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服务 2014年5月14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服务 2014年5月14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服务 2014年5月14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2 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社区服务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理解西方国家社区服务的历史起源和演变 比较中国社区服务和西方社区照顾的异同
借鉴西方的社区照顾模式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3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中心 提供政务信息、便民服务信息等咨询服务;
“服务”是社区的责任,社区服务中心是协助他人克服个人和社会问题,促进人际关系,从而改善生活环境,生活矛盾的的机构。 社区服务中心以“情系社区,服务万家”为宗旨,随时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协调有关社会服务组织; 承担政府委托的社会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项目,如卫生体育、教育科普、计划生育等工作; 负责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以及公益活动为主的志愿者服务;负责政府委托的社区服务项目招投标的相关工作; 开展便民利民、文化娱乐等服务; 提供政务信息、便民服务信息等咨询服务; 开展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服务;推进社区建设的窗口等职能服务让大家感受到社区的关爱。 社区的工作人员透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提供不同类别的服务(例如家庭服务 社区工作者协助解决因人际关系和环境困厄而产生的个人及家庭问题,藉以保护 及强化家庭关系……)。

4 第一节 社区服务的含义及其由来P15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成熟的“社会福利政策”衍生 为什么是英国?

5 农村“五保对象" (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
(三)无生活来源的(不包括捡垃圾者,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即捡垃圾者为有生活来源); (四)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 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 五保对象的确定:应当由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镇政府批准,发给《五保供养证书》,凭《五保供养证书》享受五保待遇。

6 城市“三无老人”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扶养能力的城市的老年人。
城市“三无对象” 三无对象:市区内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各区、市带病回乡的复员军人中的精神病人及有关单位或亲属委托寄养的人员。 城市“三无老人”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扶养能力的城市的老年人。

7 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可以说是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它是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它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曾影响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的传世经典,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 报告内容 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并系统勾画了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的宏伟蓝图。 报告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要介绍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过程和整个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审视了英国当时保障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详细论述了报告所建议的二十三项改革的理由及具体建议。 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待遇标准和房租问题、老年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途径问题。 在本部分,贝弗里奇先生在大量调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供养子女等不同群体对房租、食品、衣着、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由此得出了战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最低需要所需的保险待遇标准; 根据英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养老金标准、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建议,并且提出在20年时间内将旧制度逐步过渡到新制度的具体设想以及把退休作为享受养老金的必要条件的意见。

9 报告内容2 第四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保障预算问题。
在分析社会保险支出状况之后,分析了各方的缴费能力和意愿,提出了由财政、雇主、参保人三方共同缴费的缴费方案,且就各方应承担的比例作了具体划分;同时,还专门论述了工伤保险费的筹资问题,明确了事故和职业病高发的行业应承担额外的工伤附加费的原则和比例。 第五部分为社会保障计划。首先论述了社会保障计划所赖以存在的三个假定,提出通过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三个层次保障人们不同需要的重要观点。 同时,在明确养老金、保险金、补助金及补贴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全部国民分为雇员、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家庭妇女、其他有酬工作的人群、退出工作的老年人、低于工作年龄的子女等六个群体,分析了各群体的不同保障需求,并就其参保的待遇、缴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六章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在该部分,作者详细讨论了子女补贴、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和维持就业问题,提出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保障计划的目标是: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尽其所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责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10 三条指导原则 贝弗里奇在勾画社会保障计划时遵循三条指导原则。
其一,既要充分运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拘泥于这些经验,而被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和驱动; 其二,把社会保险作为提供收入保障、消除贫困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内容; 其三,确定了国家提供福利的原则是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某些群体的局部利益,社会保障必须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国家和个人共同的合作来实现。 具体体现是, 一方面在国家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不应扼杀和替代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 另一方面,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宜定得过高,而应给个人参加自愿保险和储蓄留出一定的空间。 这些原则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着无可厚非的指导作用。

