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世界地理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地理科学专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世界地理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地理科学专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地理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地理科学专业

2 第四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局 世界种族、民族、宗教、国家 世界人口及城市化 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世界经济活动的地域格局

3 第一节 世界种族、民族、宗教、国家

4 一、世界种族 种族——主要是指在生理上和体态外貌上具有共同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人的群体。 种族是人类的自然属性。
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郭、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 。

5 1. 蒙古种族—— 也称黄种人 体征上:皮肤呈黄色(或黄白、黄褐色)、毛发黑且直、眼睛颜色较深并有“内眦褶”、面部扁平、颧骨较高、嘴唇厚度适中、鼻型高宽适中。 分布上: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为亚洲分支,集中分布于亚洲大陆,是蒙古人种的主要部分;另一支是分布在北美和南美的印第安人,他们是早年从亚洲大陆越过白令海峡移入美洲的。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也属于这一人种的范围。

6

7 印第安人

8 亚洲人穿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线路图

9 2. 欧罗巴种族—又称白种人,也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
体征:柔软的直发或浓发,发达的体毛和胡须,褐、灰或蓝色的眼睛,高鼻梁,唇不向前突,口宽度小,唇薄。 白种人的差别比较大,比如肤色,欧洲人的肤色很浅,而阿拉伯人、印度人肤色较深。 分布: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以及亚洲南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等地区;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及南非等地区分布有白种人移民的后裔。

10

11 3. 尼格罗种族——也称黑种人 其最显著的体质形态特征是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突出。 广泛分布于低纬的非洲中部和南部,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 4. 棕色人种或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 与尼格罗种族近似,肤色黑、头发黑卷,鼻宽唇阔。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太平洋中的若干岛屿及亚洲东南部的一些黑色人种,为此,也称“赤道人种”。

12

13 资料 人的肤色,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皮肤的折光性、毛细血管的分布、血液流量等,但主要取决于皮肤内的色素物质。色素分布愈多愈密,人体肤色就会愈深愈重。不同肤色人种的色素细胞量是不同的,在每1平方毫米内,白色人种的色素细胞约在1000个以下,黄色人种在1300个左右,而黑色人种则超过了1400个。 人体肤色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有稳定的遗传基础。目前已经弄清了色素产生的生化过程。色素的形成主要是与一种蛋白类的酶有关,这种酶称作酪氨酶,在它的作用下,可使细胞内的酪氨酸转化为色素构成物。如果缺少了这种酶,就会使色素细胞失去功能,不能产生色素物质。 色素参与皮肤的保护——皮肤的屏蔽功能。它可以防止过多的阳光紫外线对机体的损伤,以及过多的红外线热辐射到达机体深部。在阳光强烈的热带地区,色素浓重的黑人就比色素稀少的白人有更大的适应力;在炽烈的光热辐射下,白人会有较高的皮癌发生率。相反,如果在寒冷的地球北部地区,深肤色反而成为不利因素,有关材料证明,在朝鲜战场上,黑人比白人更易冻伤。

14 资料卡——寻找人类起源计划 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IBM联手,一起启动了一个历时5年的“寻找人类起源计划” —其目的是描制人类迁徙的路线图。来自美国、中国、巴西、南非、英国、法国、俄罗斯、黎巴嫩、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人类遗传学家参与这次活动。 参与“寻找人类起源计划”的科学家解释,来自原著人的血型样本是判定其是否是古代迁徙人们的主要指示,这些血样中的DNA包含有经过几百代人都不会改变的基因标示——线粒体,它存在于细胞质中,自己有DNA(脱氧核糖核酸),能够独立复制,代代相传,是一种很好的遗传标记。 为期五年的“人类种族迁徙历史探索计划”在全世界建立有10个中心,共采集约10万个原著人DNA样本,运用最先进的实验室和计算机来分析DNA从而来描绘人类是怎样迁徙的。这个项目采用的研究手段是分子生物学技术。 似乎暗示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观点已成定论,该计划再次在考古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15

