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节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节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节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节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节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节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第十二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节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节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第四节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第五节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第六节 安史之乱 第七节 唐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八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海外关系 第九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

2 一、唐朝历史概述 1、唐朝历史的分期 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从618到755年,共138年,这是唐朝的繁荣强盛时期,出现了政治统一,社会安定,国家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局面,有了贞观之治和与开元盛世的大治局面。 从755年到907年这152年,唐朝由盛转衰,政治上,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衰落,而有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相争的危机。

3 唐历史的分期:唐高祖李渊 太宗 高宗 中宗 626-649 649-683 683-684 武则天 睿宗 705-710 684-705 684 殇帝 玄宗 710 710-712 712-756

4 唐代历史的分期:第二阶段 玄宗 肃宗 代宗 德宗 敬宗 穆宗 宪宗 顺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哀帝 昭宗 僖宗

5 2、需要掌握的问题? 唐朝前期是如何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出现。 唐朝时期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安史之乱及其爆发的原因。
两税法及其主要内容 。 唐代后期危机的主要 表现? 黄巢起义的爆发 。 隋唐的文化与文明成就 。

6 3、参考书目 史料:刘询的《旧唐书》 欧阳修的《新唐书》 吴兢的《贞观政要》 刘肃《大唐新语》 胡如雷《李世民传》 范文澜《唐代佛教史》
史料:刘询的《旧唐书》 欧阳修的《新唐书》 吴兢的《贞观政要》 刘肃《大唐新语》 胡如雷《李世民传》 范文澜《唐代佛教史》 岑仲勉《府兵制研究》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方积六《黄巢起义考》

7 第一节、唐代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李渊建唐
617年5月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令刘文静、裴寂的支持下,杀掉王威、高君雅,于晋阳城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11月,李渊攻占长安。立隋代王侑为傀儡皇帝,自为大丞相,进封唐王,掌握实权。618年3月,隋炀帝死。李渊废侑自立,国号唐,仍都长安。

8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隋 文 帝 独孤 皇后 李 昞 独孤 夫人 隋 炀 帝 唐 高 祖 窦 皇 后 唐 太 宗
唐高祖李渊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独孤 皇后 独孤 夫人 隋唐皇室血缘关系图

9 二、关于唐是否为汉族政权的 争议 其状貌类胡 唐王朝重用胡人 皇室都与胡姓通婚。李昞皇后是独孤氏、李渊是窦氏、李世民是长孙氏。
在宫廷中多次发生乱伦的事情。故朱熹说“唐源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10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11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起 兵 平定四方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起 兵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平定四方 武德元年,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败李轨,获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得河南、河北。平萧铣、汪华,江南悉定。 武德五年(622),全国基本统一。 唐 温大雅

12 三、唐统一全国的原因分析 李渊有战略要地太原和关中,有稳定的根据地,兵多粮足。 注重收买民心,争取了关陇集团和支持。
从太原起兵到进取关中,从尊隋到建唐到统一都有正确的战略方针. “先定关中、继定中原、后定江南。”“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13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唐高祖献陵

14 唐高祖献陵 石虎和石犀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15 第二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以文治国,轻徭薄赋 明于知人,善于任使
以人为镜,从谏如流

16 一、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7)六月四日,秦王集团中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遵照秦王李世民的安排,率兵预先埋伏在玄武门内。是日清晨,建成、元吉骑马至临湖殿,被李世民率伏兵杀死。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皇太子。同年8月,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玄武门之变的性质,纯属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李世民以流血的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17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18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代之长安,其宫在城北,故北军为卫宫之武力。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决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玄武门 唐长安城图

19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 齐王 603-626 李元吉 早夭 《贞观政要》卷一○《灾祥》:
齐王 -626 李元吉 三子 598-649 秦王 李世民 次子 589-626 太子 李建成 长子 早夭 四子 《贞观政要》卷一○《灾祥》: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 ”。 窦皇后四子 李玄霸

20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21 二、贞观之治 所谓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贞观年间(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确立以文治国的方略,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成为世界中世纪最负盛名的封建王朝。唐太宗继位后,总结隋亡的教训,同大臣一起探讨治国方针策略,史称“贞观臣论治”。 吴兢的《贞观政要》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充满了治世的哲理和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成为历朝统治者的必读书,成为帝王教科书。

2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唐太宗年号, 626年至649年共23年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贞观:唐太宗年号, 626年至649年共23年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

2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朕今勤于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治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 ” “秦始皇平定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亡,吾亦何得自骄也。”认为“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在于深好奢侈,横征暴敛而已 ”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24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魏征强调“臣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 确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在23年间完成了六部正史的修撰,即房玄龄的《晋书》、姚思廉的《梁书》《陈书》、李百药的《北齐书》、令狐德芬的《周书》和魏征的《隋书》。

