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较高,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较高,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较高,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2 【病原学 】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 RNA病毒。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3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2006年)。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蚊虫叮咬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的包括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3.易感人群

4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蚊虫叮咬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的包括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5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以轻型或隐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尤以2~6儿童发病率最高。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6 流行性乙型脑炎 (四)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乙脑呈季节流行,80%~90%病例集中在7、8、9这3个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7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

8 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为著。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软化坏死灶。显微镜下可见: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胶质细胞增生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变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

9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抗体可升高,称之为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期。

10 典型的临床经过 1.初期 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2001年)。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2.极期 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加重,进入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表现为: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11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1.高热 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12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始终整齐。

13  5.脑膜刺激征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7.其他 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博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

14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但重症病人表现为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经积极治疗,大多数病人常可在6个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15 (二)临床分型  1.轻型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多在一周内恢复,无恢复期症状。   2.中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 神志昏迷,体温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常有定位病变。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   4.暴发型 少见。起病急骤,有高热或超高热,1~2天后迅速出现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如不积极抢救,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临床症状以轻型和普通型居多,约占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见,流行后期轻型多见。

16 【实验室检查 】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初期主要为中性粒细胞,随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无色或轻微浑浊,白细胞计数多在 (50~500)×106/L,个别可高达1000×106/L,氯化物和糖正常或偏高。 (三)血清学检查血清学特异性检查IgM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病毒主要在脑组织中分离,脑脊液和血液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17 (四)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病初可取血清或脑脊液接种乳鼠以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通常仅于死后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乳鼠脑内,传代后作鉴定,可作回顾性诊断。

18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检查

19 (二)鉴别诊断 1.中毒型菌痢 本病亦多见于夏秋季,儿童多发,胃肠症状出现前即可有高热及神经症状(昏迷、惊厥),故易与乙脑混淆。但本病早期即有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无改变,大便或灌肠液可查见红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与乙脑相区别。 2.化脓性脑膜炎 症状类似乙脑,但冬春季节多见,病情发展较快,重者病后1~2天内即可进入昏迷。流脑早期即可见瘀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链球菌脑膜炎以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幼儿,常先有或同时伴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或皮肤化脓病灶,而乙脑则无原发病灶。必要时可查脑脊液鉴别。 3.结核性脑膜炎 少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发病急,早期脑脊液含量可不低,在乙脑流行季节易误诊,但结脑病程长,有结核病灶或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大多阳性。结脑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减低,蛋白可增加;放置后脑脊液出现薄膜,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

20 【治疗 】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是基本措施,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
(一)一般治疗 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21 (二)对症治疗   1.隆温 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可采用室内放冰块、电风扇、空调等。   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   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时一次。也可用牛黄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药。   上述方法效果不显时,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5~1mg/kg/次,每4~6小时一次,同时加用物理降温,使体温降至38℃左右。

22  2.惊厥或抽搐应根据惊厥、抽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1)多数抽搐者,降温后即可止惊。(2)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缺氧者,应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脑水肿或脑疝者,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一般可用20%甘露醇1~1.5g/kg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必要时作气管切开。(4)脑实质炎症引起的抽风可用中药、新针治疗。给予镇静剂或亚冬眠疗法。频繁的抽风可同时加用氢化考的松治疗。(5)低血钙引起的抽搐应及时补充钙剂。(6)由脑性低血钠引起的抽风可用3%盐水滴注。

23 3.呼吸衰竭的治疗   (1)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   (2)给氧 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   (3)气管切开凡有昏迷、反复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反复吸痰无效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4)应用呼吸兴奋剂 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果较佳。可用洛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24 (5)应用血管扩张剂 近年报道认为用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 3~0. 5mg/次,小儿0. 02~0
(5)应用血管扩张剂 近年报道认为用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3~0.5mg/次,小儿0.02~0.03mg/kg/次,稀释后静注,20~30分钟1次;后者成人20mg/次,小儿0.5~1mg/kg/次,稀释后静注,15~30分钟1次。   (6)应用脱水剂 脑水肿所致颅内高压是乙脑常见的征象,亦为昏迷,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并可形成脑疝,故应及时处理。其具体方法: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钟推完,每4~6小时一次。有脑疝者可用2~3g/kg。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7)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25 【预防 】 采取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26

27

28

29

30

31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 A.猪 B.乙脑病毒携带者 C.乙脑患者 D.蚊虫 E.野鼠 A

32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关于乙脑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C 通过蚊叮咬传播的病毒为 A A 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B 水平传播 C 垂直传播
D 病后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 E 可进行乙脑病毒的特异性预防 通过蚊叮咬传播的病毒为 A A 乙脑病毒 B 森林脑炎病毒 C 新疆出血热病毒 D 汉坦病毒 E 以上都是

33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9岁,学生,1月底因突起高热、剧烈头痛、恶心伴非喷射性呕吐1次入院。体检:神清,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颈项抵抗,心率120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05,单核细胞0.06 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病毒性脑炎 B

34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5岁患儿,8月15日开始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一次,次日稀便三次,精神不振,抽搐一次。体检:急性热病容,嗜睡状,颈强(+),克氏征(++),血常规检查:WBCl5.0×109/L,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白细胞数100×106/L,中性80%。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中毒性菌痢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脑炎型)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化脓性脑膜炎 D

35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下列病毒感染所致传染病,外周血白细胞常升高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脊髓灰质炎 C.病毒性肝炎 D.SARS
E.流行性感冒 A

36 流行性乙型脑炎复习题 5岁患儿,8月15日开始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一次,次日稀便三次,精神不振,抽搐一次。体检:急性热病容,嗜睡状,颈强(+),克氏征(++),血常规检查:WBCl5.0×109/L,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白细胞数100×106/L,中性80%.该患儿住院二天后,高熟不退,反复抽搐,意识不清,呼吸节律不规整,双侧瞳孔不等大,此时重要的抢救措施是立即应用 A.脱水剂 B.呼吸兴奋剂 C.地塞米松 D.退热剂 E.镇静剂 A

37 第5节 狂犬病 1.经病兽咬伤后感染的病原体是 E A.麻疹病毒 B.乙脑病毒 C.出血热病毒 D.肝炎病毒 E.狂犬病毒
第5节 狂犬病 1.经病兽咬伤后感染的病原体是 E A.麻疹病毒 B.乙脑病毒 C.出血热病毒 D.肝炎病毒 E.狂犬病毒 2.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D 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 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 抗病毒药物 C.清创 + 抗生素 D.清创 + 接种疫苗 + 抗狂犬病毒血清 E.清创 + 抗狂犬病毒血清

38 第6节 麻疹 1 麻疹病人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2 麻疹传染性消失的时间是:B A.潜伏期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1周
第6节 麻疹 1 麻疹病人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B 易并发肺炎 C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D 麻疹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感染 C 全身斑丘疹为其特点 2 麻疹传染性消失的时间是:B A.潜伏期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1周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2周

39 第6节 麻疹 3 . 麻疹并发肺炎时应隔离多长时间 B A.出疹后5天 B.出疹后10天 C.出疹后14天 D.出疹后21天
第6节 麻疹 3 . 麻疹并发肺炎时应隔离多长时间 B A.出疹后5天 B.出疹后10天 C.出疹后14天 D.出疹后21天 E.肺炎痊愈为止 4.麻疹唯一的传染源是 A A.麻疹病人 B.病原携带者 C.隐性感染者 D.潜伏性感染者 E.以上都不是

