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赵亚夫 2014.4.18 西安 新浪微博:赵_亚夫
课堂教学的特色与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赵亚夫 西安 新浪微博:赵_亚夫
2
一、课堂教学的特色与创新 也要基于公民教育 所有学生接受平等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所有个体在同等机会中,自由选择和发展
一、课堂教学的特色与创新 也要基于公民教育 所有学生接受平等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所有个体在同等机会中,自由选择和发展
3
从“30年1000名高考状元 的‘悲惨’下场”说起 近日热炒的话题1: 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 位成为行业领袖。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 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 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 其他人所获得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 相关关系。 这究竟是个什么问题?高考改了又怎样?
4
近日热炒的话题2: 关于北京的十一学校 关于北京的人大附属中学 人们争论的 问题究竟是什么? 其他:模式;教育家;翻转课堂…… 我们是否有称得上公平的基础教育?有称 得上教育家的教育管理者?有称得上为了 每位学生发展的教学?有称得上教育专家 的理论家?……
5
回到常识:教育—教学 教育经久不变的东西是什么?(良心; 信念;知识;技能) 于学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有什么贡献?
教学为什么会变,变在哪里?(对教育 的认识—针对人的观念;由观念而功能; 由功能而目标;由目标而方法)
6
回到常识:传统—现代 传统——人类教育有不能割断的命脉,说 到底是学什么、谁学习,而学习的最基本 要素无外人性、知识、技能、信念……
现代——为了更好地教=实现更好地学—— 说到底是谁拥有知识、怎样拥有知识,而 拥有知识的最基本要素无外判断力、想象 力、理解力、创造力、解决问题…… 我们步入大众教育太快!对义务教育太不 重视!对基础教育不是投入少的问题,而 是政治工具化问题!
7
针对课堂教学——我的观点: 课堂教学研究远未及科学(师范大学“教法 课”可谓槽糕透顶;理论联系实践相当空泛; 学科教育研究无基本体统——官僚化、权威 化、绝对化、空壳化现象泛滥)。 教育行政干预太厉害,大学大衙门、中小学 小衙门,衙门办学=权威+资源,不可能有 教育家、教育专家。要变:地方自治;公助 私立,而非公办私立;限制一切无理的扩张。 课堂教学——回归常识;强调基础;营造 环境;从容发展;涵养人性;。
8
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四大弊端 政府管得过细——教育规律无足轻重 权威人士过滥——教育专业大打折扣 教育理论过杂——教育科学好大喜功
学科研究过水——教育实践花拳秀腿 没有文科教育,导致无根(基)! 没有实证研究,导致无良(心)!
9
课堂教学在变 但在热热闹闹活动中 在丰硕的“科研”成果里 有几件确有意义和价值
课堂教学在变 但在热热闹闹活动中 在丰硕的“科研”成果里 有几件确有意义和价值
10
案例1:希特勒的崇拜者 课堂上,学习到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扩军备战的时候,班 上一个男生忽然冒出一句话:陈明宇最崇拜的人就是希 特勒啊!全班同学哗然,我愣了一下,看着陈明宇。 他崇拜希特勒也许在班上不算是新闻,但是曝光在正规 的场合——历史课堂上却是第一次吧。陈明宇有些不安 了,课堂的气氛霎时变得紧张。我意识到这是我严肃的 面孔造成的,于是放松了面部神经说:“希特勒肯定不 会想到遥远的中国还有一个他的崇拜者!”气氛开始缓 和些,请大家谈谈对希特勒的评价。我说,允许有不同 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我们旨在探讨,可以保留个人意 见,我借助电视台常用的一句话:“嘉宾的意见纯属个 人看法,与本班无关。”学生们轻松起来,在这个民主 活跃的氛围里,陈明宇首先发言:
11
“老师,你喜欢希特勒吗?”我摇头,他说:“我觉 得他没有什么不好的嘛……犹太人的确很聪明,要是 不彻底铲除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换了哪一位领导 人我相信他都会这样做的,你说对吗?”“‘人不为 己,天诛地灭’,这话应该在每位成功者的成功路上 必不可少的,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那么我相信第三 帝国的寿命也不会长了,你说对吗?” 他把连串的问题丢给我,我灵机一动,把问题转给了 他的同学们,课堂上出现了热烈地讨论,他的每一个 问题,都有同学自觉地回应,他们唇枪舌战,越来越 投入,把我这个老师晾到了一边。讨论声渐渐平息之 后,我们终于达成了共识:“希特勒在某些方面有他 的过人之处,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残暴的法西斯主义 者,他发动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崇拜是不可取的。”
12
二、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变 教师应变的出发点在哪里
二、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变 教师应变的出发点在哪里
13
从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划分,看我们遇到的问题:
前喻文化:“老年文化”,一切传统社会的基 本特征。教育的本质实为是“复制”。 并喻文化:“过程性的文化”,传统文化断裂, 年轻人丧失了现成的行为楷模。教育的本质实 属是“适应”。 后喻文化:“青年文化”,与前喻文化相反。 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它是“反 向社会化”。 我们处在哪个文化过程中?
