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 ※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 ※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 ※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
第四章 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 ※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 ※只有超人的能力,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茫的人。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2 一位联合国专家曾断言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时代呼唤心理健康,人才呼唤心理健康,可以说心理健康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

3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的含义 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4 素质与心理素质 1、  素质: 素质在心理学界被解释为个体生而具有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等的结构特点和机能特点。 好的先天素质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点是个人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但它既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因素,也不是决定因素。 个人素质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是素质、环境、教育、文化和个人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 2、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生理、心理和外部条件。或者说,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认识过程等智力因素,也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非智力因素。

6 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 1、健康概念的演化 (1)20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健康下的定义为: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及虚弱状态。
(2)八十年代,1989年版我国《辞海》中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验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3)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7 (4)立体健康观 1988年,F.D.Wolinsdy在其所著的《健康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立体健康观” 健康状态 类 别 心理尺度
类 别 心理尺度 医学尺度 社会尺度 1 正常健康 健康 2 悲 观 者 患病 3 社会疾病 4 忧郁症患者 5 身体疾病 6 自我牺牲者 7 自乐者 8 严重疾病

8 (5)科学的健康观 21世纪科学的健康概念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结合。
在这一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生理健康指要有旺盛的生命力。 心理健康指很好的自我和谐性。 社会适应指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道德健康指要有内省能力和自我约束。

9 2、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比如脉搏、体温,所以要区别心理是否健康并不那么容易。 心理健康的参照系是相对的。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以无心理疾病为准的;而“正常”这一概念不论对于整体还是个体都是有阶段性的,因为一个人随时都可能产生心境不良,所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是一条直线。 这里的“正常”是用于评价阶段行为的,不是用来描述某一阶段行为的。要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尚无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任何情景的心理健康标准。

10 (1)几个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的定义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精神病学家门宁格(Me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的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11 (1)几个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English H.B)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体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体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12 我国学者王效道等 认为心理健康具有如下特征:
①智力水平处在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 ②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 ③情绪稳定、积极,与情绪适应; ④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⑤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与协调; ⑥行为反应速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 ⑦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获得满足; ⑧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不大。

13 (2)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 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

14 (3)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卫生联合会(WFMH)提出的标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具体指明了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表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一种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其具体标准为: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的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15 (3)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洛斯(A.Maslow)提出的标准。马洛斯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十个方面: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有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实际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16 (3)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学者提出的标准。王孝道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10条评估标准: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正常,以及道德愉快胜与道德痛苦等。 马健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③具有较强的一直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动地适应和改造显示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上所叙,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七个方面:①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②智力正常;③善于控制情绪;④人格完整;⑤人际关系和谐;⑥能较好的适应环境;⑦具有相当的意志力。

17 (4)心理健康的特点 A>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 B>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北京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所以不能仅仅从一种行为或者一种偶然的行为来判断他人或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B>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

18 (4)心理健康的特点 C>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 D>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19 (5)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有联系,也有区别。
心理素质往往是指个体的知、情、意和个性等特征,是内在的,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通过对心理素质的整合所表现出来的持续、高效、满意的状态,是外显的。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表现形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心理卫生的意义;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具有教育的意义

20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满意的心境; 2、和谐的人际关系; 3、统一的人格; 4、正确的自我观念; 5、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6、心理特点符合年龄标准。

21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健康的、高素质的、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又不得不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与梦想、压力与磨砺以及面临焦虑、抑郁、悲观、孤独等各种心理上的困扰。

2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
2、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一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它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 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

2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常用的方法是心理测验,现在常采用的是三种量表,即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卡特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心理学家编制的有关量表所测验的结果进行论断。 总之,自我感觉存在情绪困扰的人以及他人感觉行为异常的人,应该说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参照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我们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7条:

2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自信乐观,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能扬长避短。 (2)智力发展正常,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而且也很爱学习,兴趣广泛。但并非每位大学生都如此,有的学习兴趣广泛,但不专注、持久;有的爱学习,但不善于学习,为掌握学习的方法,创造性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用尊重、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人同心协力,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有独立的人格和积极助人的精神,人际关系协调和睦。 (4)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的适应或改变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能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不怨天尤人;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2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5)能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的心境,对生活充满希望;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 (6)人格完整统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想、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与其年龄相同或相当的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应该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

