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概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概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概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基本部件 2、分光光度计构造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1、紫外吸收光谱法在有机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2、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2 学习要求: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与影响因素,掌握产生电子跃迁的基本类型;掌握光的吸收定律;了解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因素等;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衡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常用分析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及干扰的消除方法。 学习方法建议 1.注意建构内容体系框架和在比较中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2.课程学习的模式可为:基本理论(方法原理及分析原理)→仪器结构→应用(测定方法、分析条件、结果处理、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在学习中应注意抓注以上思路,并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

4

5

6 太阳极紫外辐射

7 第一节、概述 近紫外光: 200 ~ 400 nm; 可见光: 400 ~ 780 nm (一)基本原理 根据某些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包括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二)方法特点 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选择性好操作简单快速等 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8 表3.1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的关系 物质颜色 吸收光 颜色 波长/nm 黄绿 紫 400~450 黄 蓝 450~480 橙 绿蓝
480~490 蓝绿 490~500 红紫 绿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80

9 1. 吸收峰的形状及所在位置——定性、定结构的依据
2、吸收峰的强度——定量的依据:A = lgI0 / I= CL :摩尔吸收系数( 单位:L.cm -1 . mol-1 ) 末端吸收 最强峰 肩峰 峰谷 次强峰 max  min  A 图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示意图

10 1、同一浓度的待测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光度;
max        A c2 c1 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吸收光谱( c1< c2 ) 1、同一浓度的待测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光度; 2、浓度愈大,吸光度也愈大; 3、对于同一物质,不论浓度大小如何,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不变,并且曲线的形状也完全相同。

11 分子的空轨道包括反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有关的三类电子:以甲醛为例 形成双键的π电子 未参与成键的 n 非键电子 H C O ×× ○○ H C= O 形成单键的σ电子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三种电子的能级高低次序 ()<()<(n)<(*)< ( *) 分子的空轨道包括反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12 *、*、n* n*等。
(一)电子跃迁类型 *、*、n* n*等。 分子的空轨道 E λ 200 nm 300 nm 400 nm σ成键轨道 σ*反键轨道 π轨道 π*反键轨道 * n* * n* n非键轨道

13 2,n*跃迁 (要求:含有未共用电子对)
1,*跃迁(饱和烃) 需要的能量较高,一般发生在真空紫外光区。 如:乙烷 max=135nm。 因为仪器制造上的困难,这类吸收光谱研究得少。 2,n*跃迁 (要求:含有未共用电子对) 发生在含有未共用电子对原子的饱和有机化合物中 。 能量比*跃迁小:150-250nm, CH3OH和CH3NH2的n*跃迁光谱分别183nm和213nm。

14 含杂原子的双键不饱和有机化合物 3、*跃迁和 n*跃迁 (要求:含有不饱和键以提供轨道)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以这两类跃迁为基础。 n→π*跃迁: 含杂原子的双键不饱和有机化合物 C=S O=N- -N=N- 例:丙酮 λmax=280 nm 共同点  和n 电子易激发, *轨道的能量低,吸收峰波长大于200 nm。 不同点          π→π* n→π* 吸收强度 强吸收 max≥104    弱吸收 max <102 溶剂极性增加 向长波方向移动 向短波方向移动

15 1、生色团:含有键的不饱和基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 n→π* 或π→π*跃迁
常用术语 1、生色团:含有键的不饱和基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 n→π* 或π→π*跃迁 表3.2 一些常见生色团的吸收特性 生色团 实例 溶剂 max/nm max 跃迁类型 C6H13CH=CH2 正庚烷 177 13000  → * C5H11C≡CCH3 178 10000 羰基 CH3COCH3 异辛烷 279 13 n → * CH3COH 290 17 羧基 CH3COOH 乙醇 204 41 酰胺 CH3CONH2 214 60 偶氮基 CH3N=NCH3 339 5 硝基 CH3NO2 280 22 亚硝基 C4H9NO 乙醚 300 100 硝酸酯 C2H5ONO2 二氧六环 270 12

16 2、助色团 定义: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 如-OH、 -OR、 -NHR、-Cl、-Br、-I等, 特点:   本身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无吸收,但能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大。 原因:与生色团中的电子相互作用使*跃迁能量降低。 λmax=254nm  =230 λmax=270nm  =1250 3、红移和紫移 红移:最大吸收波长入max向长波方向移动; 紫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 原因:生色团的共轭作用、取代基的变更及溶剂的改变等。

