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知識增益講座系列:高中歷史課程 1945年後的國際協作與地區政治(二)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彭淑敏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CDI 年11月17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知識增益講座系列:高中歷史課程 1945年後的國際協作與地區政治(二)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彭淑敏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CDI 年11月17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知識增益講座系列:高中歷史課程 1945年後的國際協作與地區政治(二)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彭淑敏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CDI020121546 2012年11月17日

2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3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1. 引言 2.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3.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1. 引言 2.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3.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4.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起源與發展(成功) 5. 協作的局限 6. 總結

4 1. 引言

5 引言 西方學者: 對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的 作用、目標、理念、行動方式、規模與結構進行研究和分析。 中國大陸學界: 從全球治理角度探討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特徵、影響和作用等。

6 引言 非政府組織的出現: 在1945年簽署的聯合國憲章第10章71條中,規定「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採取適當辦法,與各種非政府組織(NGO)會商有關於本理事會職權範圍內之事件。」

7 引言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OC)的兩個決議中對非政府 組織的定義:
非政府性:1950 年第28號決議:規定「任何國際組織,凡不是經由政府間協議而創立的,都被認為是為此種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組織」; 獨立性:1968 年的第1296號決議:「接受政府當局指定的成員的組織,如果這種成員資格不干預該組織觀點的​​自由表達的話。」

8 引言 聯合國新聞部: 「非政府組織是在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自願公民組織。非政府組織面向任務、由興趣相同人們推動,它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和發揮人道主義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關心的問題、監督政策和鼓勵在社區水平上的政治參與。它們提供分析和專門知識,充當早期預警機制,幫助監督和執行國際協議。有些非政府組織是圍繞諸如人權、環境或健康等具體問題,組織起來的。」

9 引言 參考資料: 王杰、張海濱著,張志洲主編:《全球治理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朱建民:《國際組織》(台北:正中,1962)。 張學良:〈論全球化進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法制與社會》4期(2012),頁 。

10 引言 參考資料: 熊薜芬:〈聯合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關係 的演變及前景〉,《雞西大學學報》9卷6期(2009),頁44-45。
Lewis, David and Kanji, Naznee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men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Willetts, Peter, ed. 'The Conscience of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 the UN Syste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6.

11 2.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12 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13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非官方:組織獨立於政府部門。 志願性:組織成員志願加入該組織,以及成 員的時間與資金等自願捐獻。
志願性:組織成員志願加入該組織,以及成  員的時間與資金等自願捐獻。 組織性:組織內部的結構制度化,具明確的 目標及持續地組織活動。

14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私有性:組織與政府在制度上相分離及 獨立籌措資金。􏰀
私有性:組織與政府在制度上相分離及 獨立籌措資金。􏰀 非營利性:組織不​​提供利潤及不以營利為 目標,收益屬於社會。 民間性:組織依靠會員的會費、民間捐款 或政府撥款等非營利性收入。 自治性:組織相對於政府的獨立性。􏰀

15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參考資料: 卓寬、張志剛:〈國際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扶貧的文獻研究〉,《中國-東盟博覽》71期(2011),頁20-21,49。

16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17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 國際性的組織:准許各類類似的社會團體加入,它超越國家的一般性目標,且不以營利為目的。 西方學者

18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 國際公法法院認為INGO必須是私人發起組成的社會團體,向國際社會推行非營利性及非國家性的國際性活動。 西方學者

19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 非政府性的私人性質的組織:組成成員具有國際性,不單獨來自一個國家或地區,非營利為目的的社團結構,具有獨立的行政管理機關。 西方學者

20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 非政府組織在至少兩個以上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和開展活動,具有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願性、非宗教性、非政治性、公益性、合法性、國際性等特點的組織。 中國學者

21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 組織目的和活動範圍至少涉及兩個國家,組織的成員來自於不同的國家,經費的 來源和使用均為國際性的。 中國學者

22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 強調活動範圍不再只局限於本國或地區,而擴展到其他國家,參與別國的 公益性的活動,具有非政府組織的特點。 中國學者

23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INGO):
能動性: 可更為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與傳播 網絡化: 指該組織的機構覆蓋以及活動形式的網絡性