27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但是,由于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人际交往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迅速向成人过渡的时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加上离开家庭和父母的直接指导,又易受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的冲击,极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冲突和矛盾。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28 1、心理发展的过度性,处在心理断乳期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往的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心理发展规律研究不够。 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有发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都经历过全身心投入复习迎考的过程,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过度教育和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进人大学后,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常令一些大学生难以承受。

29 2、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是期,在这一时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如在认知方面容易偏执;在情绪方面容易走极端;在意志方面有时执拗;在个性方面,虽然许多个性品质已基本形成,但却容易受外界或生活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源于内外两种原因:一是外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扰扰,如果不求变,则凡事难通,那些偏执、极端、执拗等则使其“行路”艰难的很;二是内因,大学生是最追求真善美的一族人群,他们对人生、对世界都抱着唯美心理,这使得他们愿意去完善自我,完美自身。

30 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变化激烈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文化的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以前更加复杂,处于选择中的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出现种种困惑、迷惘、焦虑、不安,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而社会变革对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迫切需要大学生发展开创、自信、进取的精神,以适应竞争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失去他律,自律尚未形成,远离了父母亲人,生活尚未能完全自理。各种矛盾冲突纷至沓来,交织在一起,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3、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总结 (1)一个心态,两种心愿: 我终于考上大学了,万事大吉了。(思想上放松、行为上放纵)
以前学习太紧张了,现在应该能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了。 我迈上一个台阶,可以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了。

32 (2)三大压力 学习压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经济压力:花钱买教育、教育对家庭来说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费。
就业压力:

33 (3)四无现象: 无目标、 无兴趣、 无动力、 无意志。

34 (4)五大问题 学校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的协调问题(环境适应和学习成才) 自我认识和情绪调节问题(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交往) 专业学习与社会定位问题(求职择业) 恋爱与异性交往问题(交友恋爱)

35 (5)六大共性: 优越感持续、 盲目性存在、 自由度加大、 好奇心普遍、 求知欲旺盛、 成才意识强烈。

36 (6)七种危机: 生长痛危机(青春期后期)、 心理断乳(呵护、关爱少了) 关系失衡(环境变了)、 自控力不足(监督少了)
放松心理(动机失落)、 对比增强(心理失衡) 竞争强烈(压力增大)。

37 (7)八大矛盾: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强烈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的矛盾 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学习与成才的矛盾)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独立又依旧依赖) 广泛的兴趣与目标感丧失的矛盾 强烈的成才意识与职业定向的矛盾 对社会的自我判断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性意识与异性交往无知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

38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 一、心理异常的含义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 三、大学生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 1、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 一、心理异常的含义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 1、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2、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析 三、大学生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2、学校生活因素 3、个人阅历因素 4、生活中重大事件 5、认知偏离等心理因素

39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环境、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识、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例如,一名女生刚到校不到一个星期就申请退学,原因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晚上睡不着,白天在学校食堂吃饭也没胃口,时常感到精神紧张,心情烦躁,不能在坚持下去。

40 2、学习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例如,有一位同学由于对专业不满意而提不起学习兴趣,经常想着转系或回家重考,就这样在矛盾中度过了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出现了两门课不及格。

41 3、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 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因恐惧而不能交往, 因自卑而不敢交往, 因孤僻而不愿交往。

42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的特征,而性心理正趋向成熟。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少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异性交往恐惧,单相思 多角恋爱 失恋、 性自慰的焦虑和自责 恋物癖、窥淫癖等。

43 5、性格与情绪问题 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例如,有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相貌不佳,或者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低,或者认为自己知识面窄等而自卑,用“有色的眼镜”看自己及周围的环境,影响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得事事处处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别人,总觉得“低人” 一等。

