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戰爭時期的台灣社會 第一節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戰爭時期的台灣社會 第一節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戰爭時期的台灣社會 第一節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2 學習重點 近代日本向外軍事擴張的野心 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大東亞共榮圈 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變)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皇民化、工業化、南 進基地化)

3 近代日本向外軍事擴張的野心 (一)背景:日本自推動明治 維新後,從清末到民國初 期,一直有計畫性地積極 圖謀中國。
(二)天皇理想:明治天皇以 武力「開拓萬里波濤」、 「布國威於四方」,要把 世界置於其統治下。 明治天皇( )

4 近代日本向外軍事擴張的野心 (三)制定大陸政策: 1.第一期:征服台灣 (1)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
(2)光緒二十一年(1895):1894年甲午戰爭後簽定 《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2.第二期:征服朝鮮 1910年朝鮮成為日本在亞洲第二個殖民地。

5 近代日本向外軍事擴張的野心 (三)制定大陸政策: 3.第三期:征服中國東北 (1) 1914年(民國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派兵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地和鐵路。 (2) 1915年(民國4年):日本欲乘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條款,而袁世凱亦因想藉條件要求日本支持中國重新實現君主制(或把國號改為「中華帝國」),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取代德國的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蒙的權益,並聘用日本人為行政顧問等職位。(史稱「五九國恥」)。

6 近代日本向外軍事擴張的野心 (三)制定大陸政策: 3.第三期:征服中國東北 (3) 1919年(民國8年):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之後引發中國的五四運動,最後中國並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至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才由美國調停下簽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日本將山東及膠濟鐵路歸還中國,中國則開放當地為商埠,並提供日本僑民在當地的一些權益。 (4) 1931年(民國20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全境,次年並成立偽滿洲國。 (5)1933年(民國22年):日軍進攻熱河、河北,最後日軍與中國政府在河北省塘沽縣簽定《塘沽協定》,劃定北平、天津以北至長城的一大片地區為非軍事區,中國不得駐軍。

7 近代日本向外軍事擴張的野心 (三)制定大陸政策: 4.第四期:征服全中國 (1)1932年(民國21年):發動「一二八事變」(松滬會 戰)
(a)理由:日軍以保護僑民為藉口。 (b)結果:駐上海的國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軍 一再增兵,三次易帥,傷亡萬餘人後仍不能得逞。 (2) 1937年(民國26年)~1945年(民國34年):全面侵華。 5.第五期:征服全世界

8 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 (一)發展背景 日本為一島國,本土資源不足,因此欲效法歐美國家 向外擴張的殖民政策。(脫亞入歐論)
日本自從幕府末期以來,由於歐美列強的交侵以及國 內社會經濟情勢的劇變,為在危機中求得生存,乃衍 生出一種強調「富國強兵」、「日本至上」與「海外 擴張」的觀念,企圖以通過征服朝鮮來擴展其國防線, 並以中國為假想敵發展軍國主義。 近代日本對外軍事擴張,始自光緒二十年(1894)為爭 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與中國爆發的甲午戰爭。光緒三 十至三十一年(1904~1905)的日俄戰爭日本再度獲勝, 躋身為國際軍事強權。海外戰爭的節節勝利,讓日本 軍方逐漸囂張跋扈。

9 脫亞入歐論 明治18年(1885),福澤諭吉首提 「脫亞入歐論」,其認為若不能採納 西洋文明,便不能保持國家的獨立, 日本不能等待鄰國的開明來共同振興 亞洲時,「不如脫其伍而與西洋文明 國家共進退」。

10 福澤諭吉( )

11 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 (二)政策 北進:經由朝鮮進入中國東北(滿州), 再圖謀蒙古與華北。 南進:先台灣,後中南半島、東南亞 地區。

12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一)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右翼分子、軍部對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強迫日本限制軍備) 所建構的世界秩序深為不滿,認為它實以美、 英白種人為中心,日本利益遭受歧視,於是 不願再屈從歐美列強。他們認為日本身為有 色人種唯一的獨立國家,應承擔起抵抗白人、 保衛亞洲的天職,乃趁機發展國家主義運動。