17 中间有一个单键隔开的双键或三键,形成大π键, π*轨道能量降低,共轭作用使吸收峰长移,吸收强度增加。
影响吸收光谱的因素 (二)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中间有一个单键隔开的双键或三键,形成大π键, π*轨道能量降低,共轭作用使吸收峰长移,吸收强度增加。 共轭多烯化合物:共轭效应越大,向长波方向移动越多 碳氧双键(醛、酮、羧酸)同烯键之间的共轭 助色团与生色团相连时,助色团的n电子与发色团的 π电子共轭,使吸收峰长移。见p20表3-4

18 E1带 180nm E2带:204nm 苯 B带:254nm 苯的紫外吸收光谱
E1带\ E2带是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体系的跃迁产生的,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在230~270nm处有较弱的一系列吸收带,称为精细结构吸收带,亦称为B吸收带。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常用来辨认芳香族化合物。 π→π*跃迁 当苯环上有含有非键n 电子取代基时,吸收峰红移。

19 当苯环上有羟基、氨基等取代基时,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
芳香族化合物 B吸收带:有苯环必有B带, nm 之间有一系列吸收峰,      中吸收,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 A λnm λmax=254 nm A λnm λ max 长移 苯环上有取代基并与苯 环共轭,精细结构消失 苯吸收曲线 当苯环上有羟基、氨基等取代基时,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

20 *跃迁:向长波方向移动,发生红移; n*跃迁:向短波方向移动,发生紫移。 溶剂极性增大
(三) 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1、对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跃迁:向长波方向移动,发生红移; n*跃迁:向短波方向移动,发生紫移。 溶剂极性增大 例:异亚丙基丙酮 溶剂 正己烷 氯仿 水 极性越大 π→π* nm nm nm 长移 n→π* nm nm nm 短移

21 A λnm 2、对光谱精细结构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当物质处于气态时--非常清晰的精细结构;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精细结构就会逐渐消失。
——苯酚的庚烷溶液 苯酚的乙醇溶液 λnm

22 溶剂的影响 1:乙醚 2:水 1 2 250 300 苯酰丙酮 非极性 → 极性 n → *跃迁:兰移;  ;
 → *跃迁:红移; ;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返回

23 3、选择溶剂的原则 未知物与已知物必须采用相同溶剂 尽可能使用非极性溶剂,以获得精细结构 所选溶剂在测定波长范围内应无吸收或吸收很小 常用溶剂有庚烷、正己烷、水、乙醇等。 一般含有*跃迁(烷烃)和n*(醇类)跃迁

24 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配位场跃迁 (包括d-d 跃迁和 f- f 跃迁) 产生原理 ----- △E 存在能量差 在配体的存在下,过渡元素五 个能量相等的 d 轨道和镧系元素七个能量相等的 f 轨道分别 分裂成几组能量不等的 d 轨道和 f 轨道。 轨道分裂 当它们的离子吸收光能后,低能态的d 电子 (或 f 电子)可以分别跃迁至高能态的d (或 f 轨道), 称为d - d 跃迁( 或 f - f 跃迁 )。 跃迁

25 影响因素 配位体的配位场越强,轨道分离能越大, 吸收峰的波长越短。 应用 跃迁的概率小,摩尔吸收系数小(<100), 在定量分析中没有多大价值,但可用于可 用于研究络和物的结构。

26 2、电荷转移跃迁 产生原理 电子从给予体向接受体跃迁,在配和物的电荷迁移过 程中,配位体是电子给予体,金属离子是电子接受体。 如: Fe3+-SCN- Fe2+-SCN 接受体 给予体 影响因素 吸收光谱的波长取决于给予体的电子亲 和力,电子亲和力越小,波长越长。 应用 摩尔吸收系数大(>104), 定量分析时可以提高分析灵敏度。

27 3、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跃迁 为提高测定准确度,一般要求配合物与配位剂 的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反衬度)大约在60nm以上。

28

29 λ = hc △E

30

31 饱和烃中只有*,被Cl取代后存在 n 非键轨道,有n*跃迁,红移

32 三、光的吸收定律一Lambert-Beer定律
A=K b c 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 c 及液层厚度 b 成正比。 表达式: 隐含了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因素 A=lg I0 It = - lg T 取值范围 T :0~1 A :∞ ~0 K: 吸收系数,一般使用摩尔吸收系数 ε ε越大吸光能力越强,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λ不同ε不同。 理解

