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明清文学讲授纲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明清文学讲授纲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明清文学讲授纲要

2 学习明清文学应注意的问题 明清文学包括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近代文学。近代文学实际上已跨入民国初年。为了简便起见,统称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宋代是一个转折时期。此后进入元明清阶段,小说、戏剧就取代了诗、词、文这些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元代文学成就最为辉煌的是杂剧,南戏也有些优秀的作品,小

3 说比较起来还显得颇为薄弱。到了明清两代,小说与戏剧就都有很大发展,有如两峰对峙。诗文方面虽然不能说毫无成就,但总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趋于衰 落了。
明清文学的讲授,在依据时代顺序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戏剧、诗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的。突出小说、戏剧,适当顾及诗文。明清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 《三国演义》、 《水浒传》、

4 《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是重点讲授的一流作品,部头很大,首先需要抓紧时间认真阅读。教学大纲虽然指定了一些重点阅读的章回、段落,但课堂上讲的乃是整个作品,所以重点阅读不能代替通读。在通读中,千万注意别停留于了解故事梗概,而要掌握全部情节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要熟悉各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深入到形象之中,要看出各个情节安排的意义,

5 从而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学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其他二、三流作品如《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封神演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孽海花》等,部头也不小。对这些作品,不要求全读、必读,但尽量找来翻一翻,看一看,不然就很难了解

6 明清长篇小说发展的总的面貌。 长篇小说之外,还有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分白话、文言两个系统,前者如明末的“三言”、“二拍”,后者如清初的《聊斋志异》。从单篇来讲,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促织》、当然篇幅短小,但就整个“三言”、“二拍”与《聊斋志异》来讲,还是属于大部头。我们重点分析了个别短篇作品,而课堂讲授中则仍然对明代的拟话本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进行全面的介绍、评论,以便使学员对拟

7 话本与《聊斋志异》有总的认识,同时知道白话、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大致情况。
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杂剧的余波,清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又发生了变化,传奇衰 落了。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目,但作为戏剧文学的地方戏剧本一般都没有定型,都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明清戏剧

8 主要讲的还是传奇。传奇的格局比杂剧要大,一般三、四十出,也算是大部头。重点讲授的传奇《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希望学员通读全本。读的时候也是从人物形象入手,抓住戏剧情节的发展,联系剧本的时代背景、剧作家的生平、思想,去了解剧本的主题、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 此外二、三流作品讲了《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簪记》、《红梅记》、 《清忠

9 谱》 、《雷峰塔》等,学员阅读作品选上所选的单出,一般地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明清杂剧已经打破了元代杂剧的矩矱,往往只有一折或二折,变成了独幕剧、短剧。但又有不少杂剧作家把若干杂剧编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如明代徐渭的《四声猿》、清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那总的篇幅也不算小。我们在课堂讲授中,一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全

10 面的介绍、评论。明清戏剧作品,还是大部头的居多。阅读这些作品,同样要花很多时间,同样需要侧重在理解、分析。
读剧本与读小说有所不同,必须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以及传奇、杂剧的体制。希望学员:第一,注意唱词(曲文)与说白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要忽视唱词;第二,注意角色行当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不要搅混了;第三,注意关目结构,看看

11 近代文学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是由近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在概说
前后各出之间何种联系;第四,注意戏剧冲突,了解剧本怎样展开矛盾,又怎样解决矛盾。 明清诗文虽然成就不及小说、戏剧,但作品丰富,作家、流派多。对此,我们只是简单地勾勒出明清诗文发展的轮廓,也只要求学员一般地了解主要的作家、流派及其基本文学主张与 代表作品。另外熟读少 数名篇。 近代文学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是由近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在概说

12 与小结部分对近代文学的特点都作了扼要的介绍,然后依次讲了近代诗文、近 代小说、近代戏剧。学习近代文学要紧扣着近代社会的性质与主要矛盾。

13 明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三章 《西游记》 第四章 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 明代拟话本 第六章 明代戏剧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三章 《西游记》 第四章 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 明代拟话本 第六章 明代戏剧 第七章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第八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第九章 明代诗文 小结

14 概 说 一、从明代二百七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阶段从明代开国到宪宗成化时期,约一百二十年左右;后一阶段从明中叶孝宗弘治、武宗正德时期开始直至明王朝灭亡,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15 二、明前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元末明初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曾使得罗贯中、施耐庵这样接近社会下层的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道的群众题材,创作了伟大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些由元入明的文人如宋濂、刘基、高启、由于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所以在他们早期的诗文中,也有一些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

16 (二)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许多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随着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坛上适应着明王朝巩固统治和点缀升平的需要而充斥着大量粉饰现实、歌功颂德和进行劝善惩恶的封建说教的作品。

17 (三)朱元璋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屡兴大狱,杀戮功臣。当时刑罚苛重,特务横行。明代在政治上一开始就笼罩着阴森恐怖气氛。朱元璋同时加强了文化思想控制,对文人采用笼络和高压手段,提倡理学,科举考试作八股文。

18 (四)因此,明朝建国后较长一段时期文学创作死气沉沉。诗文是“台阁体”的天下,小说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创作,杂剧作家多是贵族或宫廷文人,南戏则几乎是一片空白,稍后又出现一股“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

19 三、明后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英宗失政”以后,土地兼并剧烈。农民破产、流亡。而城市经济则空前活跃,某些地区、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直接给小说、戏剧的出版、流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商人、手工业者的生活、思想,在小说、戏剧中有着充分的真实反映。

20 (二)明后期政治极端腐败。皇帝荒淫、昏庸,宦官与权臣相继把持朝政,外患频仍。小说、戏剧中不少作品描写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歌颂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而一些淫秽、色情的内容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糜烂所形成的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

21 (三)王学左派在手工业者、市民思想的影响下,攻击道学和封建礼教,李贽提倡“童心”和重视小说、戏剧,都对明后期小说、戏剧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安派继李贽之后,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给予当时文坛上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主义、模拟主义、形式主义以沉重打击。

