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飲食性疾患 Eating Disorder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飲食性疾患 Eating Disorder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飲食性疾患 Eating Disorders
授課老師:蔡順良 教授 專題報告:林千舜 簡報修自:黃宜婷、白潔文、張維倫 變態心理學研究

2 報告大綱 飲食性疾患臨床及診斷 飲食性疾患 的病因學 飲食性疾患治療及預後 心因性厭食症 心因性暴食症 暴食疾患 情緒觀點
飲食性疾患 的病因學 遺傳因素 神經生物學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 心理動力觀點 人格特質 家庭特徵 兒童受虐 認知行為觀點 情緒觀點 飲食性疾患治療及預後 心因性厭食症的心理治療 心因性暴食症的心理治療 飲食疾患預後

3 飲食性疾患 心因性 厭食症 暴食症 暴食疾患

4 心因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5 心因性厭食症診斷標準 A.拒絕維持正常體重 (體重低於正常體重的85%) B.極度害怕體重增加或是變肥胖 C.身體心像扭曲 (不停批評鏡中自己、對身材有知覺障礙) D.女性會出現無月經症 (男性是性慾減退和偏低的睪固酮) Reality→

6 心因性厭食症兩種亞型 禁食型(Restricting Type) 患者以嚴格限制飲食的方式達成減重目的
暴食/清除型(Binge-Eating/Purging Type) 1.患者會經常處於暴食和催吐的循環中 2.清除方式:自我誘導的嘔吐、瀉藥、利 尿劑、灌腸…

7 Q.兩種亞型的差異在… 研究指出,暴食/清除型比禁食型患者 會出現更多人格疾患、衝動行為、偷竊、 酒精和藥物濫用,易有社交畏縮及自殺 企圖。
研究指出,暴食/清除型比禁食型患者 會出現更多人格疾患、衝動行為、偷竊、 酒精和藥物濫用,易有社交畏縮及自殺 企圖。 兩種次分類不是那麼容易區別,因為近 年發現有2/3的女性患者一開始是禁食 型,但在8年後轉變成為暴食/清除型。 Don‘t wanna be fat anymore →

8 心因性厭食症病程及盛行率 心因性厭食症在青春期中段出現,平均初 發年齡約為17歲。 多出現於節食或是會出現生活壓力後。
心因性厭食症在青春期中段出現,平均初 發年齡約為17歲。 多出現於節食或是會出現生活壓力後。 終生盛行率不到1%。女性約0.5%,而男性 大約是女性的1/10。 死亡率是15-24歲女性的12倍。 死亡常是飢餓的生理後果或意圖式的自殺。 即使存活常有無法回復的腦部萎縮。

9 Q.是否具性別差異… 男性患者的症狀和其他病徵與女性患者並 無顯著不同。
男性患者的症狀和其他病徵與女性患者並 無顯著不同。 性別差異較常出現在強調女性美的文化。 (在過去幾十年來,無論東西方皆不斷強 調瘦即是美,EX:時尚秀、名模瘋) 女性:憂鬱症、強迫症、畏懼症、恐慌症、 酒癮和各種不同人格障礙。 男性:情感疾患、精神分裂、物質依賴。

10 Q.身體內外的變化… 血壓下降、心跳速率減慢 腸胃道問題 骨質密度下降、皮膚乾燥、指甲易碎 賀爾蒙改變、輕度貧血
腦波異常、神經系統受損、腦部結構改變 偏低的鉀造成腎臟傷害、腎衰竭

11 心因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12 心因性厭食症與心因性暴食症 相同處 相異處 對肥胖的極度恐 前者體重過輕;後者 是正常體重,甚至稍 重 復發率高,仍能復原
前者死亡率高,後者 約0.5%

13 心因性暴食症診斷標準 A.重複發生的暴食發作 B.反覆出現補償行為(催吐、禁食、過度 運動)以避免體重增加 C.暴食伴隨不當補償行為的頻率達到標準 (3個月內每週2次) D.自我評價被身材和體重不當影響

14 心因性暴食症症狀描述 偷偷進行暴食行為而完全沒有飽食感 常在一個人或早上、下午出現暴食現象 逃避慾望的隔天早晨較易有暴食行為
經歷或察覺到負面的社交互動後易暴食 可能在發作時失控、經歷解離狀態 對暴食感到羞愧、嘗試掩飾 在暴食期過後因厭惡而有催吐行為 害怕變胖、對身材感到不滿意

15 心因性暴食症兩種亞型 清除型(Purging Type) 在暴食發作期間,曾規律從事自我誘導 的嘔吐或不當使用瀉藥、利尿劑或灌腸。
非清除型(Nonpurging Type) 在暴食發作期間,使用其他不當的補償 行為(如禁食或過度的運動),但不曾規 律的從事自我誘導的嘔吐或使用洩劑、 利尿劑或灌腸。