33 第三节:自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基本部位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信号显示器 分光光度计构造原理

34 NV202 S22PC 722型 SP-2102UVPC

35 单包器是从光源辐射的复合光中分出单色光的光学装置。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分光系统 基本结构 单色 吸收 检测 显示 系统 (一)光源 可见区:低压钨丝灯(320~2500 nm ) 紫外区:氢灯或氘灯(180 ~ 375 nm )。 (二)单色器 单包器是从光源辐射的复合光中分出单色光的光学装置。 组成:入射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棱镜和光栅)、 聚焦镜、出射狭缝。 棱镜通常用玻璃,石英等制成

36 检测光信号,并将它转换成电信号,又称光电转换器。
近紫外光: 200 ~ 400 nm; 可见光: 400 ~ 780 nm (三)吸收池 玻璃质 可见光区 石英质 紫外、可见区 直接测得的是与透射光强度成正比的光电流 (四)检测器 检测光信号,并将它转换成电信号,又称光电转换器。 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检测器。 (五)显示系统 将检测器的信号放大,并以一定的方式显示或记录下来。

37 因A=-lg T 吸光度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A=-lg T T / %

38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很多,但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经单色器分光后的一束平行光,轮流通过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以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这种简易型分光光度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容易,适用于常规分析。

39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0.575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40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经单色器分光后经反射镜分解为强度相等的两束光,一束通过参比池,一束通过样品池。 光度计能自动比较两束光的强度,此比值即为试样的透射比,经对数变换将它转换成吸光度并作为波长的函数记录下来。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一般都能自动记录吸收光谱曲线。由于两束光同时分别通过参比池和样品池,还能自动消除光源强度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41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参比池 差值ΔA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光束分裂器

42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单色器,得到两束不同波长(1和2)的单色光,利用切光器使两束光以一定的频率交替照射同一吸收池

43 1为选好的测定波长,一般为待测物质的max
2为选好的参比波长,一般为待测物质的min 测得的是样品在两种波长1和2处的吸光度之差A, A为扣除了背景吸收的吸光度  A=A 1 -A 2= (K 1 -K 2) CL 优点: (1)大大提高了测定准确度,可完全扣除背景 (2)可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3)可用于混浊液和多组分混合物的定量测定

44 图3.8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图3.9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单色器 光闸 斩波器 参比 光电倍增管 单色器 斩波器 光闸 光电倍增管
试样 单色器 图3.9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45 单色器 吸收池 接收器 λ1 λ2 图3.7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46 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一)光度准确度 (二)波长准确度 (三)杂散光 (四)分辨率 (五)光谱带宽 (六)基线的稳定度与平直度

47 可见区 紫外区 紫外、可见区 可见光区

48 光源:提供辐射 钨灯——320~2500nm——可见光区 氢灯——180~375nm——紫外区

49 单色器——波长选择器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吸收池 缺图片

58 检测器 1.光电管缺图片 光电倍增管

59 信号显示器 检流计 微安表 电位计 数字电压表 记录仪 示波器 数据微机处理机

60

61 第四节:应用 有机定性分析 1、化合物的鉴定 2、结构分析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1、合成新型的显色剂 2、测定催化剂浓度

62 定量分析要考虑的问题(参见上册) 1、试样的制备及溶剂的选择 2、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显色剂用量、酸度、温度、显色时间 3、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测量波长:最大吸收原则λmax (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A=0.15~0.8 (三)溶剂的选择: 含有*、n* 跃迁的化合物如醇、醚、饱和烷烃。 (四) 参比溶液的选择 4、干扰及消除方法

63 以作为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一种辅助手段。
(一)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与标准谱图比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 以作为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一种辅助手段。 吸收光谱的形状 吸收峰的数目 最大吸收峰的位置λmax 摩尔吸光系数等ε 方法:光谱比较法 通常:吸收光谱以 lgA-λ作图 随波长变化 lgA=lgε+ lg bc 浓度和吸收池厚度不同,不影响吸收曲线的形状。

64 λ(nm) 有局限性 λ(nm) 举例 待测样品 相同条件 样品谱 标准物质 标准谱 lgA 合成的维生素A2的吸收光谱 lgA
待测样品 相同条件 样品谱 标准物质 标准谱 lgA λ(nm) 300 350 400 合成的维生素A2的吸收光谱 lgA λ(nm) 300 350 400 维生素A2的标准吸收光谱 有局限性

