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八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 中国药科大学 於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八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 中国药科大学 於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八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 中国药科大学 於平

2 第一节 皮肤科疾病概述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屏障、吸收、感觉、 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物质代谢及免疫功能。
第一节 皮肤科疾病概述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屏障、吸收、感觉、 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物质代谢及免疫功能。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 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理化因素的刺激引起的物理 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免疫功能紊乱形成的各 种皮炎、湿疹、荨麻疹类皮肤病、药疹、结缔组织 病;原因不明的瘙痒性皮肤病、红斑及红斑鳞屑性 皮肤病;动物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以及皮肤附 属器的疾病等等。

3 异常(疼痛、麻木等);特别是多种多 样的皮肤损害是皮肤病的重要特点,如 斑疹、丘疹、风团、脓疱、糜烂、溃疡、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瘙痒、感觉 异常(疼痛、麻木等);特别是多种多 样的皮肤损害是皮肤病的重要特点,如 斑疹、丘疹、风团、脓疱、糜烂、溃疡、 苔藓样变、瘢痕……。严重的皮肤病还 会伴有发热、关节疼痛、食欲不良等全 身症状。

4 皮肤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用药物 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 皮肤外科治疗。尤其是外用药物治 疗,因为皮损局部药物浓度高,全 身吸收少,具有疗效高和不良反应 少的特点,是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手 段。

5 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是: 1.正确选择药物种类 2.正确选择药物剂型 3.注意事项 ①面部以及皮肤粘膜交界处,不
3.注意事项 ①面部以及皮肤粘膜交界处,不 宜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②向患者详细介 绍用药的时间、方法、范围、可能出现的不 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6 第二节 浅部真菌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浅部真菌病又称皮肤癣菌病,简称癣(tinea)。是 由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浅部
第二节 浅部真菌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浅部真菌病又称皮肤癣菌病,简称癣(tinea)。是 由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浅部 真菌侵犯表皮、毛发、甲板所致的一种慢性感染性 皮肤病。感染途径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还可发 生自身感染即先患手、足、甲癣,再患体癣或股癣。 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侵犯部位一般 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引起各种癣 症。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 主引起的反应。

7 【临床表现】 毛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 表皮癣菌属 体癣 股癣 足癣 甲癣 头癣

8 头癣

9 灰 指 甲

10 手 癣

11 脚 癣

12 【辅助检查】 1.真菌直接镜检 2.真菌培养 3.滤过紫外线灯检查 用以鉴别致病性真菌的菌种。
取病发、鳞屑、甲屑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真菌的菌丝或孢子。 2.真菌培养 用以鉴别致病性真菌的菌种。 3.滤过紫外线灯检查 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呈亮绿色荧光;黑点癣病发无 荧光。

13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比较容易。 必要时可进行真菌显微镜检查或真菌培养等 辅助检查。

14 【治疗】 一、外用药物治疗 可收效,但需要耐心,坚持较长时间擦药。常用有二组药物。 (一)普通外用抗真菌药:如水扬酸、苯甲酸、十一烯
   尚未累及毛发或甲板的浅部真菌病,采用局部疗法均 可收效,但需要耐心,坚持较长时间擦药。常用有二组药物。   (一)普通外用抗真菌药:如水扬酸、苯甲酸、十一烯 酸、十一烯酸锌硫黄、碘等酌情配成软膏、霜剂及酊剂,以 供临床选择。 (二)特异性广谱抗真菌剂:目前广为应用,最大的一 族都有共同的咪唑环,即咪唑类药如硫康唑,咪康唑、肟康 唑、益康唑、酮康唑、白呋唑及克霉唑等,往往制成1~2% 霜剂,以供临床应用。 当然,各种不同临床类型的真菌病有着各自相应的具体 治疗方法,如甲癣需用刮甲法或溶甲法才能使药物渗透进 去,达到治疗的目的。

