no. 99, p. 39, a17-22)

10 羅陀答言:「於色貪、恚、癡,彼 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 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 離欲、滅、寂、沒,於如來所出家 修梵行。」

11 《雜阿含經》(490)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 曇所出家修梵行?」
(CBETA, T02, no. 99, p. 126, b8-11)

12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 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 修梵行。」

13 《雜阿含經》(973)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 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 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 「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CBETA, T02, no. 99, p. 251, b21-26)

14 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 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

15 《雜阿含經》(783) 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 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CBETA, T02, no. 99, p. 202, c17-20)

16 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斷何等?」 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

17 《中阿含經.147聞德經》 生聞梵志即便問曰:「沙門瞿曇弟 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學道,以何 義故博聞誦習耶?」
(CBETA, T01, no. 26, p. 658, b5-11) SN 22: 86 "Good, good, Anurādha! Formerly, Anurādha, and also now, I make known just suffering and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18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 家,或出家學道,所以博聞誦習, 欲自調御,欲自息止,自求滅訖。 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學 道,以此義故博聞誦習。」

19 在家的相對限制

20 《長阿含經》卷15:「在家為難, 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 《長阿含經》卷16:「若在家者, 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行。」
(CBETA, T01, no. 1, p. 96, b29-c1) (CBETA, T01, no. 1, p. 102, a16-17) (CBETA, T01, no. 26, p. 552, b12-13)

21 《中阿含經》卷19〈2 長壽王品〉: 「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 發露曠大。」
《雜阿含經》卷30:「在家憒鬧, 在家染著;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 於非家,一向鮮潔,純一滿淨,梵 行清白」

22 《雜阿含經》(1179) 時,有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 晨朝買牛,未償其價,即日失牛, 六日不見。

23 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 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 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 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 前,而說偈言:

24 沙門今定非,  晨朝失牛者,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殖胡麻田,  慮其草荒沒,  是故安樂住。

25 沙門今定非,  種稻田乏水,  畏葉枯便死,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26 沙門今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27 沙門今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赤眼黃髮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28 沙門今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29 世尊答 我今日定不,  晨朝失其牛,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殖胡麻田,  常恐其荒沒,  是故安樂住。

30 我今日定無,  種稻田乏水,  畏葉便枯死,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31 我今日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CBETA, T02, no. 99, p. 318, c18-p. 319, a8) [*4-1]殖=植【宋】*【元】*【明】*。[*5-1]葉=荒【宋】*。

32 我今日定無, 黃頭赤眼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黃頭赤眼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別譯雜阿含經》卷5:「婆羅門當知  汝言為至誠  無賊偷我牛  已經於六日  無有如斯事  真實為快樂  我實無稻田  而生乏水想  又不憂稻穗  有出不出者  我無如是苦  當知為快樂  我無胡麻田  生草而荒穢  我無如[11]是事  真實[12]名為樂  我實無草敷  經歷於七月  又無毒蟲出  蠍螫家眷苦  我無如[*]是事  真實為快樂  我無有七子  [怡-台+龍]悷而難教  各自[13]而債負  為他所敦蹙  我又無七女  或產不產者  喪夫還歸家  我無如此苦  我亦無債主  晨朝來扣門  徵索所負物  又亦無朽舍  滿中諸空器  鼷鼠戲其中  [*]摚觸出音聲  擾亂廢我睡  竟宿不得眠  亦無有惡婦  黃眼而醜陋  中夜強驅起  日夕常罵詈  或說[1]家貧苦  或云負他債  都無如斯苦  真實為快樂  婆羅門當知  汝不斷愛憎  不得免是苦  斷欲離[2]諸愛  然後得快樂」(CBETA, T02, no. 100, p. 406, c12-p. 407, a8) [11]是=此【宋】*【元】*【明】*。[12]名為=為快【宋】【元】【明】。[*11-1]是=此【宋】*【元】*【明】 *。[13]而=作【宋】【元】【明】。[*10-1]摚=棠【宋】*,=掁【元】【明】*。[1]家貧苦=我家貧【宋】【元】 【明】。[2]諸=於【宋】【元】【明】。

33 「瞿曇…世間多事,今請辭還。」 「摩訶迦旃延!家中多事,今請還 家。」 「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34 《雜阿含經》(546) 時,有執澡灌杖梵志詣摩訶迦旃延 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 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 共諍?」

35 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 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 婆羅門居士共諍。」
《中阿含經》卷25〈4 因品〉:「佛言。云何欲味。謂因五欲功德。生樂生喜。極是欲味。無復過是。所患甚多。 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隨其[1]伎術以自存活。或作田業.或行治生.或以學書.或明算術.或知工數.或巧刻印.或作 文章.或造手筆.或曉經書.或作勇將.或奉事王。彼寒時則寒。熱時則熱。飢渴.疲勞.蚊虻所[2]蜇。作如是業。求 圖錢財。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錢財者。便生憂苦.愁慼.懊惱。心則生癡。作如是說。唐 作唐苦。所求無果。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得錢財者。彼便愛惜。守護密藏。所以者何。我此財物。 莫令王奪.賊劫.火燒.腐壞.亡失。出財無利。或作諸業。而不成就。彼作如是守護密藏。若有王奪.賊劫.火燒. 腐壞.亡失。便生憂苦.愁慼.懊惱。心則生癡。作如是說。若有長夜所可愛念者。彼則亡失。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 欲。以欲為本。 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姉妹.親族展轉共諍。彼既如是共鬪諍已。母 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姉妹.親族更相說惡。況復他人。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復次。眾生 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鬪諍共相憎故。以種種 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擲。或以杖打刀斫。彼當鬪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 為本。 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著鎧被袍。持矟弓箭。或執刀[3]楯入在軍陣。或以象鬪。或馬.或車。或以步軍。 或以男女鬪。彼當鬪時。或死.或怖。[4]受極重苦。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 為本故。著鎧被袍。持矟弓箭。或執刀[*]楯往奪他國。攻城破塢。共相格戰。打鼓吹角。高聲喚呼。或以[5]槌打。或 以鉾戟。或以利輪。或以箭射。或亂下石。或以大弩。或以融銅珠子灑之。彼當鬪時。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是謂現 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著鎧被袍。持矟弓箭。或執刀[*]楯入村.入邑.入國.入城。穿牆發藏。劫奪財 物。斷截王路。或至他巷。壞村.害邑.滅國.破城。於中或為[6]王人所捉。種種[7]考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 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臠臠割。拔鬚.拔髮或拔鬚髮。或著檻中衣裹火燒。或以沙壅草纏火爇。或內鐵驢腹中。或著鐵 猪口中。或置鐵虎口中燒。或安銅釜中。或著鐵釜中煮。或段段截。或利叉刺。或鐵鉤鉤。或臥鐵床以沸油澆。或坐鐵 臼以鐵杵擣。或龍蛇蜇。或以鞭鞭。或以杖撾。或以棒打。或生貫高標上。或梟其首。彼在其中。或死或怖。受極重苦。 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彼於後時。疾病著床。或坐.臥地。以苦逼身。受極重 苦。不可愛樂。彼若有身惡行。口.意惡行。彼臨終時在前覆障。猶日將沒大山崗側。影障覆地。如是。彼若有身惡行。 口.意惡行。在前覆障。彼作是念。我本惡行。在前覆我。我本不作福業。多作惡業。若使有人作惡[8]凶暴唯為罪。不 作福.不行善。無所畏.無所依.無所歸。隨生處者。我必生彼。從是有悔。悔者不善死。無福命終。是謂現法苦陰。 因欲緣欲。以欲為本。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彼因身.口.意惡行故。因此. 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是謂後世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是謂欲患。」(CBETA, T01, no. 26, p. 584, c29-p. 585, c11) [1]伎=技【宋】【元】【明】。[2]蜇=[虫*哲]【宋】*。[3]楯=盾【元】【明】*。[4]受=或【宋】【元】。[*3-1] 楯=盾【元】【明】*。[5]槌=椎【宋】*【元】*【明】*。[*3-2]楯=盾【元】【明】*。[6]王=正【元】。[7] 考=拷【元】【明】。[8]凶=兇【元】【明】。