22 (四)明中叶后出现了众多的长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中出现较早而成就很高的作品是《西游记》。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影响之下,产生了不少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作品。《金瓶梅》则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把笔触伸向普通日常家庭生活。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的拟话本为代表。戏剧方面,《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杰作,传奇则以创作了《牡丹亭》的汤显祖成就最高。明中叶后特别是明末的诗文虽然也有好作品,但比起小说、戏剧来,总的是相形见绌了。

23 概说是联系社会发展对明代文学作一鸟瞰,主要应该了解明代文学前后期的不同,以及形成这一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社会原因。

24 第一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章回体的形式从《三国演义》基本定型。《三国演义》代表了历史演义的辉煌成就。
第一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章回体的形式从《三国演义》基本定型。《三国演义》代表了历史演义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

25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三国故事流传久远。宋代“说话”中有“说三分”。苏轼《志林》的有关记载反映了三国故事已具备尊刘贬曹的倾向。元代杂剧的三国戏内容更为丰富。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初步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规模。

26 二、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生平的记载是可信的。罗贯中大约活动在公元1330年到1400年之间,原籍太原,寄寓杭州。他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曾一度参加反元的斗争。明朝建国后,专为从事于创作。小说除《三国演义》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所作杂剧三种,只《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流传下来。 三、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本是最流行的本子。

27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书中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相去不远。人们从书中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

28 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它的描写不是单纯的三国历史发展本身的如实再现,而是形成作品的那一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宋元时期)政治斗争的艺术反映。三国历史只是作品的骨架,其中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虚构的。这些虚构的部分在作品里占着头等的位置,丰富精彩,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也最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29 三、《三国演义》以三国历史为基础,概括了较长时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各种形式的斗争,揭示出这些斗争的复杂性、多样性、尖锐性,特别是通过对各个政治集团及其重要人物的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宋元时期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三国演义》描写地主阶级政治野心家的互相争斗,暴露了他们残民以逞的反动面目,帮助读者认识他们唯利是图、阴险狡猾的丑恶本质。

30 四、《三国演义》表现各个政治集团主要是凭借武装力量来企图消灭对方,因而战争便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描写内容。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从正反两方面表明战争的主观指导的重要性。明清一些农民起义领袖曾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战略战术。

31 五、《三国演义》通过封建统治阶级各个政治集团的斗争,包括军事斗争,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体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一)从全书布局上看,《三国演义》选取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作为主要对立面,并把刘备集团放在中心地位。

32 (二)从人物形象塑造看,《三国演义》对曹操是揭露、鞭挞,对刘备是美化、颂扬。曹操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在他身上概括了历代当权的封建统治者的本质特征;刘备则是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仁君”来塑造得那么生动、丰满。 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与宋元民族矛盾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 联系,反映了一定的爱国思想,同时又是与罗贯中的封建正统观念分不开的。

33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 一、为了歌颂刘备,《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刘备集团的其他人物,主要是在文臣中描写了诸葛亮,在武将中描写了关羽。 二、《三国演义》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上,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反映了作者“圣君贤相”的“仁政”理想。诸葛亮身上有着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必须具备的品德,同时有着《经天纬地》的才干。诸葛亮的最大特点,是他的足智多谋。

34 (一)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不同角度写了好些陪衬人物。
(二)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由于庞统的对照,更显示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三)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的周瑜和曹魏的司马懿。《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先后同周瑜、司马懿的斗争,表现诸葛亮指挥若定、料事如神。

35 (四)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愿望、斗争要求,创造了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在这个艺术形象身上集中了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斗争经验,又从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吸取智慧和创造力量。
三、《三国演义》从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上,表现刘备的看重义气、信守盟誓,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平等要求。“桃园结义”在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一)关羽有勇猛、刚强的特点,但最大的特点是“义重如山”。

36 (二)有着封建正统观念的罗贯中通过关羽所宣扬的“义”,已经削弱了民间传说中原有的积极因素,而注入了适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反动内容。关羽被儒将化,“深明《春秋》大义”。
(三)罗贯中为突出关羽的“恩怨分明”,描写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就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放弃了政治原则。因此,关羽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宣扬。

37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 一、《三国演义》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简洁明白,自然流畅。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内容的复杂性与描写的多样性互相统一。它以长篇巨制提供了反映日益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新的文学体裁,结构宏伟,而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在《三国演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有特色。

38 二、《三国演义》充分吸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
(一)写出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战争中突出表现斗智。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以弱胜强的战例,表现了作战者的指挥艺术。

39 (二)各次战争既有其特点,写法也就随之变化,决不千篇一律。其中既有战争自身的特点,也有进行战争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通过战争写人。
(三)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描写了大大小小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同时,以写战争为主,又不一味写战争,相应地穿插不少其他的活动场面。

40 三、《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最大特色是“略貌取神”,借助粗线条的勾勒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主要缺点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切身遭遇缺乏内在联系,人物往往一出场就定型化。这主要是由于作者“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

41 这一章与下面两章都是重点,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切实掌握和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三国演义》要很好地认识它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分析一下艺术形象的曹操与历史人物的曹操何以存在着区别。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可以通过赤壁之战的例子去说明其巨大成就。

42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 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 第三节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和宋江形象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 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 第三节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和宋江形象 第四节 水浒传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43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北宋末年爆发了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的事迹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被热情传颂。宋代“说话”有讲说水浒英雄人物的篇目。

44 二、从南宋到元末是水浒故事不断演变直至《水浒传》最后成书的时期。宋江等人的活动与太行山、梁山泊联系起来。因宋元民族矛盾而使水浒故事有了“忠义”思想。《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浒故事,已把“说话”中单独的水浒人物联结在一起。今知元代杂剧的水浒戏有二十多种,描写李逵的最多,除《李逵负荆》外,大多写得不好。

