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喜与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喜与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喜与忧
李 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 前 言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历程

3   1.专科教育   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与播音教 育专修科,学制二年。   1938年,教育部与金陵大学合作,设立电影播 音专修科,学制二年。   194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修 科,教学人员来自停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的江苏 省立教育学院,戴公亮任科主任。   194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恢复电化教育专业, 定名为电化教育专修科。

4   2.本科教育   1948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曾经把电化教育专 修科改为电化教育系。学生到二年级以后,分电影 组和播音组。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后停办。   1978年,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在物理 系内设置电化教育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198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和华 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1993年,根据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规定,电化 教育专业统一改称教育技术学专业。到目前为止, 共有200多个专业,分设在师范、综合、工科、医学 院校内。

5   3.硕士生教育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 生,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50多个硕士学位点。除 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各省属师范大学外,一些军队 院校和地方院校也建立了教育技术硕士学位点。

6   4.博士生教育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师范大学 建立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到目前为止,共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 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以及东北师范 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招 收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科学技术史学科内招 收教育技术史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7   5.小结   如果从1936年创办电影与播音教育专修科算起,专业的建设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但是从独立的、具有学科意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来讲,还是应 该从改革开放以后的1983年电化教育本科专业的建 立算起,至今只有25年的历史。   在短短的25年中,我们建立了从专科、本科到 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建立起 年轻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了数万名教育技术 专业人才;并且拥有了通常是一级学科才有的“学 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绩是突出的、来之不易的。

8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专业建设还存在许多问
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当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不 清楚,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我有什么用?)   (2)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 求不对口,毕业生就业困难; (到哪里去用?)   (3) 学过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脱节, 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 (怎么去用?)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是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不完善、学科定位不明确,因而造成教育技术学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欠缺。

9 第一部分 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10   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到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

11 中国的教育技术既是一门学科(专业),又是 一项事业,同时还是一种产业。
  中国的教育技术既是一门学科(专业),又是 一项事业,同时还是一种产业。 教育技术学科 Discipline 专业 Specialty 教育技术事业 Career 教育技术产业   Industry 图1 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构成

12 一、教育技术领域 (一)教育技术领域概念的界定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来 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13 3.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概念 (二)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 1.教育技术本质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的总称。
  1.教育技术本质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的总称。   2.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育绩效的实践活 动。  3.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概念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

14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 说明教育技术应该“研究什么”(即教育技术学科定义)
4.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 本质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法的总称。 实践层面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育绩效的实践活动。 理论层面的概念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 领域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 育绩效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说明教育技术 “是什么” 说明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 说明教育技术应该“研究什么”(即教育技术学科定义) 图2 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

15 (三)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 1.内涵的层次 1)研究的领域----第一层次 2)研究的内容----第二层次 3)研究的范畴----第三层次

16 2.内涵的框架 学科基础 学习过程 理论领域 学习资源 学科建设 教育技术 领域内涵 学校教育 实践领域 远程教育 社会系统

17 3.教育技术领域树 图3 教育技术领域树

18 (四)教育技术相关概念的比较   1.美国AECT1994定义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 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 与实践。   2.美国AECT2005定义(讨论稿)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 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 合道德的实践。

19 3.相关概念的比较 表1 相关概念的比较 2004年在网上征求意见 1994年发表 1998年提出,2003年正式发表 发表时间
创建、使用和管理 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研究范畴 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理论与实践 研究领域 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使用、管理,以及教育技术道德规范、绩效技术的研究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探讨运用相关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 研究任务 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 为了(促进)学习 提高教育绩效 研究目的 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 与教育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研究对象 宏观层次 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研究层次 领域定义 领域定义体系 定义性质 教育技术 教学技术 主 题 词 AECT2005定义(讨论稿) AECT1994定义 本文给出的定义体系 项 目 表1 相关概念的比较

20 二、教育技术学科 (一)教育技术学科的概念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

21 (二)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 1.教育技术学科的逻辑起点 “教育-技术” 双重结构 图4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 哲学层面 学科层面 逻辑起点
教育哲学 技术哲学 教育技术哲学 哲 学 教育学 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 教 育 技 术 教育-技术 教育中应用的技术 技术支持下的教育 哲学层面 学科层面 逻辑起点 图4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 “教育-技术” 双重结构

