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吴 有 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吴 有 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吴 有 性

2 吴有性深入研究温疫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创立温疫学说;发明达原饮疏利募原,用白虎汤辛凉发散,承气汤攻里通下,对温病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学习要求: 掌握温疫病因,侵入途径,邪伏部位,治疗特色; 熟悉温疫表里分传规律,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4 学习内容: 一、概说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5 一、概说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号淡斋,明代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人。
明末,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温疫流行极为猖獗,诸医以伤寒法治之罔效。 吴氏深入疫区,探讨温疫病的致病因素,侵入途径,邪伏部位,传变方式,临床表现,与伤寒的区别,总结治疗方法,著成《温疫论》标志着温疫学说的形成。 创立达原饮与三消饮疏利募原,表里分消,大获奇效,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温病学派的先驱之一。

6 受其影响,戴天章著《广瘟疫论》,从气色舌神脉五个方面识别温疫,提出用汗、下、清、和、补治疗温疫,强调下不厌早,清法贯穿始终,补法用于善后,表里寒热虚实并见或余热未尽可用和法;
余霖创制清瘟败毒饮,倡用石膏重剂清泻诸经表里之热治疗温疫; 杨璇著《伤寒温疫条辨》详析伤寒与温病论治之不同,并为杂气寻找经论源流,临证善用升降散; 刘奎著《松峰说疫》将疫病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种,总结治疗八法; 熊立品著《治疫全书》,考订吴氏之书,参以己见,提出温疫流行时节“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的“四不要”原则,补充了吴氏之未备。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温疫学派。 赵尔巽《清史稿》评论说,“当崇祯辛巳岁,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温疫论》……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7 治学主张重视实践,勇创新说。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病因学观点,创立温疫学说,发前人所未发,对后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作——《温疫论》。 清乾隆年间,洪天锡对其进行补注名之《补注温疫论》;嗣后又有郑重光补注本,名为《温疫论补注》。

8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温疫与伤寒鉴别 (四)治疗用药特色 (五)温疫预后和预防

9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认为“杂气”是温疫发病的原因,并且是“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的一种“物”,而不是六淫,还断然否定了六淫致疫的可能性。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于这种不同于六淫的异气,“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吴氏将杂气中毒性大,传染性强,所致疾病颇重的称做疫气、戾气。“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

10 “杂气”致病特点 ①传染性、流行性。 “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
“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 “若其年疫气充斥,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 然而接触杂气也不一定都被传染,这与正气盛衰及杂气多少有关:“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 但吴氏又指出“杂气”致病也有散发。

11 “杂气”致病特点 ②“杂气”致病有偏中性 病种特异性:某种杂气只能引起某种疾病,不同的杂气引起的疫病也不同;
病位特异性: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物种特异性:杂气不同,所致物种病变各异。

12 另外,吴氏还认为,杂气也可导致疔疮、发背、痈疽、流火、丹毒、痘疹、斑疹等多种外科感染性疾患。

13 2.邪伏募原 吴氏认为杂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
“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者也”(《温疫论·原病》。

14 3.传变方式 “温疫之邪,伏于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因于经,营卫所伤,诸证渐显……或出表,或入里。” 温疫并不遵循先表后里的传变规律,而是多从半表半里的募原开始,分别向表里传变。 根据感邪轻重,伏匿深浅,禀赋强弱,气血虚实,吴氏将温疫传变方式分为四大类共九种,称为“九传”。 “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

15 3.传变方式 (1)向表传变:但表不里,表而再表。 (2)向里传变:但里不表,里而再里。
(3)同时向表向里传变: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 (4)表里先后传变:先表后里,先里后表。

16 (二)临床表现 1.邪传于表 症见发热(或兼有凛凛恶寒,或有先恶寒后发热而以后寒少热多,或发热,或昼夜发热,或潮热),头痛身痛,烦渴,或有发斑,舌苔白,脉洪而数。或兼有头项痛、腰痛;或兼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苦;或兼有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等。

17 (二)临床表现 2.邪传于里 心腹胀满,胸膈痞闷,欲吐不吐,胸胁腹痛,或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不利,或癃闭;或有呕吐,或咽喉干燥, 或痰涎壅甚。舌质可见紫赤、燥烈、芒刺;舌苔可见黄苔或黑苔。