40 第6节 麻疹 5.麻疹治疗的关键是 E A.抗病毒治疗 B.中医治疗 C.抗菌治疗 D.激素治疗 E.对症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第6节 麻疹 5.麻疹治疗的关键是 E A.抗病毒治疗 B.中医治疗 C.抗菌治疗 D.激素治疗 E.对症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6.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虫媒传播 C.消化道传播 D.血液传播 E.皮肤接触传播

41 第6节 麻疹 7.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 B A.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B.易感儿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C.患儿停留过的病室要彻底通风
第6节 麻疹 7.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 B A.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B.易感儿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C.患儿停留过的病室要彻底通风 D.易感儿接触患儿后注射免疫球蛋白 E.流行期间易感儿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42 第7节流行性腮腺炎 1、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属于( C ) A.疱疹病毒科 B.黄病毒科 C.副粘液病毒科 D.弹状病毒科 E.布尼亚病毒科

43 第7节流行性腮腺炎 3、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是( B) A.多无发热 B.一生极少再次发病 C.只出现腮腺病变 D.腮腺管口有脓性分泌物
E.仅一侧腮腺受累 4、流行性腮腺炎最主要传染源是( C ) A.轻症病人 C.隐性感染者 B.带病毒的动物 D.慢性或迁延型病人 E.重症病人

44 第7节流行性腮腺炎 5、、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措施错误的是( C ) A.疫苗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B.病人应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C.疫苗不能用于无症状的HIV感染儿童 D.潜伏期病人接种可减轻发病症状 E.预防重点是应用疫苗对易感者主动免疫 6、关于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正确的是( B ) A.血常规中白细胞可升高 B.病变多累及双侧 C.大部分引起不育症 D.多见于儿童 E.睾丸炎常与腮腺肿大同时出现

45 第7节流行性腮腺炎 7、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治疗时错误的是( B ) A.重症或并发脑膜炎、心肌炎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B.早期可应用抗生素
C.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D.男性成人病人,预防睾丸炎可用乙葳酚 E.有颅内压增高时可用甘露醇脱水 8、患者,男,10岁,发热伴两侧腮腺炎肿大2天,上腹部疼痛伴呕吐1天入院,入院拟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应作下列哪项化验检查以确诊( E ) A.尿培养 B.血常规 C.血培养 D.血脂肪酶 E.血、尿淀粉酶

46 第7节流行性腮腺炎 9、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B ) A.消化道传播 B.飞沫传播 C.母婴传播 D.蚊虫叮咬传播 E. 血液传播

47 第8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最主要传染源是 A A. SARS患者 B. 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 治愈患者
第8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最主要传染源是 A A. SARS患者 B. 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 治愈患者 E. 动物

48 细菌性传染病

49 一、伤寒 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 引起伤寒的是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阴性杆菌。伤寒沙门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机体感染后诱生相应抗体。以凝聚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抗原和“H”抗原即为肥达试验,有助于伤寒的辅助诊断。

50 一、伤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起即可从粪便中排菌,起病后 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价值。 2.传播途径 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51 一、伤寒 (三)病理解剖特点 伤寒的病例解剖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最具特征。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瘢痕。 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有强大吞噬能力,可见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小结”。

52 一、伤寒 (四)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四)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发热是最早的症状,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5~7日达39.5℃或以上,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临床表现有发热、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肝脾肿大和皮疹等。该期的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和肠穿孔。 3.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常旺盛,但体质虚弱,一般约需1个月方可康复。 伤寒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

53 一、伤寒 五)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①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可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与疗效指征之一。②尿液检查:常出现轻度蛋白尿、偶见少量管型。③粪便检查: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

54 一、伤寒 2.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发病第1周采血阳性率可达80%以上,以后阳性率下降对已用氯霉素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以除去血清中所含的氯霉素及其它杀菌因子。②骨髓培养:全病程均可获较高的阳性率,第1周可高达90%,且较少受抗菌药物的影响。③粪培养:在第3~5周时阳性率较高,但在判断结果时,要注意排除慢性胆道带菌者。

55 一、伤寒 3.肥达反应 “O”抗原是伤寒沙门菌,副伤寒甲、乙的共同抗原,血清高效价“O”不能区别三个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可以从三种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来判断感染的菌种。评价肥达反应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若只有“O”抗体上升,而“H”抗体不上升,可能是发病早期;相反,只有“H”抗体上升而“O”抗体不上升为不久前患过伤寒或接种过伤寒菌苗,或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第二,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病原体清除早,抗体效价可能不高。第三,沙门菌D群和A群有部分的共同抗原,后者的感染可能产生“O”与“H”抗体的交叉反应。第四,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出现假阳性。

56 一、伤寒 (六)治疗 主要是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药敏率高,列为首选药。

57 一、伤寒复习题 伤寒患者最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部位是在(2002年) A.回肠末端 B.升结肠 C.乙状结肠 D.肝、脾 E.心、脑 A

58 一、伤寒复习题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中毒性脑病 B.肠穿孔 C.急性胆囊炎 D.肠出血 E.肺炎 B

59 一、伤寒复习题 男,25岁,持续发热10天,开始为38℃左右,5天后持续高热39~40℃,伴腹胀和轻度腹泻。体检:体温40℃,呼吸26次/分,脉搏86次/分,精神淡漠。两肺无异常。心率86次/分,律齐,第一心音偏低。腹胀、无压痛,肝右肋下2cm,软,脾左肋下lcm。血白细胞3.0×109/L,中性75%,嗜酸粒细胞0%,单核5%,淋巴20%。最可能的诊断是 A.菌痢 B.伤寒、副伤寒 C.结缔组织病 D.结核病 E.风湿热 B

60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30岁,发热10天,高达39.6℃,伴头痛,无咳嗽,无呕吐、腹泻,曾按“感冒”治疗,无好转。体检:贫血貌,表情淡漠,脉搏64次/分,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未及,脾肋下刚触及。血白细胞计数3.2× /L,中性粒细胞0.67,淋巴细胞0.33,胸片未见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2001年)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淋巴瘤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伤寒 E.败血症 D

61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5岁,持续发热15天,体温39~39.5℃,伴腹泻每日3~5次,体检:神萎,心率72次/分,肝右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检查:WBC3.0×109/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嗜酸粒细胞0,ALT200U/L,血清抗-HBs阳性,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伤寒 C.钩端螺旋体病 D.急性血吸虫病 E.急性细菌性痢疾 B

62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22岁,既往有HBsAg阳性史。10天前无诱因发烧,体温逐渐上升,波动于37.5~39℃,近3天体温持续在38.5~39.5℃不降,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及尿黄,查体:T39.5℃,P88次/分,BP110/70mmHg,神清,表情淡漠,未见皮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肝右肋下2cm,脾未触及,肝浊音区不小,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化验:WBC 3.5×109/L,N60%,L40%,血HBsAg(+),抗HAV-IgG(+)。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B.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C.伤寒,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 D.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亚急性重型 E.伤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E

63 一、伤寒复习题 该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是 A.心肌炎 B.急性胆囊炎 C.肠出血、肠穿孔 D.支气管肺炎 E.肝昏迷 C

64 一、伤寒复习题 女性,45岁。发热10天,稽留热,最高体温39.8℃,伴纳差、腹胀。2天前胸部及四肢出现数个淡红色斑丘疹。查体: T39.4℃,P86次/分,双肺呼吸音清,心脏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可触及,轻压痛,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示:WBC3.5×109/L, N60%,Hb120g/L,Plt 110×109/L,尿常规:蛋白(++),粪便潜血(+)。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B A.败血症 B.伤寒 C.急性白血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疟疾