22   2.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   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学是反映教育规律的知 识体系,属于科学的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 和“为什么”的问题,是求“真” ;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教 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属于技术的范畴, 主要回答“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是求 “善”和“美” 。

23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相关的、属于不 同范畴的概念,它们共生共长、互相促进,但不 存在包含和从属的关系。   因此,教育技术学和教育学(实际上应该称为教育科学学)是共生共长、互相促进的,是教育学门类中并列的两个一级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学科,是教育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

24 (三)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   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 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   本体论要阐明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它的价值观、方法论;核心论要阐明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理论;过程论和资源论要阐明教育技术学科的应用理论;绩效论要阐明教育技术学科的作用和价值。

25 1. 理论框架的组成 (1)本体论 说明教育技术学科“是什么”; (2)核心论 说明教育技术学科“用什么”; (3)过程论 (4)资源论 (5)绩效论 说明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 说明教育技术学科“如何做”;

26 2. 理论框架的内容 图5 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绩效系统开发 资源(媒体)开发 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课程开发
绩效论 教育技术标准的实施 资源论 过程论 核心论 本体论 定义和定位 研究的目的、 任务、对象 领域和范畴 研究方法 学科体系 学科基础 发展历史 教育信息处理 教育信息的概念 信息处理的理论 信息处理的方法 媒体技术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理论 教学设计的方法 教学设计 智能技术 资源 设 计 开 发 利 用 管 理 评 价 过程 图5 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

27   (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绩效;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 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 面;   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体系由本体论、核心论、过 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学的元研究方法是整体优化法;   教育技术学科具有双重属性。

28 三、教育技术专业 (一)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 1.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对教育技术 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虚拟现实 哲 学 系统理论 学习、教学和 传播理论 数理基础 绩效技术 计算机网络 教学设计 计算机技术 电子技术 仿真技术 人工智能 多媒体技术 影视艺术 视听技术   1.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对教育技术 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图6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29 表2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与相关知识领域
能 力 结 构 任 务 分 析 相 关 知 识 领 域 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设计、教学产品(媒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学与教的理论、教育传播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科学、教学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哲学。 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和管理。 计算机与教育、网络与教育、教育信息处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远程教育、卫星通讯。 媒体开发、应用的能力 对计算机教学软件及音像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写作、摄影、视听媒体、计算机媒体、软件工程、网络基础、教学设计、音乐、美术。 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 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视听教学系统的构建及其硬件系统的操作、使用、维护和管理。 数理基础、电子技术、电视和电声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 研究的能力 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哲学、教育信息处理、外语。 管理的能力 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应用与开发的管理。 教育信息处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学。 表2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与相关知识领域   2.从社会发展看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知识和 能力的需求

30 3.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看对教育技术专 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教师、学生等 教 育 技 术 学 本体论 核心论 过程论 资源论 绩效论
  3.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看对教育技术专 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教师、学生等 教 育 技 术 学 本体论 核心论 过程论 资源论 绩效论 过程设计 教育教学管理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信息化管理 非人类资源 教学材料 教学环境 信息资源 教学媒体 硬件设施 教学模式 人类资源 教育信息处理 教学设计 学科基础 系统设计 产品设计 教育信息资源的检索、储存、加工、评价、管理,网络课程与学习平台开发。 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 校舍、图书馆、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的配备、使用、维护和管理。 基于“教”和基于“学”的各种学习模式,以及“双主”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 依据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编写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实践的各步骤,随时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馈修正。 教师、学生、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务工作的管理、评价。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方法、组织形式,选择教学资源,设计学与教的活动。 任务分析 阐明教育技术学科的: 哲学基础、 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 教学设计、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知识管理。 教学设计、摄影、幻灯、投影、电声电视教学软件编制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课件开发、写作、音乐、美术、视听心理学等。 数理基础、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论、学习学、教学设计、网络系统、认知心理学。 哲学、认识论、系统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评价、教学设计、认知心理学。 教育心理测量、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教育信息处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经济学、知识管理、绩效技术。 教学设计、教学论、学习论、传播学、学与教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新三论”和“新新三论”。 相关知识领域 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系统方法、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硬件基础、软件基础、艺术理论、美学理论、发展史、教育技术哲学