24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操作性層面: 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包括賑災、組織緊急救援、教育活動和從事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項目等,憑藉豐富的組織資源與完善的救助。 例子:世界宣明會、無國界醫生、    世界自然基金會、樂施會

25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傳播性層面: 傳播的對象如國家政府、跨國公司等國際 組織,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公眾。
具明確的政策目標或議程,並通過勸服、 交往等活動使目標更具體,以改變現有的 政策為目的,有時會顯得有對抗性的成分。 例子:綠色和平組織

26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徵 參考資料: 邱偉、劉力 :〈透視日益走近中國的國際 非政府組織〉,《學習月刊》241期(2005),頁46-47。
畢瑩:〈從國際法視角看國際非政府組織 在華法律地位〉,《社團管理研究》6期(2012),頁35-37。 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世界銀行學院(The World Bank Institute,WBI)

27 3.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28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冷戰的結束 通訊革命和互聯網的應用 經濟全球化 國際非政府組織自身所具有的優勢

29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冷戰的結束: 世界政治中超級大國之間意識形態對立的 結束; 民族、宗教和領土矛盾的顯現;
地區和國內 戰爭頻繁爆發。

30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通訊革命和互聯網的應用: 通訊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得到了廣泛的 應用與普及;
全球互聯網飛速的發展,日益普及,組織 發展巨大資料庫,提供新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

31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經濟全球化: 一些價值觀如自由、民主、人權、和平等 的普遍化,特別提倡對人道的支持;
國內問題日益國際化,如生態環境、資源 短缺、貧困、犯罪、毒品及人口等問題等,需要跨國性的國際合作和參與。

32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國際非政府組織崛起自身的優勢: 組織體制、結構及活動方式具靈活性, 對問題的反應和決策亦甚迅速;
較大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世界各地設有 分支機構和工作人員,有利互通信息。

33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國際非政府組織崛起自身的優勢: 通過直接與當地的非政府組織接觸,或者 直接援助本地最需要救援的人;
組織的人員大部是知識分子,具有獨特的 知識優勢,經常提出新思想、新概念和新 措施,有很強的說服力。

34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國際非政府組織崛起自身的優勢: 因技術專長著稱而成為聯合國的重要 合作夥伴;
具有道義的優勢,也是具有公益性的、 利他的社會組織,反映國際社會的共同 利益,獲得世界的認同而被稱為「世界 的良心」。

35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參考資料: 苗艷麗:〈冷戰後國際非政府組織崛起的 原因〉,《長治學院學報》22卷4期(2005), 頁3-5。
吳惠敏:〈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國際 非政府組織探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40卷1期(2008),頁53-57。 陳寶文:〈冷戰後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發展 背景及崛起原因〉,《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1期(2009),頁51-52。

36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原因 參考資料: 田玉榮主編:《非政府組織與社區發展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發展論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Doh, Jonathan P. and Teegen, Hildy, eds. Globalization and NGOs: Transforming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3. Lindenberg, Marc and Bryant, Coralie. Going Global: Transforming Relief and Development NGOs. Bloomfield, CT: Kumarian Press, 2001.

37 4.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 起源與發展(成功)

38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社會扶貧工作 環境保育 衛生醫療

39 國際社會扶貧工作

40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社會扶貧工作: 物質扶貧:主要體現在早期的救災救濟;
知識扶貧:開展各種項目和培訓,提高當地人的技能,發展教育和資助建校等; 能力扶貧:提供發掘窮人自身潛能的機會 和條件,如發放低息貸款等; 制度扶貧:建立特定針對貧困地區或人口的有利政策。

41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社會扶貧工作特點: 承擔具體的政府扶貧項目; 與農民直接接觸,扶貧效果明顯; 準確瞄準扶貧的對象;
積極傳播新的知識和技能,以提升農民 脫貧致富的能力。

42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模式: 間接扶貧: 1. 對非洲國家、地方政府或政府組織的援助;
2. 對非洲國家本土非政府組織進行援助; 3. 下設分支機構,通過分支機構進行援助。

