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2 教学内容 §1. 概 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4.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 教学要求 掌握: 发热等概念 发热激活物的类型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熟悉: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发热的基本时相和热代谢的特点 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 了解: 正常体温调节,发热的处理原则

4 第一节 概 述 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 疾病的重要信号

5 一、正常体温及调节 肛温 36.5 ~ 37.7 C 腋温 36.0 ~ 37.0 C 口温 36.3 ~ 37.2 C
人类体温相对稳定(约37℃),昼夜波动<1 ℃ 腋温 ~ 37.0 C 口温 ~ 37.2 C 肛温 ~ 37.7 C

6 体温调节 调定点(SP) 37℃ T<37℃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T>37℃ (POAH) 散 热 ↑ 产 热 ↑ 产 热 ↓
散 热 ↓ 体温正常 体温调节

7 二、 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生理性 心理性应激 : 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发 热 病理性
: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过 热

8 (一) 发 热 (Fever) 致 热 原 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体温调定点上移 调节水平上调 调节性体温升高( >0.5 C)
T↑= SP↑

9 (二) 过热(Hyperthermia) 过度产热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超过调定点水平 T↑ > SP

10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发 热 过 热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病因 调定点无变化 SP =37℃ 调定点上移 发病 机制 SP↑>37℃
发 热 过 热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病因 调定点无变化 SP =37℃ 调定点上移 发病 机制 SP↑>37℃ 被动性体温↑ 调节性体温↑ (T↑ > SP ) (T↑= SP↑) 体温较高,有热限 体温很高,可致命 效应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防治

11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12 发热激活物 EP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EP细胞 产热↑ 散热↓ 体温↑

13 一、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能激活产EP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 (一)外致热原 (二) 体内产物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 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14 (一)外致热原 1. 细菌 (1) 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 致热成分: 全菌体 + 肽聚糖 + 外毒素
致热成分:全菌体 + 肽聚糖 + 内毒素(endotoxin,ET) 内毒素: 磷脂多糖(LPS),最常见外致热原, 难灭活 (3) 结核杆菌: 全菌体+肽聚糖

15 2. 病 毒 流感病毒 SARS病毒 甲流病毒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 + 血细胞凝集素

16 3. 真 菌 白色念珠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 + 荚膜多糖 + 蛋白质

17 4.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致热成分: 代谢裂解成分 + 外毒素

18 5.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19 (二)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 3、尿酸结晶

20 二、内生致热原 ( endogenous pyrogen, EP)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单核C, 巨噬C, 内皮C, 淋巴C等 ) 产生和释放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 IL-1,TNF,IFN, IL-6 )

21 EP产生和释放过程: 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LPS - sCD14 + 受体 产生释放EP 激活产EP细胞
LPS – LBP + mCD14 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22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 体温调节中枢 : 正负调节学说 1. 正调节中枢 :促进 T ↑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中杏仁核 ( MAN) ,腹中膈(VSA) 正负调节共同决定SP↑水平,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23 (二)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体温 调节 中枢 T ↑ 致热信号(EP) SP↑ 1. 血脑屏障:转运IL-1,IL-2,TNF
2. 终板血管器(OVLT):邻近POAH,易通透 3. 迷走神经:肝迷走神经含IL-1受体

24 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 M 视神经交叉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毛细血管 EP POAH 神经元 POAH 神经元

25 (三)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致热信号(EP) 体温调节中枢 POAH VSA MAN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 SP

26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精氨酸加压素(AVP) Na+/Ca2+ ↑ 黑素细胞刺激素
环磷酸腺苷(cAMP) 脂皮质蛋白-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一氧化氮(NO)

27 1. 正调节介质 (1) 前列腺素E2 (PGE2 ) ① PGE →脑室→发热, 潜伏期比EP短 ② EP → 发热 , 脑脊液PGE↑

28 (2) 中枢 Na+/Ca2+比值↑ ①脑室内灌注Na+→体温↑, Ca2+→体温↓ ②脑室内灌注降钙剂→ 体温↑
③ EP→体温中枢 Na+/Ca2+比值↑→体温↑

29 (3) 环磷酸腺苷 (cAMP) 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 ① EP → 发热,脑脊液中 cAMP↑↑ ② 外源性 cAMP → 发热

30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① IL-1β刺激下丘脑释放CRH ②中枢注射CRH 致发热 ③ 不介导 IL-1α 发热,可能是双向调节介质 (5) 一氧化氮(NO) ① POAH、OVLT等处注射 NO ,发热 ② 促进棕色脂肪的代谢, 产热↑ ③ 抑制负调节介质产生, 利于发热

31 热限: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41℃。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41℃。 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称为负调节介质。

32 2. 负调节介质 ② AVP阻断剂 : 致热效应↑ (1) 精氨酸加压素 (AVP) (2) α-黑素细胞刺激素 (α-MSH)

33 (3) 膜联蛋白A1(脂皮质蛋白-1) ① 大鼠脑内注射,抑制EP诱导的发热 依赖脂皮质蛋白-1释放 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 主要分布脑、肺
② 糖皮质激素的解热作用: 依赖脂皮质蛋白-1释放

34 体温 (四)体温调节的方式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EP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代谢↑
直接作用 OVLT 迷走N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EP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Na+/Ca2+ ↑ AVP α-MSH cAMP ↑ PGE2 ↑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代谢↑ 散热↓ 产热↑ 体温

35 (五)发热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调定点恢复 调定点上移 I II III 高温 持续期 T 正常 下降期 上升期 典型发热过程的三个时相

36 体温上升期 (寒战期)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出汗期)
(五)发热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调定点上移 调定点恢复 体温上升期 (寒战期)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出汗期)

37 1. 体温上升期 Ⅰ Ⅱ Ⅲ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1. 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产热 > 散热,体温上升

38 2.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9 3.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Ⅰ

40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41 一、物质代谢加快 1. 糖分解代谢↑,糖元贮备↓ ,乳酸↑ 2. 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消瘦 3 .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维生素代谢:消耗增多 水、盐代谢 : 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42 二、生理功能的变化 1. CNS: 兴奋性↑.烦躁,精神错乱. 小儿高热易出现热惊厥(6月-6岁) 2. 循环:交感N (+) , HR>150次/min, 易诱发心衰 (T↑1℃ → HR↑18次/min) 3. 呼吸:呼吸加强,易呼吸性碱中毒 4. 消化:消化液分泌↓,酶活性↓,食欲↓

43 三、 防御功能的改变 1. 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双向影响 2. 发热疗法治疗肿瘤 3. 急性期蛋白↑: 稳定细胞膜

44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5 一、防治原发病 二、一般发热(< 40 ℃,无严重疾病) 首要是原发病诊断,其次是解热; 发热可↑防御能力; 体温曲线反映病情,过早退热会掩盖病情 不急于解热,加强营养,防脱水

46 三、必须及时解热 1. 高热( > 40 ℃),患者明显不适 2. 心脏病患者:发热易诱导心衰 3. 妊娠期妇女:发热易致畸、诱导心衰

47 四. 解热措施 1.药物解热 (1) 化学药物:水杨酸盐类 (2) 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 (3) 清热解毒中草药:适当选用 2.物理降温:冰帽或冰带


Download ppt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