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上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陈 嵩 2015年3月1日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上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陈 嵩 2015年3月1日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陈 嵩 2015年3月1日 1

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所作的重要指示摘要
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所作的重要指示摘要

3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经济社会、人的发展、民生问题) 体制机制改革(内部、外部) 创新模式 校企合作 构建职教体系

4 一、背景情况 上海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建设研究”的项目。
下设三个子课题:子课题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子课题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需求现状和趋势研究”;子课题三“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框架规划设计” ; 课题研究目标:最终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包含两大图谱,框架图谱:设计职教体系的总体构架,包含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布局图谱:在总体框架下,设计职业教育的具体层次、规模、结构。

5 基本路径

6 二、上海市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发展现状 1. 三类院校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2012) 指标 学校数
毕业生数 招生数 在校学生数 教职工数 专任教师 生师比 应用本科 14 40765 34913 141572 10850 7313 19.4 高职高专 54 50983 47247 147589 9659 5583 26.4 中等职业学校 98 41004 42865 144065 13664 8332 17.3 中等专业学校 61 27670 27637 98815 8484 4797 20.6 技工学校 9 2983 3034 9835 1112 677 14.5 职业高中 28 10351 12194 35415 4068 2858 12.4

7 中职学校 2012年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8所,其中职业高中28 所、中等专业学校61所、技工学校9所。到目前为止, 仍有在校生的为87所,2013年继续招生的为78所,上海 市药剂学校等9所学校停止招生。 28%为示范性院校。有18所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其中一、二、三批各有6所,占中职学校总数的18%。2013年本市将立项建设20所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占中职学校总数的20%,目前首批10所已经立项。

8 高职学校 2012年,全市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共32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高职学院)22所,高职高专在校生14.8万人。
53%为示范性院校。有4所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有3所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这两类7所国家级建设单位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2%。2012年上海市立项建设10所特色高职院校,占高职院校总数的31%。 44%为民办院校。从举办方类型看,公办18所,占56%;民办14所,占44%。

9 应用本科学校 应用本科主要指2000年前后升本、偏应用型的本科,现在仍然是普通本科学校的一部分,升本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4年-2007年间。 2012年,全市应用本科学校共14所(同济大学同科学院已停办),共有专业点469个,应用本科学校的本科在校生11.7万人、专科在校生2.5万人。 36%为民办院校。从举办方类型来看,本市14所应用型本科中,公办9所,占64%,民办5所,占36%。

10 序号 代码 名称 性质 招收本科日期 1 上海海关学院 公办 2007年 2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00年 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98年前 4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2004年 5 上海电机学院 2005年 6 上海金融学院 7 上海政法学院 8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9 上海商学院 10 上海杉达学院 民办 2002年 11 上海建桥学院 2006年 12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13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14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5 同济大学同科学院 2006-2007年

11 2、上海市中职、高职专业布局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 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涵盖19个专业大类。 其中,各专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1.43%、19.89%、78.68%。在校生规模较大的分别为制 造大类、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

12 高等职业学校: 2012年,上海市32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共开设766个专业, 校均专业数为 24.7个,专业在校生平均规模为 150人。 766个专业覆盖到高职高专教育18个专业大类。 其产业分布情况:面向第一产业的 13个,占专业总数的 2%;面向第二产业的 134个,占专业总数的17%;面向第三 产业的619个,占专业总数的 81%。

13 三、中、高职专业统一归类 目前中职、高职的专业名称和类别不统一,专业的划分较细,相对分散,为便于研究工作的开展,课题组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为依据。 参照高职专业目录在“专业大类”与“专业”之间设置若干“专业类”的做法,将中职专业按照教育部“继续学习高职专业举例”分别配入对应的高职专业类。(详细分类见下表) 根据这一分类,目前上海市中、高职近1500个专业点,可以统一归到18个专业大类,79个专业小类。

