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传染病综合管理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雷正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传染病综合管理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雷正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染病综合管理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雷正龙 13801325911 68792632 leizl@moh.gov.cn
2011年4月·北京

2 201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概况 2010年 2009年 与2009年比 (%) 甲乙丙类传染病 报告病例数 6409962 5898415
8.67 报告发病率(1/10万) 480.24 444.15 7.66 报告死亡数 15257 15267 -0.07 报告死亡率(1/10万) 1.14 1.15 -0.56

3 2010年全国报告病例数、死亡数前10位病种 发病数 死亡数 病名 报告病例数 报告死亡数 1 手足口病 1774669 艾滋病 7743
乙肝 肺结核 3000 3 991350 狂犬病 2014 4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746551 905 5 梅毒 358534 689 6 流行性腮腺炎 298932 甲型H1N1流感 147 7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90767 出血热 118 8 痢疾 252248 乙脑 92 9 丙肝 153039 新生儿破伤风 86 10 淋病 105544 69

4 83% 2010年全国报告病例数、死亡数前10位病种 位次 发病 死亡 病死率(%) 病种 发病数 死亡数 病死率 1 乙肝 300953
艾滋病 2087 狂犬病 100 2 肺结核 284851 553 3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119344 334 乙脑 4 梅毒 90211 179 新生儿破伤风 8.8083 5 手足口病 77171 甲型H1N1流感 67 流脑 7.9208 6 流行性腮腺炎 74071 丙肝 35 钩体病 3.7037 7 43726 出血热 32 1.4652 8 痢疾 27081 21 疟疾 1.3784 9 淋病 21693 17 0.7219 10 流行性感冒 19067 麻风病 0.5291 83%

5 2011年第一季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未发生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2011年 第一季度 2010年同期 与2010年同期比(%)
甲乙丙类传染病 2011年 第一季度 2010年同期 与2010年同期比(%) 报告病例数(万) 113.98 106.63 6.9 报告死亡数 3415 3131 9.1 未发生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资料来源: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6 上升原因分析-1 86%的病例数增加,归因于 除肺结核、梅毒、乙肝及丙肝外,其他法定传染病 死亡数增加:93%归因于艾滋病
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梅 毒、乙肝及丙肝 除肺结核、梅毒、乙肝及丙肝外,其他法定传染病 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0.3% 死亡数增加:93%归因于艾滋病

7 上升原因分析-2 病例数较多,且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较大的病种 猩红热 ( 6917 例、 214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4090 例、 104 %) 风疹 ( 8289 例、 78 %) 流行性腮腺炎 ( 例、 77 %) 出血热 ( 2184 例、 73 %) 布病 ( 7533 例、 46 %)

8 近期重点关注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病毒出血热类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呼吸道传染病 登革热 甲型H1N1流感 基孔肯雅热
霍乱 手足口病 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 猩红热 病毒出血热类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9 霍 乱

10 霍乱呈现低发态势 2009年:85例,带菌者47例 2010年:157例,带菌者43例无死亡病例 2011:目前无病例报告 地区分布
病例分布于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病例数列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安徽(85例),江苏(33例),浙江(12例)、广东(6例)、湖南(6例),五省份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0.44%。

11 海地霍乱 2010年10月21日至 12月19日,海地报告霍乱病例231070例,住院病例117312例,死亡4550人总体病死率从疫情暴发早期的9%降至2%。实验室确认菌株为产毒素的O1小川型。

