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心 肺 复 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内科 赵益业
3
心肺复苏的定义 心肺复苏术,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对心脏骤停者采取徒手抢救恢复心跳与呼吸的紧急救助措施,又称为徒手心肺复苏术。 美国:超过2000万人员受训 我国受训人员严重短缺
4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2000 2005 2010 2015 1985 1950 1960 1966 强调了心肺复苏术中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诞生了心肺脑复苏的新标准 美国的Peter Safar和James Elam医生开始采用人工呼吸来复苏病人 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相结合,心肺复苏术诞生 ZOLL提出电击除颤,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术 发展为心肺复苏学,每隔5年更新心肺复苏指南
5
概念 心脏骤停( sudden cardiac arrest,SCA ) 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 (心音消失,动脉搏动消失) 患者对刺激无反应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缺血、缺氧。 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 (心音消失,动脉搏动消失) 患者对刺激无反应 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
6
病因 一、心脏性猝死:冠心病(80%) 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病、传导系统病变、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不明原因的心室颤动、神经内分泌等因素导致的电不稳定性 所有自然发生的心脏骤停中,心源性者占88%。 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1、呼吸停止 2、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3、药物中毒或过敏反应 4、手术、治疗操作或麻醉意外 5、电击或雷击、溺水、药物过敏、窒息。
7
鉴别诊断 中风、单纯性昏厥 、癫痫、 癔病、颅脑外伤、低血糖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电解质紊乱、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等。
8
心脏骤停的ECG表现类型 心室扑动或颤动 占54.2% 心室停搏 占29.8% 无脉电活动(心电机械分离)占9.2% 其他室速 占1.5%
9
室颤(扑) 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 QRS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 无正常QRS波,代之以连续 不等,极不均齐的低小波, 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幅度波
频率达200~500次/分。 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 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心室扑动 无正常QRS波,代之以连续 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幅度波 动, 频率达200~250次/分。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11
心室停博 心室停搏 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 心电图上无QRS波群。
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疾病,心内膜下浦顷野纤维弥漫性病变,缺氧、酸中毒、休克、肾功能衰竭、外伤和低温等全身情况。
12
心室纤颤 心电图表现为快速不规则和振幅大小不等的波动图形。振幅小的为细颤,大的为粗颤。
13
(3)宽QRS快速心律 (3)宽QRS快速心律;QRS波群>0.12s,心率>120次/min。在现场经常不能立即区分是哪类心律失常。常见原因为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功能性室内差异传导,室性心动过速等等。
14
(4)室性心动过速 (4)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大畸形>0.12s,频率在100—220次/min,有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16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 过去称电-机械分离,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 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
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 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17
临床表现——时间就是生命 先兆: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心悸——非特异性 典型症状 大动脉搏动消失:立刻 心音消失:立刻 头晕:3秒钟 昏厥:10~20秒 抽搐:20~40秒 瞳孔散大: 40~60秒 呼吸停止、二便失禁:60秒后 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4~6分钟后 虽偶有自发恢复,通常会导致死亡。但如予以及时的抢救措施则有可能逆转而免于死亡。
18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对心脏骤停后,进行基础和进一步生命抢救的时间和生存率为正相关
基础生命抢救 (分) 进一步生命抢救 生存率(%) 心停搏后0~4 0~8 43 0~4 16 10 8~12 0~16 6 12
19
心肺复苏的意义 人类猝死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护人员参与抢救。 猝死人员有35—40%如经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心肺复苏术。