44 6、神经症 神经症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神经衰弱、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特征。例如,一位同学总是害怕别人的目光,不管是在宿舍里,还是在教室内,他只要一感觉到别人的目光,就十分不自在。他也总是尽量克制自己,但有无济于事。为此他非常苦恼,以致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各类心理困扰和神经症,也会出现个别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常常表现出焦虑、抑郁、强迫、紧张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 各种身心反应,甚至导致轻生现象。

45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从心理方面说,主要有: 1、认知障碍; 2、情感障碍; 3、人格障碍。
人的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常带有理想化色彩。 2、情感障碍; 大学生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表现为重感情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 3、人格障碍。 如气质、性格等人格不健全。

46 (一)人际认知与交往障碍 1、晕轮效应产生的认知偏见;
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特征的认识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例“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的影响表现为 (1)心理定势。例名人无论讲什么,甚至粗制滥造也被认为是佳作;老师对好学生。 (2)中心性质的扩张化。“爱屋及乌”

47 2、刻板印象所产生的理解障碍 刻板印象是指笼统地把人划归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的现象。如南方人聪慧3、、灵活,北方人耐劳、憨厚。
刻板印象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化,借助共性,想象某人的典型性。如大学老师、农民。 会造成偏见。如河南、山西人。

48 3、第一印象效应所致的认知障碍 (1)会使人际认知带有表面性; (2)容易使人际认知产生片面性;
第一印象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知觉的恒常性。因此,与人交往时要减少这一作用对自己的影响,同时利用第一印象效应表现自己。

49 4、自我投射效应产生的认知障碍 自我投射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亦如此。
情感投射之一是以为他人与自己好恶相同;之二是自己喜欢的人处处是优点,不喜欢的人越看越讨厌。 愿望投射是把希望当成现实。

50 5、自我评价不同产生的认知障碍 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对他人的肯定性评价就会降低; 把自己看得过低,则易自卑,影响对他人的正确评价。
如新生入校后,看到个个身手不凡,自己压力大而变得自卑,以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

51 6、认知的选择性导致的障碍 表现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看待别人;
认知主体总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认知来自他人的信息,对之进行猜测、判断和评价; 认知的角度不同,对同一认知对象的结果也不同。

52 (二)情绪、情感与交往障碍 1、愤怒所致的交往障碍 2、恐惧与厌恶引起的交往障碍 3、嫉妒与自卑造成的交往障碍
4、自负与害羞、孤僻所致的交往障碍

53 (三)人格特点与交往障碍 1、气质不同产生的交往障碍 2、性格差异产生的交往障碍 3、人格不健全所致的交往障碍
4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性格差异产生的交往障碍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 3、人格不健全所致的交往障碍 偏执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强迫型人格。

54 第三节 培养健康心理的原则与途径 一、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原则 二、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

55 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有利于智力功能的发挥与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影响智力功能的发挥与提高。心理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使得智力操作的基本功能受到影响,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情绪、意志和性格,对智力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对人的智力发展和成就的取得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性格存有明显缺陷的人,在事业上也往往到处碰壁,其智能的发展亦同样会受到阻抑。

56 2、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有助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优良品德与心理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以性格为例,良好的性格结构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人品德面貌的具体体现。 比如,坚毅勇敢,谦虚谨慎,乐观向上,豁达助人等等,这些健康的性格特征有的是构成优良品德的基础,有的则直接转化成为优良品德的组成部分。可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7 3、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促进身体健康也有积极意义
人的身心健康是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理缺陷或躯体疾病会使人产生自卑、烦恼、忧虑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可影响人的整个心理状态,甚至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长期焦虑、忧愁、悲伤、恼怒和压抑,有可能引起高血压病、心脏病、溃疡病、胃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 因此,大学生要想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必须同时关心个人的心理健康;而个人心理素质的增进则必然有助于身体健康,这就是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

58 掌握一定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 1、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 2、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 3、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4、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5、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6、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59 掌握一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积极参加心理素质教育。 2、积极参加课外社团活动。 3、主动消除心理困惑、自觉预防心理疾病。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60 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
3、对他人不要期望过高,以避免失望感; 4、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排除愤怒情绪; 5、多找朋友倾诉,以疏泻积郁情绪; 6、自我娱乐,防止心境压抑; 7、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分紧张; 8、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 ※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