25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戡乱以武,治世以文 ”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则载舟,亦能覆舟,可不畏惧!”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以文治国 轻徭薄赋

26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明于知人 善于任使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亲故异情?”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明于知人 善于任使

27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28 “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为辕,曲者为轮,长者为栋梁,短者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如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故良匠无弃木,明君无弃士。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明于知人 善于任使

29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魏征、王珪 太子李建成的旧僚 秦府旧僚 高祖旧臣 唐太宗朝廷所用之三类人才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30 “前代铮臣,一人而已”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以人为镜 从谏如流 他问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魏征回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力无可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忠纳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国天下大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 “前代铮臣,一人而已”

3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法令严肃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但见臣下执论,无不忻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故尽力以效忠”。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32 第三节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太宗 高宗 中宗 626-649 649-683 683-684 武则天 睿宗 705-710 684-705 684 殇帝 玄宗 710 710-712 712-756

33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zhao),并州文水人也。……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34 一、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又从唐太宗的才人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继而辅佐高宗,参预朝政,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最后破天荒地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5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初后宫内官制度 正八品 正七品 正六品 正五品 正四品 正三品 正二品 正一品 二 十 七 人 九人 四人 一人 采女
御女 宝林 才人 美人 婕妤 夫人 皇后 唐初后宫内官制度 皇后 宸妃 昭仪 才人

36 二、武则天能够称帝的原因 1、她本人“通文史,权变多智”,具有超人的魄力和无畏的胆略,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能。
2、她与唐高宗关系密切,得到唐高宗的信任。 3、高宗临死时下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悉听天后处分”,给了她“临朝称制”的权力。 4、她提倡佛教,奖励符瑞,布政维新,积极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为做皇帝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37 三、武则天的统治 注意对官吏的任免。完善科举,广罗人才。
她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主张“劝农桑,薄赋徭”。以农业收成的好坏和户口的流移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 大力提倡佛教 。 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关系。 采取了酷刑滥杀。大兴告密之风,实行特务统治。

38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永徽六年(655)九月,贬褚遂良 。十月,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二年(657),贬韩瑗、来济,再贬褚遂良 、柳奭。
显庆四年(659 ) ,削长孙无忌官,随后令其自杀。杀柳奭、韩瑗,贬于志宁。 《资治通鉴》卷二○五: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之人名,累朝赖多士之用。此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39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40 四、对武则天的评价 综观武则天一生,有贡献也有过失,但功大于过,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是连接两个盛世的桥梁,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她是一个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是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41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42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述圣纪碑 无字碑

43 第四节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一、武则天死后政局的变化 二、唐玄宗在开元年间的改革 三、开元天宝盛世

44 一、武则天死后政局的变化 705年,狄仁杰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并迁都长安,但政权仍由武三思和韦后把持,707年太子李重俊与李多祚等发动政变。710年元月,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临朝称制。李隆基便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及其党羽,复立睿宗李旦为皇帝。睿宗即位后,李隆基为皇太子。712年7月,睿宗退位,李隆基即皇帝位,史称唐玄宗。713年(先天二年)7月3日,唐玄宗杀萧至忠等。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寺,赐死于家。至此,动荡多年的政局才稳定下来。

45 开元盛世 《新唐书》卷一二七: “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姚、宋相继为相,〔姚〕崇善应变成务,〔宋〕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天宝( ) 开元( ) 唐玄宗 先天( )

46 唐玄宗

47 开元盛世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48 开元盛世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49 开元盛世 大明宫三清殿遗址 大明宫麟德殿模型

50 二、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改革 裁汰冗官整顿吏治、限定全国的文武官员为18805人 。 重视职官,尤其是县令的选拔,擢拔贤才 。
抑制食封贵族和佛教势力 。 整顿财政,改革课役制度。 整顿武备,改革兵制,收复失地。 尊扬儒术,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

51 姚崇 唐玄宗任命姚崇 宋璟

52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承袭贞观、武周两朝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革,使开元期间,政治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人口增加,物资丰富,物价低廉,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发展到高峰,成为唐代最繁盛时期。史家誉之为“开元盛世”。

53 开元盛世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二十年,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 天宝元年,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 ——《通典》卷七《历代户口盛衰》

54 开元盛世 盛唐女立俑 弈棋仕女图

55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第五节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一、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二、军事制度及其变迁 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四、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56 “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

57 一、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皇 帝 一、健全三省六部制 决策系统 政事堂会议是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政事堂 议政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颁布 出令 中书省 政事堂会议是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皇 帝

58 三省制的特点 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成为一个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经过门下省下发,尚书省的奏案要经过门下省省读。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