11 报告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
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是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五大障碍,并据此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 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9种社会保险待遇,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本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其中有许多为新的福利项目,如为儿童提供的子女补贴在福利制度发展中是一个根本性的突破,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是福利国家的核心,打破了传统的家庭赡养职能,由国家直接代替家庭向非劳动人口承担部分赡养责任。另一项重要突破是提出了建立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报告还要求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每人每周缴费,无论人们原来的收入如何,无论个人的情况及风险程度怎样,都必须强制参加保险,缴费费率相同,失业保险金、残疾保险待遇以及退休养老金等各种待遇也都应当实行统一的待遇标准,强制性的基本保险项目由国家实施。这都突破了英国原来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只限于某些群体的限制。

12 (二)20世纪7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混合福利体制的出现
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 )在新工党执政前主宰英国政坛近20余年的是撒切尔主义。“所谓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13 铁娘子 铁娘子有一次略带恶意地宣称:“经济学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改变灵魂。”言下之意,英国人必须重新发掘诸如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不劳而获”的社会已经结束。

14 当“铁娘子”面对这样的一个英国时,她开出的药方是:限制工会力量、推行私有化。之后英国经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但是用英国《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的话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撒切尔带来的不仅是英国人社会的分裂,还有英国人思想的分裂。她离开唐宁街10号时的眼泪在英国民众中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自大狂、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演员、社会活动家Ricky Tomlinson至今仍然记得那一刻“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15 (三)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口号的提出 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福利实质上是由三部分构成的, 一是劳动部门对职工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 一是社会福利生产,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与就业问题; 再就是社会福利事业,如敬老院、孤儿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

16 我国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应包括下述五方面。
(一)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仅仅面对“三无人员”、“五保户”、孤儿等传统服务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对社会福利存在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享受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机会,逐步扩大服务对象的主体范围。 其中,老年人群体是当前福利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对象。

17 (二)福利资源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是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 广州市近年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显示,由社团、企业和个人兴办的民办老人院正在崛起,但社区的投入也是有限的,所以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才是妥善解决社会福利事业资金长期单一化的一个办法。另外,国家可以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有特殊困难的人实现就业,发展生产,减轻国家负担。再次,大力发展社会有奖募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解决社会福利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18 (三)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政府直接办、政府直接管理的局面,引导社会福利社会办,统筹规划、统一政策、协同动作、动员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不再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日常运营活动进行干预,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法规和规章上来,用到制定规划、依法审批、监督检查上来,用到总结、推广先进经 验上来,并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引导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大环境。”另方面,加强资金管理,既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加福利项目和提高福利标准,又要加强福利事业单位、福利企业、社会募捐福利基金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督企业管好用好减免税金,使其用于技术改造,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流失。从而使所有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不仅能实现社会效益,也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起来。

19 (四)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福利设施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少,以及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福利设施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设施的建立,必须走建设与挖潜力、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精神文明“窗口”建设与发展基层社区福利设施相结合的道路。 把现有为特定对象服务的社会福利设施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赋予“社会化”的本来涵义,并采取联建、共建、社会捐助等措施, 发展小型、分散、布局合理的福利设施,以较少的投入引导广泛的社会参与,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达到增量、增效的目的,满足公众对社会福利设施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20 (五)服务队伍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人际间的社会互动来实现的,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福利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壮大社会福利的服务队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即加强社会工作建设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门化是一个趋势。从西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门化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专门的社会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二是有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和证照制度;三是有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和实用的系列训练课程;四是有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我国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建设理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充实人员,扩大专业服务队伍,保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使社会福利服务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 二是通过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使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通过社会福利设施的有偿化、市场化手段,提高福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是通过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加强社会公德、民族传统与伦理教育,让社区成员都能认识到,社会福利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每个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既有接受社会服务的权利,也有参与社会服务的义务。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和建立“劳务储蓄制度”等活动,发展互助组织,提倡义务包户,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福利服务,将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结合起来,从而让社区孤、老、残、幼人口过上稳定的生活。