16 资料:种族迁徙 关于人种迁徙的起源地,遗传学家与考古学家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阿兰·坦普雷顿在对不同人群基因进行分析后称,人类并不是同时从不同的地方发源,而是起源于非洲,然后迁移到各地,但是他们并没有代替各地存在的各种早期人类,他们与当地的早期人类混合,形成了不同的人群。 坦普雷顿认为,早期人类历史上有2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发生在距今42万年至84万年之间,第二次发生在距今8万至15万年之间。

17 吴新智院士认为,大约200万年前远古人类走出非洲的观点,基 本上没有太多争议,但认为10~15万年前的现代人起源非洲一说争 议还很大,远没有形成定论。
高星研究员说“考古学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现代人起源于非洲 这一论点。就以中国获得的材料来看,从200万年前直到1万年前, 都有石器文化遗存下来,从文化、行为、技术的角度看,以中国为 代表的东亚地区,是一种连续状态的本土演化。而如果非洲人进入 而取代本土人,则必将出现原先文化的中断、突变现象,但我们看 到的却是从早期到晚期一脉相承的文化。”

18 非洲是卑格米人

19

20 二、世界民族 民族是种族分布地域的文化分化。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属性。 1. 民族定义
——指的是特定地域内生活着的,拥有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传统的,由同族意识连接起来的个体的总和。 ——常被引用的斯大林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1 ——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的认同,就是一个民族。
——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等的假设的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 ——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 ——孙中山定义:第一血统、第二生活、第三语言、第四宗教、第五风俗习惯。

22 2. 民族数量、分布和类型 数量:共有民族2000多个; 人口超过10万的民族550多个; 超过1亿的民族7个——汉族、斯坦族、美利坚族、俄罗斯族、孟加拉族、大和民族、巴西族; 各洲差异大——欧洲大约70多个,但各民族人口数量均已达到一定 的规模;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民族数量,粗略估计大约分别在200~300多个之间;亚洲面积广,人口多,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差异较大, 共有民族1000多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左右。

23 强化因素:长期稳定的区域(空间范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 与其它区域的相对隔离(地形、经济发展水 平、文化、国界)
思考:弱化民族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当今民族发展将向何方?

24 分布特征:(与民族形成因素相关) 分布集中,其界线大体与国界相吻合(如欧洲与美洲的某些国家的建立与民族的形成几乎是同时的); 有的民族虽分布较集中,但却因历史原因(如民族扩张、殖民统治、大国干涉等),被分割在不同的国家(如,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主持下把库尔德斯坦的领土分割给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 ,但库尔德人从不承认这种政治分割,他们在分属不同国家的库尔德斯坦地区之间“来去自由”)。

25 类型 : 单一民族的国家; 两大民族并立的国家; 卢旺达主要由胡图族、图西族组成 塞浦路斯由希腊族和土耳其族构成 加拿大以英裔和法裔为主构成 多民族国家。

26 3. 民族的迁徙、同化与融合 ⑴民族迁徙与民族同化: 民族迁徙指民族地域扩张及其伴随的民族人口迁移;民族同化指某些受其它民族文化的长期影响逐渐失去本民族特性的现象。 如: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版图南达整个地中海沿岸,向北深入到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以及大不列颠岛,在这片广阔的地域上生活着克尔特人、伊比利亚人、伊利里亚人、希腊人及其他民族。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版图内除希腊人以外的许多民族中广泛地被采用,与此同时,这些民族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罗马文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罗曼语族(拉丁语族)的各种语言。

27 当今,民族人口迁移是民族文化传播与同化的重要因素(联合国《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说,全球人口中有3%现在生活在出生国之外;一些发达地区近1/10的人口是移民,当地的人口增长中2/3来自移民。联合国人口司官员认为,移民是决策者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一个议题)。

28 ⑵民族融合与全球化: 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结果,其标志是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如,美利坚民族、巴西民族、中华民族等。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民族名称竟然多达400多个,仅云南一个省就有260多个。 反例——加拿大当局总试图以英格兰文化同化法裔居民及其他民族,但是这效果并不理想,反倒造成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29 全球化,从狭义上看,全球化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情况下的世界各国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深,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 (其他观点——全球化就是西化,就是美国化) 全球化具体表现在世界经济活动的跨国化和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等。 请问自己: 全球化了我在哪里?全球化了我应该做什么?