1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能否用19世纪的经验 教21世纪的学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能否用19世纪的经验 教21世纪的学生?
15
行为主义理论 始于20世纪20年代,5、60年代达到高峰。 美国著名学者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其一,教学被视为一个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 编制的程序,是针对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 设定教学目标,并将教学信息转换成一系列 的问题和答案的活动过程。 其二,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只有夯实了 已学的内容,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才顺理成章。 其三,学习需要及时强化,并适时调整学习 步调。
16
案例2:教学设计流程 调式 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大纲 调试 分析 刚性 设计 刚性 评价 刚性 学习内容=教科书 学生情况=教科书逻辑
设计 刚性 评价 刚性 学习内容=教科书 学生情况=教科书逻辑 教学目标=教教科书 教学方法 学业考试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调试 调式 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大纲 教科书的知识程序 习题=掌握教科书 学业成绩=掌握教科书的水平 案例2:教学设计流程
17
认知主义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布鲁纳、奥苏伯尔和桑代克为 代表的认知主义流派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流派。
学习就是面对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 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 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学习的重要是认知过程,而不 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布鲁纳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 程。教师应该做的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作为学科教师不是教授零碎的或线性的知识,而呈现 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通过发现活动,提高智慧的潜 力,并最终将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形成认知结构。
18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帮助学习者在头脑里建 立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理应使新材料或新 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形成一个 内部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 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 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 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头 脑中产生新的意义。这种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就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
19
加涅提出“学习条件论”和“信息加工学习论”。
前者: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 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 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组 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后者: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 复合。因为刺激是由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以一些完全 不同的方式来加工的,所以了解学习在于指出这些 不同的加工过程是如何起作用的。学习者是一个活 生生的人,他们拥有感官,通过感官接受刺激;他 们拥有大脑,通过大脑以各种复杂的方式转换来自 感官的信息;他们有肌肉,通过肌肉动作显示已学 到的内容。
20
认知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 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 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同时强调了认 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 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 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 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 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 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主 张有创造性地学习。
21
案例3:教学设计流程 改善 以学生为中心——成就标准 调试 分析 刚性 设计 弹性 评价 弹性 学习内容—内容标准 学生需求与现状—机会标准
设计 弹性 评价 弹性 学习内容—内容标准 学生需求与现状—机会标准 拟订学习目标 教学决策—怎样学更好 多种评价方式 (机会标准) 形成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成就标准) 调试 改善 以学生为中心——成就标准 教学资源—怎样营造环境 学习策略—怎样表现出进步 进步和发展 学习效果 案例3:教学设计流程
22
建构主义理论: 在皮亚杰、斯滕伯格、维果斯基等人影响下,20世 纪80、90年代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到建构主义,其 共同点是: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一样, 学习需要在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中进行。 学习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经验,超越 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过程;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 的信息本身,也要接受具体情况进行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 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理解的唯一 标准,但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 全面。
23
建构主义促使学习领域发生的变化 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属性:情境、协作、 对话、意义建构。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理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对话或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学习者应能够建立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4
判断是否是建构主义的课堂 须认同“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 的”的观点。其对立面是任何形式的预成论。
强调主体对意义的主动建构,认为知识本来就不是客观 存在物,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猜测和假说。 所谓认知过程是人使用语言和话语的结果,而语言和话 语是社会性的,是人际交流的产物,认知过程根本上是 公开的、社会性的,其次才是私有的和个人的。 认知并不存在于个体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际之间:知 识是建构的,而不是现实的“映像”、“表征”或“表 象”,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语言并非 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媒介,也并非表达思维内容的中性 工具,相反,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为思 维提供了基础。
25
案例4:(德)课堂上的纸牌游戏 让学生随机摸一张牌,按照红桃、草 花等分组,两组形成一对,如红桃(A 组)和黑桃(B组)一对;
阅读材料,并讲述; 复述材料,并解释;————
26
材料一 整理转述信息并再转述 给出结论 陈述阅读内容 倾听并转述 材料二 给出结论 整理转述信息并再转述 倾听并转述 陈述阅读内容 A B
C D 材料一 整理转述信息并再转述 给出结论 陈述阅读内容 倾听并转述 C A B D 材料二 给出结论 整理转述信息并再转述 倾听并转述 陈述阅读内容
27
三、探索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创新 任重道远
28
改变观念需要新视野:以对话为例:谁学习!
