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 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杨月清 2015年1月17日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危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
传染病预防控制 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4
传染病预防控制
5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定义:是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直接从感染的人、动物、贮存宿主,或间接通过植物、动物、媒介生物、非生命环境传播给易感宿主所导致的疾病
6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7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有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2/26/2017
8
病原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隐性感染者:不出现临床上可识别的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的人
2/26/2017
9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生活接触、虫媒、血液、土壤等
10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
易感者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
11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潜伏期、症状期、恢复期
常见症状和体征:发热、出诊、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12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源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13
法定传染病 甲类: 2种 乙类:26种 丙类: 11种 其他传染病:如水痘
14
传染病种类 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 肠道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 虫媒传染病—蚊虫 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 蠕虫病—寄生虫
15
冬春季为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以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为主
夏秋季以肠道传染病为主
16
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等 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 ——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肠道传染病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
17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38℃)、全身酸痛、咽痛、咳嗽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2/26/2017
18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主要症状: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1-5岁儿童
19
流行性腮腺炎 也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易感人群:多见于5-15岁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获得终生免疫。
20
手足口病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传播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易感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预防措施:勤洗手、勤通风,流行季节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21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14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2/26/2017
22
水痘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物、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在发展为水痘,常伴有瘙痒,皮疹躯干部较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常见10岁以下儿童,一次发病终身免疫 2/26/2017
23
肠道传染病共同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
24
传染病的预防 控制(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隔离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锻炼身体、改善营养
25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接种疫苗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流行季节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2/26/2017
26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1、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2、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4、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 5、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6、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 7、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8、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27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要点 预防 发现及报告 处理
28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 学校领导重视学校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管理条例》,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及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卫生等有关部门,认真督查各项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
29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 学校要严格晨检、午检制度,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发热及出诊学生必须要求其立即离校就医,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30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 对到校的每名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其健康状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病症应予登记并要求其去医院就诊
对缺勤的学生,了解缺勤原因,对因病缺勤的学生,了解学生患病情况,对患有传染病者予以登记 班主任将晨检因病缺勤调查结果登记,上报指定疫情报告人 疫情报告人核实上报
31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每天对缺勤的学生进行统计,并电话追访缺勤原因。一旦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要及时报告
32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 新生入学及转入时要审查预防接种证,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免疫规划的规定完成相应年龄的免疫程序,对于应接种但又未接种者进行补种。传染病流行季节或疫情发生时,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实际情况,配合辖区疾控中心,遵循自愿原则,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或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33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 对教师、宿舍、活动场所等保持通风换气,搞好环境卫生和日常消毒。必要时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选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