30 三、世界宗教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宗教向来在国际政治、世界和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法律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从罗马教会发动的8次十字军东征,到现代政治家试图把“政治神学化”,寻求宗教势力对其政党的支持和帮助,如“天赋人权”; 各种民族冲突,如阿以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

31 美国文化可以概括为以基督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位一体的基督宗教为主流的文化体制,没有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就失去了美国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在美国人判断人格的价值尺度中,宗教因素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国会议员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观对美国立法的影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信奉各种宗教的人有近5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1%。了解世界宗教问题的基本知识,对我们理解国家的战略思维和决策极为重要。

32

33 1.民族宗教 数千年以前,原始宗教就存在于各个原始部落中。如古希腊的拜物教;中国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在自然封闭或落后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这类宗教信仰。 随着原始部落向国家发展,信徒逐渐信奉同一神灵,宗教也从原始宗教形式转向古代宗教——民族宗教或地区性宗教。如犹太教、印度教、拜火教、道教、儒教、神道教等。

34 儒教不是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一种文化信仰。这里的“教”是通过教育而潜移默化的意思,简称为“教化”。它的经典是四书六经;它以天地祖先作为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对文庙(孔子庙)和家庙的祭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传承华夏文化的孔子表示敬意,对我们的祖先表示敬意;儒教所教给人的是做人和做事的原则。儒教没有教主,只有老师,最高的就是先师孔子。宣教地点是家庭、学校、社会讲学或书院。儒教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灵归宿问题,文化信仰问题,人生修养问题,从政治国的原则问题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35

36 2.世界三大宗教 目前流行最广的三大世界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⑴基督教 世界第一大宗教,信徒最多,2004年止,基督教信徒有20亿人。基督教又分为三大教派。 天主教——主要分布在南欧、拉丁美洲。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美国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 亚洲2个天主教国家:东帝汶(95%),菲律宾(90%)

37 欧洲宗教分布图

38 新教——主要分布于西欧、北欧、北美、大洋州以及东非、南非等
新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东正教——主要分布于东欧直到巴尔干半岛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39 ⑵伊斯兰教 教徒集中分布区为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非洲等地区迅速传播。现约有信徒9亿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世界、回教世界。 ⑶ 佛教 分布区为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又称“亚洲宗教”。佛教徒人数有7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1%。 佛教信徒占泰国人口的95%、缅甸的90%、越南的50%、斯里兰卡的70%)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

40 3. 世界文化分区 以宗教文化为基础世界文化分区: ——东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但佛教文化主张超脱尘世、行为上维上、服从;伊斯兰教文化主张扩张和强制。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主张扩张、自由。

41

42 四、世界上的国家及其类型 1. 数量: 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80多个 。 2 . 类型:
1. 数量: 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80多个 。 2 . 类型: 按国家性质划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类型 按管理体制划分:市场经济国家和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 按经济所有制形式:私有制经济、私有制为主的经济和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等类型。中国则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多数国家属于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43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为低收入国家(人均500美元以下,1990年);中等收入国家(内分中下等收入国家,人均500~240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2400~6000美元);高收入石油出口国、市场经济工业国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等五种类型。 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中国家

44

45

46

47

48 第二节 世界人口及城市化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世界的人口分布与世界产业分布有着密切关系,两者在地域上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

49 一、世界人口动态 1. 世界人口的增长 总人口 : 公元1年世界人口1.7亿人 ; 1987年世界人口达50亿; 1990年已达53.21亿;1994年世界人口是57亿;2000年世界人口是60亿。截至北京时间2006年10月30日08点08分55秒,世界人口总数 65亿5001万8451人。 2000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按人口多少顺序排列为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 2003年人口过亿的国家11个:中国12.88亿;印度10.65亿;美国2.91亿;印度尼西亚2.15亿;巴西1.77亿;巴基斯坦1.48亿;俄罗斯1.43亿;孟加拉国1.38亿;尼日利亚1.36亿;日本1.27亿;墨西哥1.03亿。