45 三、《水浒传》的加工成书,比起《三国演义》来,任务更为艰巨。加工者不只要把单独发展的人物故事进一步融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要排除封建文人加在水浒人物身上的糟粕,以突出农民起义英雄的本质特征。这种加工工作实际上就是提高工作。

46 四、一般认为施耐庵是对《水浒传》进行最后加工的作家。有关施耐庵的生平资料非常缺乏。他大概是杭州人,时代可能略晚于罗贯中。
五、《水浒传》的版本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是经过清初金圣叹评点、纂改的本子,流传较广。

47 第二节 《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 一、从基本思想倾向看,《水浒传》正面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反映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水浒传》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通过高俅等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罪恶,展现出官逼民反的客观环境。作品在这方面并不限于只写城市,也还分别从正面和

48 侧面写到农村地主恶霸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
三、《水浒传》主要是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揭露当时的阶级对立——封建官僚地主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者的对立,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

49 四、《水浒传》更为可贵的是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热情歌颂敢于“犯上作乱”的起义英雄,如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但都一批一批地汇聚到梁山。就连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林冲、杨志等,也因为受到阶级当权派的排、迫害,而转向革命方面。

50 五、“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梁山农民起义的全盛时期。这种有革命武装、有根据地、有一套战略战术的斗争,只能是宋元时期特别是元代无数次农民起义的概括反映。梁山 义军内部“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间亲疏”,正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51 第三节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和宋江形象 一、《水浒传》全面地反映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农民受到小私有者和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的限制,提不出超越封建制度的政治纲领。他们是皇权主义者,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皇帝。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总是以不同方式陷于失败。

52 二、《水浒传》描写梁山义军接受招安,与宋元民族矛盾的历史背景有联系。其中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
三、《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就作品本身的具体描写来看,更重要的是由于起义队伍的成份复杂,特别是核心成员中存在着一条妥协投降的错误路线。宋江作为梁山义军领袖,梁山起义事业的彻底葬送,是由他的错误的投降主义路线直接造成的。

53 四、宋江在《水浒传》中具有双重性格。其出身、经历决定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作品对宋江的肯定,则反映作者的思想矛盾,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赞美效忠朝廷。作者的思想矛盾,也表现在对招安结局的具体处理上。

54 第四节 《水浒传》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一、《水浒传》的全部结构是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排座次”以前是由若干单个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一环紧扣一环地先后互相勾连。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等人物的传记故事都比较完整,相对自成段落,但又彼此穿插交叉。也有一些段落以事件为主,包含了许多人物的传记故事,如“智取生辰纲”。但由于作者思想的矛盾,带来了“排座次”以后的描写在每次大

55 的转折上都很不自然。《水浒传》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优良传统,以当时群众的口语为基础,经过千锤百炼,创造了非常准确、生动、丰富、通俗的文学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可以看出作者运用口语达到了炉火纯青地地步。《水浒传》高度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它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来塑造人物方面。

56 二、《水浒传》所塑造的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既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又具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他们的可贵品质、英雄行为,是现实中已有的和可能有的,有充分的实际生活作基础,同时他们身上又贯注了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经过艺术的夸张、渲染,体现着理想的光辉。因此,他们不仅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激动人心和鼓舞人心艺术力量。

57 三、《水浒传》赋予英雄人物以非凡的才能、高尚的品德,使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充满传奇性。整个梁山革命事业写得豪迈而很有气势。这些都是熔铸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但英雄人物的生活和斗争又是可以理解的,作品通过对于残酷的封建统治的揭露,写出促成英雄人物走上反抗道路的现实因素,提供他们存在和活动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影响着英雄人物的主观思想,英雄人物的主观思想又支配着他们为变革这种客观环境而进行反抗斗争。作品以极大热情表现惊心动魄的。

58 五、《水浒传》描写人物也有败笔。如掺杂一些装神弄鬼和色情庸俗的描写。
斗争、波澜壮阔的场面以及梁山上的理想境界,而最后却以悲剧结束,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既推动历史前进又总是陷于失败的客观规律 四、《水浒传》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紧密联系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因而人物的个性特征十分鲜明。并且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 五、《水浒传》描写人物也有败笔。如掺杂一些装神弄鬼和色情庸俗的描写。

59 《水浒传》成就突出、影响,而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目前对它的各种评论,意见分歧也很大。我们应该主要抓它的基本思想倾向,看它如何描写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关于招安结局,一要联系宋江的双重性格,二要联系作者的思想矛盾去认识。此外,可结合分析一些英雄形象,去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特色。

60 第三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 《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第三节 《西游记》的神话描写和现实批 判的结合

61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唐僧取经本是历史上实有的事件。取经故事在社会上流传,神异的色彩变得越来越浓厚。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唐僧取经本是历史上实有的事件。取经故事在社会上流传,神异的色彩变得越来越浓厚。 二、取经故事在宋代已有了“猴行者”的形象。由南宋到明代前期,取经故事通过南戏、杂剧、说唱平话等多种形式继续发展。

62 三、吴承恩是取经故事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他生活在明代后期,明王朝已日益衰败,资本主义因素又开始萌芽滋长,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都很激烈。他对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堕落和当时政治的黑暗十分不满,就以取经故事为基础,运用他非常熟悉的民间神话和传说,创作了《西游记》,借以批判现实,寄托理想。

63 第二节《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一、吴承恩以取经故事为主干,以孙悟空形象为中心。他对于取经故事进行再创造的功绩之一,是把孙悟空放在突出的位置,赋予这一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全部《西游记》可以说就是孙悟空的战斗史。