59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唐“中书省之印”

60 尚书都省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行政系统 唐初文官俑 吏部、司封 司勋、考功 户部、度支 金部、仓部
虞部、水部 工部、屯田 工部 比部、司门 刑部、都官 刑部 驾部、库部 兵部、职方 兵部 膳部、主客 礼部、祠部 礼部 金部、仓部 户部、度支 户部 司勋、考功 吏部、司封 吏部 尚书都省 唐初文官俑

61 太府寺 司农寺 鸿胪寺 大理寺 太仆寺 宗正寺 卫尉寺 光禄寺 太常寺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太府寺 司农寺 鸿胪寺 大理寺 太仆寺 宗正寺 卫尉寺 光禄寺 太常寺 三 监(五监) 行政系统 九 寺 国子监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62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监察机构——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副官:御史中丞 台院 殿院 察院 《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 监察御史。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还要监察中央的六部官员。 察院 殿中侍御史。对百官在宫内违法或失礼的行为或言论进行监察。 殿院 侍御史。对中央官进行监察和纠弹,并且参与疑难案件的审理。 台院 长官:御史大夫 副官:御史中丞 睿宗桥陵獬豸

63 封驳制度的完善 门下省专任“审署奏议,驳正违失”之权。同时规定黄门侍郎、给事中、谏议大夫、拾遗补缺都有规谏封驳之权,要求“政令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在中央设立了御史台掌中央监察廉洁吏治。

64 中书门下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刑 礼 房 户 兵 枢 机 吏 三省制的瓦解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中书门下 三省制的瓦解

65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也具有的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这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方向。 吴宗国 主编

66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使职差遣的流行 《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观察处置使 枢密使 观军容使 度支使 户部使 盐铁使 节度使

67 常 科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秀 才 明 经 进 士 明 法 明 书 明 算 二、完善科举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 同时,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 明 算 明 书 明 法 进 士 明 经 秀 才

68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唐摭言》卷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69 二、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入仕途,尚须经吏部主持的铨选。叫释褐试,以身言书判进行考核。
唐代科举适应了庶族地主发展的需要,向各个阶层打开了入仕之门,使官僚队伍有广泛的基础,网罗了大批读书人进入政治舞台,所谓“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中矣。”它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的繁荣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0 吴宗国 著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武则天大开制科,增加了科举入仕的人数。但比起杂色入流和门荫入仕来,科举入仕在入流总数中仍然只占很小比重。进士科在唐后期成为选拔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 进士科录取标准的变化:文章—诗赋—文章

71 2、唐代的学校 唐初的学校有京师学和州县学两大类,在京师设有六学,即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子弟;太学召收五品以上子弟;还有四门学,律学和书学、算学。 中央除六学之外,还有二馆,门下省设有弘文馆;在东宫设有崇文馆,以收皇亲国戚和高级子弟 。地方有州学和县学。 太医署,是专门的医疗机构,也是培养医生的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

72 三、军事制度及其变迁 征兵制——募兵制 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是一种征兵制的兵役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73 军事制度及其变迁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 《新唐书》卷五○《兵志》: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木兰辞》: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74 军事制度及其变迁 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叫做“折冲府”。在唐代,折冲府共有634个,分为三等,上府有府兵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折冲府的长官称折冲都尉。 这634个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其中大约40﹪设置在关中地区,接近关中的河东、河南一带折冲府也较多。折冲府的这种分布特点,目的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600多个折冲府分属中央十六卫统领。 左、右千牛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威卫 左、右武卫 左、右骁卫 左、右卫 十 六 卫

75 军事制度及其变迁 唐发兵鱼符 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颁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两京留守,若诸州、诸军、折冲府、诸处捉兵镇守之所及宫总监,皆给铜鱼符。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

76 唐代府兵制的特点 第一,“寓兵于农”,兵农合一。规定三年一选,“财均者取其强,力均者取富,才力又均先取多丁”的原则。
第二,中央十二卫督率各府,军府又相对集中在关中地区,形成朝廷“居重驭轻”之势。 第三,战士平时有训练,保证了战斗力。有事“命将以出”,事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难以拥兵跋扈。 府兵制有强化中央集权的性质和作用。

77 军事制度及其变迁 高宗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兵役给农民造成的负担越发沉重,各地出现了农民逃避兵役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年(723),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明年,更号曰‘彍骑’”。 唐玄宗开元年间,征发府兵停止了。这样,唐前期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就宣告结束了。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

78 四、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和 租庸调制 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
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授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笃疾、废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授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授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授田。

79 2、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授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武骑尉,授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充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80 四、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前期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均 田 制 就 是 国 家 颁 布 的 田 令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武德七年(624),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凡官人授永业田:亲王一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 均 田 制 就 是 国 家 颁 布 的 田 令