14 中高职专业分类表 专业大类 专业类 1 农林牧渔大类 农业技术类 6 土建大类 26 建筑设计类 12 财经大类 51 财政金融类 2
林业技术类 27 城镇规划与管理类 52 财务会计类 3 畜牧兽医类 28 土建施工类 53 经济贸易类 4 水产养殖类 29 建筑设备类 54 市场营销类 5 农林管理类 30 工程管理类 55 工商管理类 31 市政工程类 13 医药卫生大类 56 临床医学类 交通运输大类 公路运输类 32 房地产类 57 护理类 7 铁道运输类 58 药学类 8 城市轨道运输类 水利大类 33 水文与水资源类 59 医学技术类 9 水上运输类 34 水利工程与管理类 60 卫生管理类 10 民航运输类 35 水利水电设备类 14 旅游大类 61 旅游管理类 11 港口运输类 36 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 62 餐饮管理与服务类 管道运输类 15 公共事业大类 63 公共事业类 制造大类 37 机械设计制造类 64 公共管理类 生化与药品大类 生物技术类 38 自动化类 65 公共服务类 化工技术类 39 机电设备类 16 文化教育大类 66 语言文化类 制药技术类 40 汽车类 67 教育类 食品药品管理类 68 体育类 电子信息大类 41 计算机类 17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 69 艺术设计类 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 资源勘查类 42 电子信息类 70 表演艺术类 18 地质工程与技术类 43 通信类 71 广播影视类 19 矿业工程类 公安、法律及其他大类 72 公安管理类 20 石油与天然气类 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 44 环保类 73 公安指挥类 21 矿物加工类 45 气象类 74 公安技术类 22 测绘类 46 安全类 75 部队基础工作类 轻纺食品大类 47 轻化工类 76 法律实务类 材料与能源大类 23 材料类 48 纺织服装类 77 法律执行类 24 能源类 49 食品类 78 司法技术类 25 电力技术类 50 包装印刷类 79 其他类

15 以医药卫生大类为例,将27个高职专业,20个中职专业,共整合为5个专业小类

16 四、设计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二维四向雷达图,以此为参照域,将有助于确定专业发展的趋势
雷达图(又可称为戴布拉图、蜘蛛网图),来自于日本企业界对综合实力进行评估而采用的一种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 目前主要用于多维度评估,使用者能一目了然的了解所分析指标的变动情形及其好坏趋向。

17 根据对三个行业的深入分析,初步设计了专业布局的雷达图,分为产业需求、技能需求、知识需求三个主要参照域,确定专业发展的趋势。同时设计了学生需求,为专业布局提供参考。

18 专业布局的二维四向指标与主要采集点 两个维度 四个方向 八个指标 十六个主要采集点参考 社会需求 专业现状
一、数量(经济社会对专业规模要求) (一)产业需求趋势 1.行业需求数量 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变化趋势 招生规模变化趋势 2.行业紧缺程度 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程度 毕业生直接就业率(高职:签约率-升学率) (二)学生选择倾向 3.报考志愿 第一志愿填报 招生完成情况 4.继续学习 报考率 升学率 二、规格(岗位对专业层次和模式要求) (三)技术技能标准 5.技术技能复杂程度 技术技能培训时间(职业标准) 技术技能训练时间(教学计划) 6.通用与复合技能 专业证书等级与数量要求 提供专业证书等级与数量现状(教学大纲) (四)理论知识水平 7.通用知识基础 (生源入口)文化基础起点要求 现有主要模式(中高贯通或招生类型) 8.专业学历要求 (毕业上岗)学历层次要求 现有主要层次(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

19 主要采集点可以反映“差距”。八个指标中,每个指标划分为“社会需求”和“专业现状”下的两个采集点。前者反映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与期望,后者反映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现状,两者之间的差距反映了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距离。 主要采集点设置遵循“可测性”、 “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指标采集点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即高、中、低,分别赋值为3、2、1。由于指标赋值的复杂性,在分等级赋值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0 分等级赋值标准 8个指标 16个主要采集点参考 分等级赋值标准 低(1) 中(2) 高(3) 1 行业需求数量 1.1 社会需求
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变化趋势 需求减少 需求稳定 需求持续增长 1.2 专业现状 招生规模变化趋势 规模减少 规模稳定 扩大招生 2 行业紧缺程度 2.1 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程度 不紧缺 一般 非常紧缺 2.2 毕业生直接就业率(高职:签约率-升学率) ≤70% 70%-85% ≥85% 3 报考志愿 3.1 第一志愿填报 较少 与招生相当 踊跃填报 3.2 招生完成情况 调剂录取 等额录取 竞争性录取 4 继续学习 4.1 报考率 ≤40% 40%-50% ≥50% 4.2 升学率 ≤20%(中职) ≤5%(高职) 20%-30%(中职) 5%-6%(高职) ≥30%(中职) ≥6%(高职) 5 技术技能复杂程度 5.1 技术技能培训时间(职业标准) ≤6个月 6个月-1年 ≥1年 5.2 技术技能训练时间(教学计划) ≤40%课时 40%-50%课时 ≥50%课时 6 通用与复合技能 6.1 专业证书等级与数量要求 只有初级要求或≤3个 中级要求或4-6个 高级要求或≥7个 6.2 提供专业证书等级与数量现状(教学大纲) 7 通用知识基础 7.1 (生源入口)文化基础起点要求 无确定要求 初中起点 高中起点 7.2 现有主要模式(中高贯通或招生类型) 中职培养 中高职贯通培养 高中起点培养 8 专业学历要求 8.1 (毕业上岗)学历层次要求 高中及以下 专科学历 本科及以上 8.2 现有主要层次(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 中职 高职专科 应用本科

