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 教学要点: 世界经济的形成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2
什么叫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世界经济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既相互依赖又矛盾斗争的有机整体。
3
一、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经济是由各种条件共同作用而最终形成的一个结果。
4
(一)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并巩固 国际商品交换的大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
5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形成
6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7
(二)世界经济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殖民主义性质的世界经济。
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
8
··· 第二个时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对立、并存的时期。 红 场 美国国会大厦
9
··· 20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白热化,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大萧条”); 德日意法西斯主义兴起在30年代末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出现了30年的停滞与徘徊。
10
··· 长江三角洲 第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是三类国家的经济既相互依存又竞争的世界经济。 白金汉宫 泰姬陵
11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
12
··· 1850年-1914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黄金时代; 1914-1945年是世界经济最长的萧条期;
1945-1973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黄金时代。 1953-197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 在长达20年的黄金时代,20世纪前期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西欧、北美、日本等)相继进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源浪费、劳力节省、大众消费、福利主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13
(一)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及其原因 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 科学技术的创新 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14
世界经济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的发展浪潮
第一次大浪潮(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是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向西欧扩散的早期工业化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使用非生物能源(蒸汽)、粗质量的机器大生产和并不太高的技术水平为特征(即纺织品或消费品工业化道路)。 第二次大浪潮(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工业化向整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同时在非西方世界产生强大的冲击,拉开非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序幕。第二次大浪潮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与钢铁。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 第三次大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是发达工业世界产业结构升级、欠发达世界的大批国家卷入工业化的过程。这次大浪潮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石油能源、人工合成材料、信息技术等。
15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16
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角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资源力。 第二,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必须具备对于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调整和适应能力。
17
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格局从一极走向多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以及外汇储备总量的74.6%,是勿庸置疑的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美联储的金库
18
美国为确立经济霸主地位所采取的措施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核心内容是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
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又称为黄金美元本位制,它有两个基本要素:
(1)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35美元兑换一盎司(28. 35克)黄金。 (2)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为完善这一体制,决定设立两个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一盎司=28.53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
20
2、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美国为倡导自由贸易,邀请了23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进行了减让关税的多边谈判,并在1947年于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 日内瓦“关贸总协定”总部
21
3、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按照“两个平行而对立的市场”的思路,斯大林认定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建立欧洲反苏集团。为了限制东欧国家同西方的经济往来,苏联在1949年成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从此,相互隔离、制度对立的东西方两大经济集团正式形成。冷战时期的苏联既不具备同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充分经济合作的客观条件,也缺乏这种主观愿望。它坚持斯大林时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同资本主义市场相平行、相对立的经互会。实际上,在经互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市场,而是自我封闭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国际化。 马歇尔
22
4、重塑日本经济 美国占领日本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塑了其经济体制,包括解散财阀,在农村重新分配土地,为日本制定经济复兴计划。此外,还提供了经济援助。
23
5、推行“第四点计划”,控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四点计划”是1949年1月杜鲁门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该计划打着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洲、非洲和拉美渗透,实际上是为了遏制苏联影响的扩张,加强美国在经济上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控制。
24
6、建立“巴统”组织,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巴统”即 “巴黎统筹委员会”,于 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 “巴统”规定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销售三类物资:即尖端技术产品、武器装备和稀有资源。
25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从7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特征就是由美国一国独霸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表现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26
美、日、欧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27
三大经济中心国民生产总值对比
28
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 1、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下降。 2、对外资本输出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西方国家首脑会议(1975)