43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模式: 直接扶貧: 以直接救濟為主,針對需要援助的群體進行食品分發、醫療衛生服務和安全保證等;
幫助需要援助的地區進行小規模的自我發展培訓; 著力於促進國際、國內和地方制度與政策層面的改善,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問題。

44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生存援助 技術援助 資金援助 教育援助 基礎設施援助 法律援助 環境保護援助

45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生存援助: 對非洲民眾的衣、食、住、行的直接援助;
針對發生戰亂衝突和自然災害的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地區、烏干達北部地區等的衝突,以及導致的難民問題。

46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技術援助: 在非洲落後地區教授農、牧、加工業 的新技術;
開闢一些非主導的產業,如製衣、竹製 品的生產,以及陶器製造等當地原本 沒有的部門,通過生產增加民眾的收入。

47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資金援助:
鼓勵非洲農民善於利用自己的農牧產品獲得信貸,利用新獲得的資金發展園藝、家禽養殖、肥皂製作、食品加工等生產,同時幫助他們為產品尋找市場; 進行信用貸款計劃,以幫助改善生活狀況。

48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教育援助: 派遣義工或提供資金,幫助貧困地區的兒童獲得基礎及以上的教育;
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把教材送去偏遠地區,以及出任當地教師。 例子:樂施會-坦桑尼亞

49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基礎設施援助:
僱傭當地受災民眾保持水源的衛生, 如清理灌木和淤積地、建造廁所及鑽井等工作,收入的一半被民眾用來購買食物。 例子:樂施會

50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法律援助:
進行法律普及工作,以及在訴訟程序和訴訟過程中提供援助,以保障貧困地區民眾的合法權益,強化法律意識的覺醒; 作用以提醒與督促為主,對民眾法律意識具啟蒙的作用。

51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環境保護援助: 協助非洲政府、民眾進行治理環境、 清潔水源、消除沙漠化等工作;
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上,扶貧首要考慮的問題,也包括處理消除貧困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係。

52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作用:
組織間接幫助非洲各國政府制訂更切合貧困地區實際需要的政策,並且通過倡議、遊說、融入及合作等方式,促使政府政策的改變,為扶貧活動提供更有利的環境。 例子: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

53 國際非政府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活動: 作用: 不少非洲國家政府進行管理改革,以增強職員的責任感,提升政府辦公的效率為目的;
強調管理機構學習基層組織的重要,包括非政府組織的工作經驗及行政管理等。 例子:迦納可可

54 國際非政府組織 參考資料: 李湘雲、王濤:〈論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非洲的扶貧模式及成效〉,《思想戰線》37卷5期(2011),頁147-148。
卓寬、張志剛:〈國際非政府組織參與社會扶貧的文獻研究〉,《中國-東盟博覽》71期(2011),頁20-21,49。 趙曉芳:〈非政府組織的界定及其參與扶貧的戰略分析〉,《蘭州學刊》4期(2010)。

55 國際非政府組織 參考資料: 劉鴻武、沉蓓莉主編:《非洲非政府組織與中非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減貧與經濟管理網絡(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Network,PREM Network) 樂施會(Oxfam) 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

56 環境保育

57 國際非政府組織 環境保育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4條:
全體締約方應當在「共同而有區別責任」 的基礎上,考慮到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優先性、目標和條件,合作提高與氣候變化有 關的教育、培訓和公眾認知。

58 國際非政府組織 環境保育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第7條: 允許非政府組織作為觀察員參加締約方 會議,成為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氣候變化 條約體系的開端,同時非政府組織也通過 自己的積極活動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氣候 變化問題的關注。

59 國際非政府組織 環境保育 在第二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上,533 個非政府組織參加了會議。
2009 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超過1,300個非政府組織參與,其中345 個非政府組織被正式接納為大會觀察員。 在主權國以外,國際非政府組織對國際法 的制定、發展和實施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 作用,體現在氣候變化條約領域最為突出。

60 國際非政府組織 環境保育 例子:《南極條約環境議定書》
國際原住民氣候變化論壇(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People‘s Forum on Climate Change) 國際海岸和海洋組織(International Coastal and Ocean Organization)

61 國際非政府組織 參考資料: 郝雅燁子:〈論氣候變化條約體系國際 非政府組織的地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報》30卷3期(2011),頁20-24。 Betsill, Michele M. and Corell, Elisabeth, eds. NGO Diplomacy: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8.

