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哺乳动物 2012年 第1期 动物百科出版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哺乳动物 2012年 第1期 动物百科出版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哺乳动物 2012年 第1期 动物百科出版社

2 目录 2012年 第1期 总第13 期 卷首语 哺乳动物简介 针鼹科 (Tachyglossidae) 单孔目
2012年 第1期 总第13 期 创刊号 刊名 发布日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O.1 哺乳动物 2012年11月20日 卷首语 针鼹科 (Tachyglossidae) 兔袋狸(Peramelemorphia) 袋鼠(Kangaroo) 鲸(whale) 蹄兔(Hyracoidea) 海牛(manatee) 穿山甲(Malayan pangolin) 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 大象(Elephant) 兔(rabbit) 菲律宾鼯猴(Cynocephalusvolans) 卷尾语① 卷尾语② 哺乳动物简介 单孔目 袋狸目 有袋目 鲸目 蹄兔目 海牛目 鳞甲目 偶蹄目 长鼻目 兔形目 皮翼目 哺乳动物特点 哺乳动物分类 出品:动物百科出版社 策划编辑:詹锐鹏 地址:深圳新安路1号 电话: 网址:

3 哺乳类动物(Mammal)哺乳类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身体有毛发,大部分都是胎生,并藉由乳腺哺育后代。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
中文名: 哺乳动物 外文名: Mammal 别名: 哺乳纲 代表作品: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下门: 有颔下门 Gnathostomata 总纲: 四足总纲 Tetrapoda

4 单孔目 针鼹,针鼹科(Tachyglossidae)动物的统称。外形似刺猬,尾很短,体长约40~50厘米。体毛有的变成坚硬的刺,刺间和腹面有细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质鞘。无齿,舌细长如线,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后肢各有5爪,长而锐利,适于挖掘。似鼹鼠,多夜间活动,穴居,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即临时性的育儿袋。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乳区位于育儿袋内。有冬眠现象。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 针鼹身上短小而锋利的棘刺是它的护身符,但这些刺并没有牢牢地长在身上。当遇到敌害时,针鼹会蜷缩成球或钻进松散的泥土中迅速消失,或把有倒钩刺像箭一样飞速射向敌害体内。针鼹能以惊人速度掘土为穴将自身埋在土中。它的外形粗看好似一只刺猬,身体的背面布满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体表还被有褐色或黑色的毛,腹面的毛短而柔软,颜色较淡。尾巴极短。 针鼹身上有坚硬的刺,口中无牙,外表像刺猬,针鼹有呈管状的长嘴,鼻孔开在嘴边,舌长并带粘液,以取食白蚁和蚁类等;四肢坚硬,各趾有强大的钩爪,爪长而锐利,可以用来掘土和挖掘蚁巢。眼睛和耳朵都很小,但具有发达的外耳壳。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喙,呈圆筒状,并且向下弯曲,鼻孔和嘴都位于喙的前端。嘴只是一个小孔,没有牙齿。没有尾巴。爪坚硬而锐利。雄兽的后足内侧生有距。但事实上,针鼹与刺猬是回然不同的动物,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刺猬是食虫类哺乳动物,针鼹却是鸭嘴兽的近亲,同属于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类,消化道、排泄道与生殖道均开口于身体后部的泄殖腔内,所以也是一种原始、低等的奇异哺乳动物。

5 袋狸目   袋狸目在有袋类中的位置一直被受讨论。现时有两个形态特征显示与其他有袋类是有演化关连的,包括脚掌的类型及牙齿。所有袋狸目的成员都是多门齿类动物,共有三对下门齿。这显示它们是从肉食性的袋鼬目演化而来。另一方面,它们的脚上有不寻常的地方,第二及第三趾是融合在一起的,即并指症,是双门齿目的特征。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是包括了袋狸及兔袋狸的一目,接近“杂食性有袋类”的主支。其下所有成员都是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的原住民,大部份都有袋狸的体态:肥胖、弓背、尖长的吻、很大的耳朵、幼长的脚及幼的尾巴。它们的体型介乎140克至2公斤,大部份都有约1公斤重。 一些学者认为袋狸目下的袋狸类是从肉食性的有袋类演化而来,故保留了多门齿的齿列,并独自的演化出并指的后脚。另一些则认为并指是很难从演化两次而来,估计它们是从像负鼠的双门齿目演化而来,再行演化出额外的牙齿。第三种意见指它们是演化自原始的肉食动物,并发展出适合攀树的拼指后脚,而双门齿目从此分裂出来,并演化出两颗牙齿的颚部。分子分析研究却没有为不明的情况提供解答,但无论它们与其他有袋类的关系如何,它们都必然是最远的亲属。