21 第二节 社区照顾的理念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社区照顾概念
由于社区照顾概念的形成比较复杂,因此,至今对其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对社区照顾的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士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英国1989年的社区照顾白皮书中指出:“社区照顾”是指给因老年、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或身体及感觉机能障碍问题所困者提供服务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在自己家中或社区中“类似家庭”的环境下过着独立的生活。 Bulmer认为,“社区照顾”是指正式机构之外的可用资源,特别是将家庭、朋友或邻里等非正式关系视为提供照顾的工具。 阿伯斯(P.Arams)认为,社区照顾是“由非专业的人士在家居或工作的环境中提供协助、支援或照顾。” 万育维则认为,服务社区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与生活正常化相通,均是希望那些需要被照顾者得到适当的支持或信息服务,使其能有尊严、独立地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或类似家庭环境的社区内。 社区照顾就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向其提供照顾和帮助的福利服务模式。社区照顾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服务网络,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相配合构成了这个网络。

22 社区照顾产生背景 “社区照顾”是世界各国近年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过程。社区照顾的出现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国家当时院舍式照顾服务所产生的许多问题而酝酿的一个新运动。 社区照顾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在推行高福利政策的鼎盛时期,英国等福利国家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有心理残障的人实施住院式照顾,即国家和政府通过兴办大型的福利院舍来集中供养和照料这些老人和精神病患者,政府出巨资聘用专职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供养和照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推行的这种福利国家政策,即政府出钱、出人照顾那些无依无靠、日常生活有困难的人,收效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是如此。英国上下大力宣扬和推行这种院舍照顾,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 随着时间的推移,50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如英国)开始关注为老人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长期住院照顾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后果。与此同时,亦有社会人士注意到老人和残疾人士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这种住院式照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住院式照顾使政府承受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2.住院式照顾有悖于人的生活环境的“正常化”。这些大型的福利院舍常常是与被照料者的生活社区分离的,脱离了受助人生活的社区,把他们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环境之中,这些人实际上失去了同正常人进行交往、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从而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学家指出,与世隔绝的住院式照顾实际上成了住院者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3.住院式照顾所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后果:大型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形成一种控制甚至是虐待居住成员的行为方式。大型机构往往会强调机构的需求以维持其顺利运转,而不是服务于居住者的官僚主义作风。如某些住院者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在福利院中生活对儿童心理成长不利、对住院人员的不尊重、剥夺了自由和选择的权利等。

23 3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崇尚人权的英国社会发出了“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呼声,让服务对象尽量在家里或者在社区中正常生活。英国政府顺势倡导社区照顾,放弃集中院舍照顾的思路,鼓励基层社区发挥功能,对无依靠的老年人及精神残障者施以援手、予以照顾。在这种背景下,“社区照顾”的概念应运而生。由此可见,最初社区照顾理念的产生主要是与“非住院化”运动息息相关的。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福利主义的兴起,西方社会的国家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如英国的政府就为社会提供了种类繁多、包罗万象的服务,有社区活动中心、老人公寓、家庭照顾、居家服务、暂托处、老人院等,可以说是“从摇篮到坟墓”都已涉及,满足了社会各阶层人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带来了种种的问题,如财政危机和官僚僵化等,社区照顾也和“非政府化”运动相联系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撒切尔政府面对日益庞大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开支的沉重负担,不断调整福利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社会服务也从以院舍照顾为主转为以社区照顾为主,政府尝试减轻地方政府的服务提供者角色,试图鼓励更多非正规服务及私有化服务的发展,提倡社会服务的资源和决策权应下放至社区层面,而服务的提供应由政府和政府以外的民间组织及志愿团体共同去承担,甚至进一步大力发动亲友和邻居为社区内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非正规照顾。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概念和策略,经过数十年的提倡和推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社区照顾提倡把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接受照顾,而以种种正规社会服务及非正规支持系统去为他们提供照顾,并努力在社区环境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也是各国推行社会服务的一种方法。