13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一)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問題嚴重: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國家忙於戰爭,無暇顧 及遠東市場,日本經濟因此空前繁榮。戰後歐美勢力 重返東亞,日本景氣不再,經濟發展停滯。 (2)大正12年(1923)日本遭逢關東大地震,1/2房屋震毀 成瓦礫場,死者達十餘萬人,財務損失超過55億日圓。 (3)昭和4年(1929)經濟大恐慌爆發後,歐美列強紛紛採 行保護關稅,各種「經濟圈」逐漸形成,造成失業人 口大增,人民生活困苦。不安的日本軍方提出「滿蒙 是日本生命線」的口號,鼓勵農民移往滿蒙拓墾,以 解決危機。

14 關東大地震(東京大地震) 時間:於大正12年(1923年)在日本時間9月1日 早上11:58分時,發生在日本關東平原的地震災害, 高達芮氏規模7.6。 受害人數 死亡人數、失蹤人數:約14萬2千8百人(官方統計 死亡者約105,385人) 避難人數:至少190萬人以上 倒塌建築物:約12萬8千棟 因火災燒毀之建築物:約44萬7千棟 關東大地震死亡人數在日本從明治時期以來排名為 第1位,在世界排名第9位

15 關東大地震(東京大地震)

16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二)結果: 1.日本關東軍在昭和6年(1931)發動「九一八事變」,強佔 中國東北,昭和7年(1932)扶植滿清遜帝溥儀成立「滿洲 國」,企圖建立「日滿一體」的經濟圈,以抗衡歐美列強。 (1)「九一八事變」: (a)時間:民國20年(1931)9月18日 (b)導火線:日本以保護鐵路和租借地為名,駐紮在中國東 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戰爭。 (c)經過: 日本並未終止覬覦東北的野心,發動「九一八事變」 蔣中正本希望透過國際聯盟的壓力來迫使日本撤軍。 日本對於國聯所做出的撤兵決議相應不理,事變發生不 到半年,日軍以完全佔領整個東北。

17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二)結果: 1.日本關東軍在昭和6年(1931)發動「九一八事變」,強佔 中國東北,昭和7年(1932)扶植滿清遜帝溥儀成立「滿洲 國」,企圖建立「日滿一體」的經濟圈,以抗衡歐美列強。 (2)偽滿洲國:國際聯盟強烈譴責,不承認滿洲國合法 性,日本表示抗議並退出國聯。 1932年 日軍確立滿洲國計畫,滿洲國獨立,首都為長春 1932年3月1日 發表「滿洲國建國宣言」,宣布成立,溥儀出任執政(9日就任) 1932年9月15日 日本承認滿洲國,雙方簽訂「日滿議定書」 1933年 所轄區域加入熱河(原本包括奉天、吉林、黑龍江) 1934年3月1日 溥儀稱滿洲國皇帝 1945年8月17日 日本投降,隨後溥儀宣讀「滿洲國解散詔書」,滿洲國結束

18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二)結果: 2.但佔領中國東北並不能解決日本右翼份子的焦 慮,此時日本國內政黨惡鬥,財閥謀求暴利, 農民日益窮困,共黨勢力興盛,不安氣氛瀰漫 ,自許愛國的右翼分子多次進行暗殺政變,從 此日本政黨噤若含蟬,軍部乘機掌政。 (1)1932年少壯派軍人發動「五一五事件」,殺 害首相犬養毅。 (2)1936年又發動「二二六事件」,殺害多名內 閣部長。

19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二)結果: 3.日本軍部首腦主張為了國家生存,必須對華侵 略,日軍乃在昭和12年(1937),挑起「蘆溝 橋事變」。 (1)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 (2)原因:日軍在蘆溝橋附近進行演習,到了夜 間竟謊稱有一名士兵失蹤,隨後即報轟宛平鎮 ,此即「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20