12 跨境传播 多米尼亚共和国病例和美国确诊病例被证实为O1小川型霍乱,与海地暴发株pulsed-field凝胶电泳相符,跨境传播。

13 海地霍乱防控措施 中国霍乱防控措施 建立、增加口服和静脉补液的救治网点 传染源管理:隔离病人、 疑似病人带菌者 对霍乱中重型病例抗菌治疗
病人、 带菌者抗菌素治疗 增加安全用水点 接触者检便-服药-检便 处理好粪便,做好污水排放处理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传染来源 建立海地霍乱全国监测系统 疫点消毒处理:早小严实 对霍乱疑似病例开展实验室检测 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快速搜索 海地发生霍乱暴发后,各个国际组织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PPT对措施进行了整理 从对比结果看,海地的采用的是基本的防控措施,而中国目前的霍乱防控措施则严格的多。 做此比较的另外意义在于为我国霍乱防治手册的修订提供依据(轻症病例、带菌者、疑似病例是否需要目前如此严格的措施?) 目前尚未看到海地防控效果评价结果,尚不能说哪个更好。另外,我觉得采取哪种措施更合理?是在科学防控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国情(财力,人力等)综合考虑。

14 海地霍乱防控措施 中国霍乱防控措施 开展霍乱防治管理知识咨询 宣传教育 开展环境卫生评估,进行社区供水点监测
饮用水管理:饮用水消毒、水体安全评估 在医院或者诊所开展现场督导,开展流行 病学调查 粪便管理:无害化 + 防蝇 对临床医生和社区卫生工作者开展霍乱防治培训 饮食卫生管理:限制人群大规模聚餐 开发霍乱预防控制宣传材料,并发放 从业人员带菌者搜索 危险食品水产品管理

15 霍乱监测现状 国家级监测点分布:共34个监测点

16 全国霍乱监测现状 监测内容: 霍乱病例报告和腹泻病例监测 水系监测
(1)海水监测:海南、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天津 (2)江河水监测: 广西、辽宁、四川、重庆内陆江河 (3)其他水体监测: 霍乱多发地区容易受到污染、 或污染后容易造成人群感染的水体区域。 水产品监测 实验室检测:菌株分离分析、耐药监测

17 霍乱防治策略调整 防控措施:疫点的处理 建议各地制定不同主动检索策略 采取地区分类指导和管理 多发地区:腹泻病例搜索、检测、报告
低发地区:疑似病例报告、检测 无疫情:疑似病例报告、检测 防控措施:疫点的处理

18 2011年调整霍乱监测方案 采取疑似病例搜索报告+暴发监测为主的策略 霍乱暴发疫情一旦发生,应进行应急监测
加强暴发疫情的疫源追踪、切实做好疫点处理工作。 撤销原设环境、食品监测点,仅在重点地区小范围做专题调查

19 手足口病

20 手足口病 全国累计报告病例82228例,较去年同期(148328例)下降45% 重症1010例,较去年同期(1618例)下降38%
死亡19人,较去年同期(69例)下降72%

21 2008~2011年第13周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周分布

22 发病数 2010年、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数比较 发病率(/10万) 2010年、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比较

23 重症病例 省份 重症例数 占本省病例构成%(n) 占全国重症构成% 河南 273 6.1 (4459) 27.0 山东 265
4.7 (5596) 26.2 云南 99 1.4 (7281) 9.8 江西 69 2.7 (2646) 6.8 江苏 63 1.0 (6046) 6.2 5省份报告重症病例数占全国报告76 %

24 病例数 2011年各省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布

25 19个死亡病例分布于9个省的19个区县 省份(n) 区县 死亡数 云南(4) 红河个旧市 1 红河建水县 西双版纳勐海县 保山施甸县
浙江(3) 宁波市海曙区 宁波北仑区 宁波鄞州区 江西(3) 上饶潘阳县 吉安青原区 宜春万载县 湖北(2) 襄樊樊城区 襄樊老河口市 四川(2) 成都崇州市 广安临水县 广西(2) 南宁横县 来宾兴宾区 安徽(1) 宿州砀山县 河南(1) 开封尉氏县 广东(1) 佛山三水区 19个死亡病例分布于9个省的19个区县