50 资 料 卡 World 6,446,131,400 July 2005 est. 1.中国 China 1,306,313,812 July 2005 est. 2.印度 India 1,080,264,388 July 2005 est. 3.美国 United States 295,734,134 July 2005 est. 4.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241,973,879 July 2005 est. 5.巴西 Brazil 186,112,794 July 2005 est. 6.巴基斯坦 Pakistan 162,419,946 July 2005 est. 7.孟加拉国 Bangladesh 144,319,628 July 2005 est. 8.俄罗斯 Russia 143,420,309 July 2005 est. 9.尼日利亚 Nigeria 128,765,768 July 2005 est. 10.日本 Japan 127,417,244 July 2005 est. 11.墨西哥 Mexico 106,202,903 July 2005 est

51 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排名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1 中国 2 印度 3 美国 4 印尼 5 巴西 6 俄罗斯 巴基斯坦 7
孟加拉国 8 日本 9 尼日利亚 10 11 墨西哥

52 衡量人口的增长指标 : 增长率——表示人口动态 人口总数——表示人口规模 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

53 人口增长在时间上的不均衡

54 人口增长在时间上的不均衡

55 人口增长在时间上的不均衡

56 人口增长在时间上的不均衡

57 原因分析——人口增长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二者同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在时间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

58 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均衡

59 思考题:据表中资料分析战后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及其原因
人口增长的时间与空间不均衡 思考题:据表中资料分析战后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及其原因

60 人口增长的时间与空间不均衡

61 人口增长的时间与空间不均衡

62 2. 世界人口的迁移 从世界范围看,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主要有: 欧洲→美洲。1815~1914年间欧洲向美洲的移民即约有4000万人; 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主要是自1788年起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的移民。 非洲→美洲的移民。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由非洲迁往美洲的黑人奴隶累计有1500万~2000万人。通过奴隶贸易使非洲人口直接间接损失了一亿人左右,对非洲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大量的非洲黑人移入美洲, 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构成和职业构成。

63 亚洲各国向外的移民。始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主要是去往东南亚诸国进而移向世界各地;南亚各国主要是向英属殖民地的马来西亚、西非和西印度群岛等地移民;日本主要移往南美、黎巴嫩多移向西亚和非洲沿海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国际人口移动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移民的规模较小; ——对移民的选择性,尤其对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加强; ——劳动力输出即外籍劳工快速发展; ——国际政治难民比较突出。

64

65

66

67

68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世界人口增长和移动的结果。 总的特点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
全世界人口的2/3仅仅集中在陆地表面1/7的土地上,有30%~40%基本无人居住; 南半球的人口占全世界的11.5%,而北半球却占88.5%; 在北半球,赤道至北纬20°地区的人口占近10%,而北纬20~40°和40~60°地带则分别拥有总人口的约50%和30%,北纬60°以北仅占1.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69 随着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
以亚洲、欧洲人口为最多,约占世界人口总数3/4,同时人口密度也最大,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10人和32人;大洋洲人口最少,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0.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3人。

70

71

72 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四个地带: 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不包括北海道)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在200人,有的达500~1000人; 第二个人口稠密地带是欧洲(不包括北欧及东欧的一些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在50~200人之间,尤其是利物浦—汉堡—巴塞尔—巴黎这—四边形囊括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1000人以上; 第三个人口密集地带是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 其他,如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北非地中海沿岸、几内亚湾沿岸、坦噶尼喀湖与维多利亚湖之间的地域、美国西南海岸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等,人口也较为稠密。

73 人烟稀少的地带: 亚马孙河流域、赤道非洲、北极圈内、撒哈拉、中亚戈壁和澳西部沙漠地区等。

74 三、 世界人口问题 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空间拥挤等;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解决途径: 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和资源相适应;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世界人口白皮书认为,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可以降低人口的增长率,并可以提高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准,因此呼吁国际社会对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活动提供支援和合作。

