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2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学习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产生的背景。 2、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革命主张和革命活动。 3、了解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 4、了解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阶级属性和特点。

3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政党是近代以来世界各种类型国家中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由本阶级中最积极、最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集中代表了本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从事着争取和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政治活动。

4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5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复杂而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国政治舞台上涌现了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大量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最多时将近有130个。然而,上述党派并非都能称得上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2月,中共中央依据这些党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从事的政治活动,专门下文确定了一个衡量民主党派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必须在1948年5月1日以前成立的,并参加过民主斗争,和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共事的历史,而且能够合作到底;二是必须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以上两条,缺一不可。 按照上面的衡量标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百余个党派中,只有下列八个党派才可称为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共事,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独裁,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6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由王昆仑、许宝驹、王炳南等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1年) 的一部分盟员,谭平山、朱蕴山、陈铭枢等领导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1945年),李济深、蔡廷锴等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6 年),以及一批国民党上层人士(个体会员),在民主革命的共同斗争中 组织起来的爱国民主党派,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较大政治影响的 民主党派,立于民主党派之首。1947年11月,“民进”和“民联”为扩大 影响而合并为“民革”。次年1月,“民革”正式成立于香港,其主要成员 是继承孙中山的爱国主义和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的原国民党民主派和国民 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民革”的政治主张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美帝的 援蒋政策,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进步的 一方面,也是该党与中共合作的基础;二是强调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国民 党的领导地位,认为国民党的腐败、反动只是蒋介石集团的少数人,这是 落后的一方面。 “民革”的主要领导人有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冯玉祥、蔡廷锴等。

7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2、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在八个民主党派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经过了产生、改组和重建三个阶 段。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于重庆,这是一个由三党三派组成的松散 的政治联盟(国社党、中国青年党、第三党和全国各界联合会、乡村建设派、中华职 业教育社)。1944年9月,改为现名,并决定今后不以党派而以个人身份参加民盟,这 是民盟史上的一大进步。之后,民盟响应中共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反对国 民党一党专政,与中共并肩战斗。1947年10月,民盟因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布为“中 共之附庸”、“非法团体”而被迫解散,次年1月在香港重建。在当时,“民盟”是民 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各民主阶层的政治同盟,主要成员是文教界、科技界的知 识分子。 在不同阶段,民盟的政治主张不一样。在民主政团同盟时期,三党三派各有自己 的政治主张,差异较大。改组之后,民盟的政治主张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有许多共同 点,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实行内阁制,实现司法独立和 地方自治。抗战胜利后到1947年,民盟的不少成员主张走中间路线,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1947年后,批判了中间路线,确立了新的政治路线,主张以武力推翻国民党的 反动统治,把美帝赶出中国,支持人民解放战争,又逐渐与中共靠拢,参加中共领导 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民盟”的主要领导人有张澜、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黄炎培、梁漱溟等。

8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3、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民主建国会于1945年12月成立于重庆,解放后才加上“中国”二字。主要 由一批民族工商业者和一些与之有联系的知识分子所组成。 “民建”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其基本 政治主张和指导思想是民有、民治、民享,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卖国政策, 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有一些共同点。 “民建”的主要领导人有胡厥文、黄炎培、章乃器、施复亮等。

9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4、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民进”在抗日反蒋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1945年12月正式成立 于上海。主要成员是教育界和出版界的知识分子。 “民进”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 独裁和内战政策,主张和平建国。 “民进”的主要领导人有马叙伦、周建人、王绍鳌、雷洁琼等。

10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5、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 在八个民主党派中,“农工”是第二个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之前的政党, 其成立时间较早,仅次于中国致公党。“农工”的名称多次更换。1928年3月 成立“中华革命党”,1930年8月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1年3月,筹建并参 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7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正 式定为现名,具有政治同盟的特点。主要成员是医药卫生界、工程技术界、 文化教育界的知识分子。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工”的政治主张不完全一致。在该党建党前期约 七年中,它一方面坚持反帝、反封和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另一方 面又反对中共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但从1935年开始,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 发后,它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侵略和蒋介石的专 制独裁统治。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它又参加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 线,成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一支有较大影响的爱国民主力量,但同时,它又 抱有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直到1949年参加新政协,它才从根本上放弃了第 三条道路的幻想。 “农工”的主要领导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彭泽民、季方、周谷 城等。

11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6、中国致公党(致公) “致公”是八个民主党派中成立时间最早的党派。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 山,由太平天国失败后流亡海外的中国侨民所组成的民间秘密团体洪门致 公堂改组而成。主要成员是归国华侨和侨眷。1947年5月,经香港“三大” 改组,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致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政治主张也不一样。“三大”通过新政 治纲领,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比较接近。其政治主张有:反对国民党独裁 专制、美帝侵华政策和内战,实现国内和平民主,主权属于全体人民。 “致公”的重要领导人有司徒美堂、陈炯明、陈其尤、李济深、黄鼎臣 等。