36 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 而復共諍?」 摩訶迦旃延答言:「以見欲繫著故, 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雜阿含經1138》:「爾時,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實共諍論,各言: 『汝來[11]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二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 阿波陀那、伊帝[12]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13]摩、優波提舍等法, 而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14]波提舍,而自調伏,自止息, 自求涅槃耶?」」(CBETA, T02, no. 99, p. 300, c2-12) [11]試=誡【聖】*。[12]目=日【聖】。[13]摩=磨【聖】。[*11-1]試=誡 【聖】*。[14]波=婆【聖】。

37 佛陀教導的優先順序

38 《雜阿含經》(95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在家、 若出家而起邪事者,我所不說(=悅)。 所以者何?
若在家、出家而起邪事者,則不樂 正法。何等為邪事?謂邪見,乃至 邪定, S Paṭipadā.

39 若在家、出家而起正事,我所讚歎。 所以者何?起正事者,則樂正法, 善於正法。何等為正事?謂正見, 乃至正定。」

40 《雜阿含經》(915)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 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 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 三田[塉-月+目]薄。
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 治下種? 」(CBETA, T02, no. 99, p. 231, a7-11) [1]田=中【聖】。[2][塉-月+目]=瘠【宋】【元】【明】【聖】*。

41 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 如士夫有三水器:不穿不壞,亦不 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 第三器者,穿壞津漏。
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 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 (CBETA, T02, no. 99, p. 231, b7-11) [3]器+(第一器)【宋】【元】【明】。

42 在家所證的果位

43 《雜阿含經》(951)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 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 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 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 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44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 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 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 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 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246, c12-16)

45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 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 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 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 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 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46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 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 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 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 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 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47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 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 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 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 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 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48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 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 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 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 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 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 足。」

49 佛陀記說在家果位的例子

50 《雜阿含經》(852): 佛告諸比丘:「彼難屠比丘、難陀 比丘尼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 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有。』

51 善生優婆塞、善生優婆夷五下分結 盡,得阿那含,生於天上而般涅槃, 不復還生此世。」

52 《雜阿含經》(854) 時,有眾多比丘……白佛言:「世 尊!我等眾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 落乞食,聞罽迦舍優婆塞等命終。 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53 佛告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斷五 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天上般涅槃, 不復還生此世。」

54 《雜阿含經》(990): 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 面,白尊者阿難:「云何言世尊知 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 淨,不著香花,遠諸凡鄙;叔父梨 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

55 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 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 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 邊。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 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 世?」

56 阿難!有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 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 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 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

57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 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 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58 在家證四果 《五分律》 爾時世間有六阿羅漢。復有長者子。 名曰耶舍。本性賢善。厭離世間。 喜樂聞法。世尊作是念。彼耶舍長 者子。當以信出家。便往婆羅水邊 敷草坐宿。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爾時世間有六阿羅漢。復有長者子。名曰[10]耶舍。本性賢善。厭離世間。 喜樂聞法。世尊作是念。彼耶舍長者子。當以信出家。便往婆羅水邊敷草坐宿。時彼長者子五欲自娛已便 得暫眠。一切伎直悉皆[11]眠臥。長者子須臾便覺。視己屋舍猶若丘塚。觀諸伎直皆如木人。更相荷枕鼻 涕目淚口中流涎。琴瑟箏笛樂器縱橫。甚大驚怖生厭離心。走向父所住處。見亦如是。益生厭離。即便向 [12]閤。閤忽自開。向門及大城門皆自然開。逕趣婆羅水邊高聲大唱。我今憂厄無所歸趣。 爾時世尊伸金色臂招言。童子來此此處無為無有憂厄。耶舍聞佛語聲。一切憂厄豁然消除。即脫琉璃屐著 於岸邊[*]渡水詣佛。遙見世尊姿容殊特。猶若金山生歡喜心。到已頭面禮足却坐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 示教利喜。次說四諦苦集滅道。即於坐上遠[13]塵離垢得法眼淨。 後伎直覺。共求耶舍不知所在。白其父母。父母四向推求[14]絡繹而追。兼募人言。若知我子所在。即以 其身所著寶衣與之。其父夜至城門。待開出城。見其屐跡尋跡追之。既到水邊見琉璃屐在岸上。乍喜乍悲 即捨屐[*]渡水。佛遙見之。恐壞子善心。化令有障使子見父而父不見子。 父問佛言。沙門見我子不。佛言且坐。若在此者何憂不見。聞此語已念言。沙門必不妄語。便前禮佛足却 坐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五欲過患出生諸[15]漏。在家染累出家無著。 說如是種種助菩提法。然後更說諸佛常所說法。所謂苦集盡道。彼即於坐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 *]見法得果已。受三自歸次受五戒。是為諸優婆塞於人中耶舍父最初受三歸五戒。 耶舍聞佛為父說四真諦法漏盡意解。然後令其父子兩得相見。父語子言。汝起還家。汝母失汝憂愁殆死。 佛語其父言。若人解脫於漏。寧能還受欲不。答言。不能。佛言。我為汝說法。時耶舍觀諸法漏盡心得解 脫。其父白佛言。佛為我說法而使耶舍快得善利。於是耶舍從坐起。白佛言。世尊。願與我出家受具足戒。 佛言。善來比丘。乃至鉢盂在手。亦如上說。爾時世間有七阿羅漢。」(CBETA, T22, no. 1421, p. 105, a25-c8) 【宋】【元】【明】【宮】*。[13]塵離=離塵【宋】【元】【明】【宮】。[14]絡繹=駱驛【宋】【元】 【宮】。[*23-2]渡=度【宋】【元】【明】【宮】*。[15]漏~Āsava.。[*3-2]〔見法得果〕-【宋】 【元】【明】【宮】*。

59 時彼長者子五欲自娛已便得暫眠。 一切伎直悉皆眠臥。
長者子須臾便覺。視己屋舍猶若丘 塚。觀諸伎直皆如木人。更相荷枕 鼻涕目淚口中流涎,琴瑟箏笛樂器 縱橫,甚大驚怖生厭離心。走向父 所住處,見亦如是。