20
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 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迅速反应,团队合作实施CPR;指南还强调了公众的作用。对于非专业施救者,指南强调识别心脏骤停征象、及时打急救电话并立即开始徒手CPR(心脏按压频率为 次/分)。对于急救医护人员,指南强调了给予高质量CPR的重要性:以足够的速率和深度(5-6cm)按压胸部,允许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21
急诊1 急诊2
22
30——取位两乳中间,胸外心脏按压30次,读数:01、 02……29、30,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
心肺复苏救命密码 120→180→l0→30→90→2→30:2x5 120——环境安全,判断意识,呼救120 l80——平躺体位 10——10秒触摸颈动脉、看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 30——取位两乳中间,胸外心脏按压30次,读数:01、 ……29、30,频率 次/分,深度5-6cm。 90——气道异物、仰头抬颏法(颈椎损伤:托颌法),下 颌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呈90度 2——人工呼吸2次,捏鼻、包口,吹1秒。 30:2x5——30:2为1个循环,共做5个循环
23
识别心跳骤停,启动急救系统 1、看到有人倒地——→判断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重呼轻拍 假如成年患者无反应,应怀疑发生心脏骤停
3、呼救120呼救 , 1、目击者应迅速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呼吸。一旦发现患者无呼吸、意识丧失、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即可判定为呼吸心跳停止,应现场立即开始CPR。同时应注意将有效的呼吸动作和心脏骤停早期无效的“叹息样”呼吸动作相鉴别。约40%心脏骤停的患者,在早期有这种濒死的这种叹息样呼吸。2、迅速启动EMS。3、 患者的体位:将患者仰卧位放置在坚固的平面上,双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以便于实施CPR,同时松衣裤(解开衣服,松开腰带)。如果已有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但无法放置为仰卧位的患者(如脊柱手术中),则应努力在俯卧位进行CPR(Ⅱb级)。
24
启动急救系统, CPR 呼救EMS系统:地点、呼救电话、 事件、人数、伤员情况、 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 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
“来人呐! 救命啊!!” 呼救EMS系统:地点、呼救电话、 事件、人数、伤员情况、 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 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 除颤仪AED 医院内:通知更多的医生护士(4~6人) 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
25
由多名训练有素的施救者组成的综合小组可以采用一套精心设计的办法,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而不用如单一施救者那样依次完成(例如由1名施救者启动急救反应系统,第2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3名进行通气或者取得球续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第4名取回并设置好除颤器)。
26
体位摆放 仰卧位 患者应该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地面或硬床板上(充气垫放气,不要误时) 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
27
整体翻转
28
10秒—触摸颈动脉、看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
1、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大动脉),测定脉搏和呼吸的时间不能超过10秒,以缩短开始首次胸部按压的时间。 2、医务人员脉搏检查不再重要。当血压很低(60mmHg以下)或测不出 3、快速检查呼吸是否停止---敞开衣服,看胸腹是否有呼吸运动起伏!
29
10秒—触摸颈动脉、看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
4、没有或不能正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叹气样呼吸) 5、不再推荐“一看二听三感觉” 的呼吸识别办法,在现场混乱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实行,很容易听不准。既不合理,又很耗时!
30
6、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即使随后发现患者不是心脏骤停,也很少能导致严重的损害。
7、窒息的识别:无声咳嗽,言语、呼吸困难,口唇、颜面青紫,患者握住脖子,可询问确定。后期处于昏迷或者半昏迷状态。
31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A-B-C→→C-A-B 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32
C-A-B顺序的理由 心脏骤停者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首先发生,却不能直观感觉,而随后的呼吸停止会有喘息或者减弱的过程,是可察觉的,而且在心脏骤停后的最初几分钟里血液里仍然含有足够的氧气。
33
C-A-B顺序的理由 人对缺氧有耐受力(最长时间憋气的人:1959年,美国人罗伯特·福斯特憋气13分钟42.5秒;妇科病人)
如果气道是开放的,胸外按压舒张期的胸廓被动回弹也能提供一些氧气的交换。 在一些长时间CPR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辅助通气来补充氧气(呼吸疾病)。
34
C-A-B顺序的理由 不足50%的心脏骤停者能得到在场目击者所施CPR。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是ABC的顺序,许多不能或不愿予人工通气;而开放气道、摆好头部位置并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
35