65 一、伤寒复习题 下列检查对明确诊断意义最大的是D A.血培养 B.骨髓检查 C.血涂片找疟原虫 D.肥达反应 E.抗核抗体

66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16岁,发热10天伴食欲减退,软弱。体检:体温39.6℃,脉搏74次/分,肝肋下2.0cm,脾肋下1.0cm。WBC2.6×109/L,N0.85,L0.14,嗜酸粒细胞0.01,临床上拟诊为伤寒,为确定诊断对该患者应选用下列哪一种培养 A.粪便培养 B.血培养 C.尿液培养 D.胆汁培养 E.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B

67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22岁,既往有HBsAg阳性史。10天前无诱因发烧,体温逐渐上升,波动于37.5~39℃,近3天体温持续在38.5~39.5℃不降,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及尿黄,查体:T39.5℃,P88次/分,BP110/70mmHg,神清,表情淡漠,未见皮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肝右肋下2cm,脾未触及,肝浊音区不小,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化验:WBC 3.5×109/L,N60%,L40%,血HBsAg(+),抗HAV-IgG(+)。为确诊该病例,首选的检查是 A.肝功化验 B.肝炎病毒血清学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肝胆脾彩超 C

68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16岁,发热10天伴食欲减退,体弱。体检:体温39.6℃,脉搏74次/分,肝肋下2.0cm,脾肋下1.0cm。外周血白细胞2.6×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4,嗜酸粒细胞0.01,临床上拟诊断伤寒,为确定诊断选用下列哪一种培养最恰当 A.粪便培养 B.血培养 C.尿培养 D.胆汁培养 E.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B

69 一、伤寒复习题 患者张某,疑似伤寒入院,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入院后第四天结果,THl:80,TO 1:80,TA、TB、TC 1:40;入院后第十二天,TH、TO1:320,TA、TB、TCl:40,可诊断为 A.伤寒 B.甲型副伤寒 C.乙型副伤寒 D.沙门菌早期感染 E.回忆反应 A

70 一、伤寒复习题 女性,30岁,持续发热10天,体温呈稽留热。体检:精神萎糜,反应淡漠,体温39.5℃,心率76次/分,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WBC1.4×109/L,L0.60,肥达氏反应O1:80(+),H1:160(+),ALT180U/L,总胆红素22.2mol/L,HBsAg阴性。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性肝炎 B.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 D.急性血吸虫病 E.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 C

71 一、伤寒复习题 为确定诊断应进行检查的项目是 A.血培养 B.甲肝病毒抗体 C.戊肝病毒抗体 D.丙肝病毒抗体 E.粪便培养 A

72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39岁农民,持续发热10天,体温呈稽留热。体检:精神萎靡,反应淡漠,体温39.5℃,心率76次/分,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外周血WBCl.4×109/L,中性粒细胞0.44,淋巴细胞0.60,肥达氏反应O抗体1:80,H抗体1:160,ALTl80U/L,总胆红素2.2μmol/L,HBsAg阴性。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 D.流行性出血热 E.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系感染 C

73 一、伤寒复习题 为确定诊断首选的检测项目是 A.血培养 B.粪便培养 C.骨髓培养 D.胆汁培养 E.尿液培养 CA

74 一、伤寒复习题 女,30岁,持续发热10天。体检:精神萎靡,反应淡漠,体温39.5℃,心率70次/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cm。化验: WBC 1.4×109/L,N60%,L40%,肥达氏反应O 1:80(+),H 1:160(+),ALT 180u/L,总胆红素22.2μmol/L。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肝炎 B.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 D.斑疹伤寒 E.G-杆菌败血症 C

75 一、伤寒复习题 为确诊应首先检查的项目是 A.血培养 B.骨髓培养 C.外裴氏反应 D.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 E.粪便培养 B

76 一、伤寒复习题 男性,22岁,既往有HBsAg阳性史。10天前无诱因发烧,体温逐渐上升,波动于37.5~39℃,近3天体温持续在38.5~39.5℃不降,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及尿黄,查体:T39.5℃,P88次/分,BP110/70mmHg,神清,表情淡漠,未见皮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肝右肋下2cm,脾未触及,肝浊音区不小,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化验:WBC 3.5×109/L,N60%,L40%,血HBsAg(+),抗HAV-IgG(+)。病人治疗的首选方案是 A.卧床休息,保肝治疗 B.卧床休息避免用肝损伤药物,戒酒 C.用激素退热,减轻中毒症状 D.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原治疗 E.用干扰素治疗 D

77 一、伤寒复习题 1.伤寒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B A.相对缓脉 B.发热 C.腹胀、便秘 D.精神恍惚、表情淡漠 E.玫瑰疹

78 一、伤寒复习题 5.肥达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参考意义的抗体效价是 B A.“O”≥1:160、“H”≥1:80
B.“O”≥1:80、“H”≥1:160 C.“O”≥1:80、“H”≥1:320 D.“O”≥1:80、“H”≥1:80 E.“O”≥1:320、“H”≥1:320

79 一、伤寒复习题 3.关于伤寒患者的饮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D A.忌暴饮暴食 B.腹胀时不用牛奶 C.无渣流质、半流饮食
E.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4.当伤寒患者出现便秘时,以下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E A.可使用开塞露塞肛 B.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 C.排便时不要用力过度 D.禁用泻药 E.用肥皂水高压灌肠

80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这里仅指有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病。

81 二、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氏志贺菌。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其次为宋内氏志贺菌。

82 二、细菌性痢疾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3、易感人群。

83 二、细菌性痢疾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普通型 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天从数次到数十次,量少,脱水少见。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粘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2.急性中毒型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病势凶险,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无腹痛腹泻症状,发病24小时后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84 二、细菌性痢疾 (五)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主要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 2.慢性菌痢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和直肠癌:
(2)慢性血吸虫病: (3)克罗恩病: 3.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1)高热惊厥:(2)中毒性肺炎:(3)流行性乙型脑炎

85 二、细菌性痢疾 (六)治疗 主要是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学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等。 (七)预防 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同时做好传染源的管理。

86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我国细菌性痢疾主要流行菌群是 A.宋内志贺菌 B.痢疾志贺菌 C.福氏志贺菌 D.鲍氏志贺菌 E.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C

87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 A.回肠末端 B.直肠与乙状结肠 C.升结肠 D.降结肠 E.整个结肠 B

88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细菌性痢疾属于 A.变质性炎症 B.浆液性炎症 C.纤维素性炎症 D.蜂窝织炎症 E.化脓性炎症 C

89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男性,12岁,昨晚进食海鲜,今晨开始畏寒,发热、腹痛,以左下腹甚,腹泻伴明显里急后重,大便8次,初为稀便,继之为粘液脓血便。此病例的诊断为 A.急性细菌性痢疾轻型(不典型) B.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型(典型) C.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 D.慢性迁延性细菌性痢疾 E.急性胃肠炎 B

90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5岁男孩,发热1天,腹泻6~7次,为粘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大便常规检查:粘液便,红白细胞满视野,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类型属于 A.普通型 B.轻型 C.重型 D.中毒型 E.慢性型 A

91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女性,13岁,昨日进食海鲜,今晨开始畏寒、发热、腹痛,以左下腹痛为重,腹泻伴明显里急后重,大便8次,初为稀便,继之为粘液脓血便。此病例的诊断为 A.急性轻型细菌性痢疾 B.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C.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D.霍乱 E.急性肠炎 B

92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女,33岁,昨晚吃街边烧烤后于今晨 3时突然畏寒、高热、呕吐、腹痛、腹泻,腹泻共4次,开始为稀水样便,继之便中带有粘液和脓血。在未做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下,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轻型细菌性痢疾 B.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C.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D.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E.慢性迁延型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B