75 人口的老龄化 用于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指标通常有:老年系数、人口年龄中位数、老少比。
⑴老年系数,即老年人口比例。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美国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5%以下为年轻型人口,10%以上的人口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 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 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76 ⑵人口年龄中位数。低于20岁为年轻型人口,在30岁以上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是成年型人口。
⑶老少比,60岁及以上人口数,除以0-14岁少儿人口数的百分比。老少比低于15%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高于30%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

77 世界老龄化国家: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年人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 “未富先老的国家”。发达国家出现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10000$之间。 日本——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到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0.7%。 法国——老龄化最早的国家。2004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21.8%, 其中7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 8.7%。

78 世界长寿之国 目前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10个国家,有8个在欧洲,1个在亚洲,另一个在大洋州。它们是: 安道尔居首位,人均寿命为83.45岁,其中妇女超过85岁。 圣马力诺居第2位。目前人均寿命为81.42岁,妇女达83岁。 日本列居第3。目前65岁以上老人达2100万,百岁以上老人超过1万。人均寿命为80岁,妇女达83岁。 澳大利亚、瑞典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目前的人均寿命分别是79.89岁和79.19岁。 居第6位至第10位的5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挪威、冰岛、芬兰和法国,它们的人均寿命均已超过79岁。

79 ——目前中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2岁(而在解放前尚不足50岁),虽低于发达国家,但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已高出近8岁。
中科院学术论著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提出,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

80 拥挤、粮食紧缺、就业困难

81 塞内加尔过度放牧形成的荒漠草原

82 日本的交通

83

84 四、世界人口的城市化

85

86 排名 城市 所在国家 人口数量 1 东京 日本 3530 2 重庆 中国 3098 3 墨西哥城 墨西哥 1920 4 纽约-纽瓦克 美国 1850 5 孟买 印度 1830 6 圣保罗 巴西 7 上海 1778 8 新德里 1530 9 北京 1492 10 加尔各答 1430 11 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 1330 12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1320

87 ⒈ 城市化的概念: ——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并出现一些巨型的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这些统称“城市化”。 ——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88 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
城市化的地理过程 : 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 城市网络的发展 初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强迫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城市的发展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外来资本(而不是城市内在生产力优势)对农村劳动人口的吸引进入城市。 包括基础设施网络、交通、通讯、营销网络、服务网络、生产网络、教育网络等等,是城市供应能力的标志。 城市景观的扩散(城市地域的形成) 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地域结构主要呈同心圆带状分布,从城市中心向外缘顺序产生5个不同职能的圈层——中心商业区、过渡地带、工人居住带、良好居住带、通勤带。 霍伊特1939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扇形学说,进一步发展了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 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多核心说。他们认为,现实的城市里常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市中心,或者在一个市中心以外还有几处副中心。

89 为缓解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印尼政府于1976年开始大力发展雅加达—茂物—坦格朗—贝克西地区,作为雅加达的卫星城,以疏散雅加达的人口。

90

91 城市化生成的动力: 各产业的特性不同,所要求的空间条件(包括区位、空间聚集和集中度等)也不同:农业对土地数量、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倾向于以分散的方式布局在地域广大的农村;而工业和服务业则由于具有原料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 向、人口聚集指向等特点,,倾向于布局在人口密集、原料充足、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区域。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由于产业平均利润率的不同,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要素必然会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流动。 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聚集是城市化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城市化的推阻机制。它们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形成城市化的生成机制。