C-A-B顺序的理由 开始就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至胸外按压第一组完成(30次按压约18秒即完成),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对多数院外SCA的患者,目击者仅实施胸外按压的CPR,获得的效果与传统CPR 的效果相似。
36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1、胸部按压/通气比率应至少30:2。 2、因为即使在最佳状况下,CPR产生的心输出量约为正常值的1/4-1/3,且每次正压通气时的心、脑血流量立即减少。 3、尽管每分钟通气量小于正常,但患者肺气体交换相对充分,这是由于患者肺血流严重降低,而肺泡通气/血流比值相对正常所致。
37
新生儿心脏骤停更可能是呼吸道病因,通常复苏按ABC顺序,除非已知心脏病的病因。
38
C (Circulation) 建立人工循环
心脏按压目的 维持心脏血液的充盈和泵出 通过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能量。 诱发心脏自律搏动
39
CPR机制 有效的CPR 提供正常1/4-1/3血流; 胸泵机制 心泵机制
40
当胸外按压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胸泵理论),在胸骨与脊柱间挤压心脏的机械效应(心泵理论)和心脏的瓣膜系统(使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形成血流。
42
心脏按压部位的测定 胸骨下1/2中部
43
4)挤压姿势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 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 以髋关节为支点,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向下用力,
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
44
按压部位俯视图
45
按压手型
46
错误-手掌交叉
47
错误1 肘部弯曲
48
错误1 肘部弯曲 错误 正确
49
错误2 按压用力不垂直
50
错误与正确按压姿势对比图
51
其它常见的错误 手指也紧压胸壁,易致肋骨骨折 按压部位不正确,易致剑突压断而致 肝破裂 冲击式按压易骨折且效果差 放松时手抬离胸壁
无充足的松驰时间 按压速度不自主加快或减慢
52
(5)按压频率改为每分钟 次。 理由:建议最低的按压频率仍是100次/ 分钟。设定120 次每分钟的速率上限,是因为有一项大型的注册系列研究表明,当按压速率超过 120 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会由于剂量依存的原理而减少。
53
例如,当按压速率在100 到119 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不足的情况约占 35%,而当按压速率提高到 120 到 139 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不足的情况占到 50%,当按压速率超过 140 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不足的比例达到 70%。
54
(6)按压深度(成人)改为至少5厘米而不超过6厘米。
理由: 相比于较浅的按压,大约 5厘米的按压深度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结果。尽管有关按压深度是否有上限的证据较少,但最近一项很小的研究表明,胸部按压深度过深(6厘米)会造成损伤(不危及生命)。如不使用反馈装置,可能难以判断按压深度,并很难确认按压深度上限。施救者必须认识到,胸部按压深度往往过浅而不是过深。
55
(7)为使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
理由: 胸廓充分回弹即指在心肺复苏的减压阶段,胸骨回到其自然或中间位置。胸廓回弹能够产生相对胸廓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和心肺血流。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会妨碍胸廓充分回弹。回弹不充分会增加胸廓内压力,减少静脉回流、冠状动脉灌注压力和心肌血流,影响复苏存活率。
56
(8) 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成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 60%。
57
理由: 胸外按压中断可能因急救需求(如心律分析和通气等)而有意造成,也可能是无意造成(如施救者受到打扰)。胸外按压比例是指实施按压的时间在心肺复苏所用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通过尽量减少胸部按压时的暂停来增加胸外按压比例。胸外按压比例的理想目标尚未确定。设定胸外按压比例,旨在限制按压中断,在心肺复苏时尽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血流。
58
3、胸内心脏按压法(开胸按压) 适应症: 胸部创伤所致心脏骤停 胸廓或脊柱畸形
某些心脏或室壁瘤,心房粘液瘤,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心肌撕裂,心包填塞 某些胸部病变,气胸,血胸,胸部挤压伤 发生于术中或妊娠后期的心脏骤停
59
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套或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舌根后坠和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因。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1、开放气道:意识丧失的患者由于颈部、下颌及舌肌无力,致使舌根后坠;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因吸气产生的负压产生“阀门效应”,将舌吸附到咽后壁,导致气道阻塞。此时将头后仰并上抬下颌,可使舌离开咽喉部,即可打开气道。 2、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CPR时常作为首选。首先开放患着气道,并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和患者形成口对口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钟以上,确保观察到胸廓起伏(Ⅱa级),然后“正常”吸气(而不是深吸气),再进行第二次呼吸,时间超过1秒(Ⅱb级),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见图l-B)。为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对大多数成人在吹气持续1秒钟以上给予10ml/kg潮气量可提供必要的氧合。这里强调: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 。
