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目的:预想的结果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目的:预想的结果 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3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的组成: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的组成: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4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功能 聚合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依据功能 评价功能

5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三、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巩固与延续 奴隶社会:“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三、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巩固与延续 奴隶社会:“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清政府1906年规定:“忠君、尊孔、尚功、尚武、尚实”。 辛亥革命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善其道德”。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在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希腊的雅典 培养自由人,要求平衡和谐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培养僧侣 世俗培养骑士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在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希腊的雅典 培养自由人,要求平衡和谐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培养僧侣 世俗培养骑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培养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 16、17世纪 泛智主义(培根、夸美纽斯) 培养绅士(洛克) 18、19世纪 自我发展(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多方面兴趣、道德的目的(赫尔巴特) 为“完满生活”准备 (斯宾塞) 20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目的(杜威)

7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直接决定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直接决定的 (二)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8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历史上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历史上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缺陷:没有看到人与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并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9 历史上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古希腊雅典 “和谐发展”,追求“身心既美且善”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发展对方面天赋与才能
古希腊雅典 “和谐发展”,追求“身心既美且善”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发展对方面天赋与才能 意大利维多利诺提出通过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论述了人的个性发展以及教育对个性发展的作用,提出劳动教育,论证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法国卢梭、狄德罗和爱尔维修 通过“健全的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瑞士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傅立叶、欧文)

10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 (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11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人的发展,由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决定。 大工业生产 社会分工 原始社会 生产力低下 智力和体力原始结合
智力和体力分离 人片面发展 智力和体力结合和全面发展成为必然

12 (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 人的片面发展与社会分工是齐头并进的 简单协作时期,从头到尾生产完整产品,相对全面。
手工工场时期,分工使劳动者被“肢解”,终身束缚在一种局部的操作和工具上。 大工业生产后,工人成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的机器,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机器完全侵吞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达到最高限度。

13 2.大工业打破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要求工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结合 3.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1.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 2.大工业打破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要求工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结合 3.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4 (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工业生产从技术上消灭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和使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分工,但却在资本主义形式下更可怕地再生产了这种分工; 大工业的本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资本主义应用形式却使人畸形化,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精神的、物质的和时间的充分条件,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变成为进一步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

15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16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以全面发展的教育

17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发展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发展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

18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中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

21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3 《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方针。

25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7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第十六大明确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8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9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30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31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的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目标 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标 ,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
  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标 ,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 素质教育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

3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对象 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是选拔教育、英才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普及教育。

34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体系、内容   应试教育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35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在方法上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的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
  应试教育在方法上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的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教育在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36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四、实现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四、实现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正确理解和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对全体学生负责,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Download ppt "教育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