29
··· 4、苏联经济实力的上升 苏联经济在二战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苏联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苏联无疑也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苏联民用核工业
30
1951至1980年苏联与美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
31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成长壮大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的3/4,占世界土地面积的3/5,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虽然在整体经济实力上还远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北京前门
32
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1、苏联的衰落和解体 2、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3、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
4、日本经济长期衰退 5、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3
主要大国的实力对比(1990年) 资料来源:Joseph S. Nye Jr
主要大国的实力对比(1990年) 资料来源:Joseph S. Nye Jr. “Still in the Game,” World Monitor, March 1990,47. 硬实力 软实力 基本资源 军事 经济 科技 国家凝聚力 整体文化 国际机构(参与与投票) 美国 强 苏联 中 弱 欧洲 日本 中国
34
美欧日1990年与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
35
2006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前10名) (按名义汇率计算)
1 美国 14,979,169 2 日本 5,083,367 3 德国 2,812,558 4 中国 2,587,999 5 英国 2,292,149 6 法国 2,108,307 7 意大利 1,728,474 8 西班牙 1,069,499 9 加拿大 1,057,291 10 印度 778,521
36
2007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前10名) 名次 国别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1 美国 2 日本 3 德国 4 中国 5 英国 6 法国 7 意大利 8 西班牙 9 加拿大 10 俄罗斯
37
2008年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前10位 (单位:万亿美元)
[--]欧盟 % [1]美国 % [2]日本 % [3]中国 % [4]德国 % [5]法国 % [6]英国 % [7]意大利 % [8]俄罗斯 % [9]西班牙 % [10]巴西 %
38
2006年,中国GDP达到20.9万亿人民币。
39
中国外贸发展 2005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7万亿美元。
40
美欧日的经济实力仍十分强大 尽管近年来美欧日经济萎靡不振,但三巨头合计占世界总产出的60%以上。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美国一直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世界经济增长约40%来源于美国经济的增长,而其间接贡献率超过60%。 2007年,美国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出约20%,中国的份额为14%。金砖四国占世界经济总产出的15%。
41
21世纪以来,除了美国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之外,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加大 。
42
200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美国为25.3%;其次是中国,贡献率为14.0%;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为12.7%和7.6%。
2007年这一排序虽没有变化,但中国的贡献率提高到16.1%;美国降为l7.4%。2008年,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中国和印度、巴西、俄罗斯(BRICs金砖4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21.6%上升到2007年的25.3%,美欧日3家则从2006年的45.6%下降到2007年的40.4%。
43
1980-2014年美、日、德、中GDP规模变化 (单位:十亿美元)
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
44
国际影响力跃升: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比较 单位:%
资源来源:中国经济数据根据历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世界经济数据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2009.4
45
2008年中国与日本在亚洲经济比重
46
1980-2014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 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
47
三、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
48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这一阶段以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广泛确立为前提,以世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国际分工格局的重塑为基础,以生产要素的全球规模的循环流动为重要特征。
49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世界贸易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纽带。 波音-麦道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的广度、深度和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贸易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货物贸易比重下降,服务贸易比重提高。 关贸总协定及其继任者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称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运作方式,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音-麦道飞机
5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制成品出口在货物贸易出口中一直占7成左右。欧美和亚洲是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地区,制成品出口比重高于全球。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份额高达95%。
自20世纪80年代起,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80年至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910亿美元扩大到32600亿美元,增长了8.34倍。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也从1980年的15.7%上升到2007年的19.1%。 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必然会持续增长,服务贸易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因此,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和增进竞争优势,必须培养和加强服务业竞争力。因此,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服务外包既给世界经济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也给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发展相关产业、推动服务业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的服务外包输出地,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正是借助服务外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51
在全球贸易中,发达国家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货物贸易中始终占据着60%的比重,在服务贸易中的优势更为明显,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前10位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占了9个。这9个国家在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都接近50%的份额。 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主宰着国际贸易秩序,在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的贸易利益。
52