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248(83) 1081(48) 1329(52) 12(4) 546(24) 558(22) 38(13) 615(28)
 实验室检测结果 重症 轻症 合计 EV71 248(83) 1081(48) 1329(52) CxoA16 12(4) 546(24) 558(22) 其他肠道病毒 38(13) 615(28) 653(26) 298 2242 2540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7 风险信号 广西、广东、云南病例报告数位于前列 重症病例比例最高为河南(6%)、山东(5%) 山东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构成较高(93%)
云南死亡数居全国首位 四川死亡/重患比最高(11%) 气温转暖,病例报告范围有扩大可能 周边国家越南手足口病发病近期上升2倍。

28 工作重点 1.各地加强宣传教育等工作和传染源管理 2.各地加强聚集性病例监测及重症病例救治 3.做好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卫生管理 4.加强重症病例防治,降低重症发生率,减少病死率

29 流感及甲型H1N1流感

30 全球流感活动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热带地区 北美和欧洲流行的病毒绝大部分与目前三价疫苗匹配 北美洲流感活动继续上升,仍以H3N2为主
欧洲流感活动水平仍高,但峰值已过,多以甲型H1N1和B型为主 亚洲多数国家流感活动已达峰值或已下降,多以甲型H1N1为主 北非和中东流感活动下降,甲型H1N1和B型共同流行 南半球 澳大利亚流感活动水平很低 热带地区 流感活动处于散发(美洲)或低水平(亚洲) 北美和欧洲流行的病毒绝大部分与目前三价疫苗匹配

31 2010.5.11-2011.3.31全国甲型H1N1流感病例周分布 2011年第一季度 本季度 上期 与上期比 去年同期 与去年同期比
本季度 上期 与上期比 去年同期 与去年同期比 倍 % 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866例)、广西(851例)、上海(800例)、湖北(703例)和浙江(700例)

32 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报告情况, 南方ILI% 北方ILI%

33 ILI 标本检测结果, 南方 北方

34 病原学监测结果 抗原性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H3N2流感病毒 以及B型流感病毒与目前使用的疫苗组分毒株匹配 较好,没有发生明显的抗原性变异; 序列分析:全基因组序列结果分析未发现新的重 配病毒; 耐药性分析: 甲型H1N1:均对烷胺类药物耐药,均对神经氨酸 酶抑制剂敏感(仅一株耐药) H3N2:均对烷胺类药物耐药,均对神经氨酸酶抑 制剂敏感。 B型:均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

35 11省甲流血清学调查结果(阳性率%) 第一次(2010.1) 未接种 合计 70.0 18.7 57.8 15.6 年龄(岁)
第二次(2010.4) 接种 未接种 0-5 66.3 25.9 45.5 19.5 6-15 75.6 34.9 62.8 27.7 16-24 76.2 31.2 66.1 26.0 25-59 60.5 13.6 50.3 11.9 ≥60 39.0 9.1 38.9 8.7 合计 70.0 18.7 57.8 15.6

36 我国现有的流感相关监测系统 门急诊ILI哨点监测 ILI/ARI暴发监测 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系统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556医院,411网络实验室 监测流感活动强度、病原学变化,推荐疫苗株 ILI/ARI暴发监测 事件报告、病原检测、监测活动强度 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系统 季节性流感为丙类,甲流为乙类; 多缺乏实验室诊断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SARI:哨点和人群监测

37 现有监测存在的问题 住院病例 门诊病例 未就诊病例 隐性感染者 门急诊ILI监测 住院病例监测 死亡监测 重症 人群血清学调查 死亡
就医行为调查/社区调查 门急诊ILI监测 住院病例监测 死亡监测 其实所有病都有这种金字塔现象,也就是以前说的冰山现象。病例感染-发病-就诊-住院。。。。逐渐递减。如果要更多,更早的发现病例,就要采取相应的监测方式。 目前的监测系统,包括专病监测系统不足以发现隐性感染者,如果要得到此数据,则可以通过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的方式完成。 缺乏流感重症病例的监测体系:流感住院、流感相关死亡 缺乏基于人群的病例监测:门诊、住院 流感实验室检测:仅为监测用途,临床诊疗指导少