92 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速度 工业在GDP张的比重 城市人口

93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大都市区
巨大城市带

94

95

96 GNI : gross national income 国民总收入 PPP: 购买力平价

97

98 2.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地超过中小城市,形成超巨城市带(1900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仅有11个,到了1975年达到181个,1982年232个,1990年为276个,预计2010年可达511个);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超巨城市全部在发展中国家)。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3 .世界城市化问题 城市贫民增加 城市犯罪高居不下 1988年,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第三世界城市贫民有3.29亿,占城市人口的27.2%。
联合国人口司支持了一个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涉及了20座超巨城市研究项目,其数据有: 栖身于贫民窟中的人口——墨西哥城40%,马尼拉32%,波哥达37%,开罗有几十万人在墓地栖息,加尔各达50万人露宿街头。 水的供应——孟买供水时间每日2-8 小时;卡拉奇只能为40%的居民提供自来水;雅加达约一半的居民须花13倍于自来水的价钱购买生活用水。 1988年,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第三世界城市贫民有3.29亿,占城市人口的27.2%。 市政服务——住所有下水道相通的居民马尼拉为11%,达卡18%,卡拉奇20%,墨西哥城80%,汉城86%;固体废物得以收集的比例雅加达为25%,卡拉奇33%,加尔各达55%,马得拉斯70%,曼谷80%,汉城近100%。 该研究小组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超巨城市带对于投资的吸引可能是官方政策的结果,而不足以反映此类城市内在生产力的优势。 城市贫民增加 城市犯罪高居不下 城市交通拥塞 城市环境恶化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4. 国家的城市化类型: 高城市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主要包括西北欧、北美洲等发达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以及温带南美洲国家和委内瑞拉,科威特也包括在这一类型之内。 中等城市化国家——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1979年计有78个国家,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的26%,而城镇人口却占世界的38%。这类国家包括前苏联、东欧和南欧各国,以及北非、西亚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瑞士、挪威、奥地利也属于这一类型。 低城市化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不到30%,1979年计有62个国家,其人口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58%),但仅占世界城镇人口的28%,均为发展中国家。

122 第三节 世界 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一、世界经济活动的纬度差异
第三节 世界 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 一、世界经济活动的纬度差异 自古至今,人类活动在不同纬度地区都存在着巨大差别。热带非洲是人类活动的第一场所。随着人类的迁徙和扩散,绝大部分中纬度地区定居下来,并形成当今经济活动版图的主体。 这种差异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受自然影响的程度

123

124

125

126 (一)高纬度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地区差异 地带 项目 寒 带 亚 寒 带 人类活动分布地区 主要自然资源 主要产业及其相关产品

127 (二)热带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地区差异 项目 原始热带 湿润地区 开发中的热 带湿润地区 热带干湿 季地区 热带干 燥地区 生产组织方式 主要生产活动及其相关产品

128 (三)中纬度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地区差异 地带 部门 温带 亚热带 主要农业 生产活动 主要工业生产活动(部门、工业区)

129

130 二、世界经济发展特征 1. 在发展过程上,世界经济的劳动分工和部门分工复杂化;产业结构结构“倒金字塔”化。 国家类型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 1980 36 26 38 中等收入国家 15 45 40 高收入国家 3 61 1997 31 27 42 12 50 -

131

132

133

134 2.在发展空间上,世界经济分布范围日益扩大,形态上表现为南北差别、三足鼎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全球化。

135 南北关系——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南半球,或者集 中在北半球的南方(热带地区);北方地区吸收了对外投 资的4/5,集中了世界贸易的2/3。
三足鼎立——当前世界经济总量和全球主要经济活动 集中在三大中心地带,即西欧、北美、东亚。 西欧中心,以欧盟成员国为主,是当今现代经济建立 最早,世界金融业、跨国公司总部高度集中的地区,以机 械、机床、电子产品的制造为主导产业部门。

136 北美中心,以美国为主,包括加拿大靠近美国的地区。 是世界新经济的发源地。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并在 技术垄断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高度发达。
亚洲中心,包括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其中日本担当 重要角色。电子、电器、汽车、运输工具、金融业、旅游 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137 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合作的扩大和区 域性组织建立和扩大。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 东盟以及东盟“10+3”、非盟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欧盟。 同时,区域一体化不等于区域发展机会的平等。 区域经的济合作包含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有 拉美国家的地区和次地区经济一体化,也有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

138 据分析,未来5-12年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欧洲,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经济一体化将达到一个新境界,欧盟将变成拥有至少30个成员、占全球GDP40%、占全球贸易50%的最大经济体;在美洲,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将发展成为有至少15个国家参加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非洲,以南部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基础的一体化安排将会进一步实施;在南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将会加快建立与实现自由贸易区方案;在东亚,日本、韩国都将更积极地参与签署若干个自由贸易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

