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跨入高等学府 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跨入高等学府 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跨入高等学府 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2 自从越过了那道神圣的分数线,原来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大学中高手云集,人才荟萃。现在新的学习伙伴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比拼。

3 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 内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四个大的方面。 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目的:从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把大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内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四个大的方面。

4 专题一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5 一、认识大学生活 二、适应大学生活 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四、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 方法

6 一、认识大学生活 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和中学有什么不同? 你设想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这里,你应该收获些什么?

7 一、认识大学生活 一)大学之大 二)大学是人生的新阶段 三)大学生活的三大变化

8 大学之大 19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大学之大,有大师之谓也,非谓有大楼之大也”。
哈佛大学科南特校长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大师与人才质量密切相关。

9 大学之大,在于它含英咀华。方寸之地,聚万千精英;几幢大楼,藏无数栋梁。
 大学之大,在于它胸怀宽广。革命家与科学家同窗,唯物论与唯心论并存,学派林立,观点杂陈。 大学之大,在于它精神博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自由生长,兼容并包。

10 大学之大,在于它追求至大。修身追求理想人格,学问追求至公之论,不到最高之真善美不止,不达最远之疆域不停。离开大学,万难找到如此痴迷与专注的集体有意识。
大学之大,在于学问之大。凡学校都是学问之所,但是学问最大、最高的是大学。

11  大学之大,在于清纯高贵。大学可以不是财富的寓所,但绝对是精神的圣地。
 大学之大,在于大家学习。师生同道,求索不止;主业研学,决不旁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2 大学是人生的新阶段 个性趋向形成并最终形成的阶段; 理想与人生观最终形成的阶段; 逐步走向社会化的阶段。

13 请思考: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你是什么,你不是什么? 你有什么,你没有什么? 你想要什么,你不想要什么?

14 三大变化 学习生活 生活环境 社会活动

15 (一)学习生活的变化 高中 对 比 大 学 一般的简单记忆和反复训练 学习目的:上大学 上课时间多,课程安排紧,自由支配时间少
老师起很大的督促、指导作用,别人安排好学习 以分数论成败 专业性的系统 学习和独立研究 学习目的:系统地获知专业知识,锻炼能力 上课时间少,课程安排相对宽松,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 学习自主性增强,需要自己自己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根据自身兴趣去选课 分数不再是评判个人素质的最主要标准

16 大学知识结构: 最高层次: 中间层次:专业基本 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 能及相关知识 基础层次:各种基础及 人文科学知识 专业上的最新成果、
专门见解、学科边缘、 攻坚方向 研究动态。 中间层次:专业基本 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 能及相关知识 基础层次:各种基础及 人文科学知识

17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生活方式:远离父母,衣食住行学得自己安排
生活范围:人际关系广泛、领域宽且复杂,如:和来自不同地方、兴趣爱好存在差异的同学相处,和老师相处,和老乡相处等。

18 (三)社会活动的变化 党团、学生会和班委活动增多 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生动活泼 课余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活动
全国大学生科技博览会 全国大学生名校辩论赛 其他各种校外社会实践锻炼

19 没参加过大学的社团活动就不算读过大学。

20 二、适应大学生活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确立新的目标, 走好人生第一步!

21 你怎么想?

22 (一)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生活、学习、交友、 各种社会实践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 判断、行动

23 (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理念一:自主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是能动的学习,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专业。积极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要自己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4 理念二:全面学习理念 首先,要学习做人,只有成人方能成才; 哲学使人明睿,诗歌使人巧慧; —— 培 根 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
理念二:全面学习理念  首先,要学习做人,只有成人方能成才; 其次,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各方面知识。 再次,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不仅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 哲学使人明睿,诗歌使人巧慧; 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 培 根

25 理念三:创新学习理念 创新学习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树立创新学习理念从以下做起:
理念三:创新学习理念  创新学习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树立创新学习理念从以下做起: 首先,要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学习中去,大胆开拓,敢于突破,获得新知识; 其次,要把知识与创造有机结合,把知识内化变成能力; 再次,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

26 理念四:终身学习的理念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生学习的基础,这个基础扎实与否,不但影响到现在的成绩和择业,而且影响到今后长时期的学习效果。

27 宋代诗人黄山谷曾说: “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8 2、培养优良学风 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9 2、 培养优良学风 1)培养勤奋的学风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 华罗庚

30 2)培养严谨的学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学生应做到:一丝不苟,严肃、严格、严密。 ——韩愈

31 3)培养求实的学风 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培养求实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

32 4)培养创新的学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大学生是创新的一代,大学生应不拘陈规,敢为人先。   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结合。

33 望你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迈出坚实第一步!