38 季节性流感的影响 美国(annual estimates) 英国 (1996-2003, annual estimates)
万人次就诊 33万人住院; 4万人死亡 因流感而造成的花费:US$ 871亿/年 英国 ( , annual estimates) 77.9 – 116万就诊 19, ,200 人住院 18, ,800 人死亡 全球 (annual estimates) 25 – 50万人死亡; (extrapolation from industrialized world in 2002 ) 1Molinari et al. 2007; 2Pitman et al. 2007; 3WHO 2005

39 构建完善中国流感监测体系 继续完善门诊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系统,提高监测质量 (ILI报告,实验室检测)
建立扩大哨点医院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病例 监测系统,增加哨点医院数量,稳定提高监测质量 利用死因监测点,常规收集流感和肺炎相关死亡数据,建 立基线

40 开展住院SARI病例监测 住院SARI监测是流感监测的一项核心内容,可作为 门诊ILI监测的有效补充;
公共卫生系统可集中有限资源,针对容易发生重症 的流感高危人群开展监测 更全面地描述流感相关疾病谱、明确高危人群 大流行后,很多国家开展SARI监测,以更好地监控 流感引起的较重疾病

41 基于人群肺炎监测的公共卫生意义 近年新发传染病:军团菌肺炎、汉坦病毒肺病综合症、 SARS、H5N1 肺炎防治的需要 特定疾病负担的资料有限
缺乏充足的供公共卫生决策所需的信息 肺炎的临床治疗质量需要提高 肺炎的诊断能力有限 确认肺炎暴发的病因并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缺乏充分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和临床资料的整合

42 猩红热

43 猩红热比去年同期显著上升 疾病名称 2011年第一季度 去年同期例数 增长(%) 乙脑 30 8 275 猩 红 热 6917 2200
21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4090 2003 104 风疹 8289 4655 78 流行性腮腺炎 74071 41901 77 出 血 热 2184 1263 73 钩 体 病 27 18 50 百 日 咳 425 287 48 恶性疟的增长值得关注

44 猩红热报告数从2010年10月开始超过往年 2008年 发病数 2009年 2010年 月份

45 猩红热发病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 发病率(十万) 病例主要分布在0-20岁, 学龄儿童占绝大部分 男女比例1.6:1 年龄段

46 猩红热地区分布 从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疫情从东北部向西北和东南部蔓延 高发地区(发病率0.55/10万以上):
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上海。

47 2010年12月,猩红热地区分布图

48 2011年1月,猩红热地区分布图

49 病毒性出血热类疾病

50 我国出血热流行形势 2000年之后,出血热疫情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
2010年,除青海、西藏、海南和新疆外,全国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9526例,较2009年(8745例)上升8.93%;其中,临床诊断病例4696例,实验室诊病例4830例。 发病率0.71/10万,与2009年(0.66/10万)相比上升8.38%;报告死亡病例118人,病死率1.24%,比2009年(1.19%)升高4.15%; 死亡率0.0088/10万,与2009年(0.0078/10万)相比上升12.82%。

51 2010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概况 27个省 9526例 上升8.93%; 51%实验室诊断 死亡118人 病死率1.24%, 省份
2009 2010 比较(%) 陕西 1404 2408 72 黑龙江 1701 1486 -13 山东 922 980 6 吉林 910 765 -16 辽宁 720 753 5 浙江 431 463 7 湖南 483 440 -9 江西 341 396 16 2010年报告发病数前八名的省份 2010年,除青海、西藏、海南和新疆外,全国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9526例,较2009年(8745例)上升8.93%;其中,临床诊断病例4696例,实验室诊病例4830例。 发病率0.71/10万,与2009年(0.66/10万)相比上升8.38%;报告死亡病例118人,病死率1.24%,比2009年(1.19%)升高4.15%; 死亡率0.0088/10万,与2009年(0.0078/10万)相比上升12.82%。 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仍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东地区报告发病数较多的省份依次为陕西(2408例)、黑龙江(1486例)、山东(980例)、吉林(765例)、辽宁(753例)、浙江(463例)、湖南(440例)和江西(396例),8省所报告发病数占全国80.74%。