62 衛生醫療

63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十八世紀清潔美國城市的公共衛生行動中,美國婦女非政府組織負起了領導作用。
洛克菲勒基金會和抗結核病國際聯盟等,於十九世紀聯合抗擊鼠疫等傳染 病,以及其他公共衛生問題。

64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治理傳染病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兒童與婦女的健康 醫學研究與人才培訓 改善公共衛生設施及促進飲用水安全

65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治理傳染病: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指出: 與愛滋病有關的非政府組織,自愛滋病大流行以來,一直處於行動的前線。全球每年參與愛滋病防治的非政府組織數以萬計,以愛滋病防治為主題的專項行動或合作項目數百萬個,投入愛滋病防治的資金超過200多億美元。

66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治理傳染病: 例子:國際愛滋病協會、美國的家庭衛生國際、英國的國際家庭衛生、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全球愛滋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人網絡、國際婦女愛滋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人聯合會、國際愛滋病服務組織聯盟、國際愛滋病疫苗協會及全球企業抗愛滋病聯合會等。

67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治理傳染病: 國際非政府組織還積極參與SARS、病毒性肝炎、瘧疾、脊髓灰質炎、麻疹、登革熱、炭疽、肺結核、腦膜炎、肺結核、猩紅熱、血吸蟲、埃博拉出血熱、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

68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例子: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心臟病聯盟(WHF)、反煙草非政府組織聯盟、抗慢性呼吸性疾病全球聯盟、國際醫院聯盟、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等。

69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兒童與婦女的健康: 國際紅十字會在保護兒童與婦女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重大疾病救助的項目包括:小天使基金(救助白血病兒童)、嫣然天使基金(救助唇齶裂兒童)、天使陽光行動(救助先心病兒童)、天使之愛行動(救助腦癱兒童)、天使迴聲基金(救助失聰兒童)、溫暖中國(貧困腫瘤患者救治行動)、奔跑天使基金(救助下肢畸形兒童)等。

70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兒童與婦女的健康:
例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救助兒童聯盟、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微笑聯盟、聯合國婦女基金、世界健康基金會、美國國際衛生基金會、美國旗艦全球健康基金會、美國愛心基金會、雅芳婦女兒童基金會、美敦力基金會、百特基金會、雅培基金會等。

71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醫學研究與人才培訓:慈善基金會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以改善全球健康狀況為資助的主要方向之一,資助廣泛用於研究愛滋病、瘧疾、肺結核及癌症等疾病的治療與新技術。 英國著名的醫藥慈善機構為維爾康基金(Wellcome Trust)資助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並且長期關注發展中國家的麻疹和糖尿病等。

72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醫學研究與人才培訓: 國際非政府組織重視對醫學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資助醫學技術人員出國進修,以提高臨床技術和研究,或資助醫生到當地為患者進行治療。

73 國際非政府組織 衛生醫療 改善公共衛生設施及促進飲用水安全: 在亞洲開發銀行的牽頭下,引進了十六個 非政府組織,提供城市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向低收入人士提供初級衛生服務。 例子:幫助柬埔寨政府提供防疫、計劃生育、產前護理、營養保健、常見病處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74 國際非政府組織 參考資料: 張彩霞:〈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作用與職能〉,《經濟研究導刊》34期(2011),頁245-247。
蔡明殿、王淑英編著:《與世界衛生組織有正式工作關係的非政府組織:WHO工作手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人類發展網絡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HDN)

75 綠色和平組織

76 綠色和平組織 起源與發展: 綠色和平組織不僅是規模最大、最有影響 力的國際環保組織,也是重要的和平主義 組織。
該組織起源於反核和平主義示威,致力追求無核世界;主導和參與反核反戰,主張裁減軍備、反對核試驗、核軍備競賽及反對戰爭等。 美國政府於第二次核試驗後,停止在阿拉斯加安奇卡島進行核試驗,該島後來被宣布為自然保護區。