21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二)結果: 3.日本軍部首腦主張為了國家生存,必須對華侵略,日軍乃在昭和12年(1937),挑起「蘆溝橋事變」。 (3)經過: (a)日軍原計畫速戰速決,在短時間內攻占首都南京,迫使國民政府投降,然而國民政府在上海(中國軍隊傷亡二十五萬人之後,被迫撤退)、南京戰役(南京大屠殺)付出慘重傷亡代價,決定向內陸撤退。 (b)日軍逐步占領華東半壁,卻也無力征服全中國。 (c)日本侵華戰爭深深地掀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 (d)1941年(民國30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總部夏威夷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中日戰爭一夕之間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 (4)結果: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在戰中瀕臨毀滅邊緣的日本,終於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贏得了對日抗戰的勝利。

22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之路 (三)對台灣的衝擊: 1.總督府打擊台灣政治社會運動,1931年解散台 灣民眾黨,1934年「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自動停止。 2.九一八事變前後,經濟大恐慌波及日本,出身 農村的少壯派軍人與政治人物為了維護日本米 價,從1931年開始便積極地主張限制台灣米輸 往日本,確定台灣農產的角色,只是補充日本 本土生產的不足。

23 大東亞共榮圈 (一)背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國內 團體不斷鼓吹對英美作戰並將白人趕出亞洲 的言論。 (二)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 序的宣言,欲樹立「中、日、滿三國相互提 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 的關係」,鼓吹日、華等亞人合作,共同防 衛俄共入侵及對抗美、英列強宰制東亞。 (三)1940年7月正式喊出「大東亞共榮圈」,宣 稱將援助東南亞人民反抗殖民帝國統治,為 其南侵布局。

24 大東亞共榮圈 (四)範圍: 大東亞共榮圈即指中、日、滿、法屬中南半島、 荷屬印尼、新幾內亞等大洋洲,及澳洲、紐西蘭 、印度及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為大東亞之範圍。大 東亞新秩序乃以日本天皇為中心,對內形成國防 國家的協同體制,再以日本為核心,形成以日本 為盟主的中日滿協同體制,其他各國又次於中國 與滿洲。 以皇國為核心,中、日、滿堅實結合為根幹的大 東亞新秩序,承認圈內各民族獨立的意向,建立 以國防為中心的協同體制,完成亞洲真正的解放 ,台灣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核心。

25 大東亞共榮圈

26

27 大東亞共榮圈 (五)行動:1941年日軍突襲珍珠港,以及隨後 對東南亞的占領,日本稱之為大東亞戰爭(東 亞聖戰)。 (六)變質:1942年日軍在中途島戰役失利,日 本急於榨取東南亞資源以支應戰局,大東亞 共榮圈成為合理化其侵略本質的藉口,原以 解放者自居的日軍,頓時變成壓迫者。「大 東亞共榮圈」真面目揭曉後,各地反日運動 前仆後繼。

28 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變) (一)背景 1939年美國開始對日本經濟制裁,其後日本的南侵 ,又促使美國宣布凍結日本資產和石油禁運,英、 荷亦紛紛跟進,日本因此面臨「ABCD(美、英、中 、荷)包圍」的局面,急需印尼石油資源。 1939年德國在歐洲發動閃電戰,英國等國忙於抵禦 納粹軍隊,日本認為可以趁機奪取歐美列強在東南 亞的殖民地。1940年日本內閣正式喊出「大東亞共 榮圈」,宣稱將援助東南亞人民反抗殖民帝國統治 ,為其南侵布局。 1941年《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簽定後,南進論成為 日本軍部的主流思想。

29 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變) (二)爆發:1941年日美之間的利益衝突終於爆 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攻擊美國夏威 夷軍港,造成了所謂的「珍珠港事變」,成 為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三)結果:日軍迅速佔領香港、菲律賓、馬來 西亞、新加坡、緬甸、印尼等地。1942年中 途島戰役,日本海軍主要航空母艦損失慘重 ,戰局逆轉,美國轉守為攻。

30 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變) (四)對台灣的衝擊
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展開,當時的臺 灣總督長谷川清說:「當前本島已由以往的 補給基地一躍而成為第一線之防衛、戰鬥基 地。」台灣被喻為「不沉的航空母艦」。這 表示日本的主戰場,逐漸由中國大陸轉移到 太平洋地區,戰略目標逐漸由擴大占領變為 突破英、美的海上封鎖,而台灣的戰略地位 也由「後勤基地」逐漸轉變為「前進據點」 。

