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含义 (一)词源上 中国:汗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含义 (一)词源上 中国:汗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education源于拉丁语educare。本意“引出、导出”。所以教育意为对人施行引导。 (二)属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3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含义 (三)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含义 (三)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 教育者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 教育者 广义: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长辈等等,甚 至包括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时所承担的教育者的任务。 狭义:教师 2.受教育者 广义:任何人 狭义:学生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5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一定教育影响为中介 3.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
6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教育的发展 1、自然形态的教育,即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 (1)无阶级性 (2)贫乏性 (3)非独立性
7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 教育机构:出现学校 如夏:“庠、序、校”;殷商和西周:“学、磬宗、辟雍”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目的:奴隶主阶级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鄙视体力劳动 西方: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 雅典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巴达:军事教育
8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 教学机构:官学和私学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 教学机构:官学和私学 教学内容:“四书”“五经” 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人才 西方: 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3、现代教育
9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科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方针、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实践经验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所有有关教育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是由若干有关 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构成的系统。
10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特点:多为现象描述或经验的总结;与哲学等混在一起。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特点:多为现象描述或经验的总结;与哲学等混在一起。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学记》:这是教育学的雏形;《礼记》49篇中的一篇,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概括,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体系相当严整的教育文献,分为20小节。 《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著;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11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独立形态阶段: 1、特点:成为独立学科;从描述到理论分析;但多为思辨性推理,不够科学化。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独立形态阶段: 1、特点:成为独立学科;从描述到理论分析;但多为思辨性推理,不够科学化。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大教学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赫尔巴特(德国)著;是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1、特点:方法科学化,理论体系完整,多种学派并存。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1、特点:方法科学化,理论体系完整,多种学派并存。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杜威(美国)著,是新教育的标志
13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理论深化阶段: 1、特点:教育学的研究与心理学全面结合,实验法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技术引入教育学研究,进一步科学化。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教育过程》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著
14
第四节 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
第四节 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 (二)有助于认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价值,养成教师职业兴趣,树立巩固的教师专业思想 (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15
第四节 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
第四节 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 (三)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16
Thank You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