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洛夫 愛的辯證 (一題二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洛夫 愛的辯證 (一題二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洛夫 愛的辯證 (一題二式)

2 課本:作者 洛夫,本名莫洛夫(本名莫運端),湖南省衡陽縣人,民國十七年生。民國三十八年隨軍隊來台,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民國四十三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三人合稱為創世紀鐵三角),擔任總編輯數十年,現定居加拿大溫哥華。

3 洛夫除了本身詩作的傑出表現之外,又譯介西方理論與作品、推動現代詩運動,對臺灣現代詩的影響相當深遠。早年詩作有超現實傾向,主題集中在戰爭與死亡的陰影,風格多變,意象詭奇,被詩壇譽為「詩魔」。
中年以後,詩風逐漸轉為明朗簡潔,多描述日常生活所思所感。近年來,洛夫將豐沛的創作力擴及書法藝術,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地展覽。

4 洛夫的著作以詩為主,兼及散文與翻譯,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著有詩集石室之死亡、魔歌、因為風的緣故、漂木等,散文集一朵午荷等。

5 補充:創作因緣 (一)寫作生涯由小說啟蒙 民國十七年,洛夫出生於人文薈萃湖南衡陽,是農家子弟,家裡有一個浪跡四方的叔叔,每次從外地回來,總會丟下一大堆書,所以,小時候的洛夫也就不愁沒有書看。小學時,洛夫開始囫圇看起西遊記、封神榜、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閱讀興趣漸漸培養起來。

6 初三時他開始接觸新文學的作品,此外,也廣泛的瀏覽舊俄的小說,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成為他當時的偶像。為此,他替自己改了一個富有俄國風味的名字「洛夫」。

7 高中時期,洛夫開始從事創作,文章偶爾出現在報紙副刊。民國三十八年,他隨著軍隊渡海來台時,行囊裡帶了一本剪貼簿,裡面有三十幾首自己的詩作,只可惜後來戰亂流離,年少時的記錄就不知散失何處了。

8 (二)創辦《創世紀》,寫作紮根 來台之後,洛夫成為一位青年軍官。民國四十三年,他在高雄左營認識了張默,兩個興趣相投的年輕人,立刻籌劃創辦了《創世紀》詩刊,隔年,瘂弦也加入成為詩社的一員。

9 張默回想當年:「有一天傍晚我在高雄大業書店翻閱一本散文集《三色堇》眼眸一閃,從書中某些篇章突然跳出創世紀三個字。當時對這三個字特別喜愛,於是興起了辦詩刊的念頭。
第二天我到海軍印刷所去估計,三十二開本,三十二頁,一千冊,大約印刷費是四百元,是我當時月薪的三倍。於是我找了好幾位同事打了個會,就這樣決定把這個詩刊辦起來。我立即寫信給大貝湖(即澄清湖)的洛夫,他也同意用創世紀為刊名,並建議同年十月創刊。」

10 就這樣,幾個熱情的年輕人,催生了一個日後影響臺灣詩壇甚鉅的詩刊與詩社。隨後,他們認識更多的詩友,大夥常聚在一起比賽寫詩,並為了籌措出刊經費而頻頻出入當鋪。

11 (三)死亡陰影,形塑詩人風格 隨著年紀與歷練的增長,詩人的心靈愈發成熟,在軍旅生涯裡,常感戰爭與死亡之陰影,洛夫開始省視人類的命運

12 民國四十八年,他奉派至金門。某日,他在石室又聽到砲聲四起,他在砲聲隆降中,疾筆寫出〈石室之死亡〉的開頭:「只偶然昂首向鄰居的甬道,我便怔住/在清晨,那人以裸體去背叛死/任一條黑色支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 此詩後來成為洛夫的 成名作品,詩中透露出 死亡的陰影與存在之無奈。

13 民國五十四年,洛夫奉派赴越南擔任軍事援越顧問團顧問,當時西貢的情勢危急,每天都生活在死亡的邊緣。這段期間,他雖無暇為詩,身處戰地的諸多經歷後來造就了一組「西貢詩鈔」,也形成詩人逼視生命底層,並以強勁的語言扣問生命的詩風。