81 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买卖。
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硙的,并准许卖口分田。 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量。

82 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前期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4、租 庸 调 制 是 国 家 颁 布 的 赋 役 令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83 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里正兼课植农桑,催促赋役。……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代手实残卷

84 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5、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期间,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 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籍进行有效的控制,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难以维持。

85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 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
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在租庸调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的两种附加税——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初用于备荒)所得收入渐多,到安史之乱以后地位越发重要。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 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实行后,百姓负担的赋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谷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另一部分为税钱,按户等高下征收。

86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 额。 3、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4、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 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 额。 3、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4、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 5、征税对象,“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对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

87 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 两税法的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 财产 丁身 征税标准 两税法 租庸调 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

88 两税法的评价 两税法的实行,它把租庸调和一切杂徭统归于两税。简化了税收手续,“天下便之”。结束了以前税收的混乱状态,暂时抑制了一些官吏在收税中渔利的行为。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

89 财政制度及其变迁 工商税的骤兴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先后对盐、茶、酒实行专卖,控制其生产,垄断其购销,加价卖于商人出售。茶、酒有时取消专卖而征收重税。专卖收入以盐利为主。 《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 “又〔肃宗〕至德初,为国用不足,令第五琦于诸道榷盐以助军用,及〔刘〕晏代其任,法益精密,官无遗利。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无厌苦。〔代宗〕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

90 五、修订《唐律》 唐初有裴寂、刘文静修定的《武德律》。唐太宗时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由房玄龄修成了一部《贞观律》。高宗时,删改后成为《永徽律》12卷,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一书,共30卷。两者合称为《唐律疏议》。并于653年颁行全国,这是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91 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唐律》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共十二篇,五○二条。 专则 罪律 事律 总则 34条 断狱篇 18条 捕亡篇 62条
杂律篇 27条 诈伪篇 60条 斗讼篇 54条 贼盗篇 24条 擅兴篇 28条 厩库篇 46条 户婚篇 59条 职制篇 33条 卫禁篇 57条 名例篇 《唐律》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共十二篇,五○二条。

92 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诸事应奏而不奏,不应奏而奏者,杖八十。应言上而不言上,虽奏上,不待报而行,亦同。不应言上而言上及不由所管而越言上,应行下而不行下及不应行下而行下者,各杖六十。” ——《唐律疏议》卷一○《职制》 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过仗一百,五十口加一等。州随所管县多少,通计为罪。各罪止徒三年。 ——《唐律疏议》卷一二《户婚》

93 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议宾 议能 议勤 议贤 议贵 议故 议功 议亲 八 议 先朝后裔为国宾者 有大才艺 有大勤劳 有大德行 高级官员 皇帝故旧
八 议 先朝后裔为国宾者 议宾 有大才艺 议能 有大勤劳 议勤 有大德行 议贤 高级官员 议贵 皇帝故旧 议故 有大功勋 议功 皇亲国戚 议亲 《唐律疏议》卷二《名例》: “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其犯十恶者,不用此律”。

94 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十 恶 亲属间强奸、和奸 内乱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蛊毒厌魅 不道 杀官长、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 不义
谋杀或殴打尊长 恶逆 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 不睦 谋背国从伪 谋叛 忤逆于直系尊长 不孝 谋毁宗庙山陵宫阙 谋大逆 对君主的不敬行为(包括过失犯罪) 大不敬 谋危社稷 谋反 十 恶

95 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唐后期之立法形式开宋“敕令格式”之先声 文宗大和四年(830)“从今已后,刑部、大理寺详断刑狱,一切取最后敕为定”。
玄宗:《格后长行敕》六卷 《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 德宗:《贞元定格后敕》三十卷 宪宗:《元和格敕》三十卷 《元和删定制敕》三十卷 文宗:《大和格后敕》四十卷 宣宗:《大中刑法总要格后敕》六十卷 《大中刑律统类》十二卷 文宗大和四年(830)“从今已后,刑部、大理寺详断刑狱,一切取最后敕为定”。 ——《唐会要》卷三九《定格令》

96 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瞿同祖 著

97 唐前期的法律体系是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各种制度的规定,格是对律令的补充和修改,式是各种行政法规,
五、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唐前期的法律体系是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各种制度的规定,格是对律令的补充和修改,式是各种行政法规,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

