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复习回顾: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复习回顾: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复习回顾: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人, 怎么办? 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 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局限而功败垂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因幻想而饮恨京城。 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人, 怎么办?

3 革命 革命 革命

4 辛 亥 革 命 课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5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6 山雨欲来风满楼, 武昌起义谱春秋。 立国行宪废帝制, 有花无果恨悠悠。

7 背景篇 山雨欲来风满楼

8 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是历史 的必然吗?改革行不行? ——必然性 如果革命是必然,那需要哪些准备呢? ——可能性 革命的关键节点,锁定在1911年的武昌, 这里又有怎样的偶然性呢? ——偶然性

9 你的地盘 我做主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无能 无耻

10 必 然 性 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是历史的必然吗?改革行不行?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冲破封建束缚
(2)两大社会矛盾合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必须推翻. (3)政治:改良道路的一再失败

11 革命已是必然,还需要哪些准备呢? 1、组织准备 2、思想准备 3、军事准备

12 (1)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并且组建了自己的革命团体。
1、组织准备: (1)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并且组建了自己的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时间、地点、领导、性质)

13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
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 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时间 地点 领导 结果 1895年 广州 兴中会(孙中山) 计划泄露遭破坏 1898年 皖、赣、湘、鄂等地 自立军(唐才常) 领导人被捕杀而失败 1900年 惠州 兴中会(郑士良) 弹尽援绝,被迫解散 1904年 长沙 华兴会

14 (2)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组成团体、纲领、刊物、性质等)

15 2、思想准备: a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2中心,3人物) b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评 价 进步性 局限性
评 价 进步性 局限性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民族 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没有明确的反帝旗帜 创立民国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 (核心) 体现的政治民主化要求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土地由国民共享 民生 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6 3、军事准备: a 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形势,积累经验 b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宣传革命
湖北新军,……共有官兵一万六千人左右。事发前,除被端方带往四川和瑞澂派外各地的以外,剩下八千多人。这八千人中,纯粹的革命党人,有两千多;同情革命的,四千多;坚决“反革命”的,只有一千余人;其余,基本属于摇摆分子。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  

17 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 提供了机遇; 武汉的经济;阶级;群众;宣传组织;人才优势;地理优势(必然性).
革命的关键节点,锁定在1911年的武昌,这里又有怎样的偶然性呢? 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 提供了机遇; 武汉的经济;阶级;群众;宣传组织;人才优势;地理优势(必然性).

18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历史发展不可改变的趋势 偶然性: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两者的关系: 没有完全的必然性
——没有完全设计好的辛亥革命 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 ——没有对湖北新军的革命动员, 就不会有武昌起义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19 -------概括: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 ——决定双重任务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辛丑条约》清政府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6)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革命条件: 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 (8)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20 二 过程篇:武昌起义谱春秋 时间 经过 结果 1 武昌起义 思考:武昌起义有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那用“谱春秋”来评价是否太高?

21 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22 丧钟为谁而鸣?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太原 西安 镇江 江宁 苏州 上海 安庆 杭州
贵阳 昆明 广州 长沙 福州 南昌 苏州 上海 安庆 武昌 江宁 镇江 西安 太原 成都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桂林

23 三 成就篇:立国行宪废帝制

24 时间: 总统: 国旗: 概况: 国都: 纪元: 孙中山 五色旗 南 京 公 历,民国纪年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概况: 五色旗 南 京 公 历,民国纪年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25 从政府成员组成来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从政府成员组成来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26 1、立国: 建立中华民国 2、行宪: 3、废帝制:革命 清帝退位 立法巩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问题探究: 提出主权在民的意义是什么?
3、废帝制:革命 清帝退位 立法巩固 建立中华民国 (时间、政府、定都、国旗、性质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性质、意义) 问题探究: 提出主权在民的意义是什么? 孙中山期望的政体是什么? 为什么特别实行责任内阁制?

27 特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
主权在民,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内容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特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8 1、立国: 2、行宪: 3、废帝制: 建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问题探究: 是谁直接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 那为什么称其为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贡献”呢? 革命过程中又表现出哪些危机?

29 《阿Q正传》·革命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革命潜伏着什么危机?这危机导致辛亥革命出现如何结果?

30 革命阵营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帝国主义列强 清政府 袁世凯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任命 支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施压 革命阵营

31 四 结局评价篇: 有花无果恨悠悠

32 结局: 辛亥革命的结局是什么?(在教材中找到表述)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为什么被窃取?(结合革命过程中隐藏的危机) ①革命党人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 革命阵营 反革命阵营 ①帝国主义 ②袁世凯 软弱妥协 施压 阻挠革命 进攻+欺骗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 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革命任务是否完成——反帝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33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有花无果恨悠悠” 1、何为 “有花”? 2、何为“无果”? 3、何为“恨悠悠”?

34 革命之花除了政治方面“立国行宪废帝制”之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请回答: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

35 如何评价“有花无果恨悠悠”? 政治: 立国行宪废帝制 经济: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有花 思想: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风俗:
推动风俗文化的近代化 1、有花 2、无果 3、恨悠悠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b没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没有真 正实现民主共和 ——遗憾谁来弥补?

36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的支持 对 清:逼宫退位 革命派软弱 对革命派:迫孙中 山让位 立宪派等的拥护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37 辛亥革命的遗憾谁来弥补?

38 五四运动(1919年):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39 学习提升: 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它打断了中国通过改革走向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最终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观点对吗,为什么? 思维点拨: 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改良主义能成功吗? 改良的失败是因为暴力革命吗?

40 领导我们醒过来 领导我们站起来 领导我们富起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41 巩固练习: 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2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3 高考真题分解 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44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

45 2.(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46 【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

47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8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答案】B

49 4.(2013·四川文综·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考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50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突出变化”:可依据材料“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进行归纳概括;“作用”: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的意义分析。 【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


Download ppt "复习回顾: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