65 根据λmax,推测化合物具有哪些主要基团及所在位置。
(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说明:谱图简单,吸收峰个数少,主要表现化合物的发色团和助色团的特征,仅是结构鉴定的辅助手段。 不饱和基团的推测 根据λmax,推测化合物具有哪些主要基团及所在位置。 推断未知物骨架---共轭体系构型和构象的确定 判断顺反异构体:顺式异构体λmax<反式异构体λmax 判断同分异构体

66 判断同分异构体 例:乙酰乙酸乙酯 酮式结构,无共轭 弱吸收λmax =204nm (极性溶剂中为主) 烯醇式结构,共轭体系, 强吸收=1.8104, λmax = 245nm(非极性溶剂中为主)

67 判断顺反异构体 例如:肉桂酸 空间位阻大,不易产生共轭, λmax 280nm 空间位阻小,易产生共轭λmax = 295nm

68 构象的确定 直立键 平伏键 (1) (2) C=O键电子与X的σ电子重叠程度:(1)> (2) λmax (1)> (2)

69 (三)化合物结构纯度的检验 例如:甲醇中杂质苯的检验

70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与影响因素; 产生电子跃迁的基本类型; 光的吸收定律。 本章要求熟悉的内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本章要求了解的内容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衡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71 知识点 1、分子吸收:运动的分子外层电子→吸收外来辐射→ 产生 电子能级跃迁→分子吸收谱。
      电子能级跃迁→分子吸收谱。 2、电子跃迁的类型:σ-σ* 、n -σ* 、π-π* n -π*(紫外-可见光谱基础) 3、基本概念:生色团、助色团、红移、紫移。 4、吸收光谱的影响:共轭、溶剂作用等 5、光的吸收定律:A=kbc 偏离因素 6、仪器的种类及主要部件 7、应用;简单共扼体系及官能团的推测;组分的测定;      络合物组成;酸碱离解常数。

72 某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如下 它有n→π* 和π→π*跃迁,请给予归属 根据吸收峰的强度不同来区别:π→π*跃迁的吸收峰大于n→π*

73

74

75 预习红外光谱法 需思考的问题 1、从光谱产生的机制、研究对象、应用比较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的异同。 2、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红外光谱定性定量的依据是什么? 3、分子振动频率与化学键的力常数、原子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4、单键双键三键的力常数大小关系是什么? 5、分子的振动形式有哪些?振动频率大小关系什么? 6、实际观察到的吸收峰个数为何不等于振动自由度? 7、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什么?

76 作业 P:30—31 2,5,6

77 考研真题 1.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基本定量关系式 。 2.紫外可见光度计的光源 和 。 (北师大2001年)
1.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基本定量关系式 。 2.紫外可见光度计的光源 和 。 (北师大2001年) 3.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溶液,当铜浓度为1.0μg/mL时,其吸光度为0.234,则特征浓度为 。 4.已知某化合物在己烷中的λmax为327nm,在水中的λmax为305nm,从溶剂效应分析,该吸收带是由 跃迁引起的。 5.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C1 的透光率为20%,某试液的透光率为14%。若以视差分光光度法测定,

78 以C1为参比,则溶液的透光率应该为 。 6.用联系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的组成时,测得金属离子占总浓度的分数为0.33,则络合物的组成(M:R)为 。 (南开大学2002年) 7.具有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其紫外吸收光谱随共轭双键数目的增多,最大吸收波长_____移,且摩尔吸光系数_________。 8.已知有色络合物在一定波长下用2cm吸收池测定时其透光率T=0.60。若在相同条件下改用1cm吸收池测定,吸光度A为_______,用3cm吸收池测定,T为_____________。

79 9.今有两种有色络合物X和Y,已知其透过率关系为lgTy–lgTx=1,则其吸光度关系Ay–Ax=____________。
10.某分光光度计的仪器测量误差△T=0.02,当测的透光率T=70%,则引起的浓度的相对误差为_________。(南开大学2003年) 11.紫外光谱分析在近紫外区使用______吸收池,而不能使用______作吸收池,这是因为__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2.化合物CH2=CHOCH3,除有σ→σ*、n→σ*、σ→π*跃迁外,还有_____类型的跃迁。(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0 13.朗伯-比尔定律的积分表达式为lgI0/I =εbc ,在利
指透过 。(郑州大学2002年) 14.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这是由于( ) A.分子的振动 B.分子的转动 C.原子核外层电子跃迁 D.原子核内层电子跃迁