34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 加强培训,提高教职工、保育员业务素质,强化相关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使学生、儿童及家长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 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35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学校校长或者托幼机构主要领导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36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 报告内容 在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疫情报告人应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7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38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
39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 及时隔离病人,尽快使病人得到救治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患病人群所在班级或办公室,暂停学校的一切集体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之间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处理意见
40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 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开展疫点消毒,对场所进行彻底消毒(餐具、玩具、毛巾、被褥 ),消毒工作结束后要进行通风换气 学校应密切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学校应密切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应急接种疫苗及预防性服药工作
41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 学校应密切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班级学校停课工作 必要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每日报告工作
做好学生家长的接待和宣传解释工作
42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43
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2/26/2017
44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26/2017
45
食源性疾病的特点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形式有暴发和散发两种。 食源性疾病中的肠道传染病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食源性疾病的种类多,潜伏期各有不同。 食源性疾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2/26/2017
46
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要素 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 因子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2/26/2017
47
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 食物中毒 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2/26/2017
48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特点:
患者起病常为暴发性,多数在24-48小时内相继发病 同餐者先后出现相似的症状,一般以胃肠症状较明显 未进同一食品者不发病 停止进食有毒食品后,短期内无新患者出现 2/26/2017
49
诊断依据 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2、同种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3、潜伏期一般较短。
50
诊断依据 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5、从中毒食品或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
6、未获取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
51
食物中毒的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52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 食物中毒。
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 的季节。
53
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 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 比较高。
54
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
发病率较高,病死 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 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 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 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55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真菌或真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 食物中毒。
主要是谷物、油料或植物储存过程中生霉,未经适当处理即作食料,或是已做好的食物放久发霉变质误食引起,也有的是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被有毒真菌污染或误用有毒真菌株。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植物秧秸和黑斑白薯是引起真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料,
58
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 1、及时报告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3、对中毒食品的控制处理 4、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2/26/2017
59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避免污染 控制温度 控制时间 清洗和消毒 控制加工量
60
制度的建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卫管理制度,配 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明确各级人员在食品卫生工作 中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各自的工作制度和规程。(建立和落实校长 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制度,有效控制学校食物中毒及其 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61
食品加工原材料采购 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感官检查、查看市场准入标志 (QS)等)
1、食品采购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人负责;由原料到成品实行 “四不制度”。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保管验收员不收腐烂 变质的原料;加工人员(厨师)不用腐烂变质的原料;从业人员不 卖腐烂变质的食品。 2、采购时应向供货方索取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食品 检验报告或合格证的复印件。并仔细查验与原件和产品是否相符; 3、采购的定型包装食品必须有厂址、厂名、生产日期、批号 或者代号、保存期限、配方或主要成分等食品标签内容;
62
食品贮存 1、食品应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 2、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3、食品仓库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4、库房要保持清洁。设置防鼠、防蝇、防潮设施,冷库要定 期除霜。食品之间要有一定空隙 5、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 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63
学校食堂的卫生要求 食堂工作人员卫生要求:
上岗培训:食堂工作人员(含食堂经营负责人、卫生管 理人员、营养师、厨师、厨工、采购员等)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培 训内容包括:食品卫生知识、法规知识及食品污染因素和食物中毒 发生的原因,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食品原料卫生质量的鉴别 方法等。上岗后还要保持经常的卫生知识学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 学习制度。
64
食堂工作人员卫生要求 个人卫生习惯 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剪指甲, 勤洗澡理发,勤换工作服 工作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和戴口罩。
不准在操作间内吸烟、随 地吐痰、吃东西、存放个人物品 拿餐具时应拿不接触食品的部 位。 要用食品夹子拿已加工好的直接入口食物。 工作开始前、上洗手间后、接触生肉、蛋、蔬菜及不干净餐 具、容器后及打电话后都要用流动水彻底洗手。 (手是肠道传染病 传播的重要途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勤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65
食堂工作人员卫生要求 健康检查:学校应当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观察和 定期的体格检查。每年应检查身体一次,并取得健康合格证。
66
食堂环境卫生要求 (1)、保持地面、台面及用具的清洁。每天工作结束应及时 打扫地面、地沟、台面,不留死角。使用的各种工具、容器或机械 用后要及时清洗摆放整齐,放于原位。 (2)、垃圾、废弃物等应存放在带盖的垃圾桶内,并及 时清理运走。清理后的垃圾桶应里外清洁不遗留食物残渣。 (3)、老鼠、苍蝇、蟑螂等有害昆虫的控制。消除室内外的 各种滋生条件,房屋的开口部位安装纱门、纱窗等防止昆虫进入, 杀虫灭蝇(使用杀虫剂时必须特别注意防止污染食品)。
67
食品加工卫生要求 蔬菜必须在浸泡池中用清水浸泡不少于 10 分钟; 粗加工时使用的刀、墩、案、盆、池等要荤素分开;
对食品加工必须做到烧熟烧透,加工好的食品存放一般不 超过 2 个小时。 加工食品要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加工用的容器和用 具应标明生熟标记; 成品(食物)存放实行“四隔离”:生与熟隔 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品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 加工好的熟食品,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 2 小时) 存放时,应当在高于 60℃或低于 10℃的条件下存放;
68
留样 食堂制作出售的食品,应取不少于 250 克 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 24 小时以上备查验。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
69
餐具洗刷消毒的卫生要求 用(食)具实行“四过 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为保证洗刷效果应使用流动 水。
(1)要有专用的餐饮具洗刷池,带油污的物品要加入洗涤 剂洗刷; (2)所有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3)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餐饮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 未经消毒餐具和私人物品不得放入其中,且要防止消毒后的餐具受 到二次污染,保洁柜也要定期消毒。学校为学生准备的餐具橱柜要 保持清洁通风。并防止老鼠、昆虫爬入; (4)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5)使用的洗济剂、消毒剂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70
学校应注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几个重要环节 学校生活用水的问题: 学校要加强生活用水的卫生安全管理,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生活 饮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具备集中式供水条件的学校 必须使用集中式供水;不具备集中式供水条件的学校使用的自备水必须按规定进行消毒、净化处理,自备水源必须有防护措施,在规 定距离内不得有污染源。有二次供水设施的 学校,对水箱定期消毒,学校应当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定期监测,对 使用的自备水和二次供水,每学期开学前均应当进行监测。
71
学校应注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几个重要环节 学校的环境卫生 学校食堂必须远离污染源。距离暴露垃圾堆(场)、坑式 厕所、粪池 25 米以上,
学校应保持环境整洁,设立水冲式厕所。内设洗手池,厕 所内应当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72
发生食物中毒的处置 学校食堂应当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当发生食物中毒及疑似食物中毒时,启动应急预案。
73
发生食物中毒的处置 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报告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74
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对中毒人员进行初步调查、核实。 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①停止食用疑似有毒食品。
②对病人进行临时紧急救助,通知120前往救护或组织人员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75
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对可疑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迅速采取控制处理措施。 ①保护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②追回已售出的有毒食品或疑似有毒食品。 ③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用具。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
77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78
群体性癔病 群体性癔病是一种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以躯体形式障碍为主,但无器质性损害,多见于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普遍存在敏感、偏激、从众的心理特点,易接受自我暗示的影响,极易导致群体性癔病发生。
79
发病特点 (1)有明显诱因,多为某些能引起学生精神紧张的事件所引起; (2)有类似临床症状,无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3)发病消长情况受暗示影响而改变,采取正确处理后,流行控制;过分渲染后,流行期延长。
80
案例1 2010年1月12日温州市平阳县某小学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甲流疫苗)后,1名男生嗜睡不醒,随后3名女生又相继出现类似症状,临床检查均未见异常,经专家诊断认定为群体性癔病(心因性反应),通过心理学专家心理干预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成功地平息了一次群体性事件。
81
案例2 2004年9月30日晚,某乡镇中学学生发生疑似“红眼病”事件。首发病例为该校初中部某学生,于当日14∶00出现眼痛、流泪、畏光等症状。之后,所在班级部分学生也相继出现上述症状。学校高度重视此事,由教师采取提问、学生举手的方式统计各班发病人数。至20∶00许,已有841名学生相继出现类似症状。调查组人员赶到现场后,对病例进行调查和体检,未发现结膜出血及其他有临床意义的体征,排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可能。经使用氯霉素滴眼液后,病例恢复健康。鉴于发病人数较多,在进行心理疏导后,宣布停课。复课后,发病停止。
82
案例3 2004年9月23日下午14∶00,某小学五年级(2)班全体学生在实验室上理论课,有1名学生忽然感到头痛、腹痛、恶心。约15 min后,该班又有3名学生出现类似症状,并报告闻到一股特殊气味,还感到教室里张贴的宣传画上的人眼在动。下课后学生们感到惊慌失措。至15∶00许,有6个班23名学生相继出现头痛、腹痛、恶心等类似症状。调查组人员赶到现场后,对教室内部设施、周围环境及水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未发现可疑物质;同时又对学生膳食情况进行调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经对病例采用精神疗法(注射灭菌用水)后,症状消失;同时,疏散学生。经上述处理后,发病停止。
83
案例4 2005年4月14日,某中学发生疑似学生食物中毒事件。首发病例于12日在学校食堂就餐后,自觉身体不适,于当日22:00左右,同宿舍有3名学生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头痛。次日上体育课时,上述学生请假。体育老师向学校领导报告后,学校怀疑食物中毒,遂对全校各班级进行调查统计,共有54名学生出现腹痛、恶心、头痛症状(其中部分学生未在食堂进餐),由教师带至卫生院就诊。经对可疑食物和水源进行检验,无异常发现。病例经对症处理和心理疏导后,除2名学生病情较重,需继续诊治外,其余学生当日已全部恢复健康,无新发病例。
84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