31 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變) (四)對台灣的衝擊
1942年9月,日本內閣提出了「內外地行政一 體化」的決議,擴大東京高層介入殖民地行政的 權責,殖民地總督的權限相對地大幅縮小。台灣 總督府的業務在內務大臣「監督」下,歸內務省 管轄。內務省因而透過總督府對台灣進行軍事、 社會動員及物資統制(配給制)。 徵調台灣人充當志願兵、軍伕,誘騙婦女充當 「慰安婦」,其後台灣又遭受盟軍猛烈轟炸,志 願兵死亡二千一百人,軍伕死亡二萬八千人。

32 軍夫: 當時日軍有所謂「軍人、軍馬、軍犬、軍夫」的歧視 性說法,可見軍夫地位極低,比軍馬、軍犬還不如 。 二次大戰期間,臺灣青年約有20萬人以上擔任軍夫, 陣亡者多達三萬餘人。 慰安婦: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為鼓舞日軍士氣,並防止 性病蔓延,影響戰力,乃在朝鮮、臺灣徵調女子赴 日本軍營供士兵縱慾,這些女子被稱為「慰安婦」 。

33

34 卡車運送的慰安婦

35 慰安婦的裸體照

36

37 上海慰安所

38 日本慰安所

39 圖為日軍安全套:“突擊一號”

40

41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一)時間:昭和11-20年(1937~1945) (二)總督:小林躋造、長谷川清、安藤利吉等 後期武官總督
(三)背景:中國對日戰爭開始,日本急需臺人 全面協助

42 長谷川清 小林躋造 安藤利吉

43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1.皇民化運動 (1)措施 (a)以「內臺如一」為口號 (b)國語(日語)運動、改姓氏、拜日本神祇、行志願軍 (c)太平洋戰爭(1941)爆發後,成立「皇民奉公會」,此 外還有各種「產業奉公團」、「文學奉公團」、「 愛國婦人會」。展開全面性掠奪,強徵臺籍軍伕入 伍,婦女成為慰安婦。

44 學校教育鼓吹「皇運扶翼」思想,即是戰爭時期倡導全民一心,為皇國奉獻的國民精神教育之一。

45 昭和12年(1937)臺灣的 愛國婦人會會員合照

46 皇民奉公會台中大雅庄分會成立照片

47 皇民奉公會 成立時間1941年(昭和16年)成立 口號:「台灣一家」、「內台如一」。
性質:皇民化運動以改變殖民地人民的認 同,使其成為日本皇民為目標;皇民奉公 會運動則是假借殖民地人民(包括定居於 台灣的日本人)也是皇民為口號,達成戰 爭動員的目標。

48 皇民奉公會 4.組織: (1)皇民奉公會利用從總督府至地方各級行政體系,在總督 府設置中央本部,由總督出任會長。州、廳設支部,市、 郡設支會,街、庄設分會,最基層的是奉公班,每一個奉 公班大約是由十戶組成。 (2)另有以職業為區分的團體,如產業奉公團、文學奉公團 。 (3)網羅台灣社會菁英擔任皇民奉公會幹部。 5.實例: (1)在總督府情報部的策劃下,由「台灣文學奉公會」派遣13 位作家到島內各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戰地報導文學撰寫工 作。 (2)各地組織「勞務奉公隊」,投入軍事工程,從事義務性質 的「奉仕作業」。

49 皇民奉公會將台灣所有的戲劇都納入管制,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表演均不得演出,並推出「皇民化劇」作為宣傳的工具。

50 自皇民奉公會成立後,包括布袋戲、歌仔戲 等戲劇表演團體,皆須依各項規定方能演出 。根據李天祿的回憶指出:「當時的『時代 布袋戲』,就是將尪仔穿上日本服,講日本 話,配樂則用唱片放西樂,尪仔拿著武士刀 在台上砍來砍去的『皇民劇』。我們臺灣的 地方戲『支那戲』完全被禁演。有時大家還 是偷演,看到警察來檢查才趕快換上日本服 的尪仔,改成軍歌的配樂。」 (資料來源: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 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遠流,1991)