6 有袋目 哺乳纲后兽次亚纲的1目。其幼仔出生时发育不全,雌兽有袋囊供幼仔继续发育。在大洋洲,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平行进化,适应辐射,产生许多不同的种类。现生有袋类共有9科80属250种。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在一些重要方面比较接近。如身体被毛、单一的下颌骨、具乳腺、胎生等;但有些方面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如有泄殖腔,没有真正的胎盘。肩带上有乌喙骨的残余,腰带上有上耻骨等。有袋类头骨的鉴别特征是:下颌角突向内弯、鼻骨后部较宽,前颌骨永不与额骨接触,颧骨向后延伸构成颌关节窝的一部分,腭骨后缘较厚等。 在现生的有袋类中,负鼠科和新袋鼠科分布在南、北美洲,其余的科分布在大洋洲。大洋洲的有袋类占据了相当于其他大陆有胎盘类所占据的全部生态龛:有食草的、食虫的、食肉的和杂食的,有奔跑的、跳跃的甚至滑翔的,有地栖的、树栖的以及地下生活的种类。有袋类中的袋狼、袋鼯、袋鼹、袋貂、袋熊、袋狸等都可在有胎盘类中找到适应上十分相似的种类。

7 鲸目 鲸,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不是鱼,胎生动物。分为须鲸,虎鲸,伪虎鲸,座头鲸。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尾呈水平鳍状,用肺呼吸,一般以浮游生物、软体生物以及鱼类为食。鲸的祖先原先生活在陆地上,因环境变化,后来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进化,鲸的前肢和尾巴渐渐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适应了海洋的生活。鲸的周身都是宝。皮可以制革,用鲸皮做的皮鞋、皮包、皮衣等质地柔软,花纹美观,不亚于牛皮。鲸的皮下脂肪层很厚,可达十几至几十厘米,可以炼油、食用或作其他化工原料。 鲸目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包含了大约八十种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有胎盘哺乳动物。“鲸”本身定义比较模糊,鲸目可以包含所有鲸类,还有特定科的鲸类。鲸目中就有海豚,杀人鲸和巨头鲸属于海豚(Delphinidae)科。鲸目分为两个子目:须鲸(Mysticeti)亚目和齿鲸(Odontoceti)亚目。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的也在20米以上。

8 蹄兔目 蹄兔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喜嚎叫,又名啼兔。体长30~60厘米。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状的趾甲;后足3趾,其内趾和第2趾有一长而弯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状的趾甲。脚掌有具特殊附着力的无毛足垫,有腺体分泌以保持足垫湿润,足垫肌肉排列是周围高而中央凹,为具吸盘作用的肉窝,有攀登能力。身被针毛,粗硬而蓬松。背部有一腺体,腺体所在处的毛色与周围的体色不同。蹄兔受惊或愤怒,斑块处的毛竖起,腺体外露。腺分泌有异味,可驱避天敌。有1对单尖、锐利、断面呈三角形、不断生长的上门齿,下门齿两对,如凿状,臼齿为脊齿。头骨顶间骨大;有眶后条;侧枕突大,视觉和听觉均敏锐。 蹄兔科下分3属约10种,分布于非洲、西奈半岛、以色列和叙利亚。以植物和昆虫为食。初生时被毛、睁眼,不久就会动。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2岁性成熟,寿命7年半。天敌为蟒、鹰和豹。蹄兔属仅一单型种蹄兔。无外露于毛被外的尾巴;背毛灰褐色,腺体周围毛黑色,与周围背毛颜色不同,颇易鉴别。分布于非洲大部地区、叙利亚、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因在撒哈拉沙漠以北有分布,所以是古北界唯一的种类。以草、嫩叶和树皮为食。每胎2~3仔,妊娠期225天,产仔于石缝间。岩蹄兔属共6种,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由埃塞俄比亚、刚果向南,至非洲南部和西南部。栖息于山区,最高分布可达海拔3800米。无外尾;背毛褐色或苍白与黑色混杂,腺体附近的毛黄色或白色,与蹄兔属颇易鉴别。幼仔多在5月下旬出生,每胎3仔,妊娠期225天,寿命不超过7年。肉可吃,但既粗又老。天敌为蟒、猛禽和猛兽。树蹄兔属共3种,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分布最高可达海拔4500米。尾长1~3厘米,可与其他两属鉴别。背毛褐色,带有灰色或黄色色泽;腺体周围毛白色。以树叶、嫩树皮、树芽、昆虫为食,有时也在地面上取食。每胎产1~3仔,妊娠期约7个月。遇天敌时,背和臀部转向敌人,腺体周围的毛散开,露出腺体,臭气四溢。