15 二、内服药物治疗 (一)酮康唑 其抗真菌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畄醇合成,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高,使真菌变性乃至死亡。临床实践本药对浅部真菌病有良好的疗效。主要用于头癣,其次全身泛发体癣,重症型股癣以及甲癣等。   (二)其它咪唑类药 伊曲康唑抗真菌效力为酮康唑的5~10倍,用于治疗皮肤癣菌,每日100mg,qd,即可;甲癣可采用间歇冲击疗法,每月一周,每日400 mg,Bid,为一疗程,计2~ 3个疗程。

16 【预防】 1.普及浅部真菌病防治知识,及早发现病人和患病动物,一经确诊及时治疗。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注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浴室、游泳池的浴池、拖鞋及理发室毛巾、理发工具等定期消毒。 4.尽量避免互穿拖鞋和互用毛巾,不与患者共用日常生活用品。

17 第三节 湿疹 【病因及发病机制】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以皮疹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而故名。皮疹多形性,瘙痒剧烈,易复发。 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除。常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当体内有某些慢性感染病灶、神经精神因素刺激、接触过敏原等内部、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时,引起的一种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易复发的原因与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密切相关。

18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 和慢性三种类型。

19 急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 慢性湿疹

20 【辅助检查】 过敏因素导致的可有外周血嗜酸性粒 细胞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中性粒细胞 增高。

21 【诊断】 根据急性期多形性、对称性皮损,有渗出 倾向、瘙痒剧烈等特点;慢性期苔藓样变皮 损等特征,本病一般不难诊断。

22 【治疗】 一、外用药物治疗 多选具有止痒剂、促使局部收缩血管、减轻渗出和浸润,发挥消炎作用的角质促成剂或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无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如5%煤焦油;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1%氢化可的松霜等,并和油剂交替使用。 亚急性期可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慢性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

23 二、内用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如扑尔敏4mg次/、3次/日;赛庚啶2-4mg次/、2-3次/日;西替利嗪10mg/次,1次/日或早晚各5mg。 2.镇静剂 常用于瘙痒剧烈者,可以与抗组胺药联用。常用安定2.5-5mg/次,3次/日,1日总量不得超过25mg。 3.钙剂、硫代硫酸钠、普鲁卡因、维生素C等 对急性湿疹或全身泛发者最为适宜。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或5%硫代硫酸钠10-20ml,缓慢静脉注射。1%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维生素C静脉滴注,成人 mg/次。一般不提倡使用糖皮质激素。 4.中医中药治疗

24 【预防】 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忌辛 辣、酒类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 洗烫、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治疗全
身性疾病,发现病灶应积极清除。

25 第四节 荨麻疹 【病因与发病机制】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 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以风团(wheal)为主要表
第四节 荨麻疹 【病因与发病机制】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 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以风团(wheal)为主要表 现的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 病因复杂,有的患者并不能找到明确原因。可 能的病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植 物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 发病机制分为超敏反应与非超敏反应两类。

26 【临床表现】 急性荨麻疹

27 急性荨麻疹

28 慢性荨麻疹

29 寒冷性荨麻疹

30 皮肤划痕征阳性

31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感染因 素时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升高。 2.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32 【诊断】 根据迅速发生和消退的风团这一特征,且 皮损不留痕迹,不难诊断。皮肤划痕试验阳 性也是诊断依据。

33 【治 疗】 病因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 一、外用药物治疗 氢化可的松洗剂或炉甘石洗剂起止痒及保 护皮肤作用。冬季可涂苯海拉明霜止痒。

34 二、内用药物治疗 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或者H1受体拮抗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使用。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加西咪替丁。
1.急性荨麻疹 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或者H1受体拮抗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使用。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加西咪替丁。 维生素C及钙剂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与抗组胺药有协同作用。654-2可用于腹痛明显者。 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立即抢救。给予0.1%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窒息未有改善者行气管切开术。

35 2.慢性荨麻疹 以抗组胺药为主。如氯雷他定、西替利 嗪加西咪替丁。风团控制后仍继续用药并逐 渐减量。

36 【预防】 积极寻找一切可能的发病因素,加强体质 锻炼,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理化因素的刺激 ,治疗感染病灶等都有助于预防此病的发生。