77 綠色和平組織 起源與與發展: 1985 年,法國特工為阻止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前往法國,在南太平洋的核試驗基地示威與抗議,遂把停泊在新西蘭奧克蘭港口的「彩虹勇士」號炸沉,後來法國政府向它賠償310萬美元,轟動一時,大大增加了該組織的世界知名度。 香港分部列入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分部(Greenpeace East Asia),活動覆蓋大陸、香港和台灣。

78 綠色和平組織 主要活動: 阻止傷害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有毒物質:主要是阻止有毒化學物污染環境;
核領域:不僅反對使用核武器,也不贊成利用 核能,要消除所有核威脅; 大氣層:關注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和臭氧層 等課題; 生物多樣性:主要是保護海洋環境保護原始 森林及反對基因食品等。

79 綠色和平組織 主要活動: 組織以「非暴力的直接行動」聞名於世。
直接行動:綠色和平組織成員的抗議活動 常帶有「驚險刺激、 個人英雄主義、 戲劇性、希奇古怪」的鮮明特色; 例子:利用鐵鍊把成員與即將被砍伐的大樹綁在一起;成員乘坐充氣小橡皮筏衝撞太平洋上的捕鯨船,或者乘坐小船阻止載有核廢料的巨輪航行。

80 綠色和平組織 www.greenpeace.org 主要活動:
組織的網絡規模龐大,早於1985年利用互聯網活動,1994年設立了網址,總部和各國分部建立各自的網址,網上資源豐富。 例子:組織建立的行動網頁往往具有目的色彩,如食品網絡就是反對基因食品運動的一部分。

81 綠色和平組織 主要活動: 該組織利用互聯網時,採用大量的圖片報導,給公眾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宣傳效果。
例子:「惜」食啟示四:捕捉劍魚,牽連甚廣!

82 綠色和平組織 主要活動: 組織通過開發環保技術和推廣環保產品,以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例子:組織發明了對臭氧層無害的電冰箱 製冷技術,廣泛被歐洲電冰箱生產商採用。 組織面對溫室效應,設法遊說石油公司進行替代性能源開發,致力推廣應用不污染環境的太陽能和風能。

83 綠色和平組織 主要活動: 組織積極推動制定有關環境問題的國際 公約。 聯合國環境開發署於1996年發起制定 「有機污染物」國際協定的談判。
在26個國際公約或議定書的制定過程中, 綠色和平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發揮了不少 影響力。

84 綠色和平組織 主要活動: 國際協定或條約內容: 禁止輸出有毒物質到發展中國家; 阻止商業捕鯨; 禁止大規模拉網捕魚;
在南太平洋建立一個鯨魚保護區; 五十年內禁止在南極洲開採礦物; 禁止向海洋傾倒放射性物質、工業廢物 和廢棄的採油設備; 全面禁止核試驗等。

85 綠色和平組織 參考資料: 孫茹:〈綠色和平組織〉,《國際資料信息》8期(2002),頁34-39。
劉穎:〈全球環境治理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以綠色和平為例〉,《國際資料信息》8期(2002),頁 。 綠色和平(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86 綠色和平組織 參考資料: 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FOEI)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

87 無國界醫生

88 無國界醫生 起源與發展: 無國界醫生組織是專門從事醫療援助的人道主義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於199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使該組織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從而確立在國際醫療衛生領域的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該組織對人道主義原則和行動的發展。

89 無國界醫生 起源與發展: 組織起源於1968年,一群法國醫生在尼日利亞內戰中的人道主義行動。 對這些醫生來說,人道主義的救護行動是 重要的;
並且對國際紅十字會感到不滿和失望, 認為該會面對緊急救助時存在嚴重缺陷。

90 無國界醫生 起源與發展: 他們突破國際紅十字會的看法,認為受害者應享受醫療救助的權利高於國家主權,因而人道主義救助應不受國界所限制。
如果在執行人道主義使命過程時,遇到侵犯人權的暴行,人道主義工作者便應挺身作證。

91 無國界醫生 1971-1975年初建階段: 該組織最初於1971年由一群醫生創立; 每年只能派出幾十個醫生;
只在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等國進行為數不多的醫療救助活動。