93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男性,12岁,昨晚进食海鲜,今晨开始畏寒,发热、腹痛,以左下腹甚,腹泻伴明显里急后重,大便8次,初为稀便,继之为粘液脓血便。对该病例首先采用的抗菌药物是 A.四环素 B.喹诺酮类 C.氯霉素 D.庆大霉素 E.呋喃唑酮 B

94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1.以下哪项是预防细菌性痢疾综合措施中的重点 B A.发现处理带菌者 B.隔离治疗病人 C.切断传播途径
D.口服痢疾减毒活菌苗 E.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中毒性痢疾为及时明确诊断,用于确诊简便而重要的检查方法是: C A.脑脊液检查 B.血培养 C.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镜检 D.免疫学检查 E.乙状结肠镜检查

95 细菌性痢疾复习题 .细菌性痢疾急性期出现频繁腹泻时,以下哪项处理措施是错误的 B A.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 B.应及早使用止泻药物
C.卧床休息 D.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E.大便不要用力过度

96 第3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1.胃肠型食物中毒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的关键是 D A.全身中毒症状轻重 B.消化道症状轻重 C.脱水严重程度
第3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1.胃肠型食物中毒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的关键是 D A.全身中毒症状轻重 B.消化道症状轻重 C.脱水严重程度 D.粪便培养找到相应病原体 E.有无不洁饮食史 2.胃肠型食物中毒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 C A.适当休息 B.病原治疗 C.对症治疗 D.流质、半流饮食 E.支持疗法

97 第3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3.关于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A.适当休息 B.一般可不用抗生素 C.腹痛者注意腹部保暖,禁用冷饮
第3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3.关于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A.适当休息 B.一般可不用抗生素 C.腹痛者注意腹部保暖,禁用冷饮 D.鼓励病人多饮淡盐水 E.腹泻、呕吐剧烈者应立即对症处理 4.以下哪种病原体引起的食物中毒呕吐最剧烈 B A.沙门菌属 B.金葡菌 C.大肠杆菌 D.嗜盐杆菌 E.蜡样芽胞杆菌

98 霍乱 (一)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性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 (二)流行病学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

99 霍乱 (三)病理生理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胃部,当胃酸缺乏或被稀释与入侵菌量较多时,弧菌即进入小肠,依其粘附因子紧贴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细菌崩解还可释出内毒素。霍乱肠毒素抑制肠粘膜细胞对钠的正常吸收,并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氯化物和水,导致肠腔水分与电解质大量聚集,因而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和呕吐。

100 霍乱 (四)临床表现 1.泻吐期 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轻度腹痛,个别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甚至大便从肛门直流而出,难以计数。大便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样便。呕吐一般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继之呈“米泔水”样或清水样。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进入脱水期。

101 霍乱 2.脱水期 由于剧烈吐泻,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重度脱水则出现“霍乱面容”,眼眶下陷,两颊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手指干瘪似洗衣妇,腹凹陷如舟。当大量钠盐丢失体内碱储备下降时,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腹直肌最为突出。钾盐大量丧失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腹胀,心律不齐等。脱水严重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现明显尿毒症和酸中毒。

102 霍乱 3.反应恢复期 患者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约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环改善残存于肠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约38~39℃,持续 1~3天自行消退。

103 霍乱 (五)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1周内曾在疫区活动,并与本病患者及其排泄污染物接触。
1.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1周内曾在疫区活动,并与本病患者及其排泄污染物接触。 2.临床表现 具有剧烈的“米泔水”样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等表现者应想到本病;对于流行期间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泻吐患者应作为疑似病例处理;对离开疫区不足 5天发生腹泻者也应按上述诊断。

104 霍乱 3.实验室检查 霍乱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3.实验室检查 霍乱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红细胞总数和血细胞比容增高,白细胞数可达15~60×109/L,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增多。血清钠、钾降低,输液后更明显,但多数氯化物正常,并发肾功能衰竭者尿素氮升高。 (2)细菌学检查 采集患者新鲜粪便或呕吐物悬滴直接镜检,可见呈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涂片染色镜检见到排列呈鱼群状革兰阴性弧菌,暗视野下呈流星样运动,可用特异血清抑制。荧光抗体检查可于1~2小时出结果,准确率达90%。细菌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胨增菌,后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生化试验鉴定。

105 霍乱 (3)血清学检查 抗菌抗体病后5天即可出现,两周达高峰,故病后2周血清抗体滴度1∶100以上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其它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杀弧菌试验也可酌情采用

106 霍乱 (六)治疗 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本病列为甲类传染病,故对患者应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培养致病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对患者吐泻物及食具等均须彻底消毒。合理的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1.静脉补液法。 2.口服补液法。 3.病原治疗。 4.对症治疗。5.出院标准

107 霍乱 。(七)预防措施 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措施。

108 霍乱复习题 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霍乱肠毒素 B.霍乱内毒素 C.腺苷酸环化酶 D.透明质酸酶 E.蛋白水解酶 A

109 霍乱复习题 除哪项外均是霍乱患者泻吐期的临床特点 A.多数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 B.多数腹泻伴有里急后重
C.大便每日数次至10数次或无法计数 D.粪便以黄水便或清水便为多 E.粪便有鱼腥味,镜检无脓细胞 B

110 霍乱复习题 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症状是 A.畏寒、发热 B.声音嘶哑 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D.腹部绞痛 E.腓肠肌痉挛 C

111 霍乱复习题 男性,30岁,农民。既往体健。7月2日来诊,腹泻2天,为水样便带少量粘液,量多,日十余次,相继呕吐数次。无发热、无腹痛。腓肠肌痉挛。体检:体温36.8℃,神志清,皮肤弹性差,脉细速,血压70/30mmHg。化验检查:大便镜检白细胞0~2/HP,血红蛋白16g/dL,血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12,单核细胞0.10。最可能的诊断是 A.菌痢 B.急性肠炎 C.细菌性食物中毒 D.霍乱 E.轮状病毒感染 D

112 霍乱复习题 女性,42岁。到东南亚旅行期间出现腹泻、呕吐,伴腹痛,自服黄连素无效,腹泻渐由稀便变为大量米泔样便,每日10余次,伴喷射状呕吐。 查体:BP80/60mmHg,P108次/分,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108次/分,律齐,腹无压痛。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红白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胃肠炎 B.霍乱 C.大肠杆菌性肠炎 D.中毒性痢疾 E.沙门菌肠炎 B

113 霍乱复习题 为确诊霍乱应采用的实验室检查是 A.大便直接悬滴检菌 B.大便涂片革兰染色检菌 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
D.血清学试验检查抗霍乱毒素抗体 E.血清学试验检查抗菌抗体 A

114 霍乱复习题 男,28岁,船民,昨晚进食海蟹一只,晨起腹泻稀水便,10小时内排便20余次,量多,水样,无臭味,中午呕吐3~4次,初起水样,后为米泔水样。发病后无排尿,就诊时呈重度脱水征,神志淡漠,BP80/50mmHg,下列检查均有助于诊断,除了 A.血培养 B.血清凝集试验 C.大便悬滴镜检 D.大便碱性蛋白胨增菌培养 E.大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A

115 霍乱复习题 男性,30岁,农民。既往体健。7月2日来诊,腹泻2天,为水样便带少量粘液,量多,日十余次,相继呕吐数次。无发热、无腹痛。腓肠肌痉挛。体检:体温36.8℃,神志清,皮肤弹性差,脉细速,血压70/30mmHg。化验检查:大便镜检白细胞0~2/HP,血红蛋白16g/dL,血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12,单核细胞0.10。本例治疗的关键环节是 A.抗菌治疗 B.抗病毒治疗 C.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D.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 E.首选升压药,纠正低血压 C