52 2011年前13周全国报告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省份 编号 地区名称 2011.1.1-2011.4.3发病数(例) 去年同期发病数(例)
与去年同期比(%) 全 国 1664 913 82 1   陕西省 445 443 2   辽宁省 159 79 101 3   黑龙江省 156 143 9 4   湖南省 120 80 50 5   吉林省 99 21 6   江西省 104 56 86 7   山东省 95 59 61 8   浙江省 92 64 44   湖北省 71 27 163 10   河北省 68 31 119 11   广东省 52 17 12   江苏省 45 41 13   福建省 43 38 14   安徽省 22 69 15   贵州省 19 171 16   河南省 -   四川省 100 18   山西省 75   北京市 200 20   天津市   内蒙古 -50   云南省

53

54 分析预测 春季病例数可能呈基本持平或小幅升趋势 部分地区秋峰可能较高
每隔8~10年可能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可能为1~2年),今年疫情形势可能依然较严峻。 部分重点省份的鼠密度和鼠带毒率较高,且个别地区出现回升态势,人的感染风险也有所提升 疫源地内工程建设,民工

55 分析预测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扩大免疫,部分地区发病数出现显著下降 无法覆盖全部高危人群的,部分人群易感

5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里主要是指是由一种新布尼亚病毒(Bunyaviridae)引起的新发传染病。
经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病毒分离、全基因组测序、血清学等)研究,证实病原体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新病毒。

57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属 宿主及疾病 布尼亚病毒属 内罗病毒属 白蛉病毒属 汉坦病毒属 蕃茄斑点病毒属 蚊、 蠓 媒介 人:发热、脑炎
La Crosse 人:发热、脑炎 牛: 流产、先天缺陷 内罗病毒属 新疆出血热、内罗毕羊病 人: 出血热 羊: 出血性胃肠炎,、流产 白蛉病毒属 立夫特谷热 人: 胃肠炎、出血热 反刍动物: 坏死性肝炎、出血、流产 汉坦病毒属 汉坦病毒、 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蕃茄斑点病毒属 Tomato spotted wilt 650多种植物:各种各样的症状 牧草虫 白蛉 蚊、 蠓 There are more than 300 viruses in the family. Many in this family are arboviruses, relying on mosquitoes, ticks, sand flies and thrips for transmission to vertebrate or plant hosts. Arthropod vectors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for viruses of the the Hantavirus genus. Instead, viruses in the genus are carried by persistently infected rodents and are transmitted by aerosolized rodent excreta and also by biting among rodents. Many viruses of the family are not considered as pathogens, some members are responsible for severe and sometimes fatal human diseases.

58 临 床 特 点-1 该病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2周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59 临床特点-2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

60 浅表淋巴结肿大 部位 例数 比例(%) 未提及 3 6.52 腹股沟 5 10.87 颈部、左腋窝及腹股沟 1 2.17 双侧腹股沟
双腋窝及锁骨上 右侧腹股沟 12 26.09 右颌下淋巴结 左侧腹股沟 15 32.61 左颈部,左腋窝 左颈部及双侧腹股沟 左腋窝 合计 46 100 单侧 腹股沟 例数 比例 30 65% 39 85%

6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地区分布 发病季节应为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人群普遍对本病易感
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 其它省份? 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散发 发病季节应为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人群普遍对本病易感 在丘陵、山地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病例主要为农民

62 地区分布 Region Suspect Case No Positive Negative Positive Rate Death No
Fatality rate Total 224 154 70 68.7% 14 9.3%