16 Q.兩種亞型的差異在… Q.還有其他類型嗎… 非清除型患者的體重較重 非清除型患者的暴食次數較少 非清除型患者的心理病理症狀較少
節食型亞型→限制飲食 節食憂鬱亞型→限制飲食+持續負面情緒

17 心因性暴食症病程及盛行率 心因性暴食症常發生在 青少年晚期或成年初期, 大約是18~24歲時。
心因性暴食症常發生在 青少年晚期或成年初期, 大約是18~24歲時。 約高達九成為女性個案, 預估女性的暴食症終生 盛行率約為人口的 1%~2%。 常同時被診斷出患有其 他精神疾病。 自殺率較一般大眾高。

18 Q.身體內外的變化… 女性經期異常或無月經 電解質改變 心跳異常 胃和喉嚨組織受損 琺瑯質受損 唾液腺腫大 (死亡率較心因性厭食症為低)

19 暴食疾患 binge eating disorder

20 暴食疾患症狀 目前未將暴食疾患列為精神疾病診斷與 統計系統中(列為診斷項目) 反覆暴食行為(每周2次,持續6個月) 缺乏控制力
對暴食行為苦惱 吃東西速度快 一個人吃東西 多有肥胖問題 (無體重減輕及補償行為)

21 暴食疾患相關釋疑 暴食疾患也會影響工作及社會功能,亦 有憂鬱症、低自尊、物質濫用、對身材 不滿意等問題。
暴食疾患的盛行率較心因性厭食症和暴 食症高,女性較男性普遍,但性別差異 則較小。(1.5:1) 潛在危險因子:兒童時期肥胖、憂鬱症、 低自我概念、曾被嚴苛批評體重、或者 是在童年時期曾遭受身體虐待或性侵害。

22 飲食性疾患的病因學

23 遺傳因素 (p.364) 飲食障礙會在家族中蔓延,心因性厭食症年輕 女性患者的一等血親,罹病率是平均罹病率的 10倍,心因性暴食症女性患者的一等血親,罹 病率是平均罹病率的4倍。 飲食障礙的雙胞胎研究指出,同卵雙胞胎同時 罹病的機率較異卵雙胞胎的機率高,基因可能 是雙胞胎同時罹患飲食障礙的因素。 染色體(心因性厭食症的第一對染色體與患病 有關) 對身材不滿意、強烈想變瘦的念頭、對體重的 偏見等主要飲食障礙的病徵也會遺傳。 許多研究揣想飲食障礙來自於內分泌的問題,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餓自己,卻不感到煩躁,也不變得失眠,也許這些發現可以指向厭食症有生理的基礎,但是相關的研究大都仍待進一步的證實。 例如:血清素能提升飽足感,因此,暴食症患者暴食的原因可能是血清素不夠。 23

24 神經生物學因素(p.365) 關聯不大 下視丘外側受損與心因性厭食症之間關係? 下視丘 腦垂體
許多研究揣想飲食障礙來自於內分泌的問題,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餓自己,卻不感到煩躁,也不變得失眠,也許這些發現可以指向厭食症有生理的基礎,但是相關的研究大都仍待進一步的證實。 例如:血清素能提升飽足感,因此,暴食症患者暴食的原因可能是血清素不夠。

25 神經生物學因素(p.365) 內生性鴉片物質(減少痛覺、提振情緒、抑制食慾) 內生性鴉片物質 心因性厭食症: →飢餓促進患者內生性鴉片
物質增加(正增強)。 →過度運動增加內生性鴉片 心因性暴食症: →乙型腦內啡值低 尚未證實關聯性 許多研究揣想飲食障礙來自於內分泌的問題,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餓自己,卻不感到煩躁,也不變得失眠,也許這些發現可以指向厭食症有生理的基礎,但是相關的研究大都仍待進一步的證實。 例如:血清素能提升飽足感,因此,暴食症患者暴食的原因可能是血清素不夠。 25

26 神經生物因素(p.365) 神經傳導物質: ●血清素:血清素提升飽足感。心因性暴 食症之血清素代謝率下降。在心因性厭食
症方面,血清素之影響尚未明朗。有效治 療的抗憂鬱劑能增加血清素的活動。 ●多巴胺:與動物尋找食物的喜樂感或食 物引起的愉悅感有關。限制飲食個體對食 物的暗示較為敏感。(是否與飲食性疾患 有關,待未驗證!) 許多研究揣想飲食障礙來自於內分泌的問題,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餓自己,卻不感到煩躁,也不變得失眠,也許這些發現可以指向厭食症有生理的基礎,但是相關的研究大都仍待進一步的證實。 例如:血清素能提升飽足感,因此,暴食症患者暴食的原因可能是血清素不夠。 26