98 法律制度及其变迁 令是关于各种制度的规定。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凡《令》二十有七:一曰官品,二曰三师三公台省职员,三曰寺监职员,四曰卫府职员,五曰东宫王府职员,六曰州县镇戍岳渎关津职员,七曰内外命妇职员,八曰祠,九曰户,十曰选举,十一曰考课,十二曰宫卫,十三曰军防,十四曰衣服,十五曰仪制,十六曰卤簿,十七曰公式,十八曰田,十九曰赋役,二十曰仓库,二十一曰厩牧,二十二曰关市,二十三曰医疾,二十四曰狱官,二十五曰营缮,二十六曰丧葬,二十七曰杂令。而大凡一千五百四十有六条焉”。

99 第六节 安史之乱------唐朝 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六节 安史之乱------唐朝 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100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1、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 2、均田制、府兵制破坏之后,形成了“外重内轻”之格局。
3、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经过长时期的准备。 4、内地承平日久,武备松弛。

101 安禄山 杨贵妃 杨贵妃之墓

102 安史之乱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新疆 甘肃 宁夏 山西 北京 辽宁 青海 四川 广东 安西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剑南节度使 岭南五府经略

103 安史之乱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104 安史之乱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高丽 高仙芝
安西节度使 突骑施 哥舒翰 陇右节度使 突厥 安思顺 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粟特 安禄山 平卢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105 安史之乱的经过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皇幸蜀图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达成都 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106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 九月,收复长安。 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60万军围攻邺城, 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107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
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少数民族乘机而入; 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中央集权日益削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08 四、安史之乱后政局的变化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109 安史之乱后的政局变化 河北地区 东南地区 三类藩镇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新唐书》卷五○《兵志》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河北地区 三类藩镇

110 1、藩镇割据的原因 藩镇割据是唐代后期社会危机的集中表现和安史之乱的必然结果。 1、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中央为着戡乱,竭力奖进武人。
2、武人戡乱有功,要求地盘职位。 3、唐政府政治混乱、财政困难、军力衰弱是方镇割据的前提。

111 安史之乱

112 安史之乱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113 2、藩镇割据的主要表现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其割据的主要表现是藩镇拥有本镇的赋税支配权,本镇的官吏任免权,拥有军队的指挥权,和藩镇职位的继承权。

114 藩镇割据 德宗削藩的尝试 加强中央禁军 整顿财政经济 在许多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下,德宗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建设。
贞元以后,德宗不断扩大神策军,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统领神策军。神策军达15万人左右,待遇优厚,战斗力比较强。从神策军中成长出一批军事人才。 加强中央禁军 加强对江淮财政的督运 积极扩大税源,工商杂税的数额和比例大增。 整顿财政经济

115 宦官与党争 玄宗 肃宗 代宗 德宗 敬宗 穆宗 宪宗 顺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哀帝 昭宗 僖宗

116 宦官与党争 《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序》: “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117 3、宦官的专权的演变过程 唐太宗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唐自高宗以后,特别是玄宗时,宦官数量增加。有些人官至三品,高力士尤被重用,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称其为阿翁,但在安史之乱前,宦官是凭借皇帝的权势来作威作福,代表皇帝出使或监军,从中得到经济上的利益,安史之乱后,由皇帝的奴才变成主子。后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118 宦官与党争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1、宦官专兵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任,统率神策军。自此,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 2、宦官参掌机要 代宗永泰二年(766),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职掌本为在皇帝和宰相之间传递文书,因为接近皇帝,逐渐参预政事。 左右枢密与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合称“四贵”。

119 宦官与党争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臣光曰:……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置婴儿,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之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廿二史札记》卷二○《唐代宦官之祸》: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120 宦官与党争 哀帝 → 昭宗 ↓ 武宗 ← 宣宗 懿宗 僖宗 文宗 敬宗 穆宗 宪宗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 。

121 宦官与党争 唐代宦官

122 南衙北司之争 朝臣的衙门在皇宫的南边,称为南衙,而宦官的衙署在宫城的北边,称为北司,他们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重要事件有德宗时朝官反对宫市;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公元835年的“甘露之变”;昭宗时崔胤引朱全忠谋灭宦官。

123 宦官与党争 唐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历穆、敬、文、武、宣五朝。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政治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把唐后期党争严格地分为牛、李二党,并不确切。

124 宦官与党争 范祖禹《唐鉴》卷一○: “唐之朋党,始于牛僧孺、李宗闵对策,而成于钱徽之贬,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穆宗以后,权移于下,朝无公政,士无公论,爵赏僭滥,刑罚放纷,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与夫三君、八俊厉名节立廉耻以抗权邪者,斯为下矣。何则?汉之党尚风节,故政乱于上而俗清于下,及其亡也,人犹畏义而有不为。唐之党趋势利,势穷利尽而止,故其衰季,士无操行,不足称也”。

125 五、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唐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1、政治昏暗。 2、赋税苛繁。 3、关东旱灾严重。