63 季节分布

64 年龄分布 湖北

65 河南信阳地区长角血蜱季节消长

66 风险评估 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
截至2011年4月7日,今年全国尚无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例报告。 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 携带病毒宿主动物、媒介(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

67 风险评估 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5~6月)。 接触不可避免 自然生境、居民生活、生产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发生根本改变
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 进入疫区外来者:施工、旅游

68 风险评估 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意识和能力,可能对降低病死率发挥积极作用,但死亡病例的发生难以避免。 报告病例数将会增加
分布范围将进一步被发现

69 尚没有登革病毒本土化证据 国外输入 局部散发 局部暴发 之所以这样说,是比较保守的,原因:
1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登革热病例,多数都查到了输入源头。 2 本土化的标致是,本地宿主动物长年带毒,而我国尚未发现带毒的蚊子或病人越冬 近年来我国发现的输入病例,以I型为主,偶有II型病例发生。

70 2010年登革热发病地区分布 223例 本地113 输入110 输入 6起暴发

71 2010年DF暴发疫情概况 发生地 波及人口 发病人数 首例病例 发病时间 当前末例 东莞市莞城区 3000 24 7月22日 10月27日
广州景泰街社区 100000 16 8月22日 11月23日 中山市中山市区 6 3 9月29日 广州天河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2873 9月20日 10月25日 深圳福田区某建筑工地 331 9 10月6日 12月10日 广州海珠区 10月23日

72 广东疫情特点 暴发与散发并存;输入与本地病例的发病高峰主要在8~10月份

73 大疫情统计: 截至2011年4月7日,今年全国共报告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福建2例,北京1例,均为输入病例。

74 基孔肯雅热概述 CHIKV属于披膜病毒(Togaviridae)科甲病毒(Alphavirus)属,是一种RNA 病毒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经埃及伊蚊、白龄伊蚊传播 人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 一般发生在雨季伊蚊孳生的季节

75 疾 病 概 述 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3~7天 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等,病死率低
患者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媒介伊蚊的感染从而传播该病

76 醉酒貌 眼结膜充血 76

77 皮肤充血性斑丘疹 77

78 地理分布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分离到CHIK病毒(人、蚊) 1960 -1982年, 非洲和亚洲时有发生本病流行
1999年,印尼发生暴发疫情 2006年,印度洋岛屿国家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和法属留尼旺岛、印度沿海地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报道过基孔热暴发。其中,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接近当地人口的40% 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热的暴发和流行。 基孔热的流行高峰一般呈循环性出现,跨流行期为4~8年(有时可达20年),

79 地 理 分 布 2006年,印度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138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 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
2009年,泰国(49069例),印尼(>43000例),马来西亚(4430例) 2010年,印度(16870例)、印尼、越南、中国等国家也出现暴发疫情

80 我国历史数据回顾 全国自2008年至2010年12月,共有5起事件报告,共涉及6名输入病例,分别在广东(3起4例)和山东(2起2例)。
据突发事件报告和既往文献检索 全国自2008年至2010年12月,共有5起事件报告,共涉及6名输入病例,分别在广东(3起4例)和山东(2起2例)。

81 2010广东东莞暴发疫情 282例 确诊94+疑似188 可追溯的首例发病9月1日,疫情持续45天。 均为轻症病例,无危重症及死亡病例
部分血清标本基因测序和比对,显示与泰国2008、2009年同基因型毒株同源性达99%。 10月2日,东莞突发网上报一起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经核实为基孔肯雅热,本起事件已于11月4日结案。 累计报告282例(确诊94例+疑似188例) 可追溯的首例发病9月1日,末例10月14日,疫情持续45天。 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均已痊愈,无危重症及死亡病例 部分血清标本基因测序和比对,显示本次疫情的毒株为中/东/南非流行株,与泰国2008、2009年同基因型毒株同源性达99%。