60
昏迷病人舌和会厌阻塞上呼吸道
61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用力向后推额头,使头部后仰,另一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向上抬动下颏时,避免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避免人为造成气道阻塞(见图1-A)。对于创伤和非创伤的患者,均推荐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Ⅱa级)。 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见图l-A)。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Ⅱa级)。 颈椎损伤患者: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 普通患者: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62
仰头抬颏法:普通患者
63
托颌法 (头颈部外伤)
64
生命支持人工呼吸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呼吸 气管插管
65
气道控制,呼吸支持 (1)气管内插管:如有条件,应尽早作气管内插管,因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循环中断、心脏复跳)(林患者)
(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 (3)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
66
口对口呼吸 要点 捏鼻 包口 气匀(1秒) 上抬 松手 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前,施救者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
67
球囊面罩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3、用右手挤压气囊 有氧—球囊挤压1/3 无氧—球囊挤压1/2( ml) 挤压时间1秒,见到胸廓扩张。
68
心肺复苏—BLS(CAB)
69
要 点 1、持续吹气1秒,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如果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见到胸廓起伏, 再次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后,给予第二次通气。 2、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过度通气(过多的呼吸或过大的潮气量)会导致胃扩张及其他的并发症。 3、按压/通气比 30:2,如果患者有自主循环(比如可触知的脉搏),单纯通气的频率10次/min,或者每6秒吹气1次。
70
要 点 4、2人进行CPR时,如已建立高级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喉面罩气道,食管气管联合导管 )则吹气频率为10次/分,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潮气量6-7ml/kg,通气时胸部按压不需要暂停。而在口对口和球囊人工呼吸时要暂停心脏按压。 5、发现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应尽量在病人吸气时挤压呼吸囊,以免影响病人的自主呼吸。 6、复苏期间应提供高浓度氧。
71
重新评价: 单人: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再次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 双人: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并进行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应更换按压者,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
73
视频示范
74
30——取位两乳中间,胸外心脏按压30次,读数:01、 02……29、30,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
心肺复苏救命密码 120→180→l0→30→90→2→30:2x5 120——环境安全,判断意识,呼救120 l80——平躺体位 10——10秒触摸颈动脉、看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 30——取位两乳中间,胸外心脏按压30次,读数:01、 ……29、30,频率 次/分,深度5-6cm。 90——气道异物、仰头抬颏法(颈椎损伤:托颌法),下 颌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呈90度 2——人工呼吸2次,捏鼻、包口,吹1秒。 30:2x5——30:2为1个循环,共做5个循环
75
电击除颤术
76
除颤70次,还清醒
78
除颤vs胸外按压先后顺序? 单纯依赖基础的CPR是无法消除室颤并恢复灌注型节律的。 当可以立即取得 AED 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 AED 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 AED 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
79
出现室颤的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与电除颤时间的关系
80
除颤的适应症 1、心室颤动 2、心室扑动 3、无法识别R波的快速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心室停搏及无脉电活动(心-电机械分离),是不适用的,而是CPR。
81
只按下1个充电 同时按下2个放电 放置心尖部 放置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82
1电源开关 2能量选择 同步按钮 充电完成 充电提示
3按下其中一个充电 同步按钮 充电完成 充电提示 4放置电极,同时按下放电
83
除颤能量 成人除颤
84
除颤电极的放置 常规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心尖部(腋中线)
86
除颤后ECG的改变 持续室颤/室速/室扑 电机械分离 心室停搏 恢复自主循环