64 二、大闹天空等故事虽然是介绍孙悟空的来历,好象全书的一个序曲,然而却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黑暗封建统治的憎恨情绪和反抗要求。那虚构的情节、幻想的内容,是以长期风起云涌、此伏彼起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作为现实基础的。由于农民反抗斗争愈来愈频繁,斗争的规模也愈来愈大,才使得大闹天空等故事具有如此充沛而激烈的战斗热情,塑造出如此英勇顽强的叛逆形象。

65 三、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被压在五行山下。他失败了。这种描写,与吴承恩的封建正统观念、宿命论思想有关,而在客观上则反映了农民的反抗斗争无法改变封建统治的社会制度。
四、吴承恩虽然写的诸天神佛的胜利,却充分暴露了他们凶残而愚蠢、狡猾而虚弱的本质;虽然写了孙悟空的失败,但孙悟空作为反抗英雄的蔑视权威的反抗精神、针锋相对的战斗姿态,不畏强暴的宏伟气魄,却深深激动着广大读者。

66 五、取经过程中的孙悟空是反抗的失败者,他保护唐僧是为了将功赎罪、“修成正果”。这同大闹天空等故事中的孙悟空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但孙悟空形象仍有其前后一致的地方。吴承恩对取经故事和大闹天空等故事的描写在基本精神上有着内在的联贯性,批判什么和歌颂什么的思想倾向是首尾相通的。在取经过程中,吴承恩使孙悟空继续对神佛保持着桀骜不驯的一贯作风,并赋予孙悟空扫荡妖

67 魔的斗争以惩办和铲除残暴邪恶势力的意义,使孙悟空具有一种锄强扶弱、抱打不平的江湖好汉的特色。
六、在对待妖魔的态度上,唐僧与孙悟空形成鲜明的对比。猪八 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以外描写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对孙悟空起着陪衬的作用。

68 第三节 《西游记》的神话描写和现实批判的结合
第三节 《西游记》的神话描写和现实批判的结合 一、吴承恩按照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按照一定的观点、理想,来创造另一个神话世界。把生动有趣的神话描写和严肃深刻的现实批判结合了起来。

69 二、《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大都带有人间的色彩,神佛世界的组织形态,就是现实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幻想中的升华,作者常用调侃的笔调描绘神佛的丑态、丑行,使其具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某些特点。作者笔下的玉皇大帝,使人联想到明中叶一些色厉内荏的昏庸君王,整个神的世界也使人联想到腐朽虚弱的明王朝后期的统治。神佛的自私自利、充满贪欲,正表现出剥削阶级的丑恶本质。

70 三、吴承恩描写各类妖魔为害一方的罪行,使其获得了社会意义,成为残暴邪恶势力的代表;妖魔与神佛的那种关系网,反映了明代地方豪强恶霸与各级封建政权的串联勾结、狼狈为奸。
四、吴承恩特意描写取经路上经过的一些国家“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并且着重对国君迷信道教、宠信道士所造成的祸害进行了揭露。这些都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71 五、鲁迅说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这既指出了作者在塑造典型形象时,经常把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巧妙而和谐地融汇为一个艺术整体。

72 六、《西游记》的神话描写和现实批判的结合,还有赖于作者对语言的创造性的运用,尤其是人物对话诙谐幽默,很好地表达了作者讽谕现实的意图。
学习《西游记》这一章,首先要认真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弄清楚这个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及其在大闹天宫等故事和取以故事中的区别、联系,其次要认真分析作品的神话描写与现实批判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73 第四章 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第一节 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 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和封神演义 第三节 金瓶梅

74 第一节 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的繁荣 一、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工商业城镇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的黑暗腐败,市民的反抗斗争,李贽等进步思想家对通俗文学的推崇;长篇小说体制的形成;小说与戏剧、民歌、说唱文学的相互影响。

75 二、明中叶以后出现大量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它们大多是群众和民间说话艺人口耳相传,经过较长时期的丰富发展,再由文人最后写定的。
三、明中叶以后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等作品,在题材性质变化上的两个问题: (一)多与历史相联系,不受到史家笔法的影响,注重真实,但容易拘于历史资料。

76 (二)由写以往历史到写本朝历史,则近于采用当代现实题材。
四、明中叶以后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等作品创作的经验、教训: (一)比较成功的作品,一般说来,其故事题材在民间流传广泛久远,具有现实内容,而强调史书资料的作品则脱离生活,缺乏艺术生命。 (二)作者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直接关系着作品的价值高低。

77 五、“世情小说”《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新阶段的开始。它是文人独创的小说;从普通人物、日常事件中展现社会生活的图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选择生活细节深入刻划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我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臻成熟。 六、明中叶以后一些公案小说,大体可以划入“世情小说”。

78 第二节 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和封神演义 一、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对一些残暴昏庸的帝王、国君进行了揭露和谴责,对一些任用贤能、励精图治的国君则予以称颂。作品不少地方也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和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文字比较朴实、流畅,部分描写比较注意修饰形容,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但过于依傍历史记载,总的说来文学成就不高。

79 二、英雄传奇《杨家府演义》集中表现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描写了许多女英雄,而孟良、焦赞则带有更浓的民间说唱色彩。小说反映了忠奸斗争,批判了卖国奸臣,但忠君观念和迷信思想很严重,艺术上相当粗糙,人物形象单薄,结构不严密。

80 三、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揭露了纣王的荒淫暴虐,通过文王、武王宣扬儒家的“仁政”。由纣王之死显示出人心归向。但又鼓吹愚忠,宣扬宿命论。把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掺和在一起,反映了明中叶以来三教合一的反动思想。书中的描写虽然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但充满了神怪迷信的荒诞成分。

81 第三节 金瓶梅 一、《金瓶梅》描写西门庆由牟取暴利、经商发家,发展到依靠和取得封建权势,进行疯狂的占有、掠夺,表现出剥削阶级的贪婪本性,而他的同时作为投机奸商、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则又反映出明中叶以后封建统治势力市侩化的新的特征。