9 海牛目 它们的肺很大,是浮力的主要来源;横隔膜的位置相当特殊,不像人类般与肩膀平行,而是大致与背、腹部平行,推测可能与浮力的调节有关。骨架非常厚重,尤其是肋骨,除了有铅垂般帮助下潜的功能外,对于鲨鱼等天敌的冲撞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皮肤相当厚,体内储存有许多脂肪,但脂肪厚度通常不及鲸类的鲸脂。雄性海牛目动物没有外露的生殖器,隐藏于腹部中段;雌性生殖器接近肛门,在尾柄前方。怀孕期一般约1年以上,1胎仅产1仔。  哺乳纲的1目。通称海牛。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体长2.5~4.0米,体重达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储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体温;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肠的长度超过20米;胃分两室,贲门室有腺状囊,幽门室有1对盲囊;眼小,视觉不佳;听觉良好。肺窄而长,无肺小叶;头骨大,但颅室较小,脑不发达。  海牛目有厚而可移动的嘴唇,表面覆有浓密的短毛,可抓取海草送进口中。它们演化出特殊的牙齿替换系统,以因应食用多纤维食物造成的牙齿磨损。海牛仅具臼齿,更新方式不是一颗掉了后再重新长出新牙,而是整列牙齿由颚的末端水平地往前移动,当牙齿移动至颚的最前端时,牙根会逐渐被吸收终至脱落,跟象的牙齿结构有点像。儒艮的上下颚各有三对臼齿与前臼齿,随著年龄增长,它们的前臼齿与第一对臼齿会脱落,剩余的臼齿则会终生生长。

10 偶蹄目  长颈鹿通常生一对角,终生不会脱掉,皮肤上的花斑网纹则为一种天然的保护色。长颈鹿喜欢群居,一般十多头生活在一起,有时多到几十头一大群。长颈鹿是谨慎善良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时,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奔跑。当跑不掉时,它那铁锤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成年长颈鹿的蹄子足可以将狮子老虎等大型猛兽的肠子踢出来。 长颈鹿除了一对大眼睛是监视敌人天生的“瞭望哨”外,还会不停地转动耳朵寻找声源,直到断定平安无事, 长颈鹿生活在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是现存最高的动物。集群,有时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日行性。嗅、听觉敏锐,性机警、胆怯,平时走路悠闲,但奔跑迅速(时速可达56千米/小时)。晨昏觅食,主要吃各种树叶,耐渴,在树叶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一年不喝水。长颈鹿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个月,每胎产1仔,生下来的幼仔身高1.8米,出生后20分钟即能站立,几天后便能奔驰如飞,3.5~4.5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 根据化石记录,长颈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动物分化而来。最早的长颈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后来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种中新世早期长有短角、短脖子的长颈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进化为萨摩(Samotherium)。在上新世,萨摩兽分化为两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现代长颈鹿。霍加狓是长颈鹿科仅存的两种动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长颈鹿类动物的样子。

