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儿童一出生就有感觉,如新生儿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等,这些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出生后不久,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儿童最初的感觉是无条件反射。感知过程是对刺激物的最初的分析和综合,这种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是很低的。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 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 由于语言发展的限制,婴儿常常是按照事物的明显特征辨认物体,还不能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的属性,所以思维的概括要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逐步产生。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
第二节 学前儿童视听觉、触觉的发展 一、视觉 视觉——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健康的新生儿出生就有看的能力,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第二节 学前儿童视听觉、触觉的发展 一、视觉 视觉——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健康的新生儿出生就有看的能力,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视觉敏度——指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我们通常说的视力。 新生儿的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出生后2个月的婴儿视力可达20∕100;出生后6个月左右的婴儿视力可达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即成人的正常视力。 我国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1—2岁,视力为0.5—0.6;3岁,视力可达 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4
儿童视力减退的原因:▼ 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与近视有密切的关系;▼ 光线照明不足或光线过分强烈;▼ 儿童坐姿不良,桌椅高度不合适,读写姿势习惯不好等;▼ 缺乏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近距离视力活动时间过长,不注意及时休息等。 儿童弱视 ▼ 原因——可能是先天的;大部分可能是由高度远视、近视、散光、或者两眼的屈光度数不相等所引起;也可能是斜视引起的;也可能是在婴幼儿期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当的遮盖过眼睛,使外界的光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 ▼ 及早发现和治疗——无器质性病变的弱视,经及时治疗后,绝大多数可以获得正常的视力,治疗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就难以治疗。
5
二、听觉 (一)胎儿听觉的发生 胎儿对声音的反应:对不同的乐声有不同的反应; (二)关于胎教的知识:
(一)胎儿听觉的发生 胎儿对声音的反应:对不同的乐声有不同的反应; (二)关于胎教的知识: 古代胎教十律——历代著名医家徐之才、巢元方、孙思邈、陈子明等,都对胎教进行过专门研究,留下了十分精辟的论述,组成了系统的胎教理论和思想。 畅情志;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调劳逸;远房事;美环境,悦子身;戒酒浆;避毒药;慎针刺;安待产。
6
现代胎教五法: ▼ 音乐胎教 ▼ 情绪胎教 ▼ 运动胎教 孕早期:做健身操,注意腰肌、腹肌的运动; 孕中期:散步、做广播操、适当的打打羽毛球。 孕晚期:散步,做缓慢的深呼吸运动,睡前做四肢运动。 ▼ 环境胎教 ▼ 读书胎教
7
(三)新生儿的听觉及听觉偏好 1、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出生后半个月,听觉与视觉就能协调。 2、新生儿的听觉偏好: 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调的声音。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听觉的个别差异 (五)学前儿童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1、避免噪音污染:45—60分贝的噪音,便会产生中度干扰,夜间噪音应低于45分贝;80—90分贝的噪音,对听觉会有中度程度的损害;90分贝以上,便是危害;120分贝,可致人暂时耳聋。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8
三、触觉 (一)口腔触觉——儿童一出生就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周岁以前,口腔触觉是儿童认识物体的主要手段。 (二)手的触觉——抓握反射就是手的触觉的表现,手的无意性抚摸是继抓握活动之后出现的手的动作。比如,婴儿的手无意的碰到被子的边沿,他会沿着边沿抚摸被子,这是一种无意地触觉活动,也是一种早期的触觉探索。 (三)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大约在出生后5个月左右。手眼协调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9
第三节 学前儿童空间、时间知觉、观察力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空间、时间知觉、观察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的形状知觉 1、婴儿的形状知觉——很小的婴儿就能辨别不同的形状,而且还表现出对不同形状的视觉偏好:婴儿爱看轮廓清晰的图形;婴儿爱看带有环形和有条纹的图形;爱看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爱看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爱看人脸多于其他图形;爱看正常的人脸,不爱看鼻子、眼睛、嘴巴位置乱放的人脸。
10
2、幼儿的形状知觉 幼儿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顺序从易到难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幼儿对形状的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名称在后。 (二)学前儿童的方位知觉——即对方向的定位能力。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上。 注意: 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否则,幼儿所作的就会与教师的示范相反。
11
学前儿童的距离知觉——是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这里主要介绍深度知觉。
1、视崖实验:为了证明婴儿有无深度知觉,沃尔科(Walk)和吉布森(Gibson)于1961年做此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幻觉悬崖”,悬崖是一块盖着玻璃的平板,板上方格图案的设计使“悬崖”的一边形成一种深度的错觉,另一边没有错觉。实验中,婴儿在没有错觉的一边很快就爬过去了,但是他们不肯向看上去有深度的那一边爬过去,甚至,他们的母亲站在那边招呼他们过去时,婴儿也拒绝爬过去。说明婴儿有深度知觉。
12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概念:时间知觉师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不是通过某一个专门感官进行的,而是依靠不同的条件。 (二)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三)幼儿主要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来知觉时间。 (四)把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是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
13
三、观察力的特点与培养 (一)什么是观察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事物的能力就是观察力。观察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适应生活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观察图画和文字能力的发展,对于入学准备更是十分必要的。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几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观察的特点 1、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三级:第一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幼儿初期,大多出于这一水平;第二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观察,但遇到困难和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第三级: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14
2、持续性延长:3—4岁幼儿持续观察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为6分8秒;5岁幼儿有所提高,平均为7分6秒;6岁开始观察持续的时间显著增加,平均时间为12分3秒。
3、细致性有所增加: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突出的特点和问题。 4、概括性有所提高: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5、逐渐掌握观察方法:幼儿初期,观察时常要边看边用手点,就是说知觉要以手的动作为指导;之后,幼儿有时用点头代替手的指点,有时用出声的自言自语来帮助;幼儿末期,可以摆脱外部支柱,借助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幼儿的观察还表现出从跳跃式、无序的→有顺序的发展;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15
(三)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告诉幼儿观察的目的: 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怎样从左→右 ,从上→下; 由近→远 ;由外→内;从整体→部分,这些方法,应根据观察的对象和内容不同,逐渐的教给幼儿。 加强对幼儿观察过程中的指导; 与幼儿讨论观察的结果。
16
第四节 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第四节 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适应现象 适应现象——是指感觉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如光适应现象、暗适应现象,嗅觉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包括先后对比(继时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1、先后对比:如吃过甜食以后再吃苹果,会感觉苹果发酸;尝过苦味之后再和纯净水,会感觉纯净水是甜的。所以,为幼儿准备膳食要考虑味觉的对比现象。
17
2、同时对比:比如,灰色的图案方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些,放在黑色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这叫明度对比或色彩对比。教学过程中,考虑到颜色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让幼儿看得更清楚。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强度等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反之,则不易被区分。 ▼ 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应尽量的使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活动教材,帮助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18
▼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绘图时,要保证图形之间的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使幼儿易于区分。
▼ 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如果加上教师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运用直观材料时,必须与教师正确的言语讲解结合起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