116 霍乱复习题 女性,20岁,进食海鲜后3小时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大便为稀水样,共便10余次。化验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末梢血象正常。
为确定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是A A.大便涂片检菌 B.大便细菌培养 C.血细菌培养 D.呕吐物细菌培养 E.所进食物细菌培养 该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C A.立即应用抗生素 B.静脉补充碳酸氢钠 C.迅速静脉补液 D.立即给与甘露醇 E.应用糖皮质激素

117 霍乱复习题 1.霍乱最常见的症状是 C A.腹痛腹泻 B.恶心呕吐 C.无痛性腹泻 D.发热 E.里急后重 2.典型霍乱的大便性状为 C

118 霍乱复习题 3.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 B A.严重脱水 B.急性肾功能衰竭 C.休克 D.代谢性酸中毒 E.低钾综合征

119 霍乱复习题 5.霍乱抗菌治疗的目的是 D A.预防肾功能衰竭 B.减少反应期发热 C.控制感染后使血压回升
E.防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120 第5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最重要的体征是 A.脑膜刺激征 B肝脾肿大 C.锥体束征阳性
第5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最重要的体征是 A.脑膜刺激征 B肝脾肿大 C.锥体束征阳性 D.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E.口唇单纯疱疹 2.流脑确诊的最重要依据是 C A.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 B.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C.细菌培养阳性 D.免疫学检查异常 E.其它检查异常

121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伤,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好发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122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
(一)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 (二)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传染期多数超过发病后10天,本病隐性感染率高。通过呼吸道传播,病原菌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123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和毒力强弱、人体防御功能有关。若免疫力低下而细菌数量多毒力较强,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少数发展为败血症。败血症期间,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释放内毒素,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引起严重的微循环障碍。

124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临床表现 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90%以上。前驱期仅表现上呼吸道症状。败血症期重要的体征是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开始为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泡。脑膜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除高热和毒血症状外,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和脑膜刺激征。经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125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五)诊断 普通型流脑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发病,儿童多见)、临床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体征(脑膜刺激征)和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及细菌性脑脊液改变(颅压升高,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升高为1000×106/L,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126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六)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就地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药物,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高度敏感,尚未出现耐药,作为首选药。此外,氯霉素通过血脑屏障较为容易,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疗效相似,用于不适合青霉素或氯霉素治疗的患者。

127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七)预防 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d;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到人多拥挤的人群;菌苗预防注射制剂为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体菌苗;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磺胺类药。

12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患者皮肤瘀点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A.血管脆性增强 B.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E.凝血功能障碍 D

12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普通型流脑临床特征性体征是皮肤 A.瘀点或瘀斑 B.水疱 C.黑痂 D.斑丘疹 E.脓疡 A

13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冬季,2岁患儿,以高热、惊厥伴神志不清就诊,对流脑诊断最有帮助的体征是 A.反复惊厥 B.出现脑疝 C.口唇疱疹
D.脑膜刺激征 E.皮肤瘀点瘀斑 E

13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男性,20岁,发热二周,体温38~39℃,检查皮肤散在紫癜,颈部及腋下可触及0.5cm×1.5cm大小淋巴结5~6个,脾肋下3cm,血红蛋白85g/L,白细胞10×109/L,血小板25×109/L。对诊断帮助最大的检查 A.血细菌培养 B.白细胞分类 C.胸部X片 D.骨髓像检查 E.血小板抗体侧定 A

13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此病人在发烧、头痛、呕吐第二日作脑脊液检查,最可能的发现为 A.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增高 B.细菌培养阳性
C.脑脊液发现结核杆菌 D.脑脊液蛋白量显著增高、糖定量减低 E.脑脊液白血病细胞增多 A

13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确诊流脑的依据是 A.流行季节 B.突然发病、高热、头痛、呕吐 C.脑膜刺激征阳性 D.皮肤瘀点检菌阳性
E.脑脊液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D

13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7岁儿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2天,嗜睡1天,查体:体温39.5℃,浅昏迷,瞳孔等大,对光反应良,颈强(+),克氏征(+),胸腹部多个出血点,化验:WBC19×109/L,N 85%,最可能的诊断为 A.结核性脑膜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流行性出血热 E.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B

13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女性,5岁,因发热、头痛、呕吐2天于2月3日入院。体检:神志恍惚,口唇单纯疱疹,皮肤上有大小不等的瘀斑,少数融合成片,本病例的诊断应首先考虑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钩端螺旋体病脑膜脑炎型 C.流行性出血热 D.脑型疟疾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13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3岁患儿,高热10小时,伴头痛,频繁呕吐,腹泻3次为稀水样便。查:T39℃, BP 50/30mmHg,精神萎靡,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瘀斑,心肺未见异常。CSF检查:细胞数15000×106/L,蛋白微量,葡萄糖 2.2mmol/L,该患儿可能的诊断是 A.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E.化脓性脑膜炎 B

13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男性,30岁,发热10天,高达39.6℃,伴头痛,无咳嗽,无呕吐、腹泻,曾按“感冒”治疗,无好转。体检:贫血貌,表情淡漠,脉搏64次/分,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未及,脾肋下刚触及。血白细胞计数3.2×1012/L,中性粒细胞0.67,淋巴细胞0.33,胸片未见异常。对上述病例,首选治疗药物是 A.青霉素 B.利福平 C.喹诺酮类药物 D.头孢菌素类药物 E.磺胺类药物 A

13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男性,20岁,发热二周,体温38~39℃,检查皮肤散在紫癜,颈部及腋下可触及0.5cm×1.5cm大小淋巴结5~6个,脾肋下3cm,血红蛋白85g/L,白细胞10×109/L,血小板25×109/L。此患者在治疗3周后,出现高热,头痛、呕吐、Kemig氏征(+),应采取治疗方案 A.应用广谱抗生素 B.链霉素、雷米封、利福平联合治疗 C.化疗+鞘内注射MTX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先锋霉素 E.输血小板 D

13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治疗流脑首选的抗菌药物是 A.复方磺胺甲恶唑 B.青霉素 C.头孢三嗪 D.氯霉素 E.红霉素 B

14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男性,7岁。因发热,头痛半日于1月30日来急诊,来诊前曾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青霉素过敏(曾于用药后出现皮疹)。查体:体温39.6℃,胸腹及四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颈抵抗(±),克氏征(-)。该患者治疗宜首选 A.氯霉素 B.红霉素 C.头孢曲松 D.环丙沙星 E.磺胺嘧啶 A

14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疑暴发型流脑出现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时,以下哪项处理措施是错误的 D A.应用呼吸兴奋剂
B.快速静滴甘露醇 C.应用抗生素 D.立即做腰穿行脑脊液检查,确诊后再处理 E.激素的应用 暴发型流脑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B A.青霉素G B.磺胺嘧啶 C.氯霉素 D.头孢菌素 E.环丙沙星

14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复习题 以下哪项表现对流脑与乙脑的临床鉴别有较大意义:B A.意识障碍程度 B.皮肤瘀点、瘀斑 C.病理反射阳性
D.脑膜刺激征阳性 E.颅内压增高程度

143 第6节 猩红热 1、猩红热的病原体是(B )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粪链球菌 E.C组链球菌
第6节 猩红热 1、猩红热的病原体是(B )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粪链球菌 E.C组链球菌 2、猩红热病原治疗首选( D ) A.林可霉素 B.乙酰螺旋酶素 C.红霉素 D.青霉素 E.磺胺药

144 五、感染性休克 (一)病原学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病原菌有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等。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多见,约占1/3,如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菌属、类杆菌属等。亦可见于革兰阳性菌,如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也极易引起。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则较少见。