60 耶舍聞佛為父說四真諦法,漏盡意 解。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時耶舍父從坐起頂禮佛足。白佛言。惟願世 尊。與耶舍受我明日食。佛默然受之。更頂禮足繞三匝而去。還家辦種種多美 飲食。佛至時將耶舍著衣持鉢往到其家就座而坐。長者夫婦手自下食。食已行 澡水畢。婦取小床於佛前坐。佛言。姊妹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即受三 歸次受五戒。是為耶舍母初受三自歸五戒。爾時世尊為耶舍[16]母舉家大小。說 種種妙法示教利喜。皆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見法得果已。皆受三 自歸次受五戒。爾時耶舍有四友人。一名[17]滿足。二名[18]善博。三名[19]離 垢。四名[20]牛主。聞耶舍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共議言。其道必勝。乃使 豪族不顧世榮。我等可共到大沙門所淨修梵行。四人欣悅慕道於心。便往耶舍 所問言。汝所修梵行。豈能具足為最勝乎。答言。此道無量為最勝也。便將四 人往到佛所。頂禮佛足却住一面。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皆於坐上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果。[*]見法得果已。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願與我出 家受具足戒。佛言。善來比丘。乃至鉢盂在手。亦如上說。受戒未久懃修不懈 得阿羅漢。爾時世間有十一阿羅漢。耶舍昔所交遊。復有五十人。聞耶舍於瞿 曇所修行梵行。共議出家乃至得阿羅漢。皆如上說。爾時世間有六十一阿羅 漢。」(CBETA, T22, no. 1421, p. 105, c9-p. 106, a5) [16](父)+母【宋】【元】【明】【宮】。[*3-3]〔見法得果〕-【宋】【元】 【明】【宮】*。[17]滿足~Puṇṇai.。[18]善博~Subāhu.。[19]離垢~Vimala.。 [20]牛主~Gavampati.。[*3-4]〔見法得果〕-【宋】【元】【明】【宮】*。

61 先證果後皈依 《雜阿含經》(107)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那拘羅長者 得法眼淨。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 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 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雜阿含經》卷5:「爾時,有[3]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而欲覲見世尊 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 病,自力勉勵,覲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 爾時,世尊告那拘羅長者:「善哉!長者!汝實年[4]老根熟,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覲見如來并 餘宗重知識比丘。長者當知,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爾時,世尊為那拘羅長者示、教、照、[5]喜,默然而住。 那拘羅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時,尊者舍利弗去世尊不遠,坐一樹下。那拘羅長者往詣尊者舍利弗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時,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汝今諸根和悅,貌色鮮明,於世尊所得聞深法耶?」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今日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 今諸根和悅,顏貌鮮明。」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世尊為汝說何等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那拘羅長者白舍利弗:「我向詣世尊所,白世尊言:『我年衰老,羸劣苦患,自力而來,覲見 世尊及所宗重知識比丘。』佛告我言:『善哉!長者!汝實衰老,羸劣苦患,而能自力詣我及 見先所宗重比丘。汝今於此苦患之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世尊為我說如是法,示、教、照、喜,甘露潤澤。」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汝向何不重問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 心?』」 長者答言:「我以是義故,來詣尊者,唯願為我略說法要。」 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 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 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 復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 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 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CBETA, T02, no. 99, p. 33, a7-b19) [3]那拘羅Nakulapitā.。[4]老=耆【宋】【元】【明】。[5]喜+(已)【宋】【元】【明】。

62 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 者舍利弗:「我已超、已度,我今 歸依佛、法、僧寶,為優婆塞,證 知我,我今盡壽歸依三寶。

63 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 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 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 正法中,得無所畏。
《雜阿含經》(30) 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 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 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 正法中,得無所畏。 《雜阿含經》卷1:「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 相在,是名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 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 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6, b16-24)

64 從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 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從今日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 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 依三寶。」

65 《雜阿含經》(253) 尊者優陀夷說是法時,毘紐迦旃延 氏婆羅門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見法、 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 於他入佛教法,於法得無所畏。 《雜阿含經》卷9:「時,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知食已訖,著好革屣,以衣覆頭,別施高床,現起輕相,慠慢而坐, 語優陀夷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優陀夷答言:「姊妹!今是非時。」作此語已,從坐起去。 如是。明日諸弟子復至菴羅園採樵聽法,還復白和[*]上尼,和[*]上尼復遣詣請食,如前三[1]返,乃至請法,答言: 「非時。」不為說法。 諸年少弟子復白和[*]上尼,菴羅園中沙門優陀夷極善說法。 和[*]上尼答言:「我亦知彼極善說法,再三請來,設食問法,常言非時,不說而去。」 諸弟子言和[*]上尼:「著好革屣,以衣覆頭,不恭敬坐,彼云何說?所以者何?彼尊者優陀夷以敬法故,不說而去。」 和[*]上尼答言:「若如是者,更為我請彼。」 諸弟子受教,更請供養如前。時,和[*]上尼知食訖已,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問,寧有閑 暇見答[*]與不?」 優陀夷答言:「汝今宜問,當為汝說。」 彼即問言:「有沙門、婆羅門說苦樂自作,復有說言苦樂他作,復有說言苦樂自他作,復有說言苦樂非自非他作。尊者! 復云何?」 尊者優陀夷答言:「姊妹![2]阿羅訶說苦樂異生,非如是說。」 婆羅門尼復問:「其義云何?」 優陀夷答言:「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諸苦樂。』」 優陀夷復語婆羅門尼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於意云何?有眼不?」 答言:「有。」 「有色不?」 「有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 答言:「如是,尊者優陀夷!」 優陀夷復問:「有耳、鼻、舌、身、意、意[3]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 優陀夷言:「此是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於苦樂。』」 婆羅門尼言:「尊者優陀夷!如是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苦樂耶?」 優陀夷答言:「如是,婆羅門尼!」 婆羅門尼復問:「沙門!云何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 優陀夷答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尼!一切眼、一切時滅無餘,猶有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 不樂耶?」 答言:「無也,沙門!」 「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時滅永盡無餘,猶有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答言:「無也,沙門。」 「如是,婆羅門尼!是為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CBETA, T02, no. 99, p. 61, c28-p. 62, b13) [*6-1]與=以【元】【明】*。[*15-6]上=尚【明】*。[*15-7]上=尚【明】*。[1]返=反【宋】【元】【明】。[ *15-8]上=尚【明】*。[*15-9]上=尚【明】*。[*15-10]上=尚【明】*。[*15-11]上=尚【明】*。[*15-12] 上=尚【明】*。[*6-2]與=以【元】【明】*。[2]阿羅訶Arahanta.。[3]觸+(意觸)【宋】【元】【明】。

66 從坐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 者優陀夷:「我今日超入決定,我 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我從今日盡壽歸依三寶。」

67 誰是阿羅漢

68 《雜阿含經》(1148)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時,有尼乾子七人、闍 祇羅七人、一舍羅七人,身皆麁大, 彷徉行住祇洹門外。

69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 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 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 薩羅王。」

70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 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 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 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CBETA, T02, no. 99, p. 305, c22-p. 306, a1)

71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 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 心智故。
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 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 用智慧,不以不智。

72 經諸苦難,堪能自辯; 交契計挍,真偽則分; 見說知明; 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 智慧觀察!」

73 「不以見形相,  知人之善惡,  不應暫相見,  而與同心志。  有現身口密,  俗心不斂攝,  猶如鍮石銅,  塗以真金色。  內懷鄙雜心,  外現聖威儀,  遊行諸國土,  欺誑於世人。」