82 二、《金瓶梅》通过生活细节的描绘、日常口语的运用,成功地刻划了有血有肉的典型性格,让读者看到那罪恶的世界里如何孳生和活动着一群病态的、畸形的丑类。
三、作者缺乏鲜明的爱憎感情,缺乏正面理想和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对下流堕落的糜烂生活和肮脏腐朽的丑恶灵魂,从浓墨重彩的恣意渲染中表现出欣赏、宣扬的态度,影响极为恶劣。

83 四、《金瓶梅》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章不是重点,只要求一般地了解以下三个问题:1、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2、明中叶以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中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3、《金瓶梅》的出现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上的重要意义。

84 第五章 明代拟话本 第一节 拟话本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拟话本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三节 拟话本代表作品简析

85 第一节 拟话本的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创作。拟话本最为兴盛。拟话本是明代文人作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模拟宋元话本而得名。 二、拟话本的发展概况: (一)多取材于当代生活,现实性较强。

86 (二)也有不少是根据明代话本改编的。 (三)原来单篇流传。冯梦龙编刻的“三言”始大量加以搜集、整理、加工。凌濛初编刻的“二拍”全是他自己的创作。 (四)在“三言”“二拍”影响下出现许多拟话本集子。拟话本作者逐渐脱离生活,思想陈腐,使拟话本创作走上了末路。

87 第二节 拟话本的思想艺术特色 一、拟话本在思想方面的特色:
第二节 拟话本的思想艺术特色 一、拟话本在思想方面的特色: (一)直接正面地展开社会阶级斗争描写的作品比较少,比较多的是从上层社会、从统治阶级内部揭露封建官僚地主的罪恶。但也有美化封建官僚地主的作品。

88 (二)对于明中叶以后工商业者的生活、思想反映得比较广泛、具体,描写他们对利润的追求,注重义气。
(三)突出地描写了爱情婚姻问题,强调当事人的“情”,要求打破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并且具有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民主进步倾向。但有的作品格调不高,笔墨污秽。

89 二、拟话本在艺术方面的特色: (一)充分展开了细节描写。 (二)加强了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注意情节的起伏高潮,讲究情节的穿插照应,组织严密,结构完整。也有刻意追求离奇曲折情节的倾向。 (四)主要采用南方官话,以书面语言为主,比较规范化,简洁、流畅。

90 第三节 拟话本代表作品简析 一、《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描写沈炼同严嵩的斗争,是以时事政治为题材的代表作品。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作品写出了沈炼斗争为国为民的正义性,《出师表》在作品中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并作为沈炼政治品格的象征。对沈小霞妾闻氏的刻划比较成功。作品太受真人真事的拘束,对素材加工提炼得不够。

91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仅是拟话本描写爱情婚姻问题的优秀名篇,而且在全部明代拟话本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杰作。
(一)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十娘的形象,采用层层剥笋的方式,依靠情节的自然发展逐渐披露人物的思想性格。百宝箱是重要关目。

92 (二)杜十娘追求真诚的爱情,追求爱情中人格的平等、尊严和自我价值。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强、刚烈的性格,正根源于这种生活信念与理想追求。在杜十娘身上反映着明代后期以“情”反“理”、要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 (三)作品通过杜十娘的遭遇,写出她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即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势力的市侩化。通过李甲、孙富的描写,揭示了杜十娘悲剧的社会根源。

93 明代小说有四个重点,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外、就是拟话本。对拟话本的名称、性质、发展情况、思想艺术特色,先要有一个总的了解,然后重点分析《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两篇代表作品。前者可主要从题材的意义上去认识,后者可集中分析杜十娘思想性格的刻划。

94 第六章 明代戏剧 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创作的低潮 第二节 明中叶后戏剧创作的新局面 第三节 明中叶后的杂剧 第四节 明中叶后的传奇

95 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创作的低潮 一、封建统治者摧残具有进步倾向的戏剧,提倡歌功颂德、宣扬忠孝节义的戏剧。
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创作的低潮 一、封建统治者摧残具有进步倾向的戏剧,提倡歌功颂德、宣扬忠孝节义的戏剧。 二、明初朱权、朱有燉等人的杂剧主要是为了适应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需要,鼓吹封建伦理道德,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娱乐享受的需要,粉饰现实,歌舞升平。

96 三、明初改编元代流传下来的南戏,多增加了封建糟粕。
四、十五世纪中期出现的《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传奇,借戏剧以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形式上又追求典故辞藻,后来形成传奇创作中讲究琢字句的骈俪派。

97 第二节 明中叶后戏剧创作的新局面 一、工商业的繁荣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促进了戏剧活动的发展。 二、明中叶后的戏剧创作在内容上,能够反映当时的现实问题。以传奇的成就最为突出。传奇有相当一部分直接以明代人物事件为题材,也通过历史、传说题材来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腐败,但斗争性减弱了。传奇描写爱情故事的作品最多,歌颂了青年

98 男女的真诚相爱,优秀之作还能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同爱情描写结合起来,但多数缺乏先进思想与积极内容,艺术上也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
三、明中叶后的杂剧打破了元代杂剧的格式,向短剧发展,而传奇则在南戏的基础上,吸取元代杂剧形式的长处,逐渐形成比较严密完整的体制。传奇四大声腔中影响最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

99 第三节 明中叶后的杂剧 一、王九思的《杜甫游春》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遭遇坎坷的悲愤,和对官场污浊腐败的痛恨,《中山狼院本》谴责恩将仇报的不义行为,也寓含着讽谕现实的意图一要斩尽杀绝、二要讲究战术。 二、康海的《中山狼》结构谨严,情节紧凑,不仅深刻揭露了狼的凶残而阴险的本性,而且批判了东郭先生抛弃原则只讲慈悲、广施仁爱不问敌我的迂腐思想和错误立场,还通过杖藜老

