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組長:李子詠 (23) 組員:張凱淳 (3) 黎逸遙 (14) 潘菀明 (2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組長:李子詠 (23) 組員:張凱淳 (3) 黎逸遙 (14) 潘菀明 (2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組長:李子詠 (23) 組員:張凱淳 (3) 黎逸遙 (14) 潘菀明 (27)
中國歷史專題報告 中三安 中國改革三十年-人口變遷 組長:李子詠 (23) 組員:張凱淳 (3) 黎逸遙 (14) 潘菀明 (27)

2 目錄 前言 ……………………………………………………… 3 影響人口結構因素 ……………………………………… 4 出生率 …………………………………………………… 5-9 中國生育政策 …………………………………………… 死亡率 …………………………………………………… 13 勞動人口 ………………………………………………… 14 整體勞動素質提升 ……………………………………… 15 人口老化 ………………………………………………… 16 總結 ……………………………………………………… 17 參考來源 ………………………………………………… 18

3 前言 人民對整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人口變遷成為國家發展的指標
走上世界強國的路,中國一定要控制人口,才可以提升中國整體的發展。於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間,推行一系列生育政策。 我組會就人口結構,人口問題和人口老化三大方向探究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口變遷。

4 影響人口結構因素 影響中國人口結構變遷可分為三個原因: 出生率 計劃生育 死亡率

5 出生率 隨着計劃生育政策推行全國,我國城市及農鄉的出生率都有下調的現象,但城鄉之間仍然有明顯的差距。 出生率

6 ♂ 農村人民的生育觀念 農民重視傳宗接代觀念,認為男性才有資格繼承香火,於是加強了對男性的需求
農業生產依賴人口勞動力,男性是勞動人口的支柱。生男孩是為了滿足蓬勃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的需要 傳統根深柢固的多子思想,多生孩子就成為農村的生育觀念

7 城市人民的生育觀念 ♂ ♀ 城市較為發達,國民平均教育程度相對高,新的生育政策和觀念較容易被接受
改革後,女性可以接受教育,投身社會工作,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 「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城市逐漸消除,小型家庭模式亦建立於城市人民的心中,形成了少生的生育觀念。

8 農村出生率的轉變 改革後的農村,家庭,生活環境及經濟的發展愈來愈好,便希望生育更多孩子,於是農村出生率持續處於高水平
70年代至1980年,全國推行全面的計劃生育,農村的教育水平低,接受程度亦相對較低 一孩政策,破壞了傳統家庭觀念,引至農民強烈的反感。出生率沒有因為政策而迅速下降 1981年後,中央決定放寬政策,傳統觀念亦日益淡化,農民接受新政策的推行,農村的出生率亦因而徐徐下降

9 城市出生率的轉變 城市推行計劃生育後,出生率持續下降。改革政策推行後,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國民可受到更多的教育
晚婚、晚育、少生的觀念日漸普及。國民一般推遲了初婚年齡,只願意生一個孩子。 計劃生育能貼近城市市民的生育意願,監察和執法亦較農村嚴格,相對農村較成功 城市民眾的傳統依靠子女的觀念日漸消除,亦是使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10 中國生育政策 中國擁有的資源有限,人口卻每年增加。要將當年的中國發展為一個發達國家,便需要大量發展資源,控制人口便是當時最佳的解決辦法。 改革初期,我國人口的生育率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轉到九十年代後期「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 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可分為兩大類: 生育政策的演變,環境、社會、經濟及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成為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 生育政策 社會文化

11 生育政策的演變 70年代後 實行「一孩政策」控制上升人口,國務院計劃生育小組將新的生育概念向全國宣傳。 70年代初至1980年
時間 演變過程 70年代後 實行「一孩政策」控制上升人口,國務院計劃生育小組將新的生育概念向全國宣傳。 70年代初至1980年 計劃生育基於「晚、稀、少」,宣傳減低人口的急切性。 1980年 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地區外,一般地區都要遵守一孩政策。 1984年 中央放寬生育第二胎的條件。 80年代後期 計劃生育定以「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為方針,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除國家批准的情況外。 20世紀末 定「十年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以控制人口及提高人口素質為目標。

12 中國生育政策的成效 隨著計劃生育的實行,我國人口生育水平不斷下降。
人口由最初「 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傳統模式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模式。 自1987年起,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保持穩步下降,我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時期。 圖 年我國年末總人口和人口出生率

13 死亡率 隨着中國醫療設備及技術不繼進步,大大降低了中國的死亡率。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令整體健康狀況有明顯的改善。
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1981年至2000年下降了4.1個千分點 國民預期平均壽命提高, 1981年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為67.8歲,2005年提高到73.0歲。 男性平均壽命從1981年66.3歲提高到2005年的70.8歲,女性從69.3歲提高到75.3歲。 年份 嬰兒死亡率 平均預期壽命 合計 1981 37.6 67.8 66.3 69.3 1990 32.9 68.6 66.8 70.5 2000 28.4 71.4 69.6 73.3 2005 24.3 73.0 70.8 75.3 表 年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

14 勞動人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15-64歲的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了充裕的勞動資源。
我國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自1982年至2007年持續下降 15-6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自1982年至2007年按年上升 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自1982年至2007年平均上升0.1個百分點 年份 0-14歲 15-64歲 65歲及以上 1982 33.6 61.5 4.9 1990 27.7 66.7 56 1992 27.6 66.2 6.2 1994 27.0 66.6 6.4 1996 26.4 67.2 1998 25.7 67.6 6.7 2000 22.9 70.1 7.0 2002 22.4 70.3 7.3 2004 21.5 70.9 7.6 2006 19.8 72.3 7.9 2007 19.4 72.5 8.1 表 年我國各年齡段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15 整體勞動素質提升 改革開放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方面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於是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於教育及培訓各類人才,人口的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1982年至2007年,我國6歲及以上人士平均提高了3年受教育年期 同期我國男性平均受教育年期為6.2年增長到8.7年,女性為4.2年增長到7.7年 同期1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期從5.3年提高到8.4年。其中男性由6.5年提高到9.0年;女性亦由4.1年提高到7.8年 勞動素質

16 人口老化 中國人口老化的問題因死亡率及出生率以有所改變。醫療科技迅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令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因為政府實行計劃生育以減低。 1999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較1998年增加了三百零九萬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六點九 人口結構轉為老齡化還會有一段時間,政府必須正視人口老化問題,研究改善人口老化問題的對策 我國將要面對另一個人口問題。

17 總結 中國人口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間確實有重大的轉變,亦影響中國其他方面,經濟,社會都因而以改變
在三十年間,中國成功將生育率降低,將勞動人口的增加,確認中國這三十年改革的努力 中國整體生活及醫療水平的提升,中國的死亡率就大大降低,令中國再次面臨人口問題-人口老化

18 參考來源 http://www.stats.gov.cn/yearbook/indexC.htm~~~4-2
%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4%BA%BA%E5%8F%A3&variant=zh-hk#.E4.BA.BA.E5.8F.A3.E7.B5.90.E6.A7.8B

19 多謝各位


Download ppt "組長:李子詠 (23) 組員:張凱淳 (3) 黎逸遙 (14) 潘菀明 (2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