74 《雜阿含經》(106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形色醜陋,難可觀視, 為諸比丘之所輕慢,來詣佛所。

75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見彼比丘來, 皆起輕想,更相謂言:「彼何等比 丘?隨路而來,形貌醜陋,難可觀 視,為人所慢。」
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

76 佛告諸比丘:「汝等勿於彼比丘起 於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 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 結,正智,心善解脫。諸比丘!汝 等莫妄量於人,唯有如來能量於 人。」

77 依法或依人

78 《雜阿含經》(83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信人者, 生五種過患,彼人或時犯戒違律, 為眾所棄。恭敬其人者,當作是念: 『此是我師,我所重敬,眾僧棄薄, 我今何緣入彼塔寺?』 。

79 不入塔寺已,不敬眾僧;不敬僧已, 不得聞法;不聞法已,退失善法, 不得久住於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 初過患。

80 復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違 律,眾僧為作不見舉…… 復次,彼人若持衣鉢,餘方遊 行。…… 復次,彼所信敬人捨戒還俗。 ……
復次,彼所信敬人身壞命終。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1:「次五明不見舉者。倒說四事法說非法犯言不 犯。或不信善惡二因感苦樂二果。邪見在懷障於學路。或由不達教。或知而故 犯。僧問何不見犯。答云不見。僧即遮舉與作不見舉治之。為欲折伏從道。且 棄眾外不同僧事。目之為舉。作此正法治不見罪人。故曰不見舉也。」 (CBETA, T40, no. 1804, p. 20, b26-c3)

81 只是指路

82 《中阿含經.144算數目揵連經》 算數目揵連復更問曰。瞿曇!此中 何因何緣,有涅槃.有涅槃道;沙 門瞿曇現在導師,或有比丘如是訓 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復 不得耶?

83 世尊告曰。目揵連。我還問汝。隨 所解答。目揵連。於意云何。汝知 王舍城處。諳彼道耶。
算數目揵連答曰。唯然。我知王舍 城處。亦諳彼道………

84 世尊告曰:「如是。目揵連。我亦 無事。有彼涅槃.有涅槃道。我為 導師。為諸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 訶。得究竟涅槃。或有不得。目揵 連。但各自隨比丘所行。」

85 自依止

86 《雜阿含經》(6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 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 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87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 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 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 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 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88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 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 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89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 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 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 支涅槃耶?」

90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 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 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 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 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能視、 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 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 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91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 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 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 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 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 離之法,不可常保。

92 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 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 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 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 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 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 說故。

93 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 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 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 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 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 異洲不異依。」

94 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 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 不異依?」
(CBETA, T02, no. 99, p. 177, a7-13) [2]法依=依法【宋】【元】【明】。

95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 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 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 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 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 洲不異洲依。」

96 《雜阿含經》(639)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 「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 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 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 足。

97 《長阿含經.遊行經》 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 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 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 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CBETA, T01, no. 1, p. 39, a23-b3) [6]當自…依~Atta-dīpā bhikkhave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 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7]識=憶【宋】【元】 【明】。[8]燃+(當)【宋】【元】【明】【聖】。

98 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 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 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99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 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 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 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 令乎?

100 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車。 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 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 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 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101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 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 勿他歸依?

102 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 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 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 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103 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 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 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104 《雜阿含經》(103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瞻婆國竭伽池側。時, 有摩那提那長者疾病新差。時,摩 那提長者語一士夫言:

105 「善男子!汝往尊者阿那律所,為 我稽首阿那律足,問訊起居輕利、 安樂住不?明日通身四人願受我請。 若受請者,汝復為我白言:『我俗 人多有王家事,不能得自往奉迎, 唯願尊者時到,通身四人來赴我請, 哀愍故!』」

106 尊者阿那律問訊長者:「堪忍安樂 住不?」 長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樂 住。先遭疾病,當時委篤,今已蒙 差。」 尊者阿那律問長者言:「汝住何住, 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差?」

107 長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 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 休息。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住, 精勤方便,正念正智,……如是, 尊者阿那律!我於四念處繫心住故, 身諸苦患時得休息,尊者阿那律, 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108 佛陀指出,具足五法的比丘,為 確實悲憫在家眾者。其中的第三 法:
《增支部.5集.235經》 佛陀指出,具足五法的比丘,為 確實悲憫在家眾者。其中的第三 法: 漢譯阿含中無對應經

109 探問病者,令生正念,說:『您 要提起最珍貴的正念啊!』
gilānake upasaṅkamitvā satiṃ uppādeti- ‘arahaggataṃ āyasmanto satiṃ upaṭṭhāpethā’ti A III 263: gilānake upasaṅkamitvā satiṃ uppādeti- ‘arahaggataṃ āyasmanto satiṃ upaṭṭhāpethā’ti。 另外四法是:1.令生增上戒;2.令入法見(四聖諦);3.諸多比丘到來時,勸居士 及時作福;4.居士供食時,無論精、粗,親自食用,不拒絕信施。 《增支部注》把arahagata解釋成 arahe ratanattayeva gata,敬重三寶。這並 不合理。

110 〈相應部.47相應.29經〉 居士師利瓦達(Sirivaḍḍha)病重, 阿難尊者前往慰問。知道師利瓦 達的病苦有增、無減,阿難即勉 勵他應修行四念處:

111 “Tasmātiha te, gahapati, evaṃ sikkhitabbaṃ–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pe… citte…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n’ti. Evañhi te, gahapati, sikkhitabban”ti. 不過師利瓦達居士顯然不是個初學者,因為經文記載他自言已具備尊者所說的 四念處,且已斷除五下分結,明示自已是不還聖者。 S V ( S 47:29) “Tasmātiha te, gahapati, evaṃ sikkhitabbaṃ–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pe… citte…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iss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n’ti. Evañhi te, gahapati, sikkhitabban”ti. “Yeme, bhante, bhagavatā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desitā saṃvijjanti, te dhammā [saṃvijjante ratanadhammā (sī.)] mayi, ahañca tesu dhammesu sandissāmi. Ahañhi, bhante,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pe… citte…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ām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Yāni cimāni, bhante, bhagavatā pañcorambhāgiyāni saṃyojanāni desitāni, nāhaṃ, bhante, tesaṃ kiñci attani appahīnaṃ samanupassāmī”ti. “Lābhā te, gahapati, suladdhaṃ te, gahapati! Anāgāmiphalaṃ tayā, gahapati, byākatan”ti. Navamaṃ.