92 無國界醫生 年起步階段: 1976年該組織派遣醫療隊到達發生內戰的黎巴嫩,他們不怕戰火的救護的工作被美國媒體所報導,終引起了法國以外公眾的關注。 在解決難民危機時,聯合國難民事務署面臨經費匾乏和人手短缺等挑戰,該組織的優勢開始凸顯。

93 無國界醫生 1976-1979年起步階段: 由於法國醫生人數過剩,該組織可招募大量的志願者前往難民營服務。
年該組織在扎伊爾救助安哥拉難民,在吉布提救助索馬里難民,在阿爾及利亞和厄立特里亞救助撒哈拉難民,在泰國救 助越南、柬埔寨和老撾難民。 《槍口下的急診室》

94 無國界醫生 1979-1990年發展階段: 全球難民數量劇增是該組織發展的重要 條件;
該組織派遣的醫生和護士人數每年上升至800多人,他們分別到達中美洲、南非、中東和東南亞等戰鬥區,積極展開救助工作。 《無國界醫生行醫記》

95 無國界醫生 1979-1990年發展階段: 開展國際化進程: 1981年在比利時和瑞士建立分部;
1983年在荷蘭、1985年在西班牙和 盧森堡建立分部; 1990年建立了國際理事會和國際秘書處,並且協調所有分部。

96 無國界醫生 1991年以後成熟階段: 該組織重視西歐一些國家弱勢人群的人道主義需求,在比利時、法國和西班牙等國,為吸毒者、愛滋病人、移民和避難者提供服務。 該組織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的「人道醫療救援組織」。

97 無國界醫生 1991年以後成熟階段: 該組織總部設在比利時,在全球建立了十多個分部,負責招募志願人員、募集資金和推廣該組織的服務等;
該組織還在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 日內瓦、巴塞羅那和巴黎建立了五個行動中心,負責管理和監察全球援助項目,並決定醫療救助行動的策略。

98 無國界醫生 國際醫療救援活動: 緊急救援: 無國界醫生組織為戰爭或衝突中的受害者、難民及遭受自然災害的災民提供救援;並在衝突地區提供基本的醫療保健和營養服務、分發藥品、注射疫苗,建立清潔水和衛生設施,控制傳染病蔓,還有開展心理治療。

99 無國界醫生 國際醫療救援活動: 緊急救援: 他們的救援以速度和效率著稱,當面對人道主義危機時,該組織率先派出醫療和後勤人員到達災區,進行實地視察,評估救援性質、所需工具、物資、交通和後勤待等工作,以及了解當地政府的應付能力。

100 無國界醫生 國際醫療救援活動: 緊急救援: 該組織能在48小時內以貨運飛機把有關人員和設備運抵現場;該組織為了最快作出反應,遂在歐洲、東非、中美洲和東亞建立了四個後勤中心儲藏緊急救助物資。

101 無國界醫生 國際醫療救援活動: 長期救援: 該組織在醫療設施不足或醫療保健貧乏的國家中,與當地衛生部門合作幫助重建醫院和防疫站,以及推動營養和衛生項目、培訓當地醫護人員等。 例子:柬埔寨瘧疾和愛滋病防治工作

102 無國界醫生 國際人道主義活動: 人道主義者享受醫療救助的權利與國界 援助物資的控制權 「不平則鳴」與「中立原則」 保護人道主義工作者

103 無國界醫生 參考資料: 孫茹:〈無國界醫生組織〉,《國際資料信息》10期(2002),頁27-31。
無國界醫生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MSF) 凱爾國際(CARE International) 國際奧比斯(ORBIS International)

104 國際獅子會

105 國際獅子會 起源與發展: 該會作為全球性的慈善服務組織,是第一個在中國大陸設立會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中國分會標誌著中國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的新開端; 是為中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關係的重要轉變。

106 國際獅子會 起源與發展: 1917年,美國保險代理商茂文鍾士 (Melvin Jones)希望把芝加哥商業中心與其他獨立的俱樂部聯合起來,提出關注商業議題以外的事,建立全國性組織為商界和社會服務,並且以促進社會團結為目的。 同年6 月7 日,全美各地22個俱樂部的代表決定採用「獅子會」名稱,同時通過了獅子會章程。除了在全美各地陸續建立分會外,世界各地也建立分會。

