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福州高级中学 梁敬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福州高级中学 梁敬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福州高级中学 梁敬党

2 考纲 考试说明 学习要求比较 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 1.2008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 2.2008江苏考试说明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3.福建省学习要求 了解汉到元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的变化;知道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福建省学习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福建省学习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2008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3.2008江苏考试说明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5 二、解读 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 (1)含义 P7 (2)目的:维护周王朝统治和政权稳定。
(3)基本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和宗法等级制

6 (4)作用与影响 ①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现实紧密结合

7 2.分封制 (1)含义: (2)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8 (3) 内容: ①对象 ②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③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9 (5)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西周后期逐渐崩溃,瓦解于春秋战国。西汉初期郡国并存。
(6)影响 ①积极: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埋下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10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二者表与里的关系、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11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提供材料,论从史出

12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从郡县制的建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福建)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全国)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江苏)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3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2.理论:法家思想

14 3.确立—秦朝 (1)中央 ①皇帝制度(专制主义)的建立 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本质:君主专制

15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三公 奉 常 郎 中 令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九卿 卫
九卿

16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

17 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相比较)

18 ④郡县制影响: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2)消极:专制独裁,暴政

19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了解汉到元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的变化;知道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0 (一)巩固——汉朝:“汉承秦制” 1.内外朝(中央) 2.郡国并存——郡县制 3.监察:刺史制度 (二)完善——隋唐: 1.中央: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地方:道、州、县 3.监察:御史台

21 (三)加强—北宋 1.中央:设中书门下(同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相权 2.地方:道、州、县 3.监察:御史台

22 (四)发展—元朝 1.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
2.地方:行省制度(中国省制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土司制度(西南地区) 3.监察:御史台

23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 (2)地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 (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 (8)实行人治。

24 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5 (五)强化—明朝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2.地方: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流官统治(西南地区)
3.监察:都察院

26 (六)顶峰并走向衰弱—清朝 1.中央:雍正—☆设军机处 2.地方:省、道、府、县 ;改土归流 3.监察:都察院

27 (七)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 (2)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 (3)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经济科技文化) (4)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

28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29 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理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 2.帝国主义列强五次侵华战争的背景与原因 时间 简要过程 结果及其影响
中法战争不要求

30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黄海海战
(二)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侵略和历史功绩

31 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 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作用,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2 (一)侵华罪行 1.军事侵略占领大片领土 南京大屠杀 细菌战和毒气战 2.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治华) ,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3.经济上: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4.思想文化上:奴化教育,愚民同化。

33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原因 2.经过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八一三事变 (3)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4)工农红军改编 (5)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34 3.意义 (1)形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2)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35 (三)经过 1.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2.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洛川会议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2.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洛川会议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36 (四)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全民族抗战 民族性和人民性 2.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3.统一战线 4.时间长 持久战
1.全民族抗战 民族性和人民性 2.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3.统一战线 4.时间长 持久战 5.以弱抗强,以弱胜强 6.重要地位 影响深远 比较对象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学会比较问题的思维能力

37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①在地域上是真正全国战争。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 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38 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⑥各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战。

39 (五)胜利 1.标志 2.原因 原子弹(核武器) 3.意义 4.历史地位 在反抗外来侵略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40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材料二: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 材料三: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41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四:课本38页“知识链接” 材料五:课本39页“资料卡片” 材料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胡锦涛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42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重要因素)
③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43 国际 国内 抗战胜利意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场让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战争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44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主要史实,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45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1.比较分析《天朝天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2.结合史实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材料 小论文

46 第二节辛亥革命 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7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主要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8 (一)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 1.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经济和阶级基础) 2.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政治)
3.新文化运动(思想) 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49 (二)比较中共“一大”、“二大”的纲领 材料, “一大”、”推翻资产阶级 实现共产主义 “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 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 “一大”、”推翻资产阶级 实现共产主义 “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 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国民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失败及其原因 意义

50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原因 大革命失败 中心城市暴动的失败(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大革命失败 中心城市暴动的失败(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2.经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等) 3.结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与必修3整合

51 (五)红军长征 1.原因 2.简要经过 遵义会议 3.胜利

52 (六)解放战争 1.原因 2.经过: 全面内战的爆发 战略防御(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3.结果
2.经过: 全面内战的爆发 战略防御(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3.结果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P56