112 四念處的修習方法

113 止(奢摩他/samatha)的修行:培養深 度的專注力。
觀(毗婆舍那/vipassana)的修行:如 實了知身、心現象。

114 身念處:威儀章、正知章、界分別 章、出入息章、厭逆作意章、九塜 間章。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觀五蓋、觀五蘊、觀十二 處、觀七覺支、觀四聖諦

115 純觀乘者 vs 止乘者 止乘者:培養初禪甚至四禪的「止」 (samatha)之後修習「觀」 (vipassana)
純觀乘者:未培養初禪等的「止」, 便開始修習「觀」

116 馬哈希尊者 (Mahāsī Sayādaw) ( 1904-1982)

117 Ledi Sayadaw (U Ñāṇadhaja, 1846-1923)
U Thet-gyi ( ) U Ba Kin ( ) 117

118 烏巴慶老師 U Ba Khin, 1899- 1971 S.N. Goenka (1924-)
Mother Sayamagyi, (1925- ) 118

119 帕奧禪師 Pa Auk Sayadaw (1936-)

120 「緬甸第六次結 集」(1954-1956) 擔任如同第一次 結集時大迦葉尊 者「提問者」 (Pucchaka)的角 色

121 明昆西亞多 Mula Jetavan Mingun Sayadaw ( )

122 禪法簡介與特色 根基於巴利《念處經》 坐禪(sitting meditation)、行禪 (walking meditation)、日常活動 的正念(mindfulness in daily activities),每一個部分皆運用了 《念處經》的四念處。 §4.1.完全立基於巴利《念處經》: 馬哈希西念處內觀禪法的教導分為三大部分:坐禪(sitting meditation)、行禪(walking meditation)、日常活動的正念(mindfulness in daily activities),每一個部分皆運用了《念處 經》的四念處。 坐禪時,以自然呼吸時產生的「腹部起伏」為基本所緣,這運用了身念處「界作意章」和「正 知章」。當腹部移動不顯著時,則以身上的觸點(如手背與膝蓋、雙手交疊處、臀部與地面接 觸點等)和坐姿為基本所緣,這分別運用了身念處的「界作意章」和「威儀章」。觀照基本所 緣時,當心散亂,回想過去、思惟未來時,則僅是覺察這散亂心的存在,直到它消失後,再回 到基本所緣。同樣地,當其他的情緒生起,如煩躁、生氣、感官欲望等,同樣只是覺察它們, 直到消失後,再回到基本所緣。這對心的如實觀察是「心念處」的運用。坐禪時,當身體有任 何的不舒服的感受出現,如癢、麻、酸、疼痛等,只是覺察它們如何生起、變化,直到消失, 再回到基本所緣。這是「受念處」的運用。坐禪中聽到聲音、聞到味道時,則嘗試清楚覺察這 耳聽、鼻嗅的過程,這是「法念處」中「觀十二處」的運用。如此,在一段坐禪的時間內,便 運用了四個念處。 如同初期佛典的行者一樣,馬哈希西亞多十分注重「行禪」或說「經行」。其一日的密集禪修 中,總是安排行禪與坐禪交替進行,有一半的時間在練習行禪。。馬哈希傳統認為:經行能夠 迅速建立正念與定力;另一方面,坐禪後經行,有助於平衡定根與精進根,並能克服睡意。所 教的行禪方法,依據的是身念處「威儀章」中所謂「行時知行」的教導。在眾多內觀禪法中, 等視行禪與坐禪的重要性,使得馬哈希傳統有別於其他不強調行禪的內觀傳統,而更加接近初 期佛典對於經行/行禪所採取的態度。 除了行禪與坐禪外,馬哈希傳統強調「日常活動的正念」,教導修行者除了坐禪、行禪的時間 外,在進行日常活動時(如往來竂房與禪堂、竂房內的活動,臥床入睡前)也需要時時刻刻保 持正念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認為觀照日常活動的正念也能使人培養深刻的觀智並證入道果。 如此的教導亦是運用了《念處經》身、受、心、法念處,尤其是身念處中的「正知章」與「威 儀章」的教導。總之,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是一種完全立足於《念處經》,能於行住坐臥一切 時中培養正念的內觀方法。

123 標誌著二十世紀緬甸大部分內觀禪 修傳統的特色,而緬甸和東南亞國 家的「在家眾禪修運動」之所以成 功,也要歸功於這純觀乘者的修行 方法。
純觀乘者的禪法 標誌著二十世紀緬甸大部分內觀禪 修傳統的特色,而緬甸和東南亞國 家的「在家眾禪修運動」之所以成 功,也要歸功於這純觀乘者的修行 方法。 馬哈希的念處內觀禪法,屬於上座部注釋書傳統中所謂「純觀乘者/乾觀乘者」 的禪法,是一種不強調「奢摩他」修行,而徑以「內觀」為目的的禪修方法。 因此,其念處內觀禪法的制式教學並未運用「身念處」中的「厭逆作意」和 「九塜觀」等屬於奢摩他的修法。 這種「純觀乘者」的禪法,標誌著二十世紀緬甸大部分內觀禪修傳統的特色, 而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在家眾禪修運動」之所以成功,也要歸功於這純觀乘 者的修行方法。現今歐美流行的「正念禪修」之風潮,亦是受到這類「純觀乘 者」禪法的影響。相對於「純觀乘者」,另一種禪修的進路稱為「止乘者」, 要求先修行「奢摩他」到達色界初禪那乃至更高的定境後方才轉修「內觀」。 由於「奢摩他」的修行對於修行的場所與時間有較多的要求,而一般在家者通 常無法符合這些條件,因此被認為較不適合「止乘者」的修行進路。相對的, 純觀乘者的方法則比止乘者的方法,更適合普羅大眾的在家眾。這也是馬哈希 內觀禪法能在以在家眾為主的美國佛教廣為流傳的原因。 當然,馬哈希傳統並非完全不修習奢摩他,而是僅將奢摩他修行視為輔助內觀 禪修的選修項目,稱為「護衛禪」。馬哈希傳統常教導的四種奢摩他方法是: 佛隨念、慈心修習、不淨觀和死隨念。此中,慈心修習是最常用的輔助禪法, 也有弟子帶領維期數日的慈心禪修營。

124 現今歐美流行的「正念禪修」之風 潮,亦是受到這類「純觀乘者」禪 法的影響。
IMS MBSR

125 實用的禪修技巧 「腹部起伏」 「步伐分段觀察」 「放慢動作」 「標記」
為了使初學的禪修者能夠容易進入正念相續不斷的狀態,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 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禪修技巧,包括坐禪的「觀察腹部起伏」、經行時的「分段 觀察」、用於一切時的「放慢動作」,和對身心現象「標記」。這些技巧成為 馬哈希內觀禪法的鮮明特色。雖然馬哈希傳統對這些技巧都曾提出巴利佛典的 根據,但是它們有時仍成為其他人批評、指責的對象。對馬哈希傳統而言, 「標記」、「放慢動作」乃輔助初學者的技巧,並非修行成功的必要條件。當 這些技巧沒有發揮原本預設的作用,反成為干擾時,或當禪修進步到某個階段 而不再需要它們時,禪修者可以選擇捨棄這些技巧,而僅關注正念是否持續保 持在禪修所緣上。[1] [1] 關於馬哈希傳統的禪法的特色,見溫宗堃(2009)、何孟玲(2000)、傑 克.康菲爾德(1997)、喜戒禪師(2005)、向智長老(2006)。

126 注重密集禪修 Jack Kornfield在其《當代南傳佛教 大師》:「在馬哈希的教法裡,每 天持續十六小時的靜坐和經行交替 練習,即使從未修學過的在家人, 也可經由這種密集的安排迅速開發 定力和正念。」 馬哈希傳統鼓勵長期的密集禪修,建議禪修者至少能連續密集禪修兩個月或更 長的時間,以便累積足夠的正念動能,獲得可觀的進步。密集禪修中每日的行 程,也是採取密集的訓練方式。傑克.康菲爾德在其《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一 書中,曾如此評論此傳統的禪修方法:「在馬哈希的教法裡,每天持續十六小 時的靜坐和經行交替練習,即使從未修學過的在家人,也可經由這種密集的安 排迅速開發定力和正念。」透過行禪、坐禪、和日常正念的練習,馬哈希念處 內觀禪法讓禪修者能夠充分利用一日的時間,從清晨醒覺的那一刻起開始運用 正念禪法,包括進食用餐、灑掃沐浴,一直到夜晚躺在床上入睡之前,都能運 用方法嘗試保持正念不斷。