21 雷达图的应用 根据行业需求趋势确定专业规模。从数量和紧缺程度两个指标评估专业的行业需求趋势,以此确定专业发展规模;学生选择倾向也会对专业发展规模产生影响,将其与产业需求趋势进行关联分析,研判产业需求与学生选择之间出现落差的原因,调整相应的招生政策。 根据技术技能标准、理论知识要求确定专业培养模式。技术技能标准体现了岗位对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对专业培养周期和课程模式有直接影响;理论知识要求则对专业培养层次与路径有直接影响。

22 1.专业规模建议 专业类别 需求数量 紧缺程度 布局调整建议 学生需求 A类专业 高 重点支持,扩大培养规模 1.是否需要加大招生宣传
2.是否需要与外省市职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3.是否建议调整岗位薪酬待遇 B类专业 B1 继续支持发展,稳定培养规模 B2 高/中 专业通用性强,通过市场调节完善布局,稳定培养规模 B3 试点校企联合(现代学徒制),进行精品小班化培养 C类专业 优化整合

23 ——A类:行业需求持续增长且属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战略型产业,需对此类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并扩大专业规模。如上海本地生源选择意愿低,可以考虑与外省市职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B1类:属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战略型产业但对人才需求稳定,继续支持此类专业发展,稳定培养规模; ——B2类:所属行业非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但对人才需求稳定或有增长,此类专业的通用性强且准入门槛低,建议通过市场调节完善专业布局,稳定培养规模; ——B3类:属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战略型产业但人才需求量不大,此类专业宜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试行现代学徒制,进行精品、小班化培养。

24 2.专业培养模式建议 ——模式1:高-高。该专业技术技能复杂程度高,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本科水平。建议:
技术技能标准 复杂(高) 中等复杂(中) 简单(低) 理论知识要求 应用本科水平(高) 模式1 模式3 常规学制,基本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专科水平(中) 模式2 模式4 中职水平(低) 模式5 ——模式1:高-高。该专业技术技能复杂程度高,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本科水平。建议: 3年以上长学制培养,起点为专科或中职,贯通培养 课程需一体化设计,技术学科课程+技能模块课程 学制路径:高职起点3+2;5专起点5+2

25 ——模式2:高-中。该专业技术技能复杂程度高,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专科水平。建议:
3年以上长学制培养,中高职贯通培养 课程需一体化设计,技术学科课程+技能模块课程 学制路径:5年制专科教育、中高职贯通、通过学分制进入高职教育、通过自主招生进入3年制高职教育、转学进入5年制专科教育 ——模式3:中-高。该专业技术技能复杂程度属中等,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本科水平。建议: 学制2-3年,高中起点或专科起点 课程模式以技术学科课程为主 路径:通过对口高考进入3年制高职或应用本科教育;通过普通高考进入3年制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或学术型本科教育;综合高中学生通过普通高考进入3年制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或学术型本科教育