81 15.在异丙叉丙酮CH3COCH=C(CH3)2中,n→π*跃迁谱带在下述哪种溶剂中测定时,其最大吸收的波长最长( )
A.水 B.甲醇 C.正己烷 D.氯 16.在醇类化合物中,O—H 伸缩振动频率随溶液浓度的增加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原因是( ) A 溶液极性变大 B 形成分子间氢键随之加强 C 诱导效应随之变大 D 易产生振动耦合

82 17.在一些含有 >C=O、—N=N等基团的分子中,由
A. K吸收带 B. E吸收带 C. B吸收带 D. R吸收带 (南开大学2001年) 18.相同的A、B两种物质经相同的方式显色测量后, 所得吸光度相等。已知其摩尔吸光系数εA﹥εB,则 摩尔质量的关系是( ) A. M(A)﹥M(B) B. M(A)﹤M(B) C. M(A)=M(B) D. M(A)=0.5M(B)

83 19.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某化合物的含量,当其浓度为Cmol/L 时,透光率为T,当其浓度由C变为0
19.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某化合物的含量,当其浓度为Cmol/L 时,透光率为T,当其浓度由C变为0.5Cmol/L时,在同样测定条件下,其透光率应为( ) A. T3/ B. T C. T1/ D. T1/3 (南开大学2002年)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透射率与浓度成直线关系; B. 摩尔吸收系数随波长而改变;

84 C. 比色法测定Fe(SCN)2+时,选用红色滤光片;
D.吸光度与浓度成直线; E. 玻璃棱镜适用于紫外光区. 21.光度分析中,在某浓度下以1.0cm吸收池测得透光率为T,若浓度增大一 倍,透光率为:( ) A. T2 B. T/2 C. 2T D. T1/2 22.在紫外、可见光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是:( ) (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5 2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n-π*、π-π*、σ-σ*跃迁的化合物是( )
A.一氯甲烷 B.丙酮 C.丁二烯 D.二甲苯 下述条件适合于摩尔比法测定络合物组成的是( ) A.固定金属离子浓度 B.显色剂浓度不变 C.以[M]/(CR+CM)确定络合物组成 D.以[R]/(CR+CM)确定络合物组成 2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包括( )(多选) A. 结构的推测 B. 络合物研究 C. 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D. 元素的定性分析

86 26.在醇类化合物中,O-H伸缩振动随溶液浓度的增加向低波数移动的原因是( )
A.诱导效应 B.溶液极性增大 C.形成分子间氢键 D.振动偶合 27.在下列化合物中质子化学位移(δ)最大值是( ) A.CH3Br B.CH4 C.CH3I D.CH3F (南开大学2003年) 28.有两种化合物(1)CH2=CHOCH3 (2) CH2=CHCH2CH2OCH3 下面五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有π–π*; B. 两者都有n–π*; C.两者的π–π*吸光波长相同;

87 C.两者的π–π*吸光波长相同; D.化合物(1)的π–π*吸光波长比(2)的长; E.化合物(1)的π–π*吸光波长比(2)的短。 29.丙酮在乙烷中的紫外吸λmax=279nm,εmax=14.8,该吸收峰是那种跃迁引起的?( )(多选) A. n→π* B. π→π* C. n→σ* D. σ→σ E.π→σ* (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0.硫腙-四氯化碳萃取剂吸收黄色光,因此该萃取剂呈现的颜色为( ) A . 蓝 B. 绿 C. 紫 D. 黄

88 31.在某波长处,用2.0cm的比色皿,测得Al3+-CAS的透光度为60%,若改用1.0cm的比色皿,则原试液的透光度应为( )
A B C D 32.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 (A) (B) (C) (D) 33. 对于π→π*和n→π*跃迁类型由非极性溶剂至极性溶剂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北师大2002年) 34.某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有B吸收,还有λ=240nm,ε=1.34×104及λ=319nm,ε=50两个吸收带,此化合物中含有什么基团?有何种跃迁?

89 (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5.如图所示,β-CD(环糊精)具有类似于桶状的外 亲水、内疏水的分子穴(cavity)结构。其分子穴内部的极性大致与醇相似,如果某化合物分子由水相进入β-CD内部(这一过程称为包配作用),预测这一化合物的UV–Vis吸收光谱最大波长将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郑州大学2002年)

90


Download ppt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概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