51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1.皇民化運動 (2)目的:期將台灣人「煉成皇國民」,為日本帝國效忠 。→要使臺灣人完全日本化 (3)主要內容: (a)國語運動 (b)改姓名 (c)改變風俗 (d)改變宗教信仰 (e)人力動員

52 皇民化—國語運動 背景:1937年(昭和12年)台灣日語普及率只有37.8% 國語:日語 措施: 廢除報紙的漢文版、公學校的漢文科
大量增設「國語講習所」 推動「國語常用運動」 獎勵「常用國語者」、「國語家庭」、「國語模範部落( 社區)」。 成果:使台人接受日語教育者大為增加,至日本投降前 夕,台人已有將近八成是所謂「國語解者」(了解日語的 人)。

53 皇民化的國語運動 --標示“用日語買賣”的牌子
皇民化的國語運動 --標示“用日語買賣”的牌子 皇民化運動強制臺灣 人民放棄台語,逼迫 使用日語。圖為商店 門前標示:“用日語 買賣”的牌子。

54 國語(日語)運動 臺北州最早實施國語家庭制度。右為國語 家庭的門牌。成為國語家庭者,可以享有 優厚的教育、工作機會等。

55 皇民化的臺灣模範家庭

56 1932~1942年日語普及率

57 皇民化—改姓名 採取許可制。 條件:必須是「國語常用家庭」,同時具備 皇國民素質者,始得由戶長提出申請,全家改 姓。
昭和15年(1940,皇紀2600年),宣布「恩 准」台人改用日本式姓名,但申請者不踴躍。 後改採利誘及壓力兼施政策,並放寬條件。 至昭和18年(1943),約有12萬6千多人更改 為日本姓名,約佔當時台人人口2%。 李登輝曾改名為「岩里政男」(いわさとまさお)

58 皇民化—改變風俗 改穿日式的和服,改用陽曆。 禁止台灣傳統戲曲,如:歌仔戲、布袋戲等。 鼓勵養成日式生活禮儀。

59 皇民化運動內容之一 皇民化風潮所及,連吃飯也要「精神動員」,圖為1940 年代新竹芎林青年團在用餐前跪坐合掌,感謝天地與日本 天皇。

60 皇民化—改變宗教信仰 目標在於以日本國家神道教取代台灣固有宗教信仰 提倡日本神道教,廣設神社,並強迫學校學生參拜 。估計神社數從1939年(昭和14年)到1942年(昭和17 年)間幾乎增加一倍。並鼓勵台灣人採取「神前結婚 」的神道婚禮。 透過對地方寺廟的整理與裁併,達到消滅民間信仰 的目的,估計台灣的寺廟與齋堂數目減少了1/3。 實施「正廳改善運動」:撤去正廳牌位,禁止祖先 崇拜,改奉日本「天照大神」,強制奉祀神宮大麻( 神符,是以白紙紮成的神臺位),但真正祭拜的臺灣 家庭非常少。

61 皇民化運動下的小學生拜日本神祇

62 天照大神

63 實地指導正廳改善運動

64 皇民化—人力動員 中日戰爭(1937)爆發後:徵調台籍青年充當「軍 伕」,擔負軍中雜役。 太平洋戰爭(1941)爆發前:不准台灣人當兵
太平洋戰爭(1941)爆發後:昭和17-18年( )實施陸軍、海軍志願兵制度。 昭和19年(1944):全面徵兵制。 高砂義勇隊:召募原住民加入 勞務動員訓練機構: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拓 南農業戰士訓練所。

65 臺灣少年工 臺灣志願兵讀本 1943-1944年間,日本招募八千多名 加強思想教育,推動皇民化,企圖使臺灣人認同日本,效忠日本
12~18歲的臺灣少年遠赴日本,從事 海軍航空機的製造工作 加強思想教育,推動皇民化,企圖使臺灣人認同日本,效忠日本