145 五、感染性休克 发病机制 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微生物及毒素致机体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功能失常,特别是循环和微循环功能障碍乃是休克发生的中心环节。 1.休克早期; 2.休克中期; 3.休克晚期; 4.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肺、心、脑、肾、肝和胃肠等脏器的病理改变。

146 五、感染性休克 (三)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 机体应激产生大量儿茶酚胺,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呈现寒战高热,个别严重病人可有体温不升反降低之表现,血压正常或稍偏低,但脉压差小,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眼底检查可见动脉痉挛,唇指轻度发绀,神志清楚但表现有烦躁不安,呼吸深而快,尿量减少,部分患者初期可表现为暖休克。 2.休克中期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酸中毒。收缩压下降至10.6kPa(80mmHg)以下者,呼吸表浅且快,心率快心音低钝,皮肤湿冷可见花斑,烦躁不安或嗜睡,尿量减少,表浅静脉萎陷,抽取的血液极易凝固。

147 五、感染性休克 3.休克晚期 可出现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DIC时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和广泛出血,并有多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的表现。急性心功能不全、呼吸突然增快、紫绀。心率快、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示心肌损害、心律紊乱和传导阻滞等改变。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固定。血尿素氮和血钾增高。休克肺,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吸氧不能缓解,继而节律慢而不规则,肺底可闻细小湿啰音,胸片示斑点状阴影或毛玻璃样病变。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65kPa(50mmHg)。其它:脑功能障碍可致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瞳孔、呼吸改变等。肝功衰竭引起肝昏迷、黄疸等。

148 五、感染性休克 (四)治疗 休克的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针对休克的病理生理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凝集,防止微循环淤滞以及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 1.原发病的治疗应积极迅速控制感染。

149 五、感染性休克 2.抗休克治疗 (1)补充血容量:补充血容量是治疗抢救休克最基本而重要的手段之一。
(2)纠正酸中毒:休克时都有酸中毒,合并高热时更严重。一般采用5%碳酸氢钠,用量为轻度休克400ml/d,重症休克600~900ml/d,可根据血液pH值的变化来加以调整用量。其次选用11.2%乳酸钠,0.3%ml/kg可提高CO2CP 0.449mmol/L,在高乳酸血症和肝功能损害者不宜采用。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防治微循环淤滞,防止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凝集。 3.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4.其他 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可提高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应用纳络酮与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对β-内啡肽有生理性拮抗作用,钙通道阻滞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抗休克中有一定的作用,抗TNF抗体己在试用中。

150 五、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原体为 A.革兰氏阴性细菌 B.革兰氏阳性细菌 C.病毒 D.支原体 E.钩端螺旋体 A

151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一)病原学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二)流行病学
(一)病原学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鼠类和猪是两大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为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疫水传播,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环境,人与疫水接触, 而钩体经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特别是洪水暴雨时带菌的粪尿随水漂流,扩大钩端螺旋体的污染面,人们在抗洪防涝时往往形成暴发流行;直接接触传播,在饲养家畜过程中,接触病畜的排泄物、污染物受到感染。 3.人群易感性 所有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病例相对集中于夏秋收稻时或大雨洪水后,在气温较高地区则终年可见。本病以青壮年农民多见。

152 钩端螺旋体病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20日,一般7~14日。本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20日,一般7~14日。本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 起病后3日左右出现早期中毒综合征,有“三症状”,即畏寒发热、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淋巴结肿大。 2.中期 此期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可分为四型。 (1)流感伤寒型:流行期本型多见,多数病例仅有早期中毒征候群,较重病例有高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等,可出现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险象。

153 钩端螺旋体病 (2)肺大出血型:是南方各省流行中常见的死亡原因。在先兆期出现呼吸、心率进行性增快、肺部有散在并逐渐增多的干啰音或湿啰音,如无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短时内进入极端期,患者脸色极度苍白或青灰,咯血,X线可见双肺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进入危重期,病人神志模糊转入昏迷,呼吸不规则,口鼻大量涌血,心跳减慢至停止。

154 钩端螺旋体病 (3)黄疸出血型:病后4~8日出现黄疸,10日左右达高峰,肝脏肿大并有触痛,有出血、肾损害。急性肾功能不全是本型常见的死因。
(4)脑膜脑炎型:病人有严重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瘫痪等脑炎症状,重症有昏迷、抽搐、急性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等,脑脊液分离钩端螺旋体阳性率较高。

155 钩端螺旋体病 3.恢复期 多数患者可恢复,少数人可出现发热,眼后发症(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葡萄膜炎等)和中枢神经系统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该病预后良好,闭塞性脑动脉炎)等症状,一般认为是由机体感染钩体后诱发的变态反应引起的,称为钩体病后发症,出现在病后2周~6个月内。

156 钩端螺旋体病 四)实验室检查 取病人早期血、脑脊液,中晚期尿作暗视野涂银染色镜检或培养阳性可确诊。 (1)血培养:适于早期病人。
四)实验室检查 取病人早期血、脑脊液,中晚期尿作暗视野涂银染色镜检或培养阳性可确诊。 (1)血培养:适于早期病人。 (2)病原体分离:取血、尿、脑脊液等标本经差速离心集病原体后作暗视野直接镜检或原血片经改良镀银染色等方法直接检查病原体,阳性率在50%左右,有助于早期诊断。动物接种是一种分离病原体的可靠方法,动物接种阳性率较高,但所需时间较长。 (3)血清学检查:常用显微镜下凝集溶解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凝集素> 1∶400为阳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间隔2周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为阳性。

157 钩端螺旋体病 (五)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处理是本病治疗原则。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为尽可能避免诱发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而加重病情,一般主张青霉素首剂40万U肌内注射,病情重者可2h后追加40万U,每日总量为120万U~240万U。亦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因在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青霉素量较小,故不易诱发赫克斯海默尔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临床应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白霉素均有很好的疗效。

158 钩端螺旋体病复习题 女,19岁,农民。12月在水利工地上突起发热,伴头痛,眼眶痛,腰痛。病程第四日就诊时热已退,血压偏低,球结膜水肿,出血,胸背部见条索点状瘀点。前一日24小时尿量340ml,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败血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流行性出血热 D.钩体病 E.急性肾小球肾炎 D

159 钩端螺旋体病复习题 3岁,农民,因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一周于9月4日入院。当天起出现心慌、气促、体温39.6℃。体检:面色苍白,腓肠肌压痛,心率124次/分,呼吸36次/分。肺部散在湿性啰音。血象:血白细胞计数9.0×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X线摄片示:两肺纹理增多,有散在性点状阴影。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粟粒性肺结核 B.支气管肺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钩端螺旋体病 E.急性血吸虫病 D

160 钩端螺旋体病复习题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分型,不包括 A.流感伤寒型 B.黄疸出血型 C.肺出血型 D.败血症型 E.脑膜脑炎型 D

161 钩端螺旋体病复习题 不属子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的是 A.后发热 B.虹膜睫状体炎 C.反应性脑膜炎 D.肾损害 E.闭塞性脑动脉炎 D

162 钩端螺旋体病复习题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为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E.红细胞溶解试验 D