100 子对狼采取的态度,更显示出东郭先生的书呆子气和怯弱性格,深化了剧本的主是题。
三、冯惟敏的《僧尼共犯》通过和尚明进与尼姑惠朗的自由相爱,批判了封建礼法和宗教清规。剧中强调人的合理生活欲望与自然本性,体现了明后期反理学的时代特征。 四、徐渭的《四声猿》除《雌木兰》、《女状元》歌颂妇女的才能品德之外,《狂鼓史》最足以表现作者与黑暗势力和世俗观念对立的叛逆精神。

101 第四节 明中叶后的传奇 一、李开先的《宝剑记》取材于《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赋予林冲的斗争以政治内容,反映明中叶的朝廷内部党争。《夜奔》一出描写林冲忠君爱国而又补逼上梁山的复杂心理相当精彩。

102 二、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采用经魏良辅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的传奇剧本。剧本描写吴越兴亡的历史,却以范蠡、西施为中心人物。作者通过吴越的兴亡成败,表达了要求明王朝励精图治的意愿,又通过范蠡、西施歌颂了为国家作出自我牺牲的高尚思想品德。剧本对越国的发愤图强表现得不够,所描写的西施入吴这种美人计方式也不可取。虽然对夫差的昏庸、伯嚭的奸佞刻划得颇为生动,但结构松散,情节发展缓慢,又过分追求辞藻。

103 三、无名氏的《鸣凤记》描写嘉靖时期八个正直朝臣同权奸严嵩斗争的故事,开了明代时事戏创作的风气。作者爱憎鲜明,联系国家人民利益描写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使斗争双方具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同于一般的忠奸矛盾。剧本刻划反面人物,以第四出《严嵩庆寿》最为成功,除了表现严嵩的势焰熏天、生活豪侈,更主要的是以夸张手法,揭露赵文华卑鄙无耻的奴才本性和助纣为虐的帮凶面目。剧本刻划正面人物,以第十四出

104 《灯前修本》最为成功,充分表现了杨继盛赤诚为国的忠肝义胆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大无畏精神。但多数人物性格不鲜明,八个朝臣的斗争也只是靠向皇帝上书,最后由皇帝惩办严嵩父子,又美化了昏庸腐朽的嘉靖皇帝。
四、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言律;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注重才华。沈璟创作的基本倾向是重形式轻内容。他的《义侠记》描写《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打虎》一出还经常演出。另有《博笑记》包括十个故事,有的故事较有社会意义。

105 五、高濂的《玉簪记》描写书生潘必正与女贞观的陈妙常相爱,最后美满结合,无疑是对排斥男女爱情的封建礼教和剥夺人世欢乐的宗教清规的批判。第十六出《弦里传情》和第二十三出《秋江哭别》等刻划陈妙常的复杂心理和性格变化,尤为细腻生动,排场幽雅,曲文优美。 六、周朝俊的《红梅记》描写南宋末年裴禹和李慧娘、卢昭容的爱情故事,着重揭露奸相贾似道的罪恶。剧中第二十四出《恣宴》集中描写贾似道不

106 七、王玉峰的《焚香记》与王錂的《彩楼记》在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与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方面较为成功。
顾国家安危、人民死活,只知纵情享乐。剧本结合爱情描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黑暗残暴的统治势力,在当时以生旦排场为主的传奇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 七、王玉峰的《焚香记》与王錂的《彩楼记》在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与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方面较为成功。 八、孙钟龄的《东郭记》是一部讽刺剧。作者巧妙地以《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章”的故事为主线,穿插

107 《孟子》中提到的其他人物。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明代戏剧这一章只要求对明代前后期戏剧创作发展的大致情况以及明后期比较重要的杂剧、传奇作品有所了解。凡担到的作品,除阅读作品选上所选的单出外,一般也只要求对作品的人物故事、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08 第七章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第二节 牡丹亭的题材和主题 第三节 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第七章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第二节 牡丹亭的题材和主题 第三节 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第四节 牡丹亭的创作特色

109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一、汤显祖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当时朝政黑暗,他敢于同当权的大官僚抗争,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思想上受到王学左派的影响。 二、汤显祖一共创作了五部传奇剧本:《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 《南柯记》、《邯郸记》。《紫箫记》没有完成。后四种都有做梦的情节,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

110 堂四梦”。《还魂记》即《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三、汤显祖的剧本无情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及其相互倾轧,但他正面歌颂的不过是忠君爱民的“清官”;他对封建主义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发起了大胆的攻击,但唯心主义的思想终于导致他对社会人生采取了消极的否定态度。

111 第二节 牡丹亭的题材和主题 一、《牡丹亭》描写南安知府的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相爱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根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又参考了六朝志怪中一些还魂复生的记载。 二、汤显祖就已有题材“更而演之”,使《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色彩,突出反映了明中叶以后从生活领域到意识形态的“情”与“理”的尖锐斗争。

112 三、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表现了当时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要求。他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终于击败了“理”,赢得了胜利。这种胜利,显示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理”的虚伪和虚弱,同时借助于热情的幻想展现了一个“理之所必无”而为“情之所必有”的未来。

113 第三节 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一、汤显祖把杜丽娘作为“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十分明确地与礼教、理学的排斥、否定“情”即所谓“去人欲”针锋相对。 二、汤显 祖笔下的杜宝、夫人、陈最良等人物,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通过他们表现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那是一个禁欲主义、蒙昧主义严密笼罩着的令人窒息的世界。

114 三、在这样的环境里,杜丽娘表面上“老成尊重”,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诗经》中的民间恋歌引发她对爱情幸福的向往,游赏花园更促使她对严酷的封建礼教深为不满。春香起着揭示杜丽娘内心矛盾和促成其性格的作用。杜丽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个成长过程。“惊梦”之后的“寻梦”显示出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 四、柳梦梅在完成杜丽娘性格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了杜丽娘对“情”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115 第四节 牡丹亭的创作特色 一、文辞十分优美。运用抒情手法和诗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的精神世界。
第四节 牡丹亭的创作特色 一、文辞十分优美。运用抒情手法和诗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杜丽娘与柳梦梅由相爱至结合是一条主线,另又穿插杜宝抗金一条副线,生旦排场与金鼓排场之间冷热相济,但主线与副线联系不甚紧密。 三、《牡丹亭》的主要创作特色是它的浪漫主义。