66 海軍志願兵自願招生海報

67 戰爭時期的家庭為志願兵、 徵兵送別的紀念照

68 海軍志願兵出征前紀念照

69 第一回軍夫送別攝影紀念

70 望你早歸 (1947年所創作的歌曲) 詞:那卡諾 曲:楊三郎 每日思念你一人,昧得通相見, 親像鴛鴦水鴨不時相隨,無疑會來拆分離。 牛阮孤單一個,若是黃昏月娘欲出來的時,加添阮心內悲哀, 你欲佮院離開彼一,也是月欲出來的時。 阮只好來拜託月,替阮講給伊知, 講阮每日悲傷流目屎,希望你早一日返來。 牛郎織女二個,每年有相會, 怎樣你那一去全然無批,放捨會來拆分離。 你欲佮院離開彼一日,也是月欲出來的時。 阮只好來拜託月娘,替阮講給伊知,

71 高砂義勇隊 原住民為即將出征的族人飲酒送別。

72 右邊的旗幟上清晰可見「出征高砂族挺身國」字樣。

73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2.南進基地化與工業化 (1)展開工業化:1930年(昭和5年)總督府曾召開「臨時產 業調查會」,討論如何配合建設臺灣為「南進基地」 。 (2)正式提出:小林躋造總督 (3)目的: (a)與「皇民化運動」作為「治臺三方針」(皇民化、工業 化、南進基地化) (b)建設臺灣成為戰爭體制時的「南進基地」

74 昭和年間發行的紀念明信片,顯示日本將台灣當成南進的跳板

75 臨時產業調查會 昭和5年(1930) 總督府曾召開「臨 時產業調查會」, 討論如何配合建設 臺灣為「南進基地 」。

76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 化) 2.南進基地化與工業化 (4)工業化內容: (a)1934年(昭和9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工程竣工, 是台灣工業化重要的里程碑,水泥、金屬、肥料 得到廉價的電費優惠,有更佳的發展契機。其後 機械、造船、石化等新工廠紛紛設立,也引進纖 維業及大規模的水泥業。原本從日本本土輸入的 日用品,也逐漸由在台灣開辦的相關輕工業所取 代。

77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2.南進基地化與工業化 (4)工業化內容: (b)1935年(昭和10年),總督府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 」,調查華南、南洋各種產業、交通、貿易及文化 狀況,藉以促進台灣與華南、南洋的經濟關係,並 開始從事「工業台灣,農業南洋、華南」的計畫。 (c)1935年(昭和10年),台灣總督府為了宣揚治台政績 ,在台北舉行了一個為期五十天的「始政四十週年 紀念台灣博覽會」。這場紀念博覽會可說是針對日 本的「南進」政策,向海內外宣示台灣已完成一切 的準備工作,蓄勢待發。

78 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 (一)舉行博覽會的意義 1.展示本國的科技與產業實力 (1)1851年,英國在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辦人類史 上首次的萬國博覽會之後,不僅讓英國民眾 對國家的實力充滿信心,也讓全世界注意到 英國航海殖民與工業革命的成就。 (2)列強相繼透過舉辦類似的博覽會,以向世界 各國展示本國的科技與產業實力。

79 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 (一)舉行博覽會的意義 2.台灣總督府為了宣揚治台政績 (1)經過第一次大戰後政經局勢的挑戰,台灣社會在 1920年代後期, 無論金融、食糧、工業、能源與人 才等各方面,都已步上軌道且穩定發展。 (2) 1935年(昭和10年)台灣總督府為了宣揚治台政績 ,於是耗資百萬日圓,在台北舉行為期50天的「始 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 。 (3)透過展示品的呈現,讓海內外人士了解總督府在 台灣的經營成果,同時介紹台灣社會特有的風土民 情。

80 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 (二)台灣博覽會的開辦 1.時間:昭和10年(1935)(展示期間為10月10日到11 月28日,為期50天) 2.地點:台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台北市公園( 今二二八公園)、大稻埕分場與草山溫泉池(今陽 明山溫泉)等四大展示區,同步進行。 3.展示內容 (1)直營館:包括產業館、林業館、交通土木館、南 方館。 (2)特設館:包括滿州館、日本製鐵館、三井館、東 京館、專賣館。