163 钩端螺旋体病复习题 用青霉素治疗下列疾病的过程中,首剂肌注后可出现赫氏反应的是 A.流脑 B.猩红热 C.钩体病 D.白喉 E.败血症 C

164 钩端螺旋体病复习题 钩端螺旋体病确诊后,首选下列哪种抗生素 A.青霉素G B.四环素 C.氯霉素 D.庆大霉素 E.头孢菌素 A

165 原虫感染 一、肠阿米巴病 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样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变多在近端结肠和盲肠,易复发变为慢性。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166 肠阿米巴病 (一)病原学 痢疾阿米巴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为感染性病原体。慢性患者、恢复期患者及包囊携带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167 肠阿米巴病 (二)病理解剖 显微镜下可见组织坏死为其主要病变,小脓肿及烧瓶样溃疡,造成广泛组织破坏可深达肌层,病损部位可见多个阿米巴滋养体,大多聚集在溃疡的边缘部位。

168 肠阿米巴病 (三)普通型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
1.临床表现 起病多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常无发热,腹痛轻微,腹泻,每日便次多在10次左右,量中等,带血和粘液,血与坏死组织混合均匀呈果酱样,具有腐败腥臭味,含痢疾阿米巴滋养体与大量红细胞成堆,为其特征之一。病变部位低可有里急后重感。腹部压痛以右侧为主。以上症状可自行缓解。亦可因治疗不彻底而复发。

169 肠阿米巴病 2.并发症 分肠内、肠外两大类。肠内并发症是当肠粘膜溃疡深达肌层或侵及血管,引起不同程度肠出血及肠穿孔,急性穿孔可发生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脓肿,慢性穿孔较急性穿孔多见,亦可引起阑尾炎。肠外并发症以肝脓肿最为多见,脓肿穿破可延及附近组织器官。经血液可直接累及脑、肺、睾丸、前列腺、卵巢等。

170 肠阿米巴病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其余患者周围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正常。
1.血象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其余患者周围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正常。 2.粪便检查 粪便呈暗红色果酱状,腥臭、粪质多,含血及粘液。显微镜下检出溶组织阿米巴为确诊的重要依据。血性粘液性稀便易找到滋养体,粪质部分易找到包囊(2000年)。

171 肠阿米巴病 3.乙状结肠镜检查 可见大小不等的散在烧瓶样溃疡,边缘略隆起,周边有红晕,溃疡间粘膜大多正常。自溃疡面刮取标本镜检,发现病原体的机会较多。 4.血清学检查 可用阿米巴纯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当体内有侵袭性病变时方形成抗体,包囊携带者抗体检测为阴性。

172 肠阿米巴病 五)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主要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见细菌性痢疾)、日本血吸虫病、兰氏贾第鞭毛虫病、肠结核、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阿米巴肝脓肿应与膈下脓肿、原发性肝癌鉴别。 (六)病原治疗 甲硝唑(灭滴灵)等抗生素。

173 肠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型是 A.包囊 B.小滋养体 C.大滋养体 D.裂殖体 E.配子体 C

174 肠阿米巴病 30岁男性农民,腹痛、腹泻半个月,大便4~8次/天,便量多,为暗红色,有腥臭味,肉眼可见血液及粘液,患者无发热,右下腹隐痛,粪便镜检:WBC10~15个/HP,RBC满视野,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伤寒合并肠出血 C.阿米巴痢疾 D.溃疡性结肠炎 E.血吸虫病 C

175 肠阿米巴病 男,40岁,4个月前发热、腹痛、腹泻,服药1天好转,此后腹泻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及进食生冷食物后,大便5~6次/日,稀便有粘液,有腹痛、里急后重。体检:左下腹压痛。大便镜检WBC20~30/HP、RBC5~10/HP,发现有结肠阿米巴滋养体。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菌痢 B.阿米巴痢疾 C.慢性菌痢 D.慢性血吸虫病 E.肠结核 B

176 肠阿米巴病 治疗肠内外各型阿米巴病首选药物是 A.吐根碱 B.灭滴灵 C.氯喹 D.喹碘仿 E.卡巴砷 B

177 原虫感染 二、疟疾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二、疟疾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一)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以前二种为常见。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 1.红细胞外期 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入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后,在肝细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疟疾的复发。恶性疟疾无复发,是由于恶性疟疾子孢子无休眠期。 2.红细胞内期

178 二、疟疾 二)流行病学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只有当末梢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体时才具传染性。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罕见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人对疟疾普遍易感。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原虫持续存在,免疫反应也不断发生,这种情况称带虫免疫或伴随免疫。

179 二、疟疾 (三)间日疟临床表现 多急起,复发者尤其明显。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2发作。分为三期:1.发冷期; 2.发热期; 3.出汗期。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 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180 二、疟疾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2.疟原虫检查 (1)血液涂片(薄片和厚片)染色查疟原虫,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 (2)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偏高。 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现已应用得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181 二、疟疾 五)治疗 1.抗疟原虫治疗 (1)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
①氯喹:1g(基质0.6g)口服,6~8h后再服0.5g,第2、3日再各服0.5g(基质 0.3g),三日的总量2.5g ②伯氨喹:39.6mg(基质22.5mg)口服,1次/d,连服8d

182 二、疟疾 2)耐氯喹疟疾发作的传播: ①甲氯喹:口服750mg,1次顿服。 ②磷酸咯萘啶:第1日0.4g分2次口服,第2、3日各0.4顿服。
③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首剂1g,第2、3日各再肌注150mg;或用青蒿琥酯,成人第一天100mg,1次/d,第2~5天50mg,每日服2次,总量为600mg。

183 二、疟疾 (3)凶险型疟疾发作的治疗: ①氯喹;基质10mg/kg于4h内静脉滴注,继以5mg/kg于2h内滴完。每日总量不超过25mg/kg。 ②奎宁:二盐酸奎宁500mg置等渗糖水中4h内静脉滴注。12h后可重复使用。 ③磷酸咯萘啶:按3~6mg/kg计算,用生理盐水或等渗糖水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 ④青蒿琥酯:600mg加入5%碳酸氢钠0.6ml,摇匀2min至完全溶解,再加5%葡萄糖水5.4ml,最终成青蒿琥酯10mg/ml。按1.2mg/kg计算每次用量,首次注射后4、 24、48h各再注射1次。

184 二、疟疾 2.对症治疗 包括脱水治疗,纠正低血糖,改善微血管堵塞。

185 二、疟疾 (六)预防 保护易感者,服药预防。 (1)乙胺嘧啶:4片每周一次,或8片每两周一次。
(六)预防 保护易感者,服药预防。 (1)乙胺嘧啶:4片每周一次,或8片每两周一次。 (2)哌喹或磷酸哌喹:服基质0.68,每20~30天服1次。 (3)复方防疟药:防疟片1号,含乙胺嘧啶20mg,氨苯砜100mg,第1、2日每日 1片,以后每周1片。防疟片2号,每片含乙胺嘧啶17.5mg,磺胺多辛250mg,第1、2日每日2片,以后每10日2片。防疟片3号,含磷酸哌喹250mg,磺胺多辛50mg,每月1次,每次4片。 (4)氯喹:2片,每10日1次,接受输血者可服氯喹每日(1片)基质0.15g,连服3~5日。

186 二、疟疾复习题 平原地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是 A.淡色库蚊 B.中华按蚊 C.三带喙库蚊 D.刺扰伊蚊 E.微小按蚊 B

187 二、疟疾复习题 疟疾典型临床发作的机制是由于 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增殖 B.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 C.大量裂殖子入血
D.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释放入血 E.大量配子体入血 D

188 二、疟疾复习题 间日疟的典型发作中,不存在 A.前驱期 B.寒战期 C.高热期 D.大汗期 E.间歇期 E

189 二、疟疾复习题 26岁男患者,家住沈阳。于12月突然发病,表现为发冷、寒战、高热、大汗后而缓解,隔日发作一次,已10天。体检:脾肋下1cm,余未见异常,末梢血化验:WBC5.0×109/L,Hb100g/L,血培养(-)。患者同年8月曾去海南旅游半个月。该患者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 A.伤寒 B.疟疾 C.败血症 D.急性血吸虫病 E.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B