116 (一)杜丽娘一生经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从现实到梦幻,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剧作家为了展现“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愿望,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表现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在剧作家看来,那种超现实境界中的美好幸福是正当的、合理的,所以杜丽娘在梦幻中得到花神的庇护,在幽冥中得到判官的支持。 (二)剧作家进一步把杜丽娘经历的人鬼两途,结合处理为一个现实的人持续进行着的斗争。他笔下的杜丽娘

117 的死,只是其斗争的一个转折,所以死而复生之后。终于获得美满结局。汤显祖不满足于在超现实的境界中写出应该如此,他继续把应该如此的理想描写引回到现实生活里来。
(三)为着追求一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对反抗斗争的坚持、对腐朽传统的叛逆,这是作为浪漫主义剧作《牡丹亭》的主要创作特色。 (四)《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也有消极成分。剧中主观感情决定一切,而剧

118 作家对“情”的理解又陷入不可知论,曲词也往往幽深隐晦。
汤显祖是明代的伟大戏剧家,《牡丹亭》是明代传奇中的伟大作品,因此,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这一章是明代戏剧的重点。学习这一章,首先要了解汤显祖的时代、生平以及他的政治态度、哲学思想、文艺见解,再结合他的五部剧作,了解他的戏剧创作道路和总的倾向;然后,把力量集中用在阅读、分析《牡丹亭》上。

119 对《牡丹亭》一要结合明后期的反理学的进步思潮去了解它的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二要通过杜丽娘形象去认识剧本以“情”反“理”的主题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120 第八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散曲 第二节 明代民歌

121 第一节 明代散曲 一、明初散曲作家差不多同时就是宫廷杂剧作家,其散曲作品更适合统治阶级的口味,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或表现求仙慕道和酒色享乐的内容,明初散曲谈不上什么成就,作品流传亦少。 二、从明中叶开始,散曲作家逐渐增多。曲调上,使用北曲者风格刚劲豪放,使用南曲者声调婉转柔和;后南曲盛行,有的散曲作家或过于追求辞藻,

122 或特别注重音律。内容上明代散曲一般没有超越元人散曲的传统范围:一是抒发愤世嫉俗的感情,揭露社会黑暗,但往往悲观厌世,情调是灰色的;一是表现男女“风情”的内容,有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但往往趣味低级庸俗,情调是黄色的。 三、俗曲、民歌的盛行,给散曲创作带来新鲜的生气,产生了一些较好的作品。比较重要的散曲作家有康海、王磐、陈铎、金銮、冯惟敏、薛论道、朱载堉等。他们的作品有五点值得注

123 意: (一)对封建社会末期各种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二)描写了封建压迫下人民的苦难。 (三)反映了明后期城市的社会面貌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小商贩的生活。 (四)表现从军生活,抒发爱国情怀,描绘边塞风光。 (五)男女离别相思之类的题材内容上多无可取,艺术上不脱风花雪月的俗套。

124 第二节 明代民歌 一、各类流行俗曲的市民色彩很浓,现存作品大部分描写男女私情,少数内容较为健康,多数庸鄙恶俗,与同类题材的明代散曲差不多。
第二节 明代民歌 一、各类流行俗曲的市民色彩很浓,现存作品大部分描写男女私情,少数内容较为健康,多数庸鄙恶俗,与同类题材的明代散曲差不多。 二、传统民间歌谣包含较多的深刻社会意义,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政治斗争性,价值远远超过了内容狭窄的俗曲。

125 明代散曲前后期有所不同,重点是了解后期有哪些著名的散曲作家,他们的作品包含哪些基本内容。明代民歌分时行俗曲和传统歌谣两部分,一般地了解这两部分的不同情况就可以了。

126 第九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宋濂、刘基与高启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第三节 前后七子 第四节 唐宋派 第五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
第九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宋濂、刘基与高启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第三节 前后七子 第四节 唐宋派 第五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 第六节 明末爱国诗文作家

127 第一节 宋濂、刘基与高启 一、明代建国之初,诗文创作的成就比较突出。一批由元入明的作家经历元末社会动乱,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现实性强的作品。
第一节 宋濂、刘基与高启 一、明代建国之初,诗文创作的成就比较突出。一批由元入明的作家经历元末社会动乱,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现实性强的作品。 二、宋濂的文学主张在变革元末纤弱、卑陋的文风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擅长散文,传记文尤为出色。其他文章也以叙事见长,如《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后辈发愤读书,通过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现身说法,辞气诚恳、平易亲切。

128 三、刘基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散文和诗歌创作都有较高的成就。散文洗练明畅,风格遒劲,尤其善于以寓言形式表达思想见解,如《卖柑者言》。刘基的诗歌成就超过他的散文元末所作诗歌比较注意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哀时愤世”,慷慨悲凉,如《田家》、《古戍》。但刘基入明后的诗歌多写个人伤怀叹老内容,成就与价值都不及前期诗歌。

129 四、高启主要以诗歌著称,在明初成就最高。他也有少量乐府体裁诗歌反映民生疾苦,但最能体现其艺术才华和豪放风格的是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歌行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以奔放的笔力描绘山河的壮丽,抒发登临怀古的激情,表现对山河一统的喜悦。律诗一般写得清新而飘逸。都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130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一、从明成祖到明英宗的五六十年间,风行台阁体,诗文创作死气沉沉。台阁体以“三杨”为代表。他们的作品表现所谓“太平宰相之风度”,因为毫无新意,所以显得四平八稳,因为毫无激情,所以显得无动声色。