27 社會文化因素 美的標準 ? 社會文化因素-認為自己不符合文化理想下的身材時,對自己的身材產生自卑,因而罹患飲食障礙

28 社會文化因素 性別影響: →女性「自我物化」。人們以身材評斷女 性,卻是以成就評斷男性。
社會文化因素-認為自己不符合文化理想下的身材時,對自己的身材產生自卑,因而罹患飲食障礙 28

29

30 心理動力觀點(p.373) 低自尊、完美主義等人格特質 飲食障礙的病徵滿足個體某些需要 ex. 讓自己變更瘦 → 避免生理上的性成熟
成功維持嚴格控制飲食→增加自我效能 親子關係不佳→父母教養風格 格席特(Goodsitt,1997)描述女兒的暴食症代 表對母親的需要與拒絕之間的衝突。食物成 為這種關係不好的象徵。

31 人格特質 具有高度神經質、高焦慮和低自尊等的 人格特質,且有傳統價值得分高的現象 (MMPI)
完美主義和心因性厭食症關聯性高且易 有憂鬱社交孤立和焦慮 社會文化因素-認為自己不符合文化理想下的身材時,對自己的身材產生自卑,因而罹患飲食障礙 31

32 家庭特徵 風險因子:家庭關係不佳、支持程度低、家 庭衝突高、家長缺乏溝通技巧等等 米紐慶「家族系統理論」 兒童家庭有些誘發飲食障礙的特徵;兒童的飲 食障 礙在協助家庭避免其他衝突時也有相當重要性。 飲食障礙患的家庭顯示出下列特徵: 1.糾結 2.過度保護 3.僵化 4.缺乏衝突解決之道 32

33 兒童受虐 高比例的性侵害者及受虐者罹患飲食障礙, 但罹患其他疾病的比例也高,故非飲食障 礙的特定風險因子。 33

34 認知行為觀點 心因性厭食症 害怕變胖和對身體心像扭曲,是刺激個 體自我挨餓及減重的動機因子。變瘦-降 低害怕變胖焦慮(負增強)及自我控制(正
增強)。 心因性暴食症 負面情緒和壓力能夠預測增加焦慮的暴 食現象,但在催吐後,焦慮即會減輕。

35 心因性暴食症認知行為理論摘要圖 低自尊和 高負面情緒 節食讓自我 感覺良好 將攝取的食物 做太嚴格限制 破壞飲食習慣 暴食 補償行為
降低發胖恐懼 35

36 情緒因素 患者感覺難以被他人瞭解的感受,並經 驗到廣泛性的緊張狀態,研究發現,暴 食症患者自我撫慰能力稍低、有較多的
暴食症患者常有語言表達上的緊張,使 患者感覺難以被他人瞭解的感受,並經 驗到廣泛性的緊張狀態,研究發現,暴 食症患者自我撫慰能力稍低、有較多的 寂寞感,使暴食症患者在調節負向情緒 上的能力較不足。

37 飲食性疾患的治療與預後

38 心因性厭食症的治療(p.381) 治療目標 治療過程(兩階段) 提高患者與家屬接受治療的意願和合作
處理身體上的醫療問題與培養正常的飲食 習慣 厭食症改善後,預防疾病復發 治療過程(兩階段) 讓患者增重,以避免致命性併發症 長期維持增加的體重 提高患者與家屬接受治療的意願和合作:Minuchin結構家庭治療法 處理身體上的醫療問題與培養正常的飲食習慣:因為厭食症可能同時併發其他疾患,例如憂鬱症

39 心因性厭食症的治療 生理治療 心理治療 住院治療:為避免生命危險。若情況危急無法 進食,會採用靜脈注射或插鼻胃管灌食。
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金普薩可能有助於增加 體重,和減輕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焦慮。 心理治療 操作制約(短期) 家族治療(長期) 住院治療(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確保患者有進食): 當患者合併有暈眩、昏厥、胸痛、心律不整、嚴重電解質不平衡,或較發病前體重減輕超過30~40%時,應接受住院治療,避免生命危險。若患者情況危急無法進食,則會採用靜脈注射(營養劑:葡萄糖或生理食鹽水)或插鼻胃管灌食(流質食物)。(p.380) 藥物治療: 神經性厭食症的藥物治療成效不彰,抗精神病藥金普薩能有助於增加體重(體重增加也是該藥物副作用之一),和減輕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焦慮。(p.381)