127

128 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對當今歐美醫學、心理治療學界中「正念禪修」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這個影響表現在這些世俗 性正念禪修課程,尤其是引領此風潮的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於1979年開創的「正念減壓課程」 (MBSR)。[1] 卡巴金1992年出版的著作Full Catastrophe Living所描述的「正念減壓」課程,教導坐禪時觀察「腹部起伏」,練習 「行禪」、「標記」所觀察的身心現象,強調將正念帶入日常活動,包括「正念的進食」(mindful eating)。這些方 法顯然受到馬哈希念處內觀禪法的的影響。 美國白人社會所建立的第一個也是目前最大的內觀修行團體,位在麻州的「內觀禪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其所教導的內觀禪法,主要依循馬哈希的念處內觀禪法。卡巴金服務的麻州醫學院和內觀禪修社同樣位在 麻州,二者相距不遠,這說明了卡巴金的課程和馬哈希內觀禪法有密切關係的背景。 卡巴金引用馬哈希西亞多的學生向智長老(Ñāṇaponika Thera, )的著作,將「正念禪修」稱為「佛教禪修 的精髓」(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也將「內觀禪修」(insight meditation)視為「正念禪修」的同義語,強 調整個課程的核心目的,在於培育能夠純粹地覺照當下身、心現象的「正念」(mindfulness)。[2]諸多的跡象,使 Fronsdal作出正念減壓課程其實是「以偽裝的方式,將內觀修行引入美國社會」的評論。[3]近來,卡巴金博更明確地談 及其佛教傳承背景,指出他的上座部內觀和韓國禪宗的傳承;而在醫療場所教導正念禪修,正是他在「內觀禪修社」密 集禪修期間獲得的靈感。[4]整個「正念減壓」的課程也被卡巴金在私底下描述成:「大多是內觀練習……帶著禪的態度」 [5],「」。[6] 緬甸內觀傳統,向來有許多禪修者因修習內觀而治癒疾病的事蹟,尤其馬哈希西亞多曾經編有《法的醫療》(Dhamma Therapy)一書,記載該傳統禪修者因內觀修習而治癒腎結石、高血壓、腫瘤等疾病的個案。卡巴金將正念/內觀禪法 運用於醫療照護體系時(1979),該書英文版尚未出版,但卻和馬哈希內觀傳統以禪修治病為正念禪修的副產品之論 述不謀而合。 [1] 正念減壓課程的內容,見溫宗堃(2006)。 [2] Kabat-zinn (2003) p. 146: Mindfulness is often spoken of synonymously as “insight” meditation, which means a deep, penetrative nonconceptual seeing into the nature of mind and world. This seeing requires a spirit of perpetual and persistent inquiry as in, “What is this?”—toward whatever arises in awareness, and toward “who is attending,” “who is seeing,” “who is meditating.” [3] Fronsdal (1998) p. 165: “Similarly, Jon Kabat-Zinn’s much-copied work at the Stress Reduction Clinic of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 and his book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P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can be pointed to as “disguised” introduction of vipassanā practice into American society.” [4] Kabat-Zinn (2011) pp [5] Chiesa, & Malinowski (2011) p. 409: “mostly Vipassana practice... with a Zen attitude”。 [6] 卡巴金博士在和筆者的 通信(2011/12/2)裡評論MBSR的內觀元素時說:“Sometimes I like to say (jokingly, or half-jokingly) that MBSR is pretty much vipassana with a Zen attitude…”。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在家眾的自利利他

136 《雜阿含經》(929)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 一切優婆塞事?」
…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 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 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

137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名優婆 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能自立戒, 不能令他立於正戒;……自知深法 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 順行法次法向。

138 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 幾法自安安他?」
……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 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 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 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

139 「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 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 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 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 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摩訶 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 難得。」

140 《中阿含.143傷歌邏經》 傷歌邏摩納即便問曰「瞿曇!梵志 如法行乞財物,或自作齋,或教作 齋。瞿曇!若自作齋,教作齋者, 彼一切行無量福跡。以因齋故。 一人的幸福或多人的幸福

141 沙門瞿曇弟子隨族剃除鬚髮,著袈 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自調御,自息止,自滅訖。如是沙 門瞿曇弟子隨族行一福跡,不行無 量福跡,因學道故。 」

142 爾時。世尊告曰:「摩納!我今問 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若使有 一沙門梵志自行如是道.如是跡, 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 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 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 真。

143 彼為他說:「我自行如是道.如是 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 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 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 知如真。

144 「汝等共來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 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 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 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 真。 」

145 彼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 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 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146 彼為他說,他為他說,如是展轉無 量百千。 於摩納意云何?我弟子隨族剃除鬚 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 家.學道,行一福跡,不行無量福 跡,因學道故耶?

147 質多羅長者

148 《雜阿含.572經》 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 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 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 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 法耶?法繫意耶?」

149 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 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 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 「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

150 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 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 非法繫意,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 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 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 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151 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 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 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

152 《雜阿含.573經》 「阿耆毘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 門瞿曇作弟子,於今幾時?」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為世尊弟子 過二十年。」
復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 弟子過二十年,復得過人法,勝、 究竟知見不?」

153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今當知,質 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 不復增於丘塜,不復起於血氣,如 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 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 世。」

154 雜阿含.574經 「時,有尼犍若提子與五百眷屬詣 菴羅林中,欲誘質多羅長者以為弟 子。質多羅長者聞尼犍若提子將五 百眷屬來詣菴羅林中,欲誘我為弟 子,聞已,即往詣其所,共相問訊 畢,各於一面坐。

155 時,尼犍若提子語質多羅長者言: 「汝信沙門瞿曇得無覺無觀三昧 耶?」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不以信故來 也。」

156 阿耆毘言:「長者!汝不諂、不幻、 質直、質直所生。長者!若能息有 覺有觀者,亦能以繩繫縛於風,若 能息有覺有觀者,亦可以一把土斷 恒水流,我於行、住、坐、臥智見 常生。」

157 質多羅長者問尼犍若提子:「為信 在前耶?為智在前耶?信之與智, 何者為先?何者為勝?」
尼犍若提子答言:「信應在前,然 後有智,信智相比,智則為勝。」

158 質多羅長者語尼犍若提子:「我已 求得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 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 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 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 信世尊為?」

159 尼犍若提子言:「汝諂曲、幻偽、 不直、不直所生。」
質多羅長者言:「汝先言我不諂曲、 不幻、質直、質直所生,今云何言 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耶? 若汝前實者,後則虛,後實者,前 則虛。

160 汝先言:『我於行、住、坐、臥知 見常生。』汝於前後,小事不知。 云何知過人法?若知、若見、安樂 住事?」

161 手長者

162 《中阿含.40手長者經》 爾時,手長者與五百大長者俱,往 詣佛所,稽首禮足,却坐一面,五 百長者亦禮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告曰:「手長者!汝今有此極 大眾。長者!汝以何法攝此大眾?」