53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贡献、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4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代表全国人民 2.《共同纲领》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
人民性 广泛性 代行人大职能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机构

55 (二)开国大典 (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条件 (2)时间 地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特点和意义)

56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 1949.9 (2)方针 1956 (3)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原因:人民政府 民族分布特点 宪法规定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 1958 (3)意义

57 (四)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性 广泛性 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集中制

58 第二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中共八大的探索 (二) 文革 1.原因:民主法制不健全
2.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革命委员会 人大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 3.说明: 4.教训:

59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贡献
建议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进行整合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60 第三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很有现实意义 ,热点 可与宗法制等联系 中外联系

61 诗歌《七子之歌》 中英会谈、《联合声明》签订、港澳回归等图文资料,《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的谈话等史料,《乡愁》,感受海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心声。 

62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要与世界史知识联系起来

63 第二节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1.原因 2.影响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双方 2.亚太地区 3.世界

64 第三节 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外交政策的调整 原因 目标 政策 出发点 2.倡议推动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 3.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 特点 作用

65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知道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66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 特点 影响 2.城邦制度 3.公民的素质 4.商品经济的影响

67 第二节 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知道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以雅典为例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68 (一)主要内容 1.机构: 公民大会 五百人会议 陪审法庭 十将军委员会 2.监督:陶片放逐法 3.保障制度:津贴制度 陶片放逐法

69 (二)特点 奴隶制公民民主 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抽签选举 公民平等 法律至上
奴隶制公民民主 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抽签选举 公民平等 法律至上 新增内容 民主法制 热点 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比较

70 第三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一)主要内容
1.十二铜表法 成文法 (1)背景(2)内容(3)作用

71 2.公民法 (1)概念 (2)范围 (3)内容 (4)作用 3.万民法 (1)背景 (2)超越了公民法(与之相比 ) (3)作用 4.自然法 理性的体现

72 (二)作用 1.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2.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职能:规范社会生活,调节人际关系。社会安定稳定的保障。

73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知道《权利法案》制定的历史背景;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74 (一) 《权利法案》 1.制定的历史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内容:材料 3.作用:P 105

75 《权利法案》的内容 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立法权 征税权 司法权 军事权

76 《权利法案》的内容 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力?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选举权 言论自由权 集会权

77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内 阁 君主 下院 上院 选 民 司 法 独 立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行政权 组 成 议 会 (大贵族)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行政权 内 阁 形式任命 君主 负责 多数 组阁 任命 下院 组 成 议 会 上院 选举 (大贵族) (权力中心 立法权) 选 民 司 法 独 立 (司法权)

78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 特点和作用? 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特点 议会和内阁成为权力核心。

79 (1)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提供了有力保障. (2)权力互相制约与平衡有利于科学决策.
(3)不同政党和阶层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参与国家管理。很多问题通过议会各党派的协商和妥协来解决,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作用 (4)P117 影响深远,为其它国家树立榜样,提供借鉴。

80 (二)责任内阁制形成 枢密院 内阁 首相 对议会负责 内阁 权力膨胀(第三院)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81 第二节 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分析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82 (一)美国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 材料 联邦制 总统制 两院制 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2.特点 三权分立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材料 联邦制 总统制 两院制 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2.特点 三权分立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1787年宪法影响 (1)对美国 (2)对西方民主政治

83 4.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84 不同点: 国家政体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的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政府的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的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政府的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总统 国王 选举产生 世袭 终身制 任期制 总统 首相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议会 总统

85 相同点: 性 质 原 则 政党制度 议会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代议制) 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 三权分立 两党制 两院制

86 5.宪法实施的效果 从“邦联”——“联邦” (1)政治上:美国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而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并且较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军事上:使国家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87 第三节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88 (一)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关于政权组织的法律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 众议院依选举法所规定的条件,用普选方式选出······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89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
总统统率武装部队。 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90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六条 各部部长,关于政府的一般政策对两院负连带责任,关于他们的个人行为,则负个别责任。 共和国总统,仅对叛国事件负责。……

91 关于参议院组织的法律 第八条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第八条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第九条 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92 关于政权机关间关系的法律 第六条 共和国总统得用咨文通知两院;该项咨文应由一位部长在议会讲台上宣读。
各部部长得出席两院,如经部长要求,应准他在议院发言。