11 鳞甲目 穿山甲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成体身长50~100厘米,尾长10~30厘米。体重1.5~3公斤。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1对。  穿山甲是胎生动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其发情交配时间以4~5月为主,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便分开,分娩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8个月左右,每胎通常产1只,也有的产2只,一年可繁殖2胎。小穿山甲在产出前6个月跟随母体外出活动觅食,6个月以后便离开母体独立生活。

12 长鼻目 象类因上唇和鼻延长形成灵活的象鼻而得名,长鼻目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形高大。耳大。四肢粗大似柱,每足5趾,趾端有短蹄。仅有1对上门齿,为第3门齿,变成不断持续生长的硬齿质獠牙,没有其他门齿,也没有下门齿;没有犬齿;颊齿是高冠齿及脊形齿;有8颗乳齿的前臼齿和8颗门齿,所有的颊齿外形均相似,有许多横的釉质脊,但是在同一时期上、下颌每侧只有1颗牙使用,磨损的牙脱落后,由后面毗邻的牙向顶替。头骨短而高,骨骼小有许多空气腔;上唇和鼻子愈合,变长,形成一个长而且能弯曲的肉质的鼻子。鼻孔位于鼻的末端,高出颜面,鼻尖如手指状,可以用来挑取很小的东西。皮肤厚,体外有一层稀疏的须状毛。胃简单,盲肠大。乳头1对,位于胸部。睾丸永远在腹腔中,没有阴茎骨。没有眶后条;泪骨在眼眶里面。嗅觉、听觉发达,视觉较差。 象肩高约2米,体重3~7吨。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支撑着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 曲。鼻长几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拣拾细物。上 颌具1对发达门齿,终生生长,非洲象门齿可长达3.3米,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 6 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每足5趾,但第1、第5趾发育不全。被毛稀疏,体 色浅灰褐色。雄象睾丸隐于腹腔内;雌象前腿后有2个乳头,妊娠期长达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非 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亚洲象仅具1个;非洲象耳大,体型较大,亚洲象耳小,身体较小,体 重较轻。

13 兔形目 兔形目动物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有的冬季还啃食树皮,一般不喝水。虽然不反刍,但具有双重消化功能。它们的粪便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硬粪便,是一边取食一边排出的;另一种是由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胶膜裹着的软粪便,常常在休息时排出,这时它们就将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双重消化的功能,它们才能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天敌的侵袭。由于无犬齿、部分门齿及部分前臼齿,以及在门齿与颊齿之间有一段宽阔的齿隙等与啮齿目相似的特征,兔形目动物过去长期被并入啮齿目中。但事实上,它们的系统发生和身体结构与啮齿目也有很多差异,两类动物沿着完全不同的独立道路平行发展。从兔形目动物的化石来看,与啮齿目动物的头骨和牙齿构造基本不同,所以现生种类的一些相似之处,只是演化上的趋同现象。兔形目动物是从古代真兽类祖先分化出来的一个适应草原地带生活的类群,最早的化石是发现于古新世晚期的原古兔,尚无2对上门齿的分化。此后分化为两支:一支是耳朵短圆、四肢几乎等长但都比较短、尾巴退化得只剩下痕迹的鼠兔类;另一支是向快速奔跑方向发展的兔类,耳朵长,前腿短,适于着地,后腿较长,适于跳跃和奔跑。 兔形目动物的主要有:上颌具有两对前后重叠的门齿,前1对较大,前方有明显的纵沟;后1对极小,隐于前1对的后方,呈圆柱状。下颌具有门齿1对,无犬齿,在门齿与前臼齿之间有很长的齿隙。门齿的釉质为单层。颊齿为单侧高冠齿,上颊齿的间距比下颊齿的间距宽,上下颌颊齿每次仅能在单侧交合,但门齿却能同时咬合,咬肌的特化程度比较低,咀嚼食物时以下颌骨左右移动为主,使植物性食物能在梭状颊齿的咀嚼面上充分研磨。上唇中部有纵裂。耳长。尾巴短小。后肢显著长于前肢,善于跳跃;前肢不能抱着食物吃。阴囊位于阴茎的前面,没有阴茎骨。头骨的门齿孔极大,左右门齿孔常汇合到一处,使腭部骨质部分相当不完整,腭骨与上颌骨相联接,仅成为一个窄的骨桥。具典型的双角子宫。盘状蜕膜胎盘,一个小的尿囊绒毛膜,一个大的杯形内陷的卵黄膜。胸椎12块,腰椎7块。 兔形目是哺乳动物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目。早期把它归到啮齿目下,构成一个超科。后来发现兔形目跟 啮齿类的相似性是趋同进化所致。确立兔形目与其他真兽各目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DNA也解决不了。根据兔形目的基因研究,感觉它似乎徘徊在奇蹄-偶蹄-鲸-食肉这一系与啮齿类这一系之间。很多迹象表明兔形目的祖先很可能早在白垩纪就已经区别与别的真兽类了。