163 彼時手長者白曰:世尊!謂有四事 攝:如世尊說,一者惠施,二者愛 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
世尊!我以此攝於大眾,或以惠施, 或以愛言,或以利,或以等利。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9〈5 四法品〉:「 四攝事者。一布施攝事。二愛語攝事。三利行攝事。四同事攝事。 云何布施攝事。答此中布施者。謂諸施主布施沙門及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 服花鬘。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布施。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布 施中法施最勝。是名布施。攝事者。謂由此布施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布施於他 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布施攝事。 云何愛語攝事。答此中愛語者謂可喜語可味語。舒顏平視語遠離[1]顰蹙語含笑前行語。先言慶 慰語可愛語善來語。謂作是言善來具壽。汝於世事可忍。可度安樂住不。汝於飲食衣服臥具。 及餘資緣勿有乏少。諸如是等種種安慰。問訊語言名善來語。此及前說總名愛語。復次如世尊 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愛語中最為勝者。謂善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屬耳聽法時時說法。 時時教誨時時決擇。是名愛語。攝事者。謂由此愛語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愛語 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愛語攝事。 云何利行攝事。答此中利行者。謂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難困苦無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 以身語業方便供侍。方便救濟是名利行。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利行中最為勝 者。謂不信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信圓滿。若破戒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戒圓滿。若慳貪 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施圓滿。若惡慧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慧圓滿。諸如是等說名利行。 攝事者。謂由此利行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利行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 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利行攝事。 云何同事攝事。答此中同事者。謂於斷生命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斷生命。若於不與取深厭 離者。為善助伴令離不與取。若於欲邪行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欲邪行。若於虛誑語深厭離 者。為善助伴令離虛誑語。若於飲諸酒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飲諸酒。諸如是等說名同事。 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同事中最為勝者。謂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與阿羅 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而為同事是名同事攝事者。謂由此同事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 如是同事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同事攝事。」(CBETA, T26, no , p. 402, c26-p. 403, b13) [1]顰=嚬【宋】【宮】,=頻【元】。

164 ……於是,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 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為 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 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 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 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

165 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 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 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 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166 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 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167 是時,手長者默然不語,不觀.不 視毘沙門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 重定,守護定故。

168 於是,手長者白比丘曰:「尊者! 是時無白衣耶?」 比丘答曰:「無白衣也。」又問曰: 「若有白衣者,當有何咎?」
比丘來說世尊在大眾面前讚嘆你,講天人也讚嘆你哦。

169 長者答曰:「尊者!或有不信世尊 語者,彼當長夜不義不忍,生極惡 處,受苦無量。若有信佛語者。彼 因此事故,便能尊重恭敬禮事我。 尊者,我亦不欲令爾也。

170 《中阿含.41手長者經》 一時,佛遊阿邏鞞伽邏在惒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手長者有 八未曾有法。云何為八?手長者有 少欲.有信.有慚.有愧.有精 進.有念.有定.有慧。」

171 手長者有少欲者。此何因說?手長 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有 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念. 有定.有慧。手長者自有慧,不欲 令他知我有慧。手長者有少欲者。 因此故說。

172 手長者有信者。此何因說?手長者 得信堅固,深著如來,信根已立。 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 梵及餘世間。手長者有信者,因此 故說。

173 手長者有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 常行慚耻,可慚知慚,惡不善法, 穢污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手 長者有慚者,因此故說。
慚(hiri)與愧(ottappa):慚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厭惡,愧的特相是對惡行 感到害怕;兩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惡;現起是退避諸惡;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 與尊重他人。佛陀稱此二法為世間的守護者,因為它們制止世間陷入廣泛的不 道德。

174 手長者有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 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惡不善法, 穢污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 手長者有愧者,因此故說。
無慚(ahirika)與無愧(anottappa):無慚的特相是不厭惡身語惡行(或無 恥於惡行);無愧的特相是不害怕惡行。它們各自的作用是無恥地為惡和無懼 地為惡;現起是不退避於造惡;各自的近因是不尊重自己和不尊重他人。

175 手長者有精進者,此何因說?手長 者常行精進,除惡不善,修諸善法。 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 不捨方便。手長者有精進者,因此 故說。

176 手長者有念者,此何因說?手長者 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 手長者有念者,因此故說。

177 手長者有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 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 成就遊。手長者有定者,因此故說。

178 手長者有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 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 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179 給孤獨長者

180 給孤獨長者 《雜阿含.482經》 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 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 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 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 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 具足身作證。」

181 郁伽長者 Ugga: mighty, huge, strong, fierce, grave, m. a mighty or great person, noble lord 《一切經音義》卷26:「郁伽長者(此云功德亦云威德)。」(CBETA, T54, no , p. 475, c13)

182 《中阿含.38郁伽長者經》 爾時,郁伽長者唯婦女侍從,在諸 女前從鞞舍離出,於鞞舍離大林中 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於是郁伽 長者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 中。郁伽長者飲酒大醉,遙見世尊 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 光耀暐曄。 ~A. VIII. 21. Ugga.

183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 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 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 說端正法。……郁伽長者亦復如是。 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

184 於是,郁伽長者已見法得法,覺白 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 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 尊法得無所畏。

185 即從坐起,為佛作禮。白曰:「世 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 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 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 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 受持五戒。」

186 郁伽長者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 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 匝而去。
還歸其家,即集諸婦人。集已,語 曰:

187 「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 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 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 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 者,我當嫁汝?」

188 於是,最大夫人白郁伽長者:「若 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 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
郁伽長者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 夫人臂,右手執金澡罐,語彼人曰: 「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

189 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竪。 白郁伽長者:「長者!欲殺我耶? 欲殺我耶?」
長者答曰:「我不殺汝,然我從佛 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 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 郁伽長者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 都無悔心 。

190 未曾有法 尊者!我於爾時飲酒大醉,捨諸婦 女,至大林中。尊者!我時大醉, 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 中月,光耀暐曄。晃若金山。相好 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 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我見 佛已,即時醉醒。尊者!我有是法。

191 尊者!我亦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 諦苦.習.滅.道。尊者!我有是 法。
尊者!若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 行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 尊者!我有是法。

192 尊者!我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 都無悔心。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 尊比丘。尊者!我有是法。

193 謂佛所說五下分結:貪欲.瞋恚. 身見.戒取.疑.我見此五,無一 不盡,令縛我還此世間,入於胎中。 尊者!我有是法。
尊者!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 別意。尊者!我有是法。

194 尊者!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 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 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我有 是法。

195 《中阿含.39郁伽長者經》 爾時,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 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 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 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 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 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 千,一時沒失。

196 眾多上尊長老比丘……聞已共作是 議:「諸賢。誰能往語郁伽長者: 『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 當知。』」

197 彼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 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 尊者阿難欲往語郁伽長者……我等 共往詣尊者阿難所。說如此事。

198 尊者阿難白諸長老上尊比丘曰: 「諸尊!郁伽長者其性嚴整。若我 自為語者,儻能致大不喜。諸尊! 我為誰語?」
諸長老上尊比丘答曰:「賢者!稱 比丘眾語。稱比丘眾語已,彼無所 言。」