12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7、九三学社(九三) “九三”原名“民主科学社”,1944年12月成立于重庆。1945年9月,为纪 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定名为“九三学社”,次年5月正式成立 于重庆,并改为今名。其成员主要是文教界、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九三”的政治主张比较激进,主要有: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军队的国家 化,反对官僚政治,争取人民之基本自由,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 “九三”的主要领导人有许德珩、褚辅成、周培源等。

13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在台湾二·二八武装起义失败之后的1947年11月,在中共上海局的影响和 帮助下,一部分重视爱国民主运动的台湾省籍的爱国民主人士于香港组成 了政治团体“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总部开始设于上海,后迁至北京。 “台盟”的基本政治纲领是:“团结本省全体人民,以争取台湾省自治 及影响中国人民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之斗争为宗旨”,“为台湾民主自治而 奋斗,为人民服务而努力”。在政治上,“打倒独裁政权,实行人民民主 制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美军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在经济上, 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官僚资本,“保护工商业”, “取消苛捐杂税”等。 “台盟”的主要负责人有谢雪红、蔡啸、林鉴生、苏子衡等。

14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前后,各民主党派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 展,它们与中共在反帝反封斗争中合作共事。进入解放战 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各民主党派得到 进一步发展,它们与中共的关系更加密切,1948年5月,中 共发表“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为争取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和筹建新中国而努力。同年8月之后, 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先后进入解放区,各民主党派的总部也 迁到解放区,后来又迁到北平。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逐渐形成。

15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伟大胜利、新政协已经召开、新 中国的全国政权业已诞生之后,一些民主党派认为任务已实现,没有 必要继续存在了;同时,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的共同斗争中,其工作是互相交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必须对工 作对象、所联系的群众等要有一个相对的、明确的分工,以便更好地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有鉴于此,中共中央从1950年5月开始, 分别邀请各民主党派的重要领导人,就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联系对 象等问题进行协商。协商结果,各民主党派一致同意以《共同纲领》 作为自己党派的纲领;同时,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依据各自联 系群众的历史渊源作了相应的分工:“民革”主要联系原国民党军政 人员中的民主派,“民盟”主要联系高校、科技界的知识分子,“民 建”主要联系工商界,“民进”主要联系出版界和中小学校教育界, “农工”主要联系医药卫生、科技文化界的知识分子,“致公”主要 联系华侨,“九三”主要联系科技界,“台盟”主要联系在大陆的台 湾籍人员。

16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一、民主党派的产生与简况 通过协商,各民主党派明确了自己的前途、工作范围和 联系对象,以便在中共领导下,团结一致,为建设新中国 而奋斗。

17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二、民主党派的阶级属性与特点

18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二、民主党派的阶级属性与特点 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建立起来的,其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和它们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所以它们基本上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和派别。 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阶级性来看。它们的基本成员有五部分组成,即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分子、一部分从旧的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民主人士、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的共产党员;其中,前三部分人是主要成份第二,从政治纲领来看。其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从政治路线来看。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主张中间路线,但1948年之后都放弃。第四,从代表和联系的成份来看。它们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阶级的政党,而是反映了上述五种成份在反帝反封和争取民主斗争中的共同要求和愿望,它们都主张国家独立、和平、民主、统一,并愿与中共进行合作和共事。可见,这些民主党派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派别,而是带有统一战线性质和阶级联盟性质的民主政治力量或政治联合。这也成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19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二、民主党派的阶级属性与特点 民主党派有自己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中间势力,反映出中间势力的复杂性、软弱性、动摇性、向两极分化。 第一、复杂性。这表现在民主党派中,有左中右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突出代表是“民盟”,救国会、第三党是左翼,职教社、乡村建设派是中派,青年党、国社党属右翼。第二,软弱性。这根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薄弱经济基础。在斗争方式上,它们都没有武装,基本上采用公开合法的斗争方式。有的党派经济上不能自主,依靠蒋介石出钱,如职教社。第三,动摇性。反映在政治上是动摇不定的,处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因此极易分化。第四,向两极分化。随着民主革命进程的快速推进,特别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形势,导致八个民主党派倒向中共,而青年党、国社党则投入蒋介石国民党的怀抱。

20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参考书目 [1] 张 癸:《中国民主党派史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朱建华:《中国近现代政党史》,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 [3] 李燕奇:《走向合作的历程》,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 [4] 赵书刚:《中国政党发展的轨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5] 郑延泽:《中国民主党派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21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新民主主义 中国民主同盟 二、问题分析 1、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产生的背景。 2、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 3、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阶级属性和特点。


Download ppt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 主讲:徐成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