40 心因性厭食症的心理治療 家族治療 理論基礎:Minuchin結構家庭治療,重視患者 家庭成員互動 目標: 改變罹患心因性厭食症個體的患者角色
重新將飲食問題定義為人際關係的問題 避免雙親將小孩心因性厭食症作為避免衝突的手段 改寫劇本:這小孩病了,父母努力要幫他卻徒勞無功 改寫成:父母和小孩都在爭奪控制權 理論基礎:重視患者家庭成員的互動,重新界定心因性厭食症是人際關係問題,非個人問題,並提出家庭衝突。 治療策略:因為與心因性厭食症相關之衝突都是發生在用餐時機,因此挑選用餐時間處理,進而增進親子合作效能。

41 策略:午餐會談,使孩子的飲食不再 是家庭衝突的重心。
挑戰人際糾葛:支持個人生活空間、支 持次系統、支持家庭系統中的階級組織 挑戰過度保護 挑戰迴避衝突:升高衝突,與其中一方 結盟 挑戰僵化行為:增加問題強度,延長留 在衝突情境的時間

42 心因性暴食症的治療(p.382-384) 生理治療 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神經性暴食症常會同時併發憂 鬱症,因此主要以各式抗憂鬱劑加以治療 (例如:百憂解)。然而因藥物的副作用 影響,有近1/3的患者會有停藥的現象。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治療初期) 人際心理治療(治療後期) 藥物治療:(p.380) 正向影響→減輕催吐、暴食、憂鬱,以及對飲食的扭曲態度。 負向影響→藥物副作用、停藥後的再次復發。

43 心因性暴食症的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p.382) 整體目標:建立正常的飲食習慣 治療重點: 鼓勵個案質疑與降低社會對外表吸引力的標準
挑戰嚴格限制食物的信念 教導自我肯定技巧,協助面對不合理要求 發展正常的飲食模式

44 心因性暴食症的心理治療 治療優點:優於藥物治療,減少暴食、催吐和 極端飲食限制。
治療限制:療效主要對患者出現的暴食與催吐 行為,而非患者本身。 治療技術:暴露與不反應(ERP) 吃完東西後引發催吐慾望時,阻止患者催吐。 學理:使患者處於因進食後引發的最大焦慮之中,此暴露可以讓制約反應消失。 暴露與不反應(ERP): 指示是很重要的因素,至少以短期來說,配合ERP的認知行為治療比為配合的效果較好。 ERP在在治療初期的成效最好,且有可能是在治療初期時最重要的要素。有一份文獻回顧發現,到治療的第三週,七成患者的暴食和催吐行為有所改善。 然而,ERP並非能長期改善患者的症狀。一項比較是否搭配ERP的認知行為治療功效的研究顯示:在治療三年後,兩者之間的成效相似。

45 心因性暴食症的心理治療 人際心理治療(IPT)(p.384) 時程:每週一次,共12週 目標:減少症狀,與處理狀況相關的人際問題 處理方向:
聚焦在1~2個人際議題加以處理 問題領域分類: 哀傷反應 親子或同儕衝突 過渡階段的角色適應困難 家庭結構造成的壓力 家庭溝通困境 認知行為治療 vs. 人際心理治療 一年期的後續追蹤研究發現,兩者皆有效改變心因性暴食症的四個主要症狀:暴食、催吐、飲食限制、對身材與體重抱持著偏執的態度。 認知行為治療在治療初期效果較人際心理治療佳,但在治療後期,人際心理治療的成效則急起直追。

46 飲食疾患預後 心因性厭食症 心因性暴食症 七成會復原,但約需6~7年時間 在飲食習慣與體重穩定前,復發是很常見的
在強調「瘦即是美」的文化下,改變其認知十分困難 七成會復原,一成仍持續出現暴食症狀 早期介入預後效果更佳 若同時罹患物質濫用,或有憂鬱症病史,則預後效果不佳

47 飲食障礙的預防方法(p.385) 在兒童期及青春期飲食性疾患首次發作 前進行介入: 心理教育法 降低社會文化影響的重要性 危險因子
心理教育法: 教育兒童與青少年瞭解飲食障礙,以避免疾病的發生。 效果較差。 降低社會文化影響的重要性: 協助兒童與青少年抗拒或拒絕接受變瘦的壓力。 危險因子: 辨識罹患飲食障礙的高風險群(例如:關切體重和身材、限制飲食),並且介入改變這些因子。

48 相關網站 高危險群學生輔導—身體意象不良與飲 食異常: at90.shtml Beautiful—Christina Aguilera r0heZNIw


Download ppt "飲食性疾患 Eating Disorder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