24 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 社区照顾通常为社会中有需要的一群人提供照顾和支援服务,促进社区中的居民对有困难对象的关怀,从多方面为他们提供协助,同时也直接支援处于危机时期需要援助的任何个人和家庭。具体来说,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包括: (1) 社会公众——包括政策制定者、专业人员、邻居、朋友等。 (2) 严重老弱伤残——社区中存在着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精神病人等。 (3)处于危机境况的人及家庭——包括独居老人、单亲家庭、慢性病人、轻度及中度弱智人士、精神病康复者等。他们长期处于危机困境,随时可能恶化,需要社会的援助。 (4)照顾者——长期的照顾工作使其处于很大的压力当中,身心疲惫,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影响,也需要社会的援助。

25 在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
1.定义。“在社区内照顾”是指将一些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而开展的服务,即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即由政府及非政府的服务机构在社区里建立的小型的、专业的服务机构) 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在社区照顾”的核心是强调服务的“非机构化”,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与服务设施、技术和计划,将照顾者放回社区内进行照顾,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协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使所 提供的服务更贴近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避免了过去大型照顾机构那种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专业照顾带来的负面后果。

26 目前,我国社区已逐步建立起各种类型的社区照顾机构,如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之家、妇女之家、托老所、爱心吧等。如某社区建立的“新居民妇女之家”,为外来妇女提供信息、维权、保健、帮扶等多方面的服务,发挥了联系、宣传、培训、服务等功能,使妇女之家成为外来妇女沟通思想、宣泄情感、提高素质、增强自信的场所和解决问题的基地。

27 (1)将被照顾者迁回他们熟悉的社区中的家庭里生活,并辅以社区支援性服务,如家务助理、社区护士及社区中心等。
在社区照顾的服务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被照顾者迁回他们熟悉的社区中的家庭里生活,并辅以社区支援性服务,如家务助理、社区护士及社区中心等。 (2)将社区内的大型机构改造为更接近社区的小型机构,如老人庇护所、小型儿童之家等。 (3)将远离市区的大型机构迁回社区内,使服务对象有机会接触社区,方便亲友探访见面。

28 社区照顾模式中工作者的角色 社区照顾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有两类:一是传统的服务对象,如老人、残疾儿童、精神病人等;二是家庭中照顾服务对象的照顾者,例如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的子女、智障儿童的家长等。其角色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 1.治疗者。社会工作者以个案或小组的方式介入,为有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心理治疗、家庭治疗或小组治疗,帮助案主将其困难和需要加以分类分析,协助案主消除情绪困扰,帮助案主实现他们所追求的改变。 2.辅导者。社会工作者以辅导者或教师的角色介入到有需要的家庭,为家庭成员提供辅导服务,也可以为社区有共同需要的多个家庭提供小组训练课程。 3.经纪人。经纪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的服务,如为智障儿童寻找特殊教育学校,协助其接受文化教育;为照顾者小组的活动寻找社区资源,例如活动场地;推动照顾者协助服务机构推行服务;向照顾者小组提供财政或社区资源的资料和申请渠道等。 4.倡议者。倡议者的角色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起或作为他们的代表抵制或增进一个有目的的行为,为有需要的个人与群体争取权益和尊严,通过改进社区制度、社区规范来保护和促进这些新的权利。例如为较为特殊的服务对象倡议和争取合适的服务;替照顾者向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和争取改善措施;通过教育和培训,鼓励照顾者自主争取权益。 5.建议者。社会工作者就服务对象的情况向有关服务机构提供意见,例如向特殊教育学校介绍智障儿童的情况和提出服务建议;在个案和小组工作中,向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或群体提供活动和发展方向上的意见,例如为照顾者小组提供支援,提供活动和发展方向上的意见。社会工作者与有需耍的个人、家庭或群体构成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所根m的膏曰.其供如为照顾者小组提供支援,提供活动和发展方向上的意见。社会工作者与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或群体构成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所提出的意见只供参考,不介人决定过程。