34 在对大学生活有了了解之后,作为当代大学生,同学们还必须清楚当代大学生所担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9页 在对大学生活有了了解之后,作为当代大学生,同学们还必须清楚当代大学生所担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35 三、当代大学生的 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1、基本概念: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三、当代大学生的 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基本概念: 历史使命:所谓使命,即肩负的重大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3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7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事业,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前进 2、在历史新起点继往开来 具体
历史新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事业,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前进 具体 把人生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如投身农村基础教育,肩负起当代师范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38 3、肩负历史使命, 勇于迎接国际国内现实挑战
3、肩负历史使命, 勇于迎接国际国内现实挑战 勇敢迎接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挑战,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勇于迎接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挑战 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39 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
跨国公司董事会在欧美开,技术销售会在日本、韩国开,生产加工会在中国开。 Nike的盈利 美:75 中间商:22.5 中国:2.5

40 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41 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42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其次,当代大学生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世界眼光;再次,当代大学生应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最后,当代大学生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4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

44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你认为21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45 毛泽东的人才标准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 这一条。除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群育之外,“永久奋斗”是重要的一条。奋 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五年,十年, 四十年 ,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 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   ——《毛泽东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76 毛泽东的人才标准

46 邓小平的人才标准 有理想(是一个民族兴旺昌盛的精神支柱) 有道德(是一个社会健康文明的标志) 有文化(是民族整体素质达到一定层次的表现)
有纪律(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保障)

47 人才各素质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48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9 要实现成才目标,必须艰苦奋斗、不懈地努力
马克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爱因斯坦:什么是天才?天才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 老师:十分努力十分功,一分辛苦一分才。

50 (三)从我做起,塑造当代大学生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51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当代大学生应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52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当代大学生应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53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 , 德才兼备,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54 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中国和世界;向历史、向人民学习。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在实现国家利益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55 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要努力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大学生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言行一致,踏实做事,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

56 案例: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的姿势 当代大学新生一定要有: 民族自豪感 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 知行统一 脚踏实地 为把自己锻炼成为对祖
  民族自豪感   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   知行统一   脚踏实地 为把自己锻炼成为对祖 国和人民的有用人才而 不断努力。 案例: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的姿势

57 意义 四、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立志、树德、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摆正“德”与“才”的位置

58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基本知识 方 法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一

59 老师寄语 如果我们是丑小鸭,那么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变成白天鹅;如果我们 是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变成搏击长空的雄鹰。

60 同学们,再见!

61 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姿势 ——北大学生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金”
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姿势 ——北大学生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金” 刘默涵的故事在北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位来自河北无极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历史系三年级本科生,创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一年多来已帮助了3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刘默涵在贫困中顽强自立的精神感动着同学们,她的经历也引发了诸多思考:贫富不同的出身差异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在贫穷中保持心灵的富有?如何使卑微的人生变得博大……  一个“实在不得了”的学生    刘默涵的老乡、北大计算机系学生马秀娟说默涵“实在不得了”!    马秀娟说:“默涵很有主意,特别能闯。”虽然身高只有1.57米,却能够在全校学生运动会上拿到5000米长跑第六名;她勤奋好学,常受到老师们的称赞;在繁忙的学习、打工之余,她还担任了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的会长。    与刘默涵住同一个宿舍的樊华对她非常佩服:“我们后来才知道她家里特别困难。她一个柔弱的女孩,却一声不吭,自己扛过去了,根本没让我们察觉到有什么异常。”  同学们说刘默涵“特牛”:靠勤工俭学,不仅完全养活了自己,承担了母亲和妹妹的生活费用,还资助了那么多穷孩子上学。叹服之余,很多人困惑:“她是怎么做到的?”  “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个!” 谁能想到,刘默涵曾经是一个被中学开除的“坏学生”。    默涵12岁那年,父亲暴病去世,剩下她与常年卧病在床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相依为命。从此,贫穷和饥饿像影子那样不离左右。上初中时,因为没能按时凑够

62 学费,默涵与老师发生口角,被学校开除了。病弱的母亲四处奔波,刘默涵终于在另一所中学复学了,但一向性情温柔的她变得沉默、尖锐,像只刺猬,动辄便向他人发起攻击。    “如果不是遇到丁老师,当时已经厌学的我根本考不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很可能仍然在仇恨和怨怼中挣扎。”提到新初中的班主任丁俊芬老师,刘默涵心中就充满感激之情。    当丁老师了解了这个女孩的辛酸生活经历,动情了:“那么小就失去父亲太可怜了,被学校开除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对于贫困和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做老师的应该付出更多心血。”    丁老师决心为孩子重塑自信。刘默涵说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丁老师那改变了她人生的话:“这个世界上比你苦的人有很多,你永远都不是最苦的那一个;但是通过努力,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个!”    丁老师鼓励同学们同默涵交往;说服学校减免了默涵每年数百元的学费,却一直没告诉她,“我觉得贫困孩子的精神压力很大,做老师的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    心里的恨淡了,默涵爱上了学校生活,学习变得很有劲头。她的成绩突飞猛进,两年后,她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荣获了全县演讲比赛大奖,担任了学生干部。开朗的笑容开始挂在了她的脸上。    “自尊、自信对于在贫困和苦闷中挣扎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刘默涵说,在她“溺水”的刹那,是丁老师递来了爱的“救生圈”。  “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2003年,19岁的刘默涵考上了北大,这个天大的喜讯,却成了对她的严峻考验。母亲说:“把房子卖了吧,说什么我也要供你读大学。”刘默涵抹着眼泪坚决反对。    