26 ——模式4:中-中。该专业技术技能复杂程度属中等,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专科水平。建议:
学制2-3年,高中起点或中职起点 课程模式以技术学科课程为主 路径:通过对口高考进入3年制高职或应用本科教育;通过普通高考进入3年制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或学术型本科教育;综合高中学生通过普通高考进入3年制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或学术型本科教育 ——模式5:高-低/中-低。该专业技术技能复杂程度属中等及以上,但对理论知识要求较低。建议: 中职常规学制培养 课程模式以技能模块课程为主 路径: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27 五、专业案例:生物技术制药专业雷达图及建议
通过调研学校、行业企业,根据“二维四向指标分等级赋值标准”,对生物技术制药专业进行指标赋值。 据此做出布局雷达图并提出相关建议。

28 1.生物技术制药专业赋值与支撑材料 8个指标 16个主要采集点参考 赋值 支撑性材料(简) 1 行业需求数量 1.1 社会需求 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变化趋势 3 抗体、疫苗方向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药物领域之一。特点:一是成本投入高,一般一个1000升的发酵罐投入的原料成本需上千万元;二是设备的复杂程度较高,多数设备均为国外进口,并且是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三是生产周期长,一般抗体类药物的生产周期需要40~60天;四是技能要求水平高,企业需要大量的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操作技能的一线操作员工。 1.2 专业现状 招生规模变化趋势 学校根据产业趋势,提出了以抗体类药物生产的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全程仿真式”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和上海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相契合,因此本专业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睐,2013年的招生情况有了很大的增长:2010、2011和2012年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的招生数分别是40人、39人和41人,2013年招收到163人,其中中高职贯通培养79人,中职培养84人。 2 行业紧缺程度 2.1 对应主要行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目前国产单抗药物正处在起步阶段。上海在单抗药物上的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75%。企业调研发现,未来五年很多企业都有扩大生产品种和生产规模的规划。 2.2 毕业生直接就业率(高职:签约率-升学率) 70.30% 报考志愿 3.1 第一志愿填报 2013级学生生物技术专业计划招收学生80人,在第一志愿填报生物技术制药的有129名学生(中招时报考上海市医药学校是按照医药大类来招生的,在报到时再填报专业意向) 3.2 招生完成情况 竞争性录取 4 继续学习 4.1 报考率 三校生报考数据29.27%;75%以上的毕业学生第一年参加工作以后参加成人教育 4.2 升学率 三校生升学数据28.05%;75%以上的毕业学生第一年参加工作以后参加成人教育,并获得录取。 5 技术技能复杂程度 5.1 技术技能培训时间(职业标准) 由于高新药物生产的特殊性,技术技能培训时间要求较长 5.2 技术技能训练时间(教学计划) 实践课时占比62.4% 6 通用与复合技能 6.1 跨专业证书数量和等级需求 要求职业技能证书高级工(生化产品制造工三级) 6.2 提供跨专业证书数量和等级现状(教学大纲) 跨专业证书:计算机操作员(初级)证书、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初级英语)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本专业职业技能证书:生化药品制造工(四级) 7 通用知识基础 7.1 (生源入口)文化基础起点要求 要求高中阶段起点 7.2 现有主要模式(中高贯通或招生类型) 现有模式有中高职沟通培养 8 专业学历要求 8.1 (毕业上岗)学历层次要求 毕业上岗要求专科学历或专科以上学历 8.2 现有主要层次(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 上海市高职专科生物技术制药毕业生较少,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岗位不稳定,企业只能招聘中职生,但企业更希望中职后能再有两三年的培养。

29 2.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布局雷达图 ——专业规模建议 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的需求数量与紧缺程度均为“高”,为A类专业,重点支持,扩大培养规模。

30 ——专业培养模式建议 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的技术技能标准与理论知识水平均为“高”,专业培养模式为模式1:高-高。技术技能复杂程度高,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本科水平,建议: 3年以上长学制培养,起点为专科或中职,贯通培养 课程需一体化设计,技术学科课程+技能模块课程 学制路径:高职起点3+2;5专起点5+2

31 3.其他若干建议 鉴于面临的新要求: 一是行业呈爆发式增长 二是技术技能水平要求高 三是人才学历要求高移
四是该专业本市高职高专开设很少(主要是医疗器械高专与医药学校的中高职贯通) 建议: 一是扩大中高职贯通规模; 二是人才培养规格高移,加大专科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 三是积极探索专科到应用技术本科直至专业硕士的“技术链”通道。

32 谢 谢!


Download ppt "上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陈 嵩 2015年3月1日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