131 二、在台阁体风行的时期,也有于谦这样的诗人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特色。他在诗中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如《石灰吟》,不事雕琢,朴实自然。
三、李东阳主张学习唐诗,学习杜甫,形成茶陵诗派。他企图纠正台阁体诗歌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弊病,但实际上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习气。 四、与李东阳同时的散文家马中锡,不依傍门户而卓然自立。他的《中山狼传》描写生动,寓意深刻。

132 第三节 前后七子 一、明代中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内外危机日益严重。前后七子反对当时腐朽的统治势力,同时企图通过复古来整顿文坛,扭转诗文创作的颓风。

133 二、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领袖,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明确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虽然也写出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诗歌,但其基本观点是今不如古,不脱模拟前人。何景明作诗也模拟前人,不过已看出了复古理论的缺陷,观点有某些改变。

134 三、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领袖,活动在嘉靖时期,继续推动文学复古运动。后七子原以谢榛为领袖,他主张不要从表面上刻板地模拟李白、杜甫,所作诗歌亦较有真情实感。谢榛的观点与李攀龙党同伐异的作风很恶劣,诗文都以仿古人为能事。王世贞继李攀龙之后独主文坛达二十年之 久,在后七子中成就突出,影响最大。他不主张一味摹仿。但总的指导思想是复古,所以成就也有限。后七子中宗臣以散文著名,他的《报刘一丈书》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官场丑恶现象。

135 第四节 唐宋派 一、在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的时候,有些作家主张学习唐宋散文的“文从字顺”和“平易舒畅”被称为唐宋派。
第四节 唐宋派 一、在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的时候,有些作家主张学习唐宋散文的“文从字顺”和“平易舒畅”被称为唐宋派。 二、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以归有光的成就最高。归有光叙事抒情散文的主要特色是:抒情与叙事相结合,通过追忆、回想来表现浓烈深厚的感情,而所写的又都是平平常常的事件,语句互相,笔调自然。

136 三、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一)抒情为主,穿插议论,但侧重在叙事,以事写情。 (二)语言精炼简洁,善于白描。 (三)提炼口语,生动地描绘人物的口吻神态。

137 第五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 一、真正给前后七子复古派以沉重打击的是万历时期的公安派。理论上给公安派以直接影响的是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李贽的文学思想主要见于他的《童心说》。李贽在文学的内容上要求反映“真心”,在艺术上要求自然表现,从而打破传统偏见,推崇小说、戏剧。

138 二、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三袁,三袁中以袁宏道最为著名。袁宏道的文学主张是:
(一)反对今不如昔的文学退化论。 (二)反对墨守陈规,力求创新。 (三)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四)肯定小说、戏剧、民歌等通俗文学。 三、袁宏道要求文学作品表现真情实感和作家的个性,但不认识真情实感来源于社会实践,作家的个性也是在一

139 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以至把“性灵”神秘化,使文学脱离现实。
四、公安派的散文较有成就。他们的一些随笔、游记等小品文以抒情叙事为主,笔调轻快而洒脱,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袁宏道散文代表作有《满井游记》。 五、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基本主张与公安派相同,但为纠正公安派“陋”与“俚”的弊病,而刻意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更脱离现实。

140 第六节 明末爱国诗文作家 一、明末政治极其腐败,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激烈。并且随着清兵入关,民族矛盾也异常严重。这时许多诗文作家参加了反对腐败政治和抗击清兵入侵的斗争,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 二、公安派,竟陵派影响下出现一批小品文作家,张岱较为著名。张岱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追忆当年中的一些琐事,另一小品文集《西湖梦寻》记载有关西湖的掌故,写得短小活泼,

141 四、陈子龙在明亡前后所作诗歌最有价值,充满伤时忧乱的激情,悲歌慷慨,雄浑深沉。代表作有《辽事
清新流丽,又寄寓了国破家亡的感慨。 三、张溥是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政治上继承东林党同当权腐朽势力斗争的精神,文学上强调作品的现实内容。其著名散文《五人墓碑记》以巨大政治热情,歌颂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斗争,表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四、陈子龙在明亡前后所作诗歌最有价值,充满伤时忧乱的激情,悲歌慷慨,雄浑深沉。代表作有《辽事

142 杂诗》 、《秋日杂感》。他的学生夏完淳,诗风与之相近,所作大多表达奔赴国难的志向,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代表作有《别云间》、《细林夜哭》。明末爱国诗文为明代诗文作了光辉的结束。
明代诗文在整个明代文学中不是重点,只要求一般地了解各时期比较重要的诗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各个诗文流派的文学主张与基本倾向,同时熟读一些名篇。

143 小 结 一、明前期的文学,除建国之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伟大长篇小说,宋濂、高启、刘基等的诗文之外,基本上处于毫无生气的状态。诗文方面是点缀升平的台阁体风靡一时;戏剧方面主要是一批宫廷杂导剧作家为庆贺节日、生辰而创作的杂剧,稍后又出现《五伦全备记》等“以时文为南曲”的恶劣倾向;小说方面,《剪灯新话》等文言短篇不外模拟唐人传奇,其余就没有什么创作了。

144 二、明后期的文学,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最为兴盛。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影响之下,产生了大量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世情小说《金瓶梅》的出现,更具有重要意义。拟话本继承了宋元话本而又有巨大的发展。涌现了众多的优秀传奇作家、作品,其中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最为杰出。杂剧成就不及传奇,但也有发展变化,产生

145 了《僧尼共犯》、《四声猿》等优秀剧作。散曲、民歌的成就和影响都超过了正统诗文。明代诗文在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中,在现实的推动下,并非毫无成就,但总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趋于衰落。
小结是对整个明代文学作一总的回顾,一是说明明代文学前后期的不同,二是概括各期小说、戏剧、诗文创作的大致情况。


Download ppt "明清文学讲授纲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