14 皮翼目 菲律宾鼯猴的体形中等,体长为33—38厘米。吻部略尖。眼大。体毛主要为暗灰褐色,杂有少量白色斑点,腹面较浅。虽然看上去它的面部与灵长类中的狐猴相似,但它的臼齿基本上保持三齿尖的食虫类型,上下颚颊齿咬合关系说明齿系的功能在撕裂而不足磨碎,此外身体上还有与蝙蝠类相似、能够展开的皮膜,因此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猴类,而属于哺乳动物中特殊的一类——皮翼类。最为奇特的是,菲律宾鼯猴从耳后的颈部两侧开始,有皮肤延伸形成的翼膜经前、后肢向后一直延伸到尾尖和指、趾端和尾部,能在树木间滑翔。它的前后肢均五指,具尖锐的弯爪,可以握住树枝。 菲律宾鼯猴仅栖息在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中,以植物叶、嫩芽、花和果实等为食。它平时昼伏夜出。白天休息时,不是四肢抱住一根粗树干休息,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在树枝上睡觉,仿佛是一张吊床。如果是雌兽,怀里还经常躺着自己的幼仔。菲律宾鼯猴没有巢穴,也没有固定的隐藏场所,只是在树林的上层来回游荡。

15 哺乳动物特点 哺乳动物是动物世界中形态结构最高等、生理机能最完善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哺乳动物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幼仔由母体分泌的乳汁喂养长大。哺乳动物都长有皮毛,以保持体温的恒定,适应各种复杂的生存环境;哺乳动物具有比较发达的大脑,因而能产生比其他动物更为复杂的行为,并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世界上现存的哺乳动物有4000多种,虽然它们都已经高度进化,但仍具有很多共性: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温血动物,体温基本恒定,身上披有毛发,以保护身体、隔绝冷热等等。

16 哺乳动物多种多样,身为哺乳动物的你,要多多了解哦
哺乳动物分类 哺乳动物隶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 乳纲。业界估计有5400种哺乳动物,分为约1200属,153科,29 目。哺乳动物分为2个亚纲:原哺乳亚纲(包含卵生的单孔目动 物)、兽亚纲(包含有胎盘哺乳动物和卵胎生的有袋类动物)。 多数的哺乳动物(包括6最大目)属于有胎盘哺乳动物。其中三个 最大目分别是啮齿目、翼手目和鼩形目。啮齿目包括鼠类、翼手 目包括蝙蝠、鼩形目则包括鼩鼱、鼹鼠及沟齿鼠。另三个最大目 则是食肉目(狗、猫、鼬、熊、海豹等),鲸偶蹄类(有蹄动 物、鲸鱼),灵长目(包括人类)。哺乳动物根据生育方式分为 三个主要下纲:单孔目动物、有袋类动物、有胎盘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按外型、头骨、牙齿、附肢 和生育方式等来划分,习惯上分三个亚纲:原兽亚纲(包括下面 的1~3)、后兽亚纲(包括下面的4~9)、真兽亚纲(包括下面的 10~28),现存约28个目4000多种。


Download ppt "哺乳动物 2012年 第1期 动物百科出版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