81 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

82

83 台北驛頭(車站)的歡迎門

84

85

86 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 (三)南進基地的完成 1.博覽會是南進政策的宣示:昭和8年(1933)日本因為 「滿州國」問題而退出國際聯盟,被國際社會孤立 ,這場博覽會一方面展示日本治台的成就,同時也 有向世界宣示日本將以台灣為基地推動「南進」政 策的意味。 2.中日戰爭前台灣成為日本的「南進」基地:1936年( 昭和11年),總督小林躋造在台灣提出了「皇民化、 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的口號。

87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2.南進基地化與工業化 (4)工業化內容: (d)昭和11年(1936),總督府再籌設「台灣拓殖株式會社 」,作為負責供應南方拓殖產業資金和指導開發計 畫的機關。 (e)昭和12年(1937)盧溝橋事變之後,南進論逐漸取得上 風,台灣也進入戰時體制。總督府為求軍需物資能 夠自給自足,推動工業化更為積極。 (f)昭和13年(1938),公布「國家總動員法」及經濟警察 →配合各類統制物資、勞力、資金、運輸工具等資 源,優先用於軍需工業的增產。

88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2.南進基地化與工業化 (4)工業化內容: (g)昭和16-17 年( ),召開「臺灣經濟審議會 」、「東亞經濟懇談會」→策劃戰時工業動員與物 資統制。 (h)引進日本新興財閥(日產、日曹、日窒),加速發展重 點工業(鋼鐵、鋁錠、煤、水泥、肥料、酒精) 。 (5)日治後其推動的工業化,雖然使台灣社會邁向半工半 農的經濟型態(1940~1942年台灣工業產值超過農業 產值);但整個產業結構,是在戰時體制宰制下, 配合日本戰爭的需要。既忽略了民生工業也漠視了 台灣的主體性,只凸顯了殖民地任人宰制的無奈。

89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 (四)殖民政府三項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2.南進基地化與工業化 (6)南進基地化內容 (a)昭和12年(1937)蘆溝橋事變後,以「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華南銀行為東南亞開發事業中心。 (b)臺北帝國大學針對南洋進行學術研究 (c)嘉義商業學校及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培養語文與商務人才。 (d)計畫扶持臺商抵制東南亞華僑。 (e)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臺灣由後勤基地轉為軍事前線。 (f)臺商進軍東南亞和華南,至戰爭結束前(1945),台灣人在華南約有2萬人,在東南亞亦有三千多人。

90 推廣愛國神話: 加強台人對皇民化運動中愛國精神
(一)國歌少年(君之代少年) 1935年4月21日新竹州苗栗郡公館庄的詹德坤(當時 就讀於公館公學校三年級),早上向祭祀著「神宮大 麻」的神龕禮拜後出門上學,後因當地發生大地震 ,身負重傷。重傷之際仍堅持使用國語(日語)來說 話。後來重傷不治,過世前,仍堅持跟其父親說要 唱「君之代」(日本國歌)。 故事中揉和了皇民化運動的幾個要項:禮拜大麻、 說國語、唱國歌等。

91 《君之代少年》課文書影

92 推廣愛國神話: 加強台人對皇民化運動中愛國精神
(二)莎勇之鐘 故事發生在蘇澳南澳利有亨社。昭和13年(1938),泰 雅族少女莎勇為了替接受國家徵召的當地駐在所柿田 警手搬運行李,不幸跌落高漲的溪流當中。 後來總督長谷川清為表揚莎勇少女的愛國事蹟,特地 贈鐘給利有亨社,希望藉由悠揚的鐘聲,莎勇的行誼 能廣為流傳。 用意:官方極力描述莎勇的「義行」乃本於愛國心與 渴望參與戰時勞動之故。也等同於殖民地人民認同日 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誠摯表現,而且合理化在殖民地的 軍事動員。

93


Download ppt "第八章 戰爭時期的台灣社會 第一節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