82 埃及伊蚊地区分布

83 白岭伊蚊的地区分布 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都有记载。

84 风险预测图 图2为基于蚊媒分布与适宜气候等影响因素绘制的我国登革热发生风险预测图,因共同的媒介可基本适用于基孔肯雅热的风险预测。

85

86

87 风险评估 初步结论: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输入引发本地暴发的风险较高; 在北纬30°以南地区,夏、秋季存在局部暴发的可能性
加强监测与培训后,可能会导致报告病例数增多 一些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较高

88 风险评估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基孔肯雅热监测体系,可能造成本病的漏报与误报。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未将本病纳入法定报告;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临床诊断经验; 缺乏廉价国产的实验室检测快诊试剂;

89 风险评估 一些地区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利于蚊媒孳生,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等因 素,可能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
地区或环境:伊蚊分布地区,居民周边及室内卫生条件较差,或家中喜好 种植花草。 人群:滞留家中的老人、散居儿童,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农民工等 (难以及时做到防蚊、灭蚊、清除孳生地等活动) 雨量丰富的夏、秋季仍可能是该病的发病高峰。 国际人员、货物交流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性评估(AIACC)项目,在加勒比海进行的对登革知识、态度研究表明,大部分易感者是居住在不正规或违章建筑区的穷人。这些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也缺乏相应组织机构的管理。

90 新发传染病特点-1 新病原体层出不穷,病毒为多 病原体的媒介、宿主种类多样 传播途径各异,感染方式复杂 发生的时间、空间和人间的不确定
人类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 能够造成跨区域甚至全球快速播散

91 新发传染病特点-2 不到一定强度不被发现和证实 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大多数病情重、病死率高 容易引起社会、媒体关注
措施不果断有力,可能酿成危机

92 提高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综合能力 培训各级医院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提高早期识别异常疾病的知识与技能
加大投入,确保开展疾病识别、检测的基本实验室仪器与设备与试剂 制定预案和行动方案,尤其重点地区要建立定期风险评估的制度 加强国际间、地区间、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

93 2011年1-3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以未分级和一般级别事件事件为主;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
传染病事件以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甲型H1N1流感及风疹为主。 学校仍为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且以乡小学为主。

94 传染病事件 共报告239起,报告病例5110人,报告死亡1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事件数下降2%,病例数上升17%,死亡数下降80%
2011年1-3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事件数及病例数前10位的病种 排序 病种 事件数 病例数 1 流行性腮腺炎 53 甲型H1N1流感 1205 2 手足口病 48 1111 3 水痘 47 953 4 33 流感样病例暴发 562 5 风疹 15 其它 502 6 麻疹 9 268 7 出血热 162 8 142 狂犬病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89 10 布病 流行性感冒 84

95 小结 全国传染病疫情总体形势平稳 但局部地区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 四川、陕西和新疆等省份麻疹疫情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
内蒙、吉林、黑龙江、新疆和河南等省份布鲁氏菌病疫情有较大幅度上升 手足口病疫情总体上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但广东、广西、云南及山东等省份手足口病病例数较多且上升趋势明显,云南及山东两省重症病例较多。 东北地区、内蒙古及新疆等地应进一步关注猩红热疫情

96 趋势预测 春夏是传染病易发季节,流感、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多有发生,并易形成聚集性暴发
春夏季生产、生活及旅游等活动增加了与疾病动物、宿主媒介的接触机会,鼠传、蚊传及蜱传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应增加 最近刚刚确认的由新的布尼亚病毒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也已进入流行季节 干旱及洪涝灾害都将造成饮水、饮食卫生条件的恶化,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暴发

97 谢 谢

98 高发省份2010与2009年发病情况比较 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黑龙江、山东、吉林、辽宁、浙江、湖南和江西等8个省份,8省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81%,其中陕西省病例数较2009年上升72%。


Download ppt "传染病综合管理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雷正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