(2)国际金融成为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出现了资本的国际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将土地、资本、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而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则将金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金融除了能够促进要素投入和其他资源的利用之外,它本身作为一个行业也直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表现为债权与债务、股权与股利等金融关系,金融政策日益成为各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经济地位的经济政策核心。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已脱离物质生产和国际贸易活动独立存在,大量国际游资进行短期投机,增大了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剧烈,最终会严重伤及实体经济。
53
(3)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产生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进入21世纪,全球的跨国公司达到7万多家,其所拥有的海外分支机构大约有70万家,控制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使国际分工从垂直分工向世界性的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即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以产品型号、零部件和工艺流程的分工。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各国贸易壁垒受到很大冲击,经济边界日益模糊。
54
《财富》杂志每年评出全球500强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其数量只占跨国公司总数的1%左右,但其销售额却占总销售额的9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万家公司被兼并,其中80%被并入跨国公司,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
55
全球产业与产品分工地区分布
57
2009年5月31日下午,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2009年全球500强企业,榜单显示,跻身500强的中国企业排名再次提升,排名大幅提前。在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有27家企业上榜,总市值1.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58
(4)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代表了最高层次的国际经济协调,它们所确立的国际贸易、金融体制,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主要体现。 世贸组织(WTO)是“经济联合国”,目前有153个成员,加上20多个积极申请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贸易、投资占全球95%以上。 2004年10月1日,中国应邀参加G7财长会议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的加入将使“富国俱乐部”变成“强国俱乐部”。 1997年俄罗斯加入G-7,但只谈政治问题,经济会议基本无法参加。两三年内, G-7有望变成G-9。 2002年,俄罗斯具备了全面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G-8。G-8正在从一个经济论坛转变为讨论经济、政治、安全问题的论坛。 IMF目前的投票体系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成员国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以及根据各国所缴的基金份额所得到的加权投票权。加权投票权与各国所缴份额成正比,而份额则根据一国的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二战前国际贸易幅度等多种因素确定。 自1944年成立以来,IMF的权力组成就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在投票权分配上一直占绝对优势,2005年美国占17.14%,日本占6.15%,德国占6.01%,法国和英国各占4.96%,西方七大经济强国共占有45.4%的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更像一个“看客”。 按照杨家文提供的数据,IMF目前的改革提议是将中国在IMF中的基金份额上限由63亿6千9百20万特别提款权提高到80亿9千零10万,增长将近27%。中国的投票份额也将从不足3%上升到3.75%。此消彼长,日本,尤其是欧洲国家,会因为中国的投票权上升而相应下降,欧盟传统的富国,如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斯坎迪纳维亚国家尤其会成为这一改革的输家。 “如果中国在IMF的权力增长按预期实现,加上日本和欧洲份额的相应下降,在未来的IMF中,中国和日本的分量将十分相似,和欧洲主要国家德国、英国和法国也几乎可以并驾齐驱了,”杨家文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杨家文认为,这一变化并非意味着立即在短期内增加中国真正的投票权,但它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发展中国家应该在IMF中更有影响力。当然,这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金融体系中更有话语权,反应世界经济体系的动能变化,应该为各国接受和欢迎。
59
大国协调以“八国集团”(G8)为代表。 G8又被称“经济安理会”,曾对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G-8的影响力开始不断下降,有被G20国集团取代之势。
60
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在经历了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迫切需要一个同时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国家的组织,以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和经济问题。
G20集团成员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90%,贸易占80%,二十国集团机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性,是当代相互依赖型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作出的一个重大让步,有可能奠定未来一段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
61
经济全球化的逻辑与风险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又是与资本主义相伴随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内在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张,也是民族历史不断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全球化的益处不合比例地流向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在缺乏相应的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构成一定的风险。 在全球化浪潮中,也存在“反全球化”的浪潮,反对遍及全球化所及的各国,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既包括劳工阶层也包括中产阶级,他们反对全球化对自己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最不发达国家由于主客观等条件没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处境艰难。
62
什么叫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国家或地区,在客观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上,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成联合组织以至于国家集团的过程。 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区域集团化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经阶段,二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差别在于区域集团化在空间上是全球一体化的局部表现,在时间上是全球一体化的阶段性探索。
63
尽管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运输条件不断改善,但迄今为止,全球贸易仍然以区域贸易为主。
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区域内部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53%的份额,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则只占23%。区域内贸易对各经济体更为重要,内部贸易在北美地区的贸易总额中达到了55.8%,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总额中达到51.2%,在欧洲的贸易总额中更是高达73.2%。这也是各国高度重视周边关系、不断拓展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原因。
64
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EU)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亚太经合组织(APEC) 欧盟的标志
APEC 从一成立开始,就主张对外全方位开放,不搞封闭的经贸集团,反复强调亚太经济合作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其开放性具体包括三层含义:APEC 内部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相互开放市场;APEC 对区域外国家和地区一视同仁,不实施贸易歧视政策;APEC 倡导贸易多边主义。 欧盟的标志
65
欧盟27国:欧盟经历了六轮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4.8亿、GDP总量约18万亿美元的国家联合体.