126

127 唐末农民起义的三个阶段 从874年(乾符元年)起义到878年王仙芝被杀为第一阶段——初期流动作战和初步发展的阶段。
从878年王仙芝被杀到880年,即黄巢克复长安是第二阶段——大规模流动作战和胜利发展的阶段。 从黄巢进入长安(880年)到884年(中和四年)是第三阶段——起义军转入防御,终致失败的阶段。

128 第七节 唐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唐代是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及交通业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而且出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生产关系中契约性的生产关系出现。 尤其是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朝的盛世,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

129 一、农业生产发展 ①生产工具显著改进。特别是发明了曲辕犁、连筒、桶,筒车和水轮。②水利事业发达。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官府储粮增加;各级仓库丰满;⑤物价低廉: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⑥人口增长。

130 曲辕犁 高转筒车                                                                                          曲辕犁构造图

131 连筒 筒车

132 二、手工业相当发达 唐代的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以官营手工业为主 。纺织、冶铸、烧瓷等几个部门都有比较显著的发展。纺织业是唐代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之一,精品为“缭绫”,绢和绵。益州、扬州和定州的织锦,邢州的白瓷,赵州的青瓷,皆享有盛名。陶瓷工人用青、黄、绿制成的“唐三彩”,色泽鲜艳,誉满中外。

133                                                                                                                   唐三彩骑马俑 三彩陶马

134                                                                                                                                                                                    唐代大袖衫                                                                                                                             唐舞女服 唐大袖衫

135                                                                                       唐釉下彩执壶

136                                                                                                                                                                                   青瓷荷叶盏、托                                                                                             唐代金杯

137                                                                                                                                                           唐代古琴

138 唐朝服饰

139 三、城市繁荣,商业兴旺 长安城周围有七十余里,居民三十多万户,有数千家店铺,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有出售货物的肆,同类产业为行,设市令掌贸易,广州则是南方的外贸中心,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商务,为中国最早的海关。为便于商贸,有邸店,供客商存放货物和居住的地方,有柜坊,供客商寄存钱财的地方,是最早的银行。有了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最早的金钱汇兑业务形式 。

140 唐代都城长安图

141 东都洛阳图

142 四、商品增多,交换非常活跃。 形成了许多商业中心。黄河流域有长安、洛阳、开封、太原、定州(河北定县)等;长江中下游有越州(浙江绍兴)、谭州(湖南长沙)、荆州等;其中洛阳、扬州、长安最大,也最为繁华。出现了许多大商人工基他们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如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 。

143 唐釉下彩执壶 元宵节

144 五、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中外交往十分频繁。
长安有五条大道通向全国各地。扬州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唐朝对外的水陆交通也很发达,它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交往十分密切。

145 唐代中外交通图

146 第八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海外文化交流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密切。

147 一、突厥 唐初,李渊对东突厥的侵扰采取了忍让退守的政策,“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贞观三年(629)派李靖率兵十几万分六路出击,平定东突厥以后,唐政府采取了温彦博的建议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羁糜政策。 对西突厥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下设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称为安西四镇。武则天时期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北方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148 突劂文化遗存 突劂文化遗存 回纥王像

149 二、回纥 又称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为团结联合之意,其祖先是丁零人,为古匈奴的后代,北魏时称高车,隋唐时臣服于突厥,首领吐迷度时自称可汗,归附唐朝,唐在此设立了瀚海都督府,以吐迷度为怀化将军瀚海都督。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称可汗,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后,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政府平定叛乱,唐也三次下嫁公主给回纥可汗,两者关系密切。788年,回纥改名为回鹘,取俊健如鹘之意,840年,被黠戛斯所灭,于是向西迁居,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150 三、南诏 在云南西北的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王,称为诏,故为六诏,他们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他们善于冶铁,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738年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建都于大理城,同唐朝的关系密切。

151 大理崇圣寺三塔

152 四、吐蕃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其王称赞普意即雄强的丈夫。唐初赞普松赞,统一各部,以逻些为首府 。 640年松赞干布命大相禄东赞来求婚,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文入藏;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文嫁给了尺带珠丹。唐穆宗长庆初年(823)双方会盟,在拉萨建立了“长庆会盟碑” 。

153 松赞干布 面向东方的文成公主

154 唐朝文化之西传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 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155 唐朝文化之西传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金城公主像 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156

157 五、唐代与海外各国关系 唐与诸国的交往,首先是通过互派使节实现的。除使节之外,广大的“留学生”、“学问僧”和外籍官吏在与诸国的交往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吉备真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鉴真应日本学问僧普照等人的邀请,经过六次努力,终于到达日本,在奈良东大寺说法 。

158 鉴真东渡纪念馆 鉴真

159 西天取经图 玄奘

160 唐代的外来文明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161 唐代的外来文明 《大唐西域记》