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你” 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我—你”关系 是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与“你”之间活生 生的精神上的相遇关系。 “我—你”关系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相 互亲近和“在场”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不是告 诉后人存在什么或必存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 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对话必然意 味着怀疑性、批判性、宣泄性、平等性、颠覆性 的全面展开,意味着原创性、客观性、应用性、 保卫性。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性指标。
29
案例5:定模式与非模式 某大楼共20层,有19人在第一层上了电梯,他们分别要 去第二层至第20层,每层1人。但是电梯只允许停一次, 只可使1人满意,其余18人都要步行上楼或下楼。假设乘 客每向下走一层的不满意度为1,每向上走一层的不满意 度为2,所有人的不满意度之和为S,为使S最小,电梯应 停在……( ) A.第12层 B.第13层 C.第14层 D.第15层 教师:这是一道数列的应用题,大家看看电梯应停在哪 层?(有思考时间) 生A:可采用验证的方法,看停在哪层的不满意度之和最 小,我验证的结果是在14层停。 教师:很好。验证法是解选择题的一种常用方法,若四 个答案都是具体的,就可采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30
生B:我采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即假设停在 第x层,由题意可得到每层的满意度与x的关系,再 利用数列求和的方法得到关于x的二次函数,配方 后求得x=14,即应停在第14层。(投影解法)
教师:本例就是考查数列知识和函数最值的综合应 用。 生C:我有一种简单的解法:往下走一层与往上走 一层的不满意度之比为1:2,要使不满意度之和最 小,则往下走的人必须是往上走的人的2倍,除了 第一层和电梯停下的那一层(不满意度均为0)外, 还有18层,故要使不满意度之和最小,往下走必为 12人,往上走的是6人,即停在第14层。
31
教师:这种解法真绝,你比教师聪明多了。 (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生C的身上,突然……)
生D:这题目真无聊,电梯只停一次,设电梯 干嘛?不是图方便吗? 生E:是啊,有人没事干,要从一层坐电梯到 14层,然后走到第2层,不如直接从一楼走楼 梯上第二层省事。(这时课堂乱哄哄的) 教师:这两个同学说的极有道理,这是选题的 教师和编题的教师都忽视了的一个问题,即只 注意到数列知识的应用而忽视了应用题的合理 性和科学性,那么那位同学来改一下,使它既 符合原题意,又贴近现实生活。
32
生F:改为在某一层开会,但为了节约不坐电 梯改步行,其楼层与不满意度与原题相同,每 层也只派一个代表参加会议,问放在哪层开会 时不满意度之和最小。
教师:改得好,既符合原意,又与当前提倡的 节约风气相呼应。 生G:把大楼改为19层更好算,可采用(生) C的方法,放在第7层开会时不满意度之和最 小。 教师:你们真了不起,敢于向教师,向权威挑 战,并能自己编审加工,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33
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更新 看特点的创生与创新 教师—教材—学生 动机—个性—环境 目标—内容—评价 问题—探究—表现 感知—理解—解释
教师—教材—学生 动机—个性—环境 目标—内容—评价 问题—探究—表现 间接认识—直接认识 提供认识—自我认识 感知—理解—解释
34
传统:知识则是“法定”——“共同知识”: 即客观的、逻辑的、共同的知识。这些知 识以间接经验为主,具有明显的可传递性。 而教科书知识则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工 具性的特点。
现在:学习总是发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 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 系。真实、复杂的情境才能相应地形成真 实、复杂的问题,进而发展学生解决真实 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者们的这些观点对我们有什么用?
35
案例6:另一种形式的基于学生 我在刚刚成立的农职业高级中学任教,第一 个由农口到教育界,担任全校专业技术课教 学。
《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及《林果 茶麻栽培学》每周一共十五节课,这在当时 的老师中是课程极重的。 我的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学习了很多的教 育教学理论,也听过了很多很多教师的课堂 教学,从一个个角度对他们成功的地方进行 了分析,也听过了众多教师对他们的评析, 可是,我的课堂教学依然是老样子啦!