190 二、疟疾复习题 临床上最简便的用于确诊疟疾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是 A.血或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 B.间接荧光抗体测定
C.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中疟原虫DNA D.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E.外周血液检查发现贫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A

191 二、疟疾复习题 用于防止疟疾复发及传播的药物是 A.氯喹 B.奎宁 C.青蒿素 D.伯氨喹 E.乙胺嘧啶 D

192 二、疟疾复习题 25岁男性患者,于8月份突然发病,表现为发冷、寒战、高热、大汗而后缓解,隔日发作一次已两周,血涂片查到疟原虫。经氯喹抗疟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为防止复发,应采用的药物是 A.奎宁 B.乙胺嘧啶 C.甲氟喹 D.青蒿素 E.伯氨喹啉 E

193 二、疟疾复习题 防止疟疾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是 A.氯喹 B.奎宁 C.青蒿素 D.伯氨喹啉 E.甲氟喹 D

194 二、疟疾复习题 主要用于预防疟疾的药物是 A.乙胺嘧啶 B.奎宁 C.青蒿素 D.伯氨喹 E.氯喹 A

195 二、疟疾复习题 非耐药高疟区健康人群预防用药首选 A.甲氟喹 B.青蒿素 C.伯氨喹 D.氯喹 E.乙胺嘧啶 E

196 蠕虫感染 一、日本血吸虫病 一、日本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
(一)病原学 人类血吸虫分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S.mansoni)与间插血吸虫四种。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

197 一、日本血吸虫病 (二)流行病学 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钉螺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本病传染过程的主要环节。尾蚴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198 一、日本血吸虫病 (三)临床表现 血吸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期早晚、感染轻重、虫卵沉积部位及人体免疫反应不同,临床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损害。晚期血吸虫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此时肝硬化多发展至后期,因门静脉栓塞形成,侧支循环障碍,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曲张等晚期严重症状。患者可随时因门静脉高压而引起食管静脉破裂,造成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或因此诱发肝功能衰竭。 异位损害 系指在偶然的情况下成虫或虫卵可超出其正常寄生的门静脉系统,而在异常部位造成病变,临床上以肺及脑部病变较为常见。

199 一、日本血吸虫病 四)实验室检查 1.大便沉淀孵化试验 沉孵法是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方法,虫卵沉淀阳性率约50%,孵化阳性率约80%,晚期病人由于肠粘膜增厚,虫卵进入肠腔数量减少,检查阳性率极低。 2.免疫学检查 有辅助诊断价值。以皮内试验、尾蚴膜试验、环卵沉淀试验特异性较高而应用较多。一般此类方法不作确诊依据。

200 一、日本血吸虫病 (五)治疗 支持与对症治疗,病原治疗(吡喹酮为代表的药物)。

201 一、日本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巨脾型 B.腹水型 C.侏儒型 D.脑型 E.肺型 A

202 一、日本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首选 A.吡喹酮 B.噻苯咪唑 C.乙胺嗪 D.阿苯咪唑 E.左旋咪唑 A

203 蠕虫感染 二、囊虫病 (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病原学 人可作为猪肉绦虫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故猪肉绦虫可使人患绦虫病和囊虫病,而人不是牛肉绦虫的中间宿主,不引起囊虫病。人经口感染猪肉绦虫卵后,在胃与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六钩蚴脱囊而出,穿破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散布全身,经 9~10周发育成囊尾蚴。

204 二、囊虫病 2.流行病学 猪肉绦虫病人是囊虫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两种:异体感染(外源性感染)和自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205 二、囊虫病 (二)临床表现 依囊尾蚴的寄生部位、感染程度、寄生的时间、是否存活及人体的反应不同而各不相同。
(二)临床表现 依囊尾蚴的寄生部位、感染程度、寄生的时间、是否存活及人体的反应不同而各不相同。 1.脑囊尾蚴病 可分为:①脑实质型:以癫癎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表现为单纯大发作,且为唯一的首发症状,发作频率低。②脑室型:出现脑脊液循环梗阻、颅内高压,又可表现为活瓣综合征,即反复出现突发性体位剧烈头痛、呕吐、甚至发生脑疝。③软脑膜型:引起慢性脑膜炎,反复发作,以颅底及颅后凹部多见,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等。④脊髓型:表现有截瘫、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

206 二、囊虫病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约2/3的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
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约2/3的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 3.眼囊尾蚴病 最常寄生的部位在玻璃体和视网膜下。可引起视力减退,死亡的虫体可产生强烈的刺激。

207 二、囊虫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压力可增高,细胞数和蛋白质轻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或略低。用 ELISA和IHA检测特异性IgC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影像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均是诊断的重要佐证。 (四)治疗 阿苯达唑为治疗的首选药物,18~20mg/kg,分两次口服,疗程因病情而定。吡喹酮副作用严重。同时需对症处理,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癫癎发作者给予地西泮、苯妥英钠等。必须住院治疗,必要时实施外科手术,眼囊虫病禁止杀虫治疗,应先手术摘除,再行手术治疗。

208 二、囊虫病 脑囊尾蚴病的传染源为 A.猪带绦虫病猪 B.猪带绦虫病人 C.牛带绦虫病牛 D.牛带绦虫病人 E.短膜壳绦虫病人 B

209 二、囊虫病 脑猪囊尾蚴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脑实质型 B.脑室型 C.软脑膜型 D.脊髓型 E.混合型 A

210 二、囊虫病 男性,30岁,因反复出现癫痫大发作半年余,近一月来智力有所下降,经CT检查诊断为脑囊虫病。应首先考虑的临床类型是 A.脑实质型
B.脑室型 C.软脑膜型 D.脊髓型 E.混合型 A

211 二、囊虫病 对眼猪囊尾蚴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是 A.阿苯达唑 B.吡喹酮 C.氯喹 D.伯氨喹 E.手术 E

212 第6节 猩红热 3、关于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B ) A.起病急,发热,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 B.皮疹为弥漫性红斑疹
第6节 猩红热 3、关于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B ) A.起病急,发热,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 B.皮疹为弥漫性红斑疹 C.咽峡部充血,有脓性分泌物 D.皮疹密集程度与发热的高低关系不大 E.舌苔可出现"草莓舌"、"杨梅舌" 4、有关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D ) A..猩红热为儿童传染病,成人不容易感染 B.猩红热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C.病人感染A群链球菌后,有发热、咽峡炎,次日出现皮疹 D.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患猩红热 E.以上均不是

213 第6节 猩红热 5、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E ) A.毒力 B.侵袭力 C.内毒素 D.外毒素 E.红疹毒素
第6节 猩红热 5、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E ) A.毒力 B.侵袭力 C.内毒素 D.外毒素 E.红疹毒素 6、猩红热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C ) A.暴发型 B.普通型 C.轻型 D.脓毒型 E.外科型或产科型

214 第6节 猩红热 7、患儿,5岁,因发热、出现皮疹四天,于2005年1月12日入院。可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双肺无杂音,肝脾不大,既往体健。 (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D ) A.药物疹 B.麻疹 C.湿疹 D.猩红热 E.风疹 (2)进一步检查错误的是( E ) A.血常规检查 B.咽拭子培养 C.尿常规检查 D.血、尿淀粉酶测定 E.病毒分离

215 第7节 布氏杆菌病 1.布氏杆菌病的主要发病地区为: C A.平原 B.山区 C.牧区 D.农村 E.城市

216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第十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较高,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