31 4.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图8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力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和教育信息 处理能力 用 · 对 习 过 程 和 资 源 的
图8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力结构模型

32 5.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 (1)教学设计的能力 (2)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

33 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二)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   1.专业设置   教育技术学科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 技术学科自身也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教育属性,又 有技术属性;因此,相应的教育技术专业则具有双 重定位: 既有教育定位,又有技术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34 表3 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表 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 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 (综合定位) 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教育装备技术 数字传媒技术
表3 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表 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 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   (综合定位) 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教育装备技术 数字传媒技术 授理学、工学学位 (技术定位) 教育软件工程 远程教育学 信息技术教育学 授教育学学位 (教育定位) 教育技术学原理(信息化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 备  注 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 学科门类 教育信息技术 *注:条件成熟时可设立学科教育技术学,如:军事教育技术学、医学教育技术学等。

35   2.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本专 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信息化环境 下从事教育教学系统(包括其他系统)设计、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的高级专门人才。

36   本专业毕业生根据所选专业方向不同,可以分别胜任以下
工作:   1)各级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教育技术(含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   2)各级学校和各级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的应 用研究;   3)教学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 与开发;   4)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   6)IT产业中教育产品(教育装备、教育网络、教育软件、 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   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广播电视节目和网上栏 目的创意、策划和编制。

37 深化专业方向为限定选修课,拓宽知识范围为任意选修课,按专业方向选择和组合
2.课程体系 计算机与教学 远程教育学 二级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选择) 信息技术模块 绩效技术模块 数字媒体模块 知识工程模块 电子技术模块 软件工程模块 远程教育模块 公共课程、通识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 专业拓展课程 (选 修) 教育技术理论模块 深化专业方向为限定选修课,拓宽知识范围为任意选修课,按专业方向选择和组合 专业 核心 课程 (必 修) 信息化教育学 网络与教学 软件工程学 知识工程学 教学设计学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信息学 一级主干课程 绩效技术 数字化教学装备 专业实习、实践 专业 基础 课程 (必 修) 教育传播学 教育技术哲学 学与教的原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高等数学 各方向全修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基础 视听心理学 摄影与摄像 按专业方向选择 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图9 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8 第二部分 教育技术实践应用

39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40 2.教学设计的层次 图10 教学设计的层次 社会需求 培养目标 课程方案 教学资源 评 价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目标体系 评 价
教学系统 设计层次 社会需求 培养目标 课程方案 教学资源 评 价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目标体系 评 价 教学过 程设计 层 次 目标体系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 教学实践 评 价 教学产品设计层次 产品目标 分析设计 开发生产 集成试用 评 价 图10 教学设计的层次

41 3.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 图11 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 课 程 标 准 课程总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分析 学习者的分析 目标体系的确定
课 程 标 准 课程总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分析 学习者的分析 目标体系的确定 课程教学设计 学习需求分析 多学科综合学习活动 适合课堂教学 适合自主学习 学习资源(环境)的选择 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评价工具的设计 学习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 评 价 课堂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当前教 学内容 主题与学习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 设计方案的实施 学习内容的分析 图11 教学过程设计的操作程序

42 4.提供教学设计模板和教学评价模板 (1)课程教学设计模板 (2)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3)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模板 (4)教学评价模板

43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 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地教学 设计,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而达到优化学科 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

44 + 图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教学环境 信息化环境 教 师 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 整 合 学 生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信息技术
原有教学结构 整 合 信息技术 教 师 学 生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信息化的教学内容 信息化环境 数字化教学媒体资源 教学设计 新的教学结构 图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45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表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虚拟学习社区 构建学习社区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现代远程教学 课程层面的整合
表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虚拟学习社区 构建学习社区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现代远程教学 课程层面的整合 学生的学伴 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 网络教学 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 网络协同工作平台 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远程学习 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 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 合作型学习、协作型学习 校园网、互联网 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探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 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 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 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把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 信息呈现、简单的人机交互 教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教学层面的整合 单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内容的演示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应用 简单应用 关注技术的应用 备注 要求的信息化环境 信息技术的作用 整合的特点 整合的类型 整合的层次