37 第五节 痤疮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痤疮俗称“青春痘”或“粉刺”,是一种累及毛囊皮 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溢出部分。
第五节 痤疮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痤疮俗称“青春痘”或“粉刺”,是一种累及毛囊皮 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溢出部分。 病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雄激素、皮脂腺分泌过 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 等有关。细菌分解皮脂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低分子 多肽可刺激毛囊壁产生炎症,皮脂腺导管上皮增生 和角化过度,使皮脂排泄不畅,形成炎性丘疹等不 同程度的皮损。 遗传、内分泌紊乱、饮食不当、理化因素刺激等 也都参与痤疮的形成和加重。

38 【临床表现】 白头粉刺 黑头粉刺 丘疹型痤疮

39

40

41

42

43 【辅助检查】 出现炎症性脓肿时血象可增高。部分患者 皮损处蠕形螨检查为阳性。 【诊断】 根据年龄、皮损的好发部位和性质不难诊断。

44 【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①维A酸类如0.1%阿达帕林凝胶 ②过氧化苯 甲酰 ③其他如2.5%硫化硒洗剂、 5%硫磺洗 剂等
甲酰 ③其他如2.5%硫化硒洗剂、 5%硫磺洗 剂等 2.内用药物治疗 ①抗生素 ②维A酸类口服制剂 ③其他如维生 素B2 等 ④抗雄激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不作常 规用药,只适用于某些重度患者短期使用。

45 【预防】 1.注意不吃过甜、过油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保持皮肤清洁。勿用霜类、油类化妆品。
 2.保持皮肤清洁。勿用霜类、油类化妆品。 3.采取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抽烟、 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4.不用手挤压粉刺、脓疱,避免感染加重皮 损。

46 第六节 脓疱疮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
第六节 脓疱疮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 疮”。以夏秋季节多见,常通过密切接触感染或自体 接种感染。为儿童的常见病。在患痱子、湿疹、疥 疮等瘙痒性皮肤病时,搔抓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 而有利于细菌感染。 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若感染了 能够产生表皮剥脱毒素的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 萄球菌,则会发生表皮松解坏死,病情严重。

47 【临床表现】

48 寻常型脓疱疮

49 深脓疱疮

50 新生儿脓疱疮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

51 【辅助检查】 【诊断】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脓液中可 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 血性链球菌。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细菌学检查不难 诊断。

52 【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以杀菌、消炎、收敛、干燥为原则。10% 硫磺炉甘石洗剂 、2%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 软膏)或红霉素软膏等。
2.内用药物治疗 宜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头孢类抗生 素如头孢氨苄等。

53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 的清洁干燥,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 2.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
3.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儿童公用的餐具、 玩具、床铺、被褥等应定期消毒处理,保持室内空 气清洁。 4.患者不去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不到公 共浴室洗澡,避免传给他人。

54 第七节 冻疮

55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冻疮是一种发生于寒冷季节的末梢部位皮肤局限 性、淤血性、炎症性疾病。 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空气中,加上患者末梢
血液循环较差为主要发病因素,缺乏运动、手足多 汗、营养不良、贫血、鞋袜过紧、户外工作及慢性 消耗性疾病均为本病诱因。受冻部位的皮下动脉由 于寒冷的刺激而收缩,导致血流淤滞、组织缺氧引 起细胞损伤,如受冻时间较长,动脉持续痉挛,导 致血管麻痹而出现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 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引发本病。

56 【临床表现】

57

58

59 【辅助检查】 创面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 数和中性可增高。 【诊断】 根据季节、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诊断。

60 【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10%樟脑软膏或冻疮膏 貂油、辣椒制剂等 2.内用药物治疗 烟酸、硝苯吡啶等扩血
1.外用药物治疗 %樟脑软膏或冻疮膏 貂油、辣椒制剂等 2.内用药物治疗 烟酸、硝苯吡啶等扩血 管药物。皮损破溃者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3.物理治疗 可用红外线局部照射、氦氖 激光局部照射、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等方法。

61 【预防】 露于湿冷环境中,寒冷季节易发部 位应坚持每天按摩。 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 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
注意保暖,尤其避免末梢部位暴 露于湿冷环境中,寒冷季节易发部 位应坚持每天按摩。 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 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


Download ppt "第十八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 中国药科大学 於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