107 國際獅子會 起源與發展: LIONS代表: Liberty(自由)、Intelligence(智慧)、Our(我們)、Nation’s(國家的)、 Safety(安全)。 該會成員但大多為社會精英、工商俊傑, 來自各行各業,由企業家、經理、醫生、 律師、政府官員、教師和熱心公益事業的 社會人士組成,也有一些政治領袖人物 如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參與。

108 國際獅子會 社會公益活動: 該會的座右銘是「我們服務」(We Serve)
會員出錢和出力,提供各種社會公益服務, 開展賑災、扶貧、醫療衛生、社會福利、 教育、防盲、青少年服務、環保和人道救 援等服務。

109 國際獅子會 社會公益活動: 防盲治盲活動:1990 年,該會發起「視覺第一」(Sight First)行動;
青少年服務:如制定青獅會計劃,分會主辦國際青少年營,為青少年提供獎學金、促進青少年交流、幫助他們遠離毒品、酒精等,並且向數百萬年輕人提​​供就業培訓。

110 國際獅子會 社會公益活動: 該會活動的特徵是「非政治性」,憲章中 規定「會員不得討論黨派政治和宗教派別」,致力於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以維護世界和平為目的。 以「俱樂部」的形式加強會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培養感情,並且每年舉辦國際獅子會年會的國際盛事。

111 國際獅子會 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 中國深圳獅子會於2002年4 月2 日成立。
同年4 月8 日,國際獅子總會決定接受 中國深圳獅子會加入總會。 中國深圳獅子會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國際 獅子會的分支機構,隸屬港澳總會303區。

112 國際獅子會 視覺第一中國行動: 1997-2002年:該會與中國衛生部、中國殘聯合作開展了「視覺第一中國行動」;
2002年8 月:該會投入了150 多萬美元,為全國120萬白內障患者施行復明手術,為104個縣級醫院建立了眼科,培訓11,000名眼科醫務工作者,建立了全國聯網的眼病防治資料庫,被譽為「撒播光明的使者」。

113 國際獅子會 參考資料: 孫茹:〈國際獅子會〉,《國際資料信息》11期(2002),頁37-39。
國際獅子會(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

114 5. 協作的局限

115 協作的局限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間接扶貧大多只能與政府合作,遂多受政府控制。
《框架公約》第4條等規定鼓勵包括非政府組織在內的最廣泛公眾參與,可是參與的對象僅限於「提高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教育、培訓和公眾認知」,並未有國際法的強制約束力。

116 協作的局限 從監督條約實施的角度來看,綠色和平組織等國際非政府組織致力於監督各國履行氣候變化條約,可是目前該等組織沒有法定途徑正式參與監督條約的實施。 非政府組織遂只能在條約的「體制外」發揮其影響力,無法直接影響條約的締結和執行,並且沒有制定非政府組織在氣候變化條約中的地位。

117 協作的局限 人道主義行動的局限性: 人道主義救助解決不了衝突的根源 不能阻止戰事的延續 不能代替最後的政治行動 不能制止種族清洗

118 協作的局限 國際非政府組織參與聯合國事務的權利有限,地域分布也不均;
發達國家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組織較完備、規模較大、裝備較好,以及資金雄厚,因而在聯合國體系中有較大的發言權,可對各項決策加以影響。

119 協作的局限 參考資料: 尹瑋:〈淺析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法中的 地位〉,《安徽農業大學學報》16卷4期(2007),頁79-83。
Ann C. Hudock原著,江明彥審訂:《非政 府組織》(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Yaziji, Michael and Doh, Jonathan. NGOs and Corporations: Conflict and Collaboration.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0 6. 總結

121 總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是全球性的現象,以多元化的組織、宗旨和 口號,參加國際集會、演講和遊行等,並於 醫療、文化、教育、人權及環境等各個領域 中,對世界經濟、和平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 年《國際組織年鑑》顯示,全球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多達數百萬個,其中國際非政府組織也超過五萬個,覆蓋了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 敬祝生活愉快 ***


Download ppt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知識增益講座系列:高中歷史課程 1945年後的國際協作與地區政治(二)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協作的成功與局限 彭淑敏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CDI 年11月17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