18 (二)临床表现 另外,在疫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谵语、鼻孔发黑、发黄、蓄血、吐衄、便血、嗽血等,甚至可见口噤、昏不识人、手足振战、足屈不能伸、直视、遗尿、项强发痉、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重症。

19 (三)温疫与伤寒鉴别 1.病因 温疫感受杂气,可因六淫及饥饱劳累、精神因素而诱发;伤寒外感六淫,或单衣风露,或冒雨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洗浴等。 2.感邪途径 温疫邪自口鼻而入,伤寒邪自毛窍而入。 3.发病 温疫感久而后发,淹缠几日后忽然加重;伤寒感而即发,感发甚暴。 4.病位 温疫邪多伏于募原;伤寒邪在六经。

20 (三)温疫与伤寒鉴别 5.传变 温疫传变从募原分传表里,经不自传;伤寒传变由表及里,以经传经。
6.初起症候 温疫初起,忽觉凛凛,后但热而不恶寒;伤寒初起,发热恶寒并见。 7.传染 温疫具有传染性,伤寒一般不传染。 8.治疗 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下不嫌早;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先表后里,下不厌迟。 9.预后 温疫虽汗不解,汗解在后,发斑为外解;伤寒一汗而解,汗解在前,发斑为病笃。

21 (四)治疗用药特色 1.疏利募原 温疫初起,邪居募原,“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其渴愈甚。”应“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之机,用达原饮表里分消,使邪气溃散。 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若达原饮方中再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故吴氏称之为“治疫之全剂。”

22 (四)治疗用药特色 2.辛凉发散 用于疫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方离募原,已有出表之势,通身发热,大渴,大汗,或汗出不彻,脉洪数等症,宜白虎汤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而解。” 若斑出不透而不退者,宜举斑汤(赤芍、当归、升麻、白芷、柴胡、穿山甲); 若斑出不透,汗出不彻而热不除者,宜白虎合举斑汤。

23 (四)治疗用药特色 3.攻里通下 用于疫邪传胃,里气结滞,表气因而不通的胸膈满痛,腹胀腹痛,按之愈痛,头胀痛,大渴烦躁,目赤,咽干,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发狂;或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孔如烟煤;气喷如火;舌苔黄,或有舌芒刺,或舌裂,或舌短、舌硬、舌卷,应及早应用承气汤下之,勿拘于下不嫌迟。 吴氏特别重视大黄在下法中作用,常常大剂量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吴氏强调应用下法治疗温疫勿拘于结粪,下证“

24 (四)治疗用药特色 4.注意养阴 疫病属于温病,容易耗伤阴液,故在疫病后期,尤其是攻下之后,宜养阴生津,清解余邪;下后疫邪已清,两目干涩,舌干,津不到咽,口唇燥烈之阴枯血燥用清燥养荣汤(知母、天花粉、当归、白芍、地黄汁、陈皮、甘草、灯芯草)。 若阴血已伤而余热尚在,忌用参、芪、白术等温补之品。 告诫“若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第一。”

25 (四)治疗用药特色 5.生姜护胃 善用生姜和胃调中
5.生姜护胃 善用生姜和胃调中 不但在三承气汤、白虎汤、清热解毒汤、承气养荣汤中加生姜煎服,防治大剂石膏及大黄等苦寒药败胃伤中,保护胃气; 而且在三消饮、茵陈汤、芍药汤、柴胡汤、托里举斑汤、柴胡养荣汤、瓜贝养荣汤、柴胡清燥汤、参附养荣汤、半夏藿香汤、双解散、三妙散等方剂中也用生姜。

26 (四)治疗用药特色 另外,疫病传变过程中可因“客邪交固于血脉”而致身热脉数、肢体疼痛、肋下刺痛,经久不解等,吴氏创制三甲散(鳖甲、龟板、穿山甲、牡蛎、蝉衣、僵蚕、地鳖虫、当归、白芍、甘草)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27 【医案举例】 朱海畴者,年四十五岁,患疫得下证,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苔刺。问其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投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策,惟等日而已,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轻病重。先投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小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苔少去,神思少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有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汤,热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气汤,肢体力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数日后,始进糜粥,调理两月才平复。(《温疫论·因证数攻》)

28 (五)温疫预后和预防 温疫邪气溃散,向外向表传者为顺;邪轻者,预后较好,勿药亦能自愈;向里传者为逆,预后不良。

29 谢谢!


Download ppt "吴 有 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