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虹口教育局 常生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虹口教育局 常生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虹口教育局 常生龙

2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途径 在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 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听和读) 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
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3 二、一些热点问题 1.课程建设 2.课堂教学 3.教学评估 4.校本教研

4 1.课程建设 (一)课程的四种形态: 1)理想的课程。是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的计划、目的、要求 等。是国家标准,由专家制定。
2)设计的课程。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由教师和专家 编写的教材。是标准的具体化,包括知识内容、 教学设计、学校的课表等。 3)实践(实施)的课程。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组织 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课程。这实际上是个教学过 程,由教师根据国家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进行重 新建构。 4)实现的课程。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实现的课程结果。

5 (二)需要反思和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要从初二年级开设物理课程? 物理课程要实现哪些目标? 设计物理课程的理念是什么? 物理课程的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怎样利用课程资源? 怎样知道课程目标是否实现? 怎样编制校本课程? ……

6 (三)案例: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两类: 一类称为终极目标,这往往是一门课程、一单元结束时要达到的目标(如前所述的物理学科教育目标);
另一类称为阶段性目标,它是终极目标的子目标,是一单元、一节课的学习期间必须达到的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先决前提。

7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制定教学目标看起来简单,只有二三行字,其实不然,它是总课堂教学之要的工作,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是否具体,是否可行,影响课的质量,影响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过程,是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于学科教学之中,提高有效性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教学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

8 ⑴教学目标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

9 布卢姆的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①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②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例如对某一物理定律的说明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10 ③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等。
④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⑤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等。 ⑥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

11 布卢姆的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后来,辛普森(E. J. Simpson)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目前尚无公认的最好分类。

12 布卢姆的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接受或注意: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 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评价: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 组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再处理个人的事等;或是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生活方式等。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

13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 知道、理解、掌握、应用 技能(实验): 初步学会、学会、设计 感受、认识、运用
⑵上海课程标准中描述学习水平的行为动词 知识与技能 认知: 知道、理解、掌握、应用 技能(实验): 初步学会、学会、设计 过程与方法 感受、认识、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感悟、形成

14 案例:“认知”目标的制定 课例:牛顿第一定律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B 某教师撰写的“认知”目标:
1、从物理学科历史中开发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2、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生活中有危害的惯性现象,增强安全意识。

15 案例2: 某老师设计的“物体的平衡”一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认识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受力特点 ②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三力平衡实验中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相互关联性,并能运用共点力的合成法或分解法分析、归纳和描述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16 “过程和方法”目标制定应注意的问题 如何理解目标中的“过程”?与要培养的各种能力相对应。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 目标中的“方法”指的是什么?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活动方式。比如在物理课程中,经常涉及的物理方法就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抽象和概括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对称方法、数学方法、公理化方法、假设方法等等。

17 在最低水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了感受、注意、关注、感到等描述这一维度课程目标的词语,我认为,其中的注意、关注可能更多的是描述过程的,感受、感到则更偏向描述方法。
案例: 在对×××的观察中,注意现象的产生过程,关注两个现象的差异对比,从中感受观察方法的要点。

18 在中级水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了认识、经历、描述、明白、表达等描述这一维度课程目标的词语,我认为,其中的经历、描述、表达等可能更多的是描述过程的,认识、明白则更偏向描述方法。
案例: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成历程,明白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19 在高水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了运用、解释、交流、发现、探究、研究等描述这一维度课程目标的词语,我认为,其中的交流、探究、研究等可能更多的是描述过程的,运用、解释、发现则更偏向描述方法。
案例: 鼓励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互交流深化认识。

20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应注意的问题 1)一节课中能否设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21 2.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1)备课。使自己明白;使学生明白;使学生容易明白。
2)上课。教学要有序;教学要有策略;教学要以思维为 核心。 3)作业。作业的布置——讲练结合;作业的批改——注重 统计;作业的讲评——促进思维。 4)辅导。预防为主;情感投入;遵循规律。

22 (二)需要思考的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目标、内容、方法、 资源、练习 2)教师——教学技艺(怎么教)。环节、活动、手段、
机智、特色 3)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准备、倾听、互动、 自学、达成 4)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愉悦、自主、合作、 探究、特质

23 案例1: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

24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 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 牛顿在这部书中,论证了万有
引力定律,把天体力学 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 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 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牛顿( ) Isaac Newton

25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65-1676年) 主要完成了三件事: ①万有引力思想形成;
②得到引力与距离平 方成反比的关系; ③通过月地检测,证 明轨道近似是个圆。 牛顿( ) Isaac Newton