14 (四)沉潛之後,詩路更廣 民國六十二年退役之後,洛夫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詩作語言也漸由艱澀轉向平易,然而詩人自己以為,詩的風格雖然在變,詩後的真我始終如一。好像一條急湍的河流歸入大海後,變得平靜也更有深度。

15 洛夫仍然創作力旺盛,風格多變的詩集一本本產出,詩作慢慢理出一個更清晰的走向。他說自己的詩作好比是一盞高懸的燈,亮度也許不是很強,但是關照的幅度卻很廣。

16 很多人不懂他詩中的意象,因此批評他不夠寫實。洛夫面對這些抨擊,篤定的說,「詩應該考慮到人生的基本問題和精神內涵。……問題在於你是否能夠抓住社會的精神,將素材逐一轉化,縱然寫出來的作品不易討好大眾,也沒關係。」

17 時至今日,洛夫的作品深受華語詩壇的推崇,除了給予「詩魔」的封號,更有眾多的評論家研究其作品,並一致認為洛夫是台灣詩壇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詩集《魔歌》更獲選為「臺灣文學經典」之一。

18 相關評論 吳三連獎對洛夫的評語:「自魔歌以後,風格漸漸轉變,由繁複趨於簡潔,由激動趨於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且對中國文字錘鍊有功。」

19 國家文藝獎對洛夫的評語:「語淡韻深,自然渾成,真能表現唐代絕句,晶瑩剔透之美。」

20 課本:題解 本詩選自因為風的緣故。( (補充)

21 書中同名詩因為風的緣故寫作背景頗有趣,洛夫自述這首詩寫作的緣由:「這首詩寫於民國七十年,是寫給我太太的。這一年在我生日的前兩天,太太向我提出要求,並撂下了狠話說:『你再不給我一首詩,我就不給你過生日。』過不過生日倒無所謂,但妻債不能欠。於是這晚上便開始在書房苦思;這時突然停電,我便點起蠟燭,天氣熱我順手打開窗戶,不料一陣風吹來,把蠟燭吹熄,室內一片黑暗,這時靈感驟發,便寫下了這首詩。」

22 辯證,辯析論證。全詩以莊子所載「尾生抱柱」(補充)的故事為基礎,用辯證方式,鋪展出兩種不同的愛情觀,因此副標題為一題二式。

23 原文 世之所謂賢士,莫若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鼈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ㄈㄢˊ)死。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異於磔(ㄓㄜˊ)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24 洛夫平日最喜歡讀莊子,有一天信手翻到雜篇盜跖,讀到「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之句時,心情大為激動,因而觸發寫作靈感。

25 洛夫自述當時的激動可說是非理性的,只是直覺到這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殉情精神之偉大。
他也知道,其實這個故事並非愛情寓言,也不是討論殉情問題,而是舉伯夷、叔齊、鮑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等六位賢士作為例子,來批判世人為虛名浮利而任意輕生之不當,所以莊子說:「此六者,无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又說:「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因此,這首詩與莊子的思想完全無關。

26 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作者增添情節,描摹人物心境,式一書寫尾生因守信而溺斃,式二則寫尾生棄橋而去,保全生命。

27 兩種角度的詮釋,既豐富了故事的內涵,也給予讀者一個思考,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各種處境時,該如何選擇?一念之間所下的抉擇將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應審慎以對。

28 就作者的立場而言,洛夫在這首詩中既沒有讚許什麼,也沒有批判什麼,只是提供了兩種可能的情景,由讀者自己去選擇。
這首詩發表後,反應空前熱烈,洛夫接到不少讀者的來信和朋友的電話,一個有趣的統計是:女性讀者都喜歡第一式,男性讀者則都喜歡第二式,但其中一位女性讀者說:「我願天下的男人都像尾生一樣對待我,第一式很美、很迷人,不過如果我是男人,我也會選擇第二式。」


Download ppt "洛夫 愛的辯證 (一題二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