29 第三节 社区服务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福利性与经营性关系 二、正式机构与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关系 三、专业照顾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四、政府职责与公民参与的关系

30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龙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龙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正确认识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福利性,是新时期搞好社区服务的关键.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表现在:从社区服务的领域看,社区服务大部分属于社区福利服务;从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也一直强调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从社区服务的资金筹集来看,社区服务体现福利性特征;从运行方式看,社区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31 社会资本下的定义是:社会资本是促进两个或更多个人之间的合作的一种非正式规范。一个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多寡反映了该组织内部所共同遵守的规范的强弱和成员之间凝聚力的大小,或者说组织对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如果个人违反了该组织的规范,就会受到惩罚,其社会资本减少;相反,如果遵守规范,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增加。也有学者概括为,一个社会的信任度、行为规范特征、连接网络的紧密程度,决定社会资本的状况。

32 特性 对于收益者来说。社会资本不仅是一种私人资产,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也就是说社会资本更具有集体而不是个人的特性。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是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最基本的差别。虽然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人所用,但这种资本形式并不完全受个人支配。社会资本不象金融资本那样容易转移,也不象人力资本那样具有流动性。 共存性 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甚至有可能是社会整体。但无论属于谁,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或者说不可让渡性,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独特的。社会资本与拥有者共存,并有其使用范围。 可再生性 利用得越多,社会资本价值就越大。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不会由于使用而减少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它具有可再生性,是非短缺的,会由于不断地消费和使用增加其价值。 很快失去 虽然社会资本是随着时间而“慢慢地”产生的,但它可以很快地失去,一个人或者一次失误都会极大地浪费集体地信任资源和社会联系。 收益扩散 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性, 社会资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上,体现在对利益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因此较之其他形式的资本,社会资本更具有社会性,收益具有更大的扩散性。 不可模仿 社会资本具有生产的不可模仿性。社会资本更多地表现为历史制度的沉淀,即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情感等;它是社会大众或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体系和文化资源,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这决定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很难通过外部干预和主观努力而形成。

33 一、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相关论述的批判性检视
  纵观社会工作专业从上世纪初在欧美产生以来的发展史,有关专业使命的论述大致可以归纳为不同时期的一些突出表达:“科学的慈善”与“助人自助”;“范式”认知与差异的论述;“慈善使命”的回归;“解放—变革使命”凸显;流动性、多文化与“调谐使命”;“新千年”与对“后现代”的明确回应。以下将一一试做批判性的检视。   (一)“科学的慈善”与“助人自助”   在西方历史脉络中,社会工作专业诞生于对“科学的慈善”之追求,并深受现代知识范型的压力与推促。④ 因此其使命的最初表述与慈善性和科学性紧密相关。作为初时本质上仍属于一种慈善活动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其使命宣称与慈善的使命宣称一脉相承,可以是同样的,即:凭着博爱精神去关怀帮助社会中的弱者或受苦受难的人。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慈善与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密切联系,这种使命更带有“上帝使者—天使”的意涵,隐含着从超越尘俗的位置降临人间、传递神爱的意图。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精神要求这种活动应以关于人及社会的可靠经验知识为根据,并且还旨在传布、发展这种知识,而不能仅仅诉诸超验关怀。在科学性的方面,这一专业的使命宣称又不完全同于慈善使命,而是增加了新的东西,意味着通过严肃的、独立的知识建立和运用来达成可见的积极变化,常常也意味着对发展有效的具体方法的强调。当然,这种科学使命宣称的背后或许同样是一个专业“超然众生”的隐喻,只不过此处超然者的位置被“科学家”这样的人取代。

34


Download ppt "第六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服务 2014年5月14日 国家开放大学·南海实验学院1401 高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