139 资料——非洲联盟 非洲联盟 (African Union -- AU,简称非盟),成立于2002年。这是继欧盟之后世界第二个重要的国家间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现有53个成员国(2003年7月)。非盟的前身非洲统一组织 简称非统组织。 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1%,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贸易额占世界的1.5%,2002年,非洲共吸收6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仅占全球跨国 直接投资总额的1.1%,是发展中国家吸收直接投资总额的3.2%;非洲有两亿多人长期营养不良,文盲率高达70%,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近2500 万,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初,全世界难民人数为1030万,其中330万在非洲;在联合国公布的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有34个在非 洲;非洲债务负担沉重,许多国家每年要拿出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偿还外债;基础设施落后,整个非洲使用的国际互联网带宽总和不及人口仅44万的卢森堡。

140 资 料——欧盟 简称欧盟,EU。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3年11月1日正式诞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2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为创始成员国,丹麦、爱尔兰和英国(1973年),希腊(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奥地利、芬兰、瑞典(1995年)。 2004年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 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人口4.56亿 (2004年1月) 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141 资料——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994年1月1日,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共同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诞生。
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4.21亿人口,面积2130多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达6.45万亿美元,年出口总额近6000亿美元,进口总额约7000亿美元,其经济实力超过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蓝本,其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 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142 资 料——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989年11月6日-7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991年11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与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 亚太经合组织。 到目前为止,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 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143 APEC国家的分布

144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不均衡性: 定义——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资金、生产、技术、习性和文化的互相连接,其中某些要素大规模地高速转移。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的资金、人员、技术等跨境流动,按比较优势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运做,主权国家因而失去了 对本国经济的控制为特征。 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就国家和民族利益来讲,全球化由离心力驱动,区域化由向心力驱动,是保护本土工业的防御性策略。就发展阶段来讲,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在条件成熟地区逐步推进的形式表现。

145 全球化发展的不均衡: ——地域差异明显,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可能同时实现,如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发展中国家有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贸易和投资发展 迅速。 ——多极化趋势明显。 ——发展中国家主要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逐步放弃了自身开发。

146

147 资 料 1886年,德国人奔驰设计并在他的三轮车上安装了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成功实现了驱动,后来戴姆勒改进了技术;1887年法国人购买了戴姆勒的专利,生产出了戴姆勒设计的发动机,1890年生产出第一辆小汽车。 汽车工业新的国际地域分工 ——新汽车技术开发、技术密集型汽车发动机、刹车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越来越集中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地区,他们享有利润分配上可显著优势。 ——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汽车技术含量教低的装配和辅助零部件的生产。

148

149 资 料 国际FDI流动和跨国并购多数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150 3.在发展趋势上,新经济和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产业格局和空间格局的主导。
新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 如,1980一1995年,国家对电子工业总共投入670亿元(含地方自筹100亿元),而电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却从100亿元提高到2457亿元,增长23.5倍;实现利税从14.5万元提高到127.3亿元,增长了1643倍,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业之一。 自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是由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带动的。

151 1998年不同国家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全部工业产品出口的比重(%)
新加坡 爱尔兰 美国 荷兰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泰国 韩国 中国香港 中国 俄罗斯 印尼 巴西 58.9 44.5 32.9 29.9 71.4 54.4 30.6 26.7 20.6 14.5 9.15 9.74 9.2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4. 知识经济及其分布: 定义——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定义它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包括四个层次的产业内容: ⑴以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科技的产业化形成的“高技术产业”; ⑵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的文化娱乐业, 如影视、音乐、文化旅游、电子游戏等方面的产业,不仅包括高科技的产业化,也包括文化知识的产业化;

158 ⑶新教育产业,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以 传播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文化为中心任务的产业。
 ⑷企业策划、广告创意、规划、咨询活动组成的 “脑业产业”,以各类社会科学为知识基础,对企业、 政府、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各种规划设计等活动。网络 和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

159 特征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新技术的发展带来购买力的增加; —新技术为新需求的提供了新的供给能力。 —新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手段导致了供给信息的扩大。 分布: 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 新兴工业发达地区。


Download ppt "世界地理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地理科学专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