93 第八条 共和国总统有缔结并批准条约之权。在国家的利益与安全许可时,总统即应将条约内容通知两院。
和约、商约、与国家财政有关之条约以及与外国签订关于法国人在国外应享之人身权及财产权之条约,只在两院通过之后,才可作为最后确定。任何领土的割让、交换或合并,非依法律,不得进行。 第九条共和国总统,非先得两院的同意,不得宣战。

94 (一)内容 1.行政权 归总统和总统任命的部长行使。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与军队最高统帅。 2.立法权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行使;众议院有立法权,参议院可否议众议院决议和牵制行政权。

95 3.国歌和国庆日 4.共和制永不动摇

96 意义 沉重打击了国内复辟君主制的保皇派势力,最终从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全确立。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97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联邦领土 第一条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梅格棱堡许威林、萨克森威玛、梅格棱堡施德勒支、奥耳登堡、布伦斯维克、萨克森买宁根、萨克森阿尔丁堡、萨克森科堡哥达、安加达、施瓦茨堡鲁道斯达、施瓦茨堡商特好森、瓦尔得克、累斯旧线、累斯新线、诏谟堡利贝、利贝、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98 2.帝国立法权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四条 下列事务属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
第四条 下列事务属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 (1)制定关于迁徙自由、归化与居住自由、公民权、护照、外侨警务、各种行业,包括保险在内的法规;

99 (2)制定海关与贸易的立法,及关于帝国所需赋税立法;
(3)制定度量衡与货币制度,以及制定关于发行有保证金的或无保证金的纸币之基本规章…… ( 7)组织统一保护德国海外贸易、德国航运及其航海旗帜,设立由帝国开支经费的统一的领事馆; (8)铁路事业…… (10)邮政、电报事业…… (13)关于全部民事、刑事与诉讼法之统一立法; (14)帝国的陆军与海军舰队……

100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101 3.联邦议会 第六条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 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十七票
巴伐利亚 六票 萨克森 四票 符登堡 四票 巴登 三票 黑森 三票 梅格棱堡许威林 二票 布伦斯维克 二票(其余各邦都只有一票) 其余各邦都只有一票。

102 4.主席职位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103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04 5.帝国议会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十二条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或报酬。

105 11.帝国军事 第六十一条 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第六十一条 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第六十八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106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从宪法条文中可以充分看出德意志帝国在实质上是“大普鲁士”帝国,用资产阶级国会的形式掩饰封建、官僚、警察的军事专制制度。)

107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脆弱的德国民主——君主立宪制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①行政权: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中央的普鲁士王国占有特殊地位,拥有极大行政权力;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并无实权。各邦地位不平等,各邦成为联邦政府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独立性。法律上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08 ②立法权: 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
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力较小,虽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而且它还无行政监督权。 说明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意味着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家机构中仅获很小一部分权力。

109 ③宪法规定了德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确立了帝国的军国主义制度。

110 评价 德意志帝国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会只是点缀,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并赋予极大行政权,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但民族国家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历史新纪元。这是历史的进步。从此,在帝国政府保护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111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由国民会议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由国民会议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任期 终生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权力 掌握国家的实权 掌握国家实权(行政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政府首相不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 政府首脑的产生 由皇帝任命 由议会选举产生 国家权力中心 皇帝和首相 议会

112 (三)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征,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13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概念: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
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在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政治民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所以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114 2.基本特点 (1)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由于各国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由于议员职责重大,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方法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

115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16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府在执政期间坚决执行本党意志与政策。总统和总理、首相都拥有巨大行政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可以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议会斗争,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本党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117 3.历史作用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古今中外联系,热点重点

118 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 精神 伟大的友谊,为追求真理不懈的努力,树立为人类谋福利远大理想的崇高品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119 第二节 知道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和巴黎公社成立的主要史实;了解巴黎公社的政治、经济措施,理解其政权性质;感悟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认识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经验教训。

120 第二节巴黎公社 一、巴黎公社成立 1.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 ⑴1870年9月,普法战争中法国大败。 ⑵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
⑶资产阶级的国防政府(临时政府改成)对外投降卖国。