46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1)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相关标准为依据,注意课程标准和教育 技术标准的结合。   (3)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注意综合发挥各种学 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根据教 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 教学策略。

47   (4)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平 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并开展基于技术的评价活动。进一步发掘信息技 术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发现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

48   (5)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在重视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采用基于技术的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6)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目的。信息技术 的应用要服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在达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9 三、“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一)“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 “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是以课程标准、教
  “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是以课程标准、教 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 技术为支撑,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全 面提高教育绩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研究 和实践过程 。

50   (二)实验研究的意义   贯彻科学发展观,整体推进区域性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51 (三)实验研究的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平均提高5-10个百分 点,尤其是低分段学生的成绩得到较大的改善;解
  1.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平均提高5-10个百分 点,尤其是低分段学生的成绩得到较大的改善;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道德意识有明显的提高,创新 思想和创造力得到充分体现。   2.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善于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52   3.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范例。   4.整体推进区域化教育发展水平   使实验区内教育得到均衡、和谐发展,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     最终目的:全面提高教育绩效(教育效果、教 育效率和教育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3 (四)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整体优化理论   2.教学设计理论   3.整合理论   详细内容请参阅“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 究项目介绍。

54 后 记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议

55   1.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建议各教育技术学专业按照“双重定位、多元发展”的思想,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经过认真的教学系统设计,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在当前情况下,可以先按专业方向设置。比如:信息化教育方向、教育软件工程方向、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方向等。

56   2.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层次结构、改革招生方式
  (1)本科层次突出特色、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2)加强研究生层次教育,扩大招生数量;   (3)改革研究生招生方式,优先招收那些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逐渐减 少“直读生”和“近亲繁殖”。

57   3.加强推介力度,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建议我们的专家们不要只在名词术语上进行思辨,而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考虑教育技术真正能够解决那些问题,比如:企业和事业中的员工培训、政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绩效等。然后去影响那些决策者,让他们知道:“原来教育技术还能做这些事,是不是把他们的毕业生安排到这些岗位上来呢?”

58   4.放宽眼界、走自己的路   有的人说教育技术泛化了,好象把什么都包括在内。其实我认为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窄化”了。实际上我们才仅仅做了“教学技术”的事,并且还没有做好。   比如: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对教学系统进行过设计吗?我们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的角度考虑过教育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吗?我们能解决问题仅仅限于教育系统吗?

59 学习过程 概念与内涵 设计与开发 过程的实践 管理与评价 学习资源 资源的利用 学科建设 发展历史 专业建设 研究方法 理论领域 学科基础 哲学基础 艺术基础 教育基础 技术基础

60 学科基础 教育基础 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技术基础 艺术基础 哲学基础 价 值 观 方 法 论 文艺理论 艺术理论 美学理论 视听技术 多媒体技术 网络与通讯技术

61 行为主义 认知理论 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 情境认知 建构主义

62 多媒体技术 技术基础 视听技术 网络与通讯技术 电声技术 电视技术 数学模型 程序设计 网络基础 通讯技术

63 教学模式 师生素质 资源建设 管理与评价 概念与内涵 教学形式 企事业培训 绩效技术 社区教育 科教兴国 实践领域 学校教育 远程教育 社会系统

64 学校教育 教学模式 师生素质 资源建设 管理与评价 宏观模式 中观模式 微观模式 教师素质 学生素质 基本设施 教学环境 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65 师生素质 教师素质 学生素质 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理想信念 敬业精神 专业知识 教学技能 技术素养 全面发展 全体发展 个性发展

66 资源建设 基本设施 教学环境 单媒体 多媒体 网 络 实验室 资源库 结 构 功 能 应 用 扩 展

67 要说爱你没商量 谢 谢 Tel:0471-4392494 E-mail:lilongbj@imnu.edu.cn
要说爱你没商量 谢 谢 Tel: 信息化教育网:


Download ppt "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喜与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