87
电击次数:1次vs3次? 1.可行性:新式双向波除颤器首次电击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如首次电击失败,则二次除颤成功可能小
2. 一次电除颤后立即恢复新一轮的心肺复苏,连续做5组 ,约2分钟后再次判断心律,确定是否除颤。 3.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延迟而递减,电除颤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就下降7%~10%。 4.电除颤前后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5.不建议“连续三次电击方案”(林)。
88
盲目除颤? 在无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诊断的情况下,实施的除颤称为盲目除颤。 目前盲目除颤的必要性已不大。因为手动式除颤仪均配备快速显示的监测器。
对心脏停搏和无脉电活动(心电机械分离)的除颤会延误CPR的时间。
89
心前区捶击 可用于有目击者、监护下的不稳定型室性心动过速(包括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胸前捶击不应因此延误给予心肺复苏和电击。 原因:心室颤动病例中进行胸前捶击不能恢复自主循环 并发症:包括胸骨骨折、骨髓炎、中风以及诱发成人和儿童的恶性心律失常。
90
无脉心脏骤停患者, 并不建议将起搏作为常规处理
心脏起搏 无脉心脏骤停患者, 并不建议将起搏作为常规处理 有脉搏但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且对药物无反应的患者进行经皮起搏 如果经皮起搏失败,经过培训、有经验的操作者可以开始经中心静脉心内起搏
91
BLS成功标志—自主循环恢复 当病人转至急诊室或ICU、CCU,进入第二阶段
92
心脏骤停后救治 (1)对于所有ST段抬高的患者,以及无ST段抬高,但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疑似心血管病变的患者,建议紧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93
高级生命支持(ACLS) 通气与氧供 药物治疗
94
氧供: 给予纯氧 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保持在94%至99%,非100%
95
气管插管: 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心脏骤停复苏期间放置高级气道的最佳时机。不能改善院外SCA的存活率。
放置高级气道会中断胸外按压,要考虑延迟插入气道,直到患者对初始的CPR和除颤无反应或出现自主循环恢复。 必须反复练习以保持熟练的知识和技术。抢救者如果不能建立首选的气道连接,第二种(备用)方法。气囊面罩通气可供备用。 中断按压时间不超过10s
96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ACLS) A:气管内插管:(时机)可靠、吸痰、给药、省人力
B:确认气管位置、固定,正压通气,潮气量:500~600ml,胸廓明显起伏,送气时间大于1s,频率:8~10次/分,避免过度通气 C:确认气管导管位置 :临床评价: 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 两侧腋中线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上腹部听诊:不应该有呼吸音 呼吸CO2监测或者食管探测 D: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心律/脉搏/血压的判断、药物的应用 E:可逆性病因的鉴别诊断
97
抗心律失常药 腺苷 明确、稳定、窄QRS的房室结或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如:阵发性室上速。
98
加压素 新版指南中的重要更改,也是第一个「炮灰」的药物就是加压素。因无论单用加压素,还是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对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并无优势。所以为简化流程,将加压素从成人CPR 流程中去除。
99
肾上腺素 全身血管阻力↑ 冠脉和脑血流↑ 收缩压和舒张压↑ 心肌收缩长度↑ 心肌电活动↑ 心肌需氧↑ 使细颤转为粗颤 自律性↑
100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作为抢救用药中的顶梁柱,在新版指南中就曾四次提到。
对于心律不可电击,转而接受肾上腺素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建议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应避免和立即纠正低血压。使得收缩压不低于 90 mmHg,平均动脉压不低于 65 mmHg,否则会造成患者死亡率增加和功能恢复率减少。
101
肾上腺素 过敏性休克: 肌注的剂量一般为 mg(1:1000),如果临床无改善,15-20分钟可重复。或者将 mg本药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缓慢静脉注射。
102
肾上腺素 建议成人每3-5分钟应用肾上腺素1mg
心脏骤停时将本药 mg以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静脉注射。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可引起血压骤升,甚至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临床上经常直接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用于心脏骤停,不予稀释。 建议成人每3-5分钟应用肾上腺素1mg 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是禁忌或有害的,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生存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
103
类固醇 院内心脏骤停时仍可使用类固醇。 既具有抗炎、抗休克及抗过敏三大药理作用,同时又有免疫抑制作用。皮质类固醇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抑制存在争议,因此使用需谨慎。
104
胺碘酮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使用可以阻断钠、钾、钙通道以及α、β受体