121 2.巴黎公社成立 ⑴1871年3月18日,反动政府的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被发现,人民随即发动起义并成功,反动的梯也尔资产阶级政府逃亡。
⑵巴黎公社选举中,当选的委员中,大多数是工人或者工人阶级的代表,其中不少人还是第一国际会员,如瓦尔兰、弗兰克尔等。3月28日公社正式成立,这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

122 二、巴黎公社的措施 1.政治 P128

123 2.经济 (1)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2)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改善劳动条件,通过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禁止任意罚款,签定包工合同等; 社会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这一系列的措施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代表法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24 三、巴黎公社的失败 1.五月流血周P128 公社战士战士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 2. 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125 (2)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3)没有前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4)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 (5)没有乘胜追击。 (6)孤军奋战,缺乏工农联盟。

126 四、巴黎公社革命的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统治。
3.其经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政党领导、工农联盟、剥夺银行等)。其原则永存(暴力革命),精神不朽(英勇不屈、视死如归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首创精神)。

127 4.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28 第三节 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等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类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129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1.经济: 三大改造 1956 2.政治 :人民民主专政 《宪法》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大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3.文化

130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节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节 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理解“冷战”的内涵;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史实;辩证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31 一、两极格局形成 (一)背景 1.奠基:雅尔塔体系形成,美苏两分天下
2.西欧:严重削弱;德意法西斯强国被打倒;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被严重削弱

132 3.美苏 ①美苏矛盾:根本原因 ②实力均势 A 美国 B 苏联

133 (二)过程 (冷战) 1.含义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包括相互攻击对方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挑动代理人发动战争、文化渗透推动和平演变等。

134 2.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3.形成标志: 4.表现 ①领域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135 ②政治 杜鲁门主义 ③经济 马歇尔计划 ④军事 美国1949年成立北约 苏联1955年成立“华约”

136 (三)影响 1.积极 P141 2.消极 P 140 (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1949年德国分裂)
(3)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137 “热战” 局部战争 ①朝鲜战争 1950—1953 A 朝鲜分裂 B 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1961——1973年
“热战” 局部战争 ①朝鲜战争 1950—1953 A 朝鲜分裂 B 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1961——1973年 A 背景 B概况 C 影响

138 第二节 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简要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发展、扩大的过程;了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知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作用;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39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欧共体形成 P142 1.原因 ①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根本原因
②两极格局,美苏争锋,使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 2.经过 3.目标

140 4.发展 (1)政治原因:西欧经济一体化→促其政治一体化 联合加强 表现
①法国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外交,以欧洲联合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③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141 ④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⑤1991年欧共体12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条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1999 年欧元正式启用——欧洲货币统一

142 5.影响 ①经济:欧共体成立以来政治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推动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
②政治: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143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民主化改革,铲除残存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援助
③政府方针及策略:以发展经济为立国之本,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低姿态,外交上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联系,重视教育等 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

144 2.表现 P143 3.影响 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了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严重动摇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45 (三)第三世界崛起 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P143 ①成就 ②影响

146 2.第三世界崛起 (不结盟运动兴起)P145 ①原因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B.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间斗争,希望在两极化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C.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147 ②标志 ③宗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 ④影响:

148 第三节 知道苏联的解体;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49 三、走向多极化 (一)苏联解体 1.背景 2.过程

150 (二)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第三世界的崛起、新中国的振兴。);美苏争霸的相互消耗。 2.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 3.影响:和平与动荡并存,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151 2.多极化发展 趋势加强 ①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②表现:(一超多强)

152 主要力量 力量变化 对多极化的影响 美国 唯一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98年伊拉克战争、99年科索沃战争、侵入阿富汗 无法解决的多种问题促其重视多边合作 俄罗斯 民族冲突不断;财政赤字严重,;政治上存在分裂威胁; 政治军事影响犹在大国地位动摇 欧盟 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努力加强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影响力不断发展

153 主要力量 力量变化 对多极化的影响 日本 经济稳定发展保持着经济大国地位 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注重与邻国关系,92年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向海外派兵;武器装备想科技化现代化发展迅速 中国为主发展中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实力增强, 联合自强;印、巴等国影响较大 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加强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4 ③影响:从长期看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有利于民族国家经济的振兴。
④认识: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如何关键看综合国力。


Download ppt "高考复习建议 历史必修一 福州高级中学 梁敬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