36
我的问题在哪里?……我苦苦思索着。或者,我并不是 一位合格的教师吧。或者,我适合当一名学校的服务人 员,为教师们提供服务?……又或者,我是一名合格的 图书馆管理员吧。
在那个冬天,我走出校门,沿路西行河边那道河堤又窄 又小,走在上面得非常小心,很多人都有过掉到河中的 经历。课堂教学,也犹如在这条河堤上行走吧。自己得 小心翼翼的,不然就会失足。 算了,这几节课,还是让学生上吧?以前为什么没有想 起来呢?为什么没有想到让学生讲课呢?把一切都提供 给学生,让学生们集体讨论,或者说让几个学习好的、 或者说让几个学习不那么好的,让他们来决定课堂上, 马教师应该如何讲?或者说干脆让学生上一节课? 从学生的理解习惯入手,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入手,从学 生的认识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从学生的 原有知识入手,唉,有那么多的课堂教学切入口,自己 竟然视而不见,真是盲人摸象啊。哈!哈!哈!!!
37
那是一个忙碌的星期天,住校的学生,几个女生, 拿着我的课本、我的教参、我的课外辅导资料,还 有她们自己寻找到的,认为对自己学习有关的书籍, 翻看着、抄写着、嘀滴咕咕的低声说笑着,而我, 在旁边看着、观察着。 当几本备课本放在我面前时,我看到的,是几本画 还是图片呢?有文字,可是很少;有图形,可是很 简单;众多的是表格,是问题,是设置某某学生的 提问与回答,是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是哪些学生 要在这节课上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学习兴趣,哪些学 生在这节课上要加强管理增强纪律观念……学生给 我上了一课。
38
案例7:狼 李镇西老师把第一节课标注为“自主课”, 精心设计了导学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着导学稿自主学习,这节“不讲”的 课,基本流程分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课堂研讨与分享、达标测评和总结反思” 几个部分。在“自学指导”部分是这样设 计的:
39
同学们: 我很高兴能够和你们一起来学这篇《狼》。 文言文同学 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可是你能不能把一篇文言文很准 确地翻译为现代文呢?我们今天学这篇《狼》的主要目 的是学会翻译。说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就5个字:增、删、移、留、换。 所谓“增”,就是增 加字数;所谓“删”,就是删去不必要或翻译出来反而 影响表达的字和词;所谓“移”,即调整语序以适应现 代汉语的习惯;所谓“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以及 和现代汉语词义、句式和习惯相同的字词;所谓“换”, 就是古代用语与今天表达习惯差异较大的字词必须换掉, 使其表达清楚。 好了,我们今天就根据这5个字来试着翻译这篇课文,好 吗?
40
在这节课上,老师把预习放在了课内,整个教 学环节,他基本没有讲授,而是让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分享。他还放大了学习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课堂气氛热烈火爆,学生们都觉得 时间过得真快,有一位同学还因为没有机会表 达自己的观点而急得哭了。 老师说,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还不太适应,但 这样的课堂效果足以说明一切,课堂就得“还 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听课的 老师一致觉得新鲜、震撼,曾经有一位抱怨学 生是“笨蛋”的老师,在发言时感慨道,真没 想到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也这样优秀。
41
下午,李老师在另一个班上了同样的课,方式是他以往 所擅长的——讲的课。“讲课”的程序是。
由一副对联引入课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 甲可吞吴。”然后让学生预习,主要是让学生熟读课文, 并且根据注释扫除生字障碍。朗读课文——听写生字— —逐字逐句讲解翻译——总结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和写作特点——课后练习。“应该说我讲得很细,逐 字逐句地分析翻译,也很生动,学生听得相当专注,课 堂上不时响起欢乐的笑声。” 第二天早读时间,李老师突然袭击,组织前一天上过课 的两班学生同时考试,考试内容正是关于《狼》。结果, “不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86.24分,而“讲”的那 个班,学生平均分是71.9分。
42
我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看法: 课程改革的主旨必须坚持:为了每位 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 中心。
课堂教学的特色与创新:深挖课程内 涵,提高教学质量。 一线教师的基本任务:研究教学和学 生。
43
重复我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供各位参考: 简洁:不要总想着宏大结构,始终以学生能否 获得,获得怎样水平的知识为中心设计教 学。——教师给出怎样的学习环境。 生成: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越朴实 给学生的空间越大,有空间才发生问题并解决 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学 生如何表现他们知道了什么。 有意义: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学生明了你讲的 东西他是有用的、能用的、享用的。所以,教 师讲(教)什么,先要知道主题的主旨,这是 学科教育的看家本领。——师生都通过教学产 生成就感。
44
我们必须面对挑战! 学会接受我们不熟悉且必须接受的东西! 改变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谢谢大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