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耐受性,用于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不明起源的宽QRS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在CPR中,持续性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引起心脏骤停,使用电除颤和肾上腺素后,可以使用胺碘酮
105
胺碘酮 胺碘酮的适应证包括: (1)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洋地黄制剂无效时,
(2)CPR时,持续性VT或VF,在电除颤和使用肾上腺素后,建议使用, (3)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多形性VT和不明起源的多种复杂心动过速,推荐使用, (4)用于控制预激房性心律失常伴旁路传导的快速心室率。
106
胺碘酮 用法:300mg+20-30ml5%GSiv,复发者重复应用150mg,然后1mg/min维持6小时,后0.5mg/minivgtt,维持24小时,总量不超过2g。
107
利多卡因 用于室颤、室速、频发室早(多于6次/min)、二联律、三联律或多源性心律 开始可静脉推注1.5mg/kg,每8min可重复推注0.5mg/kg,达总量3mg/kg。 复转成功后可继续静滴利多卡因2~4mg/min。 对心排血量减少、肝功能障碍及老年病人应减少利多卡因用量。
108
纳洛酮 新版指南指出,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患者,救治同时可以给予患者肌内注射或鼻内给予纳洛酮。同时给出了纳洛酮的用法,即纳洛酮 2 mg 滴鼻或 0.4 mg 肌注。并可根据患者反应情况,在 4 分钟后重复给药。
109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或心搏停止时常规性使用阿托品
阿托品仍适用于不稳定有症状的心动过缓。 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分钟1mg,总剂量为3mg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或心搏停止时常规性使用阿托品
110
碳酸氢钠: CPR10分钟以上;原有酸中毒;伴有高钾血症应用
ACLS恢复的情况下才能应用碳酸氢钠。首次剂量 1mmol/kg静注,以后每5min给予0.5mmol/kg(根据动 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做到“宁酸勿硷” 因为碳酸氢盐能引起反常的细胞内酸中毒,对多数 心脏停搏者是有害的,因此不能滥用。
111
多巴胺 传统观点: 多巴胺有多巴胺能作用(<2μg/kg/min)、β作用(2~5μg/kg/min)和α作用(5~10μg/kg/min)。 实际上: 在最低剂量情况下也存在α和β作用。通常开始时滴注100μg/min,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出现预期结果(尿量增加、心率或心肌收缩性增加、血压上升)或出现副作用(如快速型心律失常)。
112
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能激动β1和β2受体。
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能激动β1和β2受体。 由于β2受体兴奋能引起低血压,只有当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对阿托品无反应时,才考虑应用异丙肾上腺素。 在安放起搏器之前可临时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根据病人情况滴注2~10μg/min直至取得所需的心率。
113
其他药物 镁: 心脏停搏时的镁治疗未能改善自主循环重建或出院生存率。镁可能对缺镁致室性心律失常或扭转性室速有效。 氨茶碱:
:没有显示对重建自主循环有效,也未被证明能提高出院生存率。在心脏停搏时使用氨茶碱是安全的,可以考虑在心率非常慢的心脏停搏时用氨茶碱,但效果不可靠。
114
其他药物 其他改善心功能药物 自主心跳恢复后,可根据情况给予,如多巴酚丁胺,硝普钠等;为加强心肌收缩力和提高心肌自律性,也可适当使用钙剂(如高血钾、低血钙或CCB中毒),但目前经验尚少,不推荐常规用于心脏骤停治疗。
115
呼 吸 兴 奋 剂 对于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用呼吸兴奋剂无益。只有在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后,为提高呼吸中枢兴奋性,才可以应用。
116
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至关重要 心腔内注射: 不仅打断胸外心脏按压,而且有损伤冠状动脉和心肌,甚至引起心包积血、气胸等危险性。只有在紧急情况下,静脉和气管内给药的途径无法建立时,才考虑心腔内给药。
118
心肺复苏有效的指征 自主心跳恢复: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或交界性心律,即使为心房扑动或颤动亦是自主心跳恢复的表现
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应恢复 脑功能开始好转的迹象: 意识好转 肌张力增加 自主呼吸恢复 吞咽动作出现
119
复苏后监护与器官功能支持 纠正可逆因素 复苏后监测 复苏后器官功能支持
120
纠正可逆因素 可逆性病因 处理对策 低血容量 输血、输液 低氧血症 氧疗 酸中毒 纠酸 高钾/低钾血症 控制血钾 低温 保温、复温 中毒
解毒、对症处理 心包填塞 手术减压 张力性气胸 抽气减压或胸腔闭式引流 冠状动脉或肺栓塞 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 创伤 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
121
复苏后监测 血流动力学评估 冠脉灌注压:提高舒张压 脉搏 :颈动脉搏动并不能真实反映CPR中冠脉和脑血流的恢复情况。 呼吸功能评估
动脉血气分析 呼气末CO2监测
122
复苏后器官功能支持 循环功能支持 围心脏骤停期心律失常的处理 呼吸功能支持 肾功能支持 控制体温 控制血糖 中枢神经系统支持
123
何时停止CPR 恢复有效自主循环及通气 病人转移到其他医护人员或医院 环境安全危及到施救者 经高级生命支持后仍无循环、呼吸
判定死亡无救(心电图、致死性伤害、疾病终末期、死亡已久) 有合法遗嘱或家庭成员坚决拒绝并签字为证 原则上院前不停止CPR
124
注意事项:预估、及时、专人、沟通,安慰,现场回避,纠纷,放弃。
不宜CPR者 禁忌证 胸壁开放性损伤 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 心包填塞 可选择不施救者 疾病终末期患者(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及晚期癌症患者),签字 注意事项:预估、及时、专人、沟通,安慰,现场回避,纠纷,放弃。
125
Thank you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