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過去12個月內您患有/出現下列哪種腳部疾病?
1 腳癬/腳氣病/香港腳 2 腳甲真菌感染 3 腳甲退色/變色 4 腳甲增生/厚甲 5 腳甲內生 6 錘狀趾 7 尋常疣/瘤 8 雞眼(在腳趾間) 9 皮膚粗糙/堅硬 10 皮膚結繭 11 皮膚乾燥 12 腳跟龜裂 13 拇趾外翻 14 足部疲累/疼痛 15 腿部疲勞/疼痛 16 腳腫 17 水泡 18 足部發熱 19 足部冰冷 20 腳汗 21 腳臭 22 扁平足 23 腳底弓形過度 24 前掌痛 25 腳跟痛 26 凍瘡 27 痛風 28 雞眼(不在腳趾間)
2
1 腳癬/腳氣病/香港腳 腳癬/腳氣病/香港腳是由真菌感染引發的疾病。它會引起腳部劇烈的瘙癢、破裂、出水泡或脫皮、發紅或產生鱗片。通常發生在皮膚潮濕或浸水部位,尤其是在四五趾之間,或發生在腳後跟乾燥、起鱗的皮膚上,或腳的其他部位。
3
2 腳甲真菌感染 腳甲真菌感染通常始於腳甲尖或兩邊,並向腳甲底部擴展。早期感染跡象是腳甲變色,變成淡黃白色、黃色、褐色或甚至青色。腳甲會變厚,疏鬆易斷裂。
4
3 腳甲退色/變色 腳甲正常為透明色,下面是紅色的甲床。變色可能是腳甲得病的一種跡象。隨著腳甲生長,它會變厚,長得更慢且更易患病。而且,過多使用趾甲油和十分乾燥的洗甲水也容易使趾甲變色,連續使用趾甲油可能會令趾甲失去光澤,特別是在不使用護甲油的情況下,護甲油起隔離作用,保護趾甲不受有害配方和顏色的傷害。
5
4 腳甲增生/厚甲 隨著年齡增長,腳甲生長減緩。由於每天的重複性損傷(如:鞋子過緊),腳甲容易變厚。
6
5 腳甲內生 腳甲向內生長意味著腳甲會刺破腳趾肌肉。感覺就像肌肉長有一塊尖片,一般會紅腫發炎,感到疼痛。如果病情嚴重,會導致化膿和出血。腳甲向內生長通常最易發生在大腳趾甲上,但其他趾甲也會發生。
7
6 錘狀趾 長期穿著不合適及太窄小的鞋,足尖負重增大,使雙足備受折磨,容易誘發錘狀趾,,錘狀趾為腳趾彎成「V」字型,行走時不能伸直。
8
7 尋常疣/瘤 疣是常見於腳底的贅肉,但也可出現在腳的其他部位。發病初期,看起來像黑色的小刺痕,會變成灰色或褐色,粗糙不平,看起來像花椰菜一樣,在其中間部位可發展成一個黑點,引起出血。疣的直徑可發展到半英吋大小,並能擴散成一群小疣。
9
8 雞眼(在腳趾間) 軟雞眼呈白色,發病部位有彈性,通常出現在四五趾之間,發病皮膚部位因出汗而變得潮濕,或不太乾燥。
10
9 皮膚粗糙/堅硬 硬/粗皮膚一般不會引起多大的疼痛和不適。然而,外表難看,有時會弄疼他人。
11
10 皮膚結繭 硬皮或老繭,是變厚、變硬和變色皮膚向外生長引起的,常發生在腳部受壓部位。這是身體對壓力或摩擦的反應,它產生於皮膚與骨頭、鞋子或地面摩擦的部位。老繭不會疼痛。
12
12 腳跟龜裂 厚皮膚不容易吸收和排除濕氣,容易乾燥,如果不治療,會導致腳部開裂。腳後跟特別容易乾燥和開裂。
13
13 拇趾外翻 一般認為,拇趾外翻拇囊炎是在大腳趾底部和兩邊的關節(一塊骨頭)腫大——當拇趾運動不合適時,就會形成囊腫。大腳趾彎曲時,囊腫會變大。拇趾外翻伴有疼痛和紅腫。
14
17 水泡 當腳部皮膚與另一表面磨擦時,會產生水泡,導致皮膚上下層分離。這種分離使皮膚形成袋狀,並迅速充滿液體,看起來像水泡一樣。
15
22 扁平足 扁平足(腳掌過度向下)是行走中產生的常見病,由於承受重量,腳底的弓形會變小。平腳行走能引起腳底肌肉或韌帶的極度緊張或發炎,可能引起不適,並引發其他腳病。
16
23 腳底弓形過度 大多數人腳底的內側都是弓形,在腳底和地面形成縫隙。有些人腳底弓形比一般人大。弓形大的人,腳踝可能輕微向外「旋轉」。所以,許多腳趾看起來像爪一樣。
17
26 凍瘡 凍瘡是皮膚上出現發癢、紅腫塊,會越來越痛,變大,導致皮膚乾燥、開裂,可能傳染給腳部。凍瘡一般發生在腳趾上,常見小腳趾。凍瘡和腳部不適應天氣變冷有關。
18
27 痛風 關節炎是關節疾病,它能引起關節發炎和僵硬。關節炎有三種——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和痛風。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失調引起,男性比女性發病率高。主要症狀是深夜醒來,大拇趾急劇悸痛,並出現腫脹,關節處皮膚透亮或發光……通常只有大姆趾患病。疼痛會持續一會,然後消失,通常在幾個月內不會復發。
19
28 雞眼(不在腳趾間) 硬雞眼是最常見腳病,看起來像淡黃色堅硬皮膚的集中突起,如一粒小豌豆大,通常產生在皮膚變厚或結老繭部位,常見於趾尖或趾的兩側。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