66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6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即“10+1”。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达成,根据协议,除少数敏感产品外,中国与相对发达的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和四个新成员国将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实现关税降为零的目标,涉及产品超过7,000余种。2010年1月1日,自贸区正式启动。 数据:世界第三大自贸区;11个国家;13%的全球贸易份额;19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2009/6/6数据)。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也充分考虑和尊重了东盟国家的现实。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存在巨大差异。新加坡的人均GDP目前已近3万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还不到400美元,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的差距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首先推出了早期收获协议,在自贸区成立之前就让一些东盟国家的农产品以零关税的形式进入中国;其次,谈判并非采取一揽子整体推进的办法,而是采取先易后难,先签定《货物贸易协议》,接着是《服务贸易协议》,最后才是最难的《投资贸易协议》;第三,市场开放的时间表,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东盟老六国最先开放,新四国允许有过渡期。【中国,如何从东盟走向世界?作者:赵灵敏 来源:南风窗 日期: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一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二是建立一个综合框架,包含市场一体化的一系列措施,如投资促进、贸易便利化以及和谐的贸易及投资规则与标准。
68
(二)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前苏联东欧国家在90年代后也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第三世界一些国家以前曾选择非市场体制,现在也选择了市场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
69
(三)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提出来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又称“新经济”)。 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
70
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亚马逊网上书店( 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创始人、现年24岁的马克·朱克伯格刷新全美最年轻富豪纪录,资产总额15亿美元。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71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打出“新经济”的旗帜。从1991年3月走出经济谷底到2000年底,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17个月,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记录。美国走在“新经济”的最前沿,在国际分工中确立了明显的优势地位。 “新经济”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 “新经济”使人类社会面临高科技的“双刃剑”影响: 增强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 对各国信息安全提出挑战;
72
“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最早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指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73
…… 2007年,手机使用普及率在欧洲高达105%,美国达72%,亚太地区则为37%,非洲只有23%;网络使用普及率在美国为43%,欧洲为41%,亚太地区则为15%,非洲只有可怜的3%。 2008年,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为48.9%,低于世界平均57.7%的水平;网络普及率为22.3%,接近世界平均23.2%的水平,网络用户总数超过美国,已达到3亿;宽带使用普及率为6.2%,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非洲的互联网发展还很落后。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只有不到5%的非洲人使用互联网,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22%;非洲的宽带覆盖率则不到1%。即使在南非这样的非洲经济强国,其宽带上网人数也仅占总人口的1%左右。当前,非洲2/3的互联网用户都是通过拨号上网,而非洲国家间的互联网通信有至少70%要通过非洲以外的地区“中转”。 鉴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巨大的“数字鸿沟”,联合国已把缩小南北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纳入其千年发展目标。
74
四、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1、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跨越数字鸿沟"成为今年电信日主题 新华网 ( :32:34)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顾德伟)今年5月17日是第34个“世界电信日”。国际电信联盟将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确定为“信息通信技术为所有人服务:给予人们跨越数字鸿沟的能力”。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最早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指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英国广播公司的在线新闻则直接把“数字鸿沟”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联合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工业化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5%,但却占了整个因特网用户中的88%。在南亚,只有不到1%的人可以上网,尽管它占了世界人口的近1/5。超过80%的世界人口还未曾拥有电话,而纽约市拥有的电话线终端超过了整个非洲大陆的数量。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它的存在和扩大将加剧全球各地的贫富差距,从而危害全球共同繁荣的前景。如何消除这一现象已经成为联合国、国际经济组织和有关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1968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第23届行政理事会上,决定把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要求各会员国从1969年起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所确定的电信日主题开展纪念活动,宣传电信的重要性,普及电信科学技术,培养年轻一代对电信的兴趣。(完)
75
来源:美国经济咨商局与荷兰格林根增长和发展中心(GGDC)总经济数据库(2007年1月),
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 来源:美国经济咨商局与荷兰格林根增长和发展中心(GGDC)总经济数据库(2007年1月), http://
76
2009年G7与BRICs国家经济增长率 G7与BRICS经济占世界经济的71.2%。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77
2006-2010年BRICS国家经济增长 “金砖四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2%。2006年至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随着四国经济快速增长,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78
1980-2014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GDP规模比较 (单位:十亿美元)
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
79
2、国际金融危机风险增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
80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危机路径:美国房地产泡沫因房价下跌而破灭,引发次贷危机,结果酿成银行危机,金融机构接连倒闭,引发华尔街金融风暴,很快蔓延至全球,触发全球股市恐慌性抛售,最后演变成信心危机。 问题诱因:完全自由市场经济、金融衍生品创新过度、金融监管缺失、投资者的贪婪;疯狂信贷、超前消费、寅吃卯粮。 深层原因:滞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尤其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对全球发展失衡的恶性调整;以及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 扩散性强:世界面临全球化以来第一场金融危机,其扩散性、严重性和复杂性空前,全球无一国家/地区可独善其身,陷入金融危机的极度恐慌中。 损失惨重:多重资产泡沫(房地产、信贷、股市、商品期货等)以空前规模先后破灭,犹如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使全球财富大幅缩水,给世界造成灾难性损失。
81
2000-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 注:2005-2007年年均增长41.5%; 2008年下半年理10年来首次下降13.4%。
单位:万亿美元 注:2005-2007年年均增长41.5%; 2008年下半年理10年来首次下降13.4%。 资料来源: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9.4
82
2007年全球经济金融化图形 衍生品,单位:万亿美元 金融资产,单位:万亿美元 全球GDP,单位:万亿美元
83
危机使美欧日金融部门损失惨重 单位:亿美元
source:IMF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April 2009.