162 大雁塔

163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堀敏一

164 一、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 本 日本遣唐使表 公元 船数 人数 太宗 630 玄宗 717 4 557 高宗 653 1 121 733
日 本 日本遣唐使表 公元 船数 人数 太宗 630 玄宗 717 4 557 高宗 653 1 121 733 594 654 2 752 500 659 肃宗 759 99 665 代宗 777 778 667 779 781 669 德宗 804 805 武周 702 文宗 838 3

165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遣唐使航线图

166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遣唐使船

167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日 本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 ),达到了顶点。

168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吉备真备(695-775) 空海(774-835) 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
随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 弘法大师空海像

169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鉴真(688-763) 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遣唐使船到达日本。 “如一灯燃百千灯”
——《唐大和上东征传》 鉴真和尚像 日本唐招提寺藏

170 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新 罗 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 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 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171 唐朝文化之西传 丝绸之路的打开 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
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 、焉耆 、于阗 、疏勒 )。 丝绸之路的打开 高昌故城遗址

172 唐高宗朝疆域 唐朝文化之西传 靺 鞨 新罗 吐 蕃

173 唐朝文化之西传 乾陵六十一王宾像

174 唐朝文化之西传 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龟兹 焉耆 石堡城 小勃律 疏勒 于阗 吐蕃

175 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 著

176 唐代的外来文明 向达 著

177 唐代的外来文明 天台宗 智顗 《法华经》 法相宗 玄奘 《成唯识论 》 净土宗 善导 华严宗 法藏 《华严经》 禅宗 菩提达摩 密宗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华严宗 法藏 《华严经》 禅宗 菩提达摩 《楞伽经》、《金刚经》 密宗 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 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 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

178 唐代的外来文明 三夷教 景教碑 摩尼教 经典残片 祆教官职——萨宝

179 唐代的外来文明 荣新江 著

180 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的雅乐和燕乐 隋文帝 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隋炀帝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礼毕 唐太宗 燕乐 高昌 隋唐燕乐

181 唐代的外来文明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182 唐代的外来文明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男装胡服女立俑

183 唐代的外来文明 李贤墓打马球图 追逐轻薄伴 闲游不著绯 长拢出猎马 数换打毬衣

184 唐代的外来文明 隋李静训墓出土 玻璃罐和玻璃瓶

185 唐代的外来文明 何家村窖藏 唐舞马啣杯纹银壶 唐舞伎八棱金杯

186 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狮纹银盘 谢弗 著

187 唐代与海外各国关系 唐政府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原则,外国的货物、艺术和生活方式不断传入唐朝。 从文化艺术来讲,佛教内典和艺术源源东来,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开始传入中国;朝鲜、印度及中亚诸国的舞蹈在唐廷大放异彩, 外国音乐家受到唐人的喜爱;拜占庭、阿拉伯的医学家也在唐朝找到了活动的市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域的服装、食品和习俗广为流传, 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唐朝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促进了唐朝社会的发展,使唐朝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188 第九节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由于社会长期的繁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
南北统一后,南北两种文风交融促进了其发展。 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和利用,更加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科举考试的实行,诗赋取士,更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189 二、宗教与哲学 道教和佛教继续前代的发展而盛极一世,儒学也开始复兴,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行并日益综合之势,这是唐代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出现了外来宗教与本国宗教相互流行的势头; 第三,三种宗教的出现波动反映了政治消长。

190 1、王通三教合一理论 王通著有《中说》又名《云中子》提出了三教合一的理论,认为三教各有所用,要通权达变,不可固执一方,六经中也有治国安邦之道,老庄则向往“至德之世”佛教虽然是西方之教,但也不失为圣人,为此提出了三教于是乎可以一矣。

191 2、傅奕反佛教的斗争 太史令傅奕他七次上疏请罢佛教,主张让僧尼种田纳税。认为佛教有几弊: 乱伦:违反君臣父子关系,不忠不孝;
伤政:他们游手好闲,浪费钱财,减少税收; 乱国:佛本夷狄之人,有被同化为夷狄之人 的危险。 处理的方法:除去佛教,令僧尼匹配,生男育女,以便益国足兵,他认为“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

192 三、唐代文学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数量巨大据康熙时编的《全唐诗》中收集了2200多位诗人的诗歌48900余首,这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体裁丰富,有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等其中七言诗为唐代新创,同时有了众多的诗人。 唐代诗歌的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几个阶段。

193 1、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最著名的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他们主要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和积极进取但却屡受打击而怀才不遇的不平愁惆的心情。他们在文风方面,主要轻绮碎而重风骨,使诗歌富有进取精神。