26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1676-1677年) 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 明:引力与距离平方
成反比的关系不仅对 圆,对椭圆或任意一 种圆锥曲线都成立。 牛顿( ) Isaac Newton

27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1685年) 证明了密度均匀分布的 球体或者各层密度均匀
分布的球体对物体的引 力,就跟把球体的质量 集中在球心处产生的引 力一样。 牛顿( ) Isaac Newton

28 卫星和万有引力 明确两点: 1、向心力公式和万有引力公式中r的含义的区别 2、四个重要的关系:

29 案例2:相似形的复习课 1、两个基本模型 2、变形分析

30 3、如图,D是BC边中点,AG∥BC 证明EG/ED=GF/FD成立 E A G F B D C 4、变形分析 A F G E A G C B D E F B D C

31 5、如图,D是AC边中点, 证明AE/EB=CF/BF成立 A E D B C F 6、变形分析 已知DE/DC=AB/BC 求证:FA=FE A F E B C D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潜在水平 (最近发展区) 现在水平

33 案例3: 有关认知结构的一个事例:

34 【案例】识字教学 燕—— 一写草头横,二写中间嘴,三写两边北,四写四点底。 学生的创造性: 热—— 一写提手旁,二写小丸子(从日本动画《樱桃小丸子》得到灵感),三写四点底,就是一个热。 着—— 上边的羊尾往左甩,下面的眼睛看过来。

35 3.教学评估 (一)教学评估的类型: 1)起点评估。为尽快了解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收集 信息的活动。
2)教学评估。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 学环节的评估。 3)正式评估。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结 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评 定分数而进行的评估。

36 (二)需要回答的问题: 评估和评价、测量、考试的区别? 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含义? 信度、效度的概念? 难度、区分度的概念?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是“为学生学习的评价”? 基于标准的学业水平评价是怎么回事? ……

37 基于标准的评价要回答三个问题: 1)学生应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是什么? 2)学生目前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3)当前的学习水平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多大 ?

38 基于标准的评价具有的三个特征: 1)评价是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的 2)评价的设计要先于教学的设计 3)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39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细化的水平标准。 案例:静电基本概念的水平标准: 等级 描述 表现例样 5
基本概念掌握扎实;术语使用正确;能识别重要原则 4 理解了基本概念;大部分术语使用正确;能识别大部分重要原则。 3 初步掌握了基本概念;能正确使用一些术语;能做出一些推理。 2 大部分基本概念都没有掌握;很少应用相关术语;表现出较差的概括抽象原则的能力; 1 没有理解基本概念;没有使用相关术语;没有显示出概括或者推理的能力。 得分

40 ”水平标准“的构成: 1)等级/水平 2)描述符/描述语 3)表现例样

41 ”水平标准“在基于标准的评价中的意义: 1)界定”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 2)从”评价引导的学习“导向”基于标准的学习“
3)分解了评价的特权,拓展了评价的范畴,促进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4)提高了评价的一致性 5)淡化评价的甄选功能,强调发展 6)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2 4.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 教师个体 教师群体 专业研究人员

43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自我反思 (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校本研究 教师专业化 同伴互助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专业引领 (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44 三、两种途径 1、行动研究 2、案例研究

45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种现场研究。作为研究者,不管是教师还是科研人员,都必须亲临现场(学校、教室、课堂),感受现场。
2.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实践者,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3.行动研究是一种合作研究。研究者可单枪匹马,但更需要合作,需要通过合作组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各司其职,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 4.行动研究是一种循环研究。一般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 5.行动研究是使教师学会批判性反思的过程。批判性反思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问题,形成主题,检查和判断价值。 6.行动研究是使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的过程。

46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

47 行动研究的六个步骤: 1.发现问题。 2.初步研究。成立由专业研究者、教师和行政人员等组成的研 究小组,在小组成员尽可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各人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以作为拟定总体行 动计划时的参考。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也是行动 研究各个步骤得以落实的蓝图。 4.制定具体计划。 5.实施具体计划。这是落实具体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研 究工作成败的关键。每一步行动结束后都需要对行动结果作出 评价,并依此对前面的设想和计划进行修改、调适。 6.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所作的总结,也 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

48 案例: 某中学二年级物理课李老师,发现自开学以来班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较差,几次阶段总结测试的结果也非常不令人满意,学生学习效果普遍不佳。对此,他想运用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的原因,并加以改进。 实施步骤如下:

49 1、发现问题 “物理课成绩不佳,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 2、界定问题 “如何增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收集文献 “广泛深入地搜集与增进学生兴趣有关的文献”

50 4、调查研究 “自编一套评价学生物理学科兴趣量表,以调查研究法(问卷法)对班上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调查,搜集调查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兴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难、偏、旧以及教学方法落后。” 5、形成假说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即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采用启发式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6、制定计划 “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制定计划”

51 7、实施行动方案(考察在行动中同时进行) “开始进行新的物理课教学活动,同时注意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考察” (1)熟悉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2)对行动的考察是在行动的同时进行的,应积极选用各种考察行动的方法和技术,并同时与思考相结合(观察、访谈、成品分析等) (3)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执行是否正确”和“结论是否有效”等问题 如果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行…… 如果结果反馈的信息不可行……

52 8、评价实施结果 “实施新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施的效果。”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非以解释的完美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实际问题解决的程度为依据。 “如评价结果有效,则继续原实施的行动方案,否则必须再分析与诊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修正行动方案。” ——修订形成新计划,进入新一轮循环 9、修正方案再实施

53 (二)案例和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54 案例分析:“共振现象”教学的研究

55

56

57 第一次设计与教学—— 老师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一座860米长的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之后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并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模型。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 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58 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
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老师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平均4.4分钟一次。 整节课的教学气氛很活跃。但当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

59 课后反思 赞成者—— “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紧凑”; “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

60 反对者——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是走马观花”; “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 执教老师也感觉到这节课上得不理想—— “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能够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造成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61 第二次上课 在新课导入部分,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选定了这个事例。
构思出了一个模型。 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62 课后反思—— 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 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第三次上课—— 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固有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并由此巧妙地过渡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

63 本课例给教研组老师们的启示—— 1.在课改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样的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眼中会有不同的作用。 上述塔柯姆大桥的课程资源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应用,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是一种应用,从录像出发抽象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课程资源的作用,应该引起物理教师的深入思考。

64 2、要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形成 “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使用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 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就事论事,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

65 案例研究:登天的阶梯 什么是案例?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要素一:教学背景的交代.任何一个案例都有它特殊的背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对象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预见,方法不可复制,结论不可照搬。 要素二:好的“故事” ,需要凸现教师决策与选择的困惑,可以从中发现或挖掘有典型意义的教育问题。 要素三: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往往都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依托恰当的理论作支撑。 要素四:围绕一个主题,注重过程,细节真实、形象的描绘。详细描述事例发生、发展、解决过程中的冲突和情景。

66 案例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一、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
二、教学案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 三、教学案例不仅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是新的教学理论、技术、方法的生长点。 四、案例教学关注学校、师生、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学的变革。 五、案例教学可以激发教师对实践问题做出的多样化的理论解读,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 ○ ○ 被培训者 ○ ○培训者                        ○                ○             ○        培训起点 培训结束

67 案例研究报告的格式 一、背景描述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或研究场景的客观描述 二、特定问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
● 过程的完整、细节的描述,适当运用图表、数据、框注; ● 兼顾科学性与可读性,语言简洁、鲜活、生动 ● 重视运用现场观察、深度访谈、教师对话、教研组活动的 实证资料。 三、分析与诠释 ● 分析问题成因,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经验及教训,并围 绕关注的核心问题,做出理性的诠释;避免就事论事, “跳出来看”,对教育“基本面”的思考。 四、开放式讨论 ● 做为“当局者”,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作出选择的方案,自 己的实施计划,以及从这个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68 四、确立课题 1.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 从教育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 从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中移植和借鉴而提出问题

69 ③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
2.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一个问题能成为课题的条件和要求 ①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 ②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可以预测; ③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

70 3.定义重要概念 案例:教师在教研中是合作行为的研究 ——“教师” ——“教研” ——“合作” ——“合作行为”

71 4.确定研究内容 ⑴教师是如何看待教研中的合作的?他们如何定义“合作”这个概念?
⑵他们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合作?什么活动采取什么方式?是如何决定的? ⑶他们在教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关各方采取了什么对策?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 ⑷合作的效果如何?对教研质量、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影响? ⑸合作的效果如何反作用于教师对“合作”的理解和行为改进?

72 5.设计研究框架 类似出发前的地图 关注: 前人的研究成果 预调查的结果 准备实施的路径

73 6.明确突破点 ⑴为什么要开展此研究? ⑵本研究有何创新?在前人的研究中占据什么位置? 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是否匹配? ⑷如何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74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我的博客:


Download ppt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虹口教育局 常生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