199 長者白曰:「若尊者阿難宣比丘眾 語者,無所復論。若自語者,或能 致大不喜。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 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 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
尊者阿難問曰:「長者云何轉輪王 願。 」

200 長者答曰:「尊者阿難。村中貧人 作是念:『令我於村中最富。』即 是彼願。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 於邑中最富。』即是彼願。邑中富 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最富。』 即是彼願。
宗正   1.官名。掌管王室親族的事務。 漢魏以後,皆由皇族擔任。  2.尊崇,宗仰。 3.表率,楷範。  

201 城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作 宗正。』即是彼願。城中宗正作是 念:『令我作國相。』即是彼願。 國相作是念:『令我作小王。』即 是彼願。小王作是念:『令我作轉 輪王。』即是彼願。」

202 轉輪王作是念:「令我如族姓子所 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 捨家.無家.學道者----謂無上梵行 訖,令我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 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即是彼願。

203 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 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使我 願滿,如轉輪王願。尊者阿難!我 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 甚奇!甚持!」

204 尊者阿難!我詣僧園時,若初見一 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 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 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 我亦為彼尊說法。

205 彼尊問我事,我亦問彼尊事。彼尊 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阿難! 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 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206 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 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 阿羅訶…此是向須陀洹。此是精進, 此不精進。」尊者阿難!我施比丘 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阿難! 我有是法。

207 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 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有如 來…;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 向。」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 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 如來…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阿難! 我有是法。

208 尊者阿難。我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尊者阿難。我 有是法。

209 婆四吒婆羅門尼

210 《雜阿含經》(1178)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 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 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211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 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 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 令著。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 稽首禮佛,退坐一面。

212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 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 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 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13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 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 苦。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 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  念子生憂苦,  晝夜不飲食,  乃至發狂亂。  今喪弟七子,  而不生憂苦?」

214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  因緣和合生,  長夜遷過去,  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  其數無限量,  彼彼所生處,  更互相殘食。

215 若知生惡者,  何足生憂苦?   我已知出離,  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  入佛正教故。」

216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 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 樂,詣大師前。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 苦、習、滅、道,正向涅槃。彼即 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 出家。

217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 乃至得阿羅漢。

218 菴婆婆梨女

219 《長阿含.遊行經》 爾時,世尊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 毘舍離國。即受教行,著衣持鉢, 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 毘舍離,坐一樹下。有一婬女,名 菴婆婆梨,聞佛將諸弟子來至毘舍 離,坐一樹下,即嚴駕寶車,欲往 詣佛所禮拜供養。 ……

220 時,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於佛前坐。 佛漸為說法…爾時,世尊知彼女意 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 如諸佛法。即為彼女說苦聖諦。苦 集.苦滅.苦出要諦。

221 時,菴婆婆梨女信心清淨,譬如淨 潔白氈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 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 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

222 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 歸依僧!如是再三,唯願如來聽我 於正法中為優婆夷。自今已後,盡 壽不殺.不盜.不邪婬.不欺.不 飲酒。

223 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捨本所習, 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224 優婆塞中第一

225 《增一阿含經.6清信士品1經》 初聞法藥。成賢聖證。三果商客是 第一智慧,質多長者是。 神德第一。所謂犍提阿藍是。
降伏外道。所謂掘多長者是。 能說深法。所謂優波掘長者是。

226 恒坐禪思,呵侈阿羅婆是。 降伏魔宮,所謂勇健長者是。 福德盛滿,闍利長者是。 大檀越主,所謂須達長者是。 門族成就,泯兔長者是。

227 《增一阿含經.6清信士品2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 好問義趣,所謂生漏婆羅門是。 利根通明,所謂梵摩俞是。 諸佛信使,御馬摩納是。
計身無我,喜聞笒婆羅門是。 論不可勝,毘裘婆羅門是。

228 能造誦偈,優婆離長者是。 言語速疾,亦是優波離長者。 喜施好寶,不有悋心,所謂殊提長 者是。 建立善本,所謂迦毘舍離是。 能說妙法。所謂最上無畏優婆塞是。 所說無畏。善察人根。所謂頭摩大 將領毘舍離是。

229 《增一阿含經.6清信士品3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惠施, 所謂毘沙王是。 所施狹少,光明王是。 建立善本,王波斯匿是。
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所謂王阿 闍世是。 至心向佛,意不變易,所謂優填王 是。

230 承事正法,所謂月光王子是。 供奉聖眾,意恒平等,所謂造祇洹 王子是。 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師子王子是 善恭奉人,無有高下,無畏王子是 顏貌端正,與人殊勝,所謂雞頭王 子是。

231 《增一阿含經.6清信士品4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 恒行慈心,所謂不尼長者是。 心恒悲念一切之類,所謂摩訶納釋 種是。
常行喜心,所謂拔陀釋種是。 恒行護心,不失善行。所謂毘闍先 優婆塞是。

232 堪任行忍,所謂師子大將是。 能雜種論,所謂毘舍御優婆塞是。 賢聖默然,難提婆羅優婆塞是。 懃修善行,無有休息。所謂優多羅 優婆塞是。 諸根寂靜,所謂天摩優婆塞是。 我弟子中最後受證,所謂拘夷那摩 羅是。

233 優婆夷中第一

234 《增一阿含經.7清信女品1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 初受道證,所謂難陀難陀婆羅優婆 斯是。 智慧第一,久壽多羅優婆斯是。
恒喜坐禪,須毘耶女優婆斯是。 慧根了了,毘浮優婆斯是。

235 堪能說法,鴦竭闍優婆斯是。 善演經義,跋陀娑羅須焰摩優婆斯 是。 降伏外道,婆修陀優婆斯是。 音響清徹,無優優婆斯是。 能種種論,婆羅陀優婆斯是。 勇猛精進,所謂須頭優婆斯是。

236 《增一阿含經.7清信女品2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 供養如來,所謂摩利夫人是。 承事正法,所謂須賴婆夫人是。 供養聖眾,捨彌夫人是。
瞻視當來過去賢士,所謂月光夫人 是。

237 檀越第一,雷電夫人是。 恒行慈三昧,所謂摩訶光優婆斯是 行悲哀愍,毘提優婆斯是。 喜心不絕,拔提優婆斯是。 行守護業,難陀母優婆斯是。 得信解脫,照曜優婆斯是。

238 《增一阿含經.7清信女品3經》 我弟子中第一,恒行忍辱,所謂無 優優婆斯是。 行空三昧,所謂毘讎先優婆斯是。 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
行無願三昧,無垢優婆斯是。 好教授彼,尸利夫人優婆斯是。

239 善能持戒,鴦竭摩優婆斯是。 形貌端正,雷焰優婆斯是。 諸根寂靜,最勝優婆斯是。 多聞博知,泥羅優婆斯是。 能造頌偈,脩摩迦提須達女優婆斯是 無所怯弱,亦是須達女優婆斯是。 我聲聞中最後取證優婆斯者,所謂藍 優婆斯是。

240 將討論在初期佛教中 在家眾扮演什麼地位? 其修行方式是否與出家眾有所不同? 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修證成果是否不同? 在家眾修行方法有哪些? 有那些較為人知的在家修行者? 當代傳統中有何初期佛教禪修方法廣為 在家眾所運 用?

241 Thank You


Download ppt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溫宗堃 製 tzungkuen@gmail.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