194 王勃与《滕王阁序》

195 卢照邻

196 杨炯

197 2、盛唐 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唐诗的双璧: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古典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

198 李白 将进酒

199 《石壕吏》 杜甫

200 3、中唐 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孟郊、刘禹锡最为著名 。
白居易主张文学要为现实服务,为政治服务,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201 《琵琶行》

202

203 4、晚唐 晚唐的诗坛,有浓厚的伤感气氛,代表有李商隐,杜牧等人,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4

205 5、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为改变魏晋南北朝以来只重形式的骈文体裁,唐人遂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自由质朴、生动活泼的新型散文,史称古文运动。唐初的陈子昂是古文运动的奠基者,韩愈则是古文运动的主将,后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亦对古文运动作出过巨大贡献。他们提倡先秦散文的形式,把文学从描写风云月露,伤感哀思中解放出来,直接为现实服务,为社会服务,如韩愈的《师说》是代表。

206

207 6、传奇小说 唐代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传奇小说也发展起来了,最早的起源于裴刑的《传奇》三卷而得名,现存最早的当属王度的《古镜记》。唐传奇可分为四类,一是别传,二是剑侠三是爱情;四是神怪。唐代传奇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形成。

208 四、音乐 音乐在隋炀帝时设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等九部乐,最著名的音乐家是万宝常,著有《乐谱》64卷,唐太宗时设有十部乐,唐玄宗时,有皇帝梨园子弟。唐代的舞蹈分国家健舞和软舞两种,盛唐时流行霓裳羽衣舞。

209 五、绘画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国内现存的最早的古名画。
唐初的著名画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其后还有吴道子、王维、李思训、张暄、周仿、韩干、韩滉等,都名噪一时。其中以吴道子最为著名,有“画圣”之称。

210

211 展子虔《游春图》

212 六、书法 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四人 为代表。虞世南以字体匀圆柔秀著称,欧阳询以笔力劲险强健闻名,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称为楷书第一,而禇遂良则工于隶书 。 颜真卿人称颜体,代表作为《多宝塔碑》柳体博采众长,代表作为《李成碑》。 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历史上研究书法影响最大的专门著作 。

213 颜真卿多宝塔碑

214 玄秘塔碑 柳公权

215 孙过庭《书谱》

216 七、史学 1、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唐太宗时则别置史馆于禁中,而由宰相监领。 2、 “唐八史”的修定。
3、刘知几撰写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 4、杜佑编纂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通史著作 。 5、张说、李林甫修订的《唐六典》;苏冕撰 《唐会要》。

217

218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撰写的《史通》。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他在书中不仅对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体裁的优劣得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总结,提出了自己的修史主张和见解,而且还指出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才能写出好的史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219 杜佑的《通典》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通史著作,共200卷,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9类,对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到唐代宗时期的每一典章制度都追根溯源,记载详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20 八、科技 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制定了《皇极历》,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
唐代天文学家张遂,法号一行,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并编制了《大衍历》。 算学家李淳风注有《十部算经》,王孝通著有《辑古算经》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

221

222 医学 隋代名医巢元方著《诸病源侯总论》,系统论述了疾病分类与鉴别诊断方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著作。
孙思邈著有《千金方》30卷和《千金翼方》30卷,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苏敬的《唐新本草》,收录了药物800余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223

224 社会生活 《太平广记》卷一六《杜子春》 “衣服车马,易贵从贱。去马而驴,去驴而徒”。 《续玄怪录》
“扶风马震,居长安平康坊。正昼,闻扣门,往看,见一赁驴小儿云:适有一夫人,自东市赁某驴,至此人宅,未还赁价”。

225 社会生活 穷苦人: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绔,足下复无鞋。 唐代男子普通服装:幞头、袍衫、靴带

226 社会生活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帔
窄袖衫襦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唐女子便服

227 饼 饭 粥 糕 社会生活 粟为主 山东地区 米为主 淮河以南广大地区 麦为主 西北地区 粟、麦为主,稻米较少 关中河南地区 各种点心
粟米粥、稻米粥、麦粥、面粥等 粟米饭、稻米饭、麦饭等 胡饼、蒸饼、馒头、汤饼(面条)等

228 社会生活 新疆出土做面食泥群俑

229 社会生活 新疆出土面制点心 庖厨俑

230 社会生活 唐德宗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茶经》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人自怀挾,到处煮饮,遂成风俗。自邹、齐、仓、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德宗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茶经》 五代陆羽像

231 社会生活 《封氏闻见记》卷六 “古人葬者亦有石志,但不如今代贵贱通为之耳”。 《唐国史补》卷中
唐“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贾然,大官薨卒,造其门如市,至有宣竞构致,不由丧家”。

232 社会生活 谢和耐 著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节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节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