63   为了省钱,默涵“规定”自己一天只吃3元钱的饭菜。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馆做解说员,晚上顾不上回宿舍又匆匆赶去做家教。冬天,骑车返回的路上,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灌进衣服里,胃也饿得直痛。她流着泪告诉自己,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樊华说:“她让我有着一份敬畏和一份心疼。很少听她抱怨什么,和她在一起却能感受到强大的精神能量。”    刘默涵不仅完全解决了自己上学的费用,还每年带回1500元供家用,并给妹妹攒够了上大学第一年的学费。放假回家成了她最骄傲的节日——见面通常是辉煌的“颁奖典礼”。当舅舅用粗糙的大手接过她用打工钱买的豆浆机时,稳重、刚强的庄稼汉哭了。      北京大学助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杨爱民说,贫困群体往往要面临比富裕群体更多的挫折感。“刘默涵的经历最令人深思的是:在被不幸击中时,灵魂如何保持站立的姿势;在走出物质贫困的同时,如何让心灵也走出贫困?”  关键时刻,一双双援助之手从四面八方伸出:河北省福利彩票中心向她捐助了3000元,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们从自己本不宽裕的收入中拿出一大堆各种面值的零钞。数千元学费奇迹般地凑齐了。    到学校的第二个月,默涵便在学姐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家教工作。    她开始了边上学边打工的生活。默涵教学生特别认真,花很长时间备课,还常常超时传授学习方法。她成了家教中心最抢手的小老师,最多的时候,同时兼三份家教。  人们对于自强自立的品格总是怀有真诚的敬意和爱护。女同学说穿着朴素的刘默涵是《大长今》李英爱那样的“氧气美女”,不靠外包装;而相识的男同学对她比对那些外表更加漂亮的女生还要热情、礼貌。

64 马秀娟说:“默涵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她的善良和永远为别人着想。她自己受过苦,所以特别不希望别人也受苦。”    家境优裕的北京女孩樊华说:“像刘默涵这样的朋友特别值得珍视,她让我看世界有了新的眼光。”  “眼前的天地变得很宽、很大”    2005年寒假回家,刘默涵在无极县中学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办学习班筹到了4110元,为14名家境贫困的高中生分别发放了100元、200元不等的助学金。这次行动成为“默涵助学金”的发端。    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后,刘默涵接到了千余条手机短信和100多个电话。很多人表示要直接捐助刘默涵本人。一位女士在电话里说:“默涵,我不想让你这样的好孩子太苦自己,我希望你能过得轻松点。”    刘默涵说:“他们的好意常常感动得我直想哭,可我不能接受。”她婉言说服人们将善款投入到“默涵助学金”上。 迄今,她用“默涵助学金”筹到的12700元资助了37名同学,同时还为4位同学找到了长期资助人。    “默涵助学金”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企业与刘默涵接洽参与助学金。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连一个合格的合同都不会写,如何与企业合作,使基金长期维持下去呢?”她认识到,个人是渺小的,要做好这件事情应该依靠一个成熟的团队。于是,她加入了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默涵助学金”也成为协会的重要执行项目。    对于捐款、资助,刘默涵也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她说,我能给贫困孩子们的经济帮助很有限,而重要的是,这会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并不孤独。我还希望通过这个行动告诉家境贫寒的弟弟妹妹们,他们的今天就是默涵的昨天,只要努力,他们就能像今天的我一样,过上有希望的生活。    自立,并能帮助他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刘默涵回答:“就是压抑了很久的心突然明亮了,觉得终于能站直了,眼前的天地变得很宽、很大。”

65 问 题 讨 论 1、你如何评价刘默涵出身贫困,却能经济自立并资助他人的行为?
问 题 讨 论 1、你如何评价刘默涵出身贫困,却能经济自立并资助他人的行为? 2、你是如何理解“在贫困中保持心灵的富有?如何使卑微的人生变得博大……”这句话的? 3、谈谈自己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展示自我形象,“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姿势”?


Download ppt "跨入高等学府 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