84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与拉美财富严重缩水 注:全球财富缩水50万亿美元; 注:全球财富缩水50万亿美元;
来源:亚行《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兴市场经济》
85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股市与商品价格全面崩盘,国际资本与贸易萎缩,全球经济自由落体式跌落,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泥潭。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无一幸免。之前世界经济异常繁荣,主要得益于全球化;今天世界经济衰退依然祸起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使本此危机破坏力超过战后任何一次。 2009年是世界经济出现60年来第一次全球性负增长,国际贸易是80年来最大的跌幅。 2008年为金融危机爆发年,2009年为世界经济衰退年,2010年是缓慢调整复苏年。下半年形势将企稳,率先复苏新兴市场在中国,发达国家在美国。 未来难免出现流动性由紧缩转为过剩,CPI由通缩变通胀,美元再次大幅贬值,商品价格迅速反弹。
86
国际贸易量与世界经济增长变动
87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战后第一次整体负增长 单位:%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88
1980-2010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Mar
89
我国总体形势仍是全球最好。我国无金融危机,不处在金融风暴中心,是世界经济衰退中少有的增长点,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冲击可控,但经济危机对我们影响大,调整时间将比亚洲金融危机时间长。 诸多问题源自国内,是经济与产业结构失衡,内外发展失衡(产能过剩与外需下降),“内热外冷”合力作用,使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 我国经济刺激经济措施及时,投入资金规模空前,迄今效果开始初显,下半年复苏加快,全年经济增长在7-8%之间,将先于其他国家走出谷底。 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危机后中国经济提前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0
3、世界经济需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针对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1、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2、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3、要求改变南北经济不平等的状况。 2004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9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所谓低碳经济,一般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激励机制,提高新能源开发、生产、利用能力,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人类生存和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氧化碳排量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像一层透明的玻璃罩阻碍地表的红外线向太空反射,使地表温度无法散发出去,地球不断增温变热。科学研究显示,地球表面的温度正以每年0.2摄氏度的速度不断升高。2008年成为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十个最热的年份。而据气象学家的有关预测,已经过半的2009年或将刷新过去的高温纪录,成为最热的一年。尽管每年0.2摄氏度的气温增长看起来是微小的,然而在某一时间段和空间段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是非常强烈的。气温异常影响正常的大气环流,会导致各种“极端天气事件”。近些年,气候的变化使得近几年自然灾害更为频繁,极端天气事件层出不穷,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据专家预测,如不改变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超过380亿吨,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92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
93
气候变化威胁全球 科学证据有力地支持了当前对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加以抑制的行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将这一负担大部分归于富裕国家——因为虽然富裕国家只拥有世界16%的人口,但是产生了全世界51%的温室气体。 据统计,200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9.1%,其中,化石性能源(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90%,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1/3。 近年来中国在减排方面承受的国际压力不断增大。 全球气候变化将扩大富裕国家与贫困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因为后者的适应能力较弱。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全球系统出现大规模的、可能无法逆转的变化,对全球各个大陆都带来影响。
94
复习题 主要概念: 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 可持续发展 